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9300000083

第83章 明(6)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称敌兵三万围攻万全,敕令范广担任总兵官抵御他:不久,敌寇退,于谦请求即驻兵居庸关,敌寇来则出关剿杀,敌寇退则回京师驻守。大同参将许贵奏北面有三个人到镇上,想朝廷派使者讲和。于谦说:“以前派指挥季锋、岳谦前往讲和,而也先跟着入寇。接着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见不到上皇就回来了。显然,不能依靠和谈。况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从道理上来说也绝不可以讲和。万一和了他要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不答应又会发生变乱,这形势也不能讲和。许贵是武臣,而这样恐惧畏缩,怎能敌汽同仇,按法律该处死。”发出文书严厉谴责他。从此边境的将领人人都主张坚守作战,没有敢说讲和的。

当初,也先诸多要挟,都是由喜宁策划的。于谦秘密下令镇守大同的将领抓了喜宁,把他杀了。又给王伟想办法,让他引诱杀了间谍田小儿。而且利用间谍实行离间,请求特别释放了忠勇伯把台家,答应封给爵位,让他从中想办法。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来联系,京师的戒备才稍稍放松了一点。于谦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抚稳定。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应聚集成群,这是很值得担心的。请敕令内外守备和各处巡抚用心整顿,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内地召募发兵的文武官员和镇守中宫。”

功臣命丧宫廷权斗

到了八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更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皇帝看看他便改变了面色说:“听你的、听你的。”先后派遣了李实、杨善前往。终于把上皇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

英宗回来以后,明朝一时出现了两个皇帝,朝廷上不能不产生混乱。礼部尚书等提出,景泰二年正月初一让百官朝太上皇,景帝不许。这种尴尬的局面,使于谦受到强大压力。他拥戴景帝,但景帝废英宗之子,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这使于谦感到突然。景帝之子立为皇太子一年半便死去,此后再也无子。于谦提出立英宗之子为皇太子,此人就是后来的宪宗,但是景帝不愿。景帝认为自己春秋鼎盛,今后不愁无子,一拖再拖。石亨等人认为与其立英宗之子,不如直接请太上皇复位,可以从中邀取功赏。

石亨原是于谦从狱中将其放出,并在以后提升其为大将。但由于在推荐于谦儿子任官等问题上受了于谦斥责,从此怀恨在心。事情源于一件小事,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徐(王呈)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至此,一场以石亨为首拥立英宗复辟的政变便在暗中开始行动了。

景泰八年刚到正月,景帝便一病不起,这一天他召石亨到病榻前,嘱其代行郊祀事。石亨见皇帝病情严重,预料将有事情发生,出来后立即与都督张轨、大监曹吉祥商议迎接美宗复辟。他们一起去找太常卿许彬。许彬以年老推辞,但建议与徐有贞商量。徐有贞由于主张南迁被于谦指斥后声誉扫地,对于谦一直心怀不满。正月十四日,这些人在徐有贞家聚会。徐有贞煽动说:“太上皇帝出征,为的是国家。何况天下尚未离心,现在的皇帝置之不理,纷纷另求他人继大位,实在令人莫解。如公等所说,南宫亦知道了吗?”石事等说:“一天前已经秘密报告了。”又说:“必须得到来自太上皇方面的赞同。”十六日晚这班人再次聚会,徐有贞当场提出:“事在今夜,不可失。”正在此时,得报边境有警,徐有贞说:“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派兵进入皇宫,”石亨、张轨表示赞同。尽管如此,徐有员还是心怀恐惧,与家人告别说:“事成,社稷之利;不成,门户之祸。归,人;不归,为鬼。”接着,与石亨等约会赞同政变的数员文武大官并太监曹吉祥等,收各门钥匙。天亮之前,打开长安门,放进一千多士兵,宫内卫士当时看到士兵进来不知所措,后听石方是加强宫中守卫,也就没留意,进去之后,徐有贞又把门锁上,隔绝宫内外的往来,以免遭到内外夹攻,此时,石亨等也还是怕政变破产。徐有贞对他壮胆说,“事已至此,切勿退缩。”他领这帮人去南宫,但幽禁英宗的南宫的钥匙在景帝处,碰了个闭门羹,叩之又不应,这时又听远远传来开门声,情势更加紧张、徐有贞感到事机紧迫不宜迟,成败在此一举,子是下令把大木悬起来,用数十人举着撞门,又命令勇士逾墙而入,里外联合,终于把宫门打开,石亨等人见英宗,徐有贞仅说了一句“请陛下登位”。即亲自动手连推带拉,让英宗登辇就走。月光之下,英宗问了他们的姓名,进皇宫后,大家把英宗推上了奉天殿。这班人又把御座从殿隅推到中央,并命马上站班朝贺,英宗再次成为皇帝。

十七日清晨,百官照常入宫等候皇帝早朝,一进去,就听到南城及殿上的呼号声。众官正在疑惑,这时徐有贞出来向他们宣布:“太上皇复辟了!”并命他们马上站班朝贺,百官不胜惊骇,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就班祝贺。这时病中的景帝听到钟鼓声,非常惊讶,问左右:“于谦在哪儿?”当知道英宗已复位,连声说:“好,好。”

第二天,复辟的人首先下令逮捕于谦以及拥护景帝的重要巨僚,政变的主谋徐有贞从副都御史一跃以本官兼翰林院学士值内阁,主管机务,后又晋兵部尚书。徐有贞得势以后,第一步就打算杀死于谦。原先议立英宗太子时,大学士王文曾主张迎立襄王世子。这时,徐有贞就指使言官弹劾王文立藩的意见,并且捎带诬蔑于谦。经过一番核查,没有什么证据。徐有贞仍不放过说:“虽无显迹,也有那种意思。”王文忿怒非常,据理辩论。于谦冷笑说:“辩什么?无用。他们是不管事实有无,必定让我死!”但英宗对处死于谦一直犹疑,他对复辟的众臣说:“于谦过去有过功劳。”徐有贞上前恶狠狠地说:“不杀于谦,今日的这场政变怎能够说是师出有名,”英宗下定决心,把于谦及王文等皆斩于东市,妻子戍边。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症病,景帝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有人说皇帝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一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洒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陈逵,是六合人。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正直廉洁善治朝政——杨士奇传

一、供职东宫惟谨惟慎

杨士奇(1365~1444),名寓,以字行,江西泰和(今江西太和县)人。他从小死去父亲,跟随母亲嫁到罗家,后来恢复了原来的杨姓。家境很贫穷,但他努力学习,靠教授学生糊口自给。经常在湖南、湖北一带教书,其中以在湖北江夏教学馆的时间最长。建文帝初年,诏集各地儒生纂修《太祖实录》,杨士奇被推荐征用为教授。正要上任,王叔英因为他修史方面的才能荐举了他,于是,他被召人翰林院,担任编纂官。不久皇帝命支部考试评定史馆中儒生的等第,支部尚书张之看到杨士奇写的对策,说:“这不是平常儒生所能说出的话。”于是上奏他为第一名。朝廷由此任职他为吴王府副审理,但仍然让他在实录馆里供职。明成祖朱棣即位,改任编修。后来,选入内阁,掌管机密的军国大事,几个月后提升做了侍讲。

永乐二年(1404)他被选为左中允。永乐五年升为左谕德。杨士奇办事非常谨慎,家居时间从来不谈论公事,即便是最亲密友好的人都不能从他那里听到任何事情。在成祖面前,举止动作恭敬慎重,善于回答问题,而且他说的话常常能够符合成祖的心意。有人有小的过错,常常给他掩饰过去。广东布政使徐奇带了些岭南的土特产送给朝廷的官员们,有人把他送了东西的官员名单拿给皇帝看,皇帝看到上面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就把他召去询问。杨士奇回答说:“徐奇去广东上任的时候,群臣们作诗文赠给他送行,我正巧生病没有参加,因此没有送东西给我,现在名单上的官员是不是都接受了这些东西还不知道,而且东西很少,应当没有什么其他用意。”成祖就马上命令把礼品册焚烧。就这样,一场可能引发的大狱被杨士奇挽救了,同时,他没有在其中标榜自己的清廉,而是实事求是予以解释,也可以坚持他的品德。

永乐六年,皇帝巡幸北方,命杨士奇和蹇义、黄淮留在南京辅佐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喜好文章诗词。赞善王汝玉把诗法呈献给他。杨士奇说:“殿下应当用心学习《六经》,有空闲的时候看看两汉的诏令。作诗是雕虫小技,不值得去研究,”太子认为很对,采纳了他的意见。

先前,成祖起兵的时候,汉王朱高煦多次拼死作战很有功劳,成祖答应事情成功以后把他立为太子。但成祖即位后没有立他为太子,他心怀怨恨。成祖又怜惜赵王朱高燧年纪小,对他特别宠爱。因此两王联合起来离间太子,成祖心里很有些活动。永乐九年(1411)回南京,把杨士奇召去询问太子监国的情况。士奇回答太子很恭敬,而且说:“殿下天资很高,即使有过错也一定能知道,知道以后必定改正。心地好,待人仁爱,决不会辜负陛下对国家大事的托付。”成祖听了很高兴。永乐十一年(1413)正月初一,有日蚀出现,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不要停罢朝贺的仪式。侍郎仪智坚持认为不可以。士奇也引用宋仁宗处理天圣年间灾异的事例极力奏辩,于是停止了朝贺。第二年,皇帝北征,杨士奇仍然辅佐太子留守南京。汉王更是变本加利说太子的坏话。皇帝回来,因为太子迎接来迟,把太子的东宫官属黄淮等人全部投入监狱。杨士奇后来才到,皇帝饶恕了他。召他询问太子的情况。杨士奇叩头说:“太子孝顺恭敬像以前一样。凡是有耽搁迟缓,都是我们臣下的罪过。”皇帝的气消了。随从皇帝的行在各大臣纷纷上奏弹劾杨士奇,认为他不应当单独得到宽恕,于是把他也关进锦衣工监狱,但不久就释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