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9300000085

第85章 明(8)

四、宦官擅权忧郁而终

宣宗逝世以后,英宗即位做了皇帝,时年方9岁,国家的军政大事都要报告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推心置腹地信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个人。有事就派宫中宦官到内阁咨询商议,然后裁决。杨士奇等三人也很自信,理直气壮地推行自己的意见,积极治理国家。杨士奇首先请求训练士兵,加强边境的守备防御,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别派遣文武官员镇守巡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罢免进行侦事的校尉。又请求依次免除租税,慎重处理刑事案件,严格考核各部门的官员。英宗都答应实行。正统初年,朝廷政治清明,是杨士奇等人的功劳。正统三年(1438)《宣宗实录》纂修完成,升杨士奇做少师。正统四年(1439),他请求退休,没有得到同意,诏今让他回乡祭扫墓地。不久还朝。

当时太监王振为英宗所宠信,逐渐干预朝廷政务,诱导英宗用严酷的手段对待臣下,大臣们往往因小小过失而投入监狱。靖江王朱佐敬私自送给杨荣金银。杨荣先已经回乡祭扫墓地去了。回来并不知道这件事,王振想借这件事倾轧杨荣,杨士奇极力为他解释,得以作罢。杨荣不久去世,杨士奇、杨涛更加孤立。在王振的怂恿下,第二年便大举兴兵征讨麓川,耗费国库储藏,士兵马匹死去好几万。再过了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的势力更加大了,更加肆无忌惮,大小官员稍微有抵触违抗他的,马上被捉进监狱。朝廷大臣人人都心怀恐惧,杨士奇也不能够制止。

杨士奇年老以后,他的儿子杨稷,仗势行恶。杨士奇很溺爱儿子,并不知道他的劣迹。有人将实情相告,他以为是别人的诬陷而怀疑人家;有人阿谀奉承说他儿子好话的,他则认为这是真实情况而高兴。因此杨稷更加放肆,造恶日甚,以致惊动了朝廷,将杨稷捉拿归案交司法处治。皇上特下旨安慰杨士奇说:“你的儿子既违背家教,触犯国法,朕不敢偏袒,你根据规定自己处理。”杨士奇感激涕零,于是按法律判其子死罪处斩。正统九年(1444)三月去世,享年90岁。连赠太师,根据他生前的事迹给他“文贞”的称号。

原先在正统初年,杨士奇就说过蒙古瓦刺部渐渐强大,恐怕会成为边防的祸患,而边军缺马,恐不能抵御。请于附近太仆寺关领,西蕃贡马也都供给边防。杨士奇死后不久,也先果然入侵,发生了土木之变,有识之士不禁思念杨士奇所说的话。

平易持重待人宽厚——商辂传

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曾以乡试第一为解元,正统十年(1445)会试、殿斌皆为第一。整个明朝的官员,三试都是第一的,只有商辂一人而已。由于其科举高中榜首,先任修撰,不久即被选入东阁,为侍讲学士。到景帝继位,就被推荐入内阁参与机务,并晋职为翰林院学士。景帝病重,群臣都请求立太子,但景帝不许,商辂再次上疏说:“陛下为宣宗皇帝之子,当立宣宗皇帝子孙。”群臣对于商辂的直言切谏非常感动,但商辂的奏书还未达朝廷,夜里即发生了石亨等拥立太上皇英宗的复辟。第二天大学士王文、兵部尚书于谦被捕,因商辂与高谷皆主张立英宗之子为太子,英宗将二人诏入便殿,慰勉之后命其草拟复位诏书。石亨等知之后,把商辂叫出,让其在复位诏中为己表功。商辂说:“诏书拟定,自有定制,不敢轻易。”石亨等人听后相当不满,不久就指使人弹劾商辂结党朋奸,把他逮捕下狱。英宗帝念及商辂为三试榜首并为其亲取,将其贬职为民。逐出京师。成化三年(1467),商辂被诏回京师命以原官入阁办事。商辂上疏委婉予以拒绝,宪宗帝特地使人对商辂说:“先帝已知卿等受冤枉,请进京勿辞。”商辂进京之后,立即上疏提出八事:勤学、纳谏、储将、备边、裁冗官、设仓、崇先圣,重科举。这些都被宪宗皇帝所采纳。不久被升职为兵部尚书,后又转任户部尚书,并改任文渊阁大学士。后又任吏部尚书,转任谨身殿大学士。商辂为人平易持重,待人宽厚,每到重要时刻却毫不含糊,当机立断,受到同僚的尊重。商辂居大学士首位十余年而卒,年93岁,赠太子太保衔,谥文。

立身以德修行赖智——李贤传

李贤(1408~1466),字原德,河南郑州人,宣德年间考中进士,后奉命到河南河津赈灾,正统初年,他曾上奏疏给英宗说:“塞外投降的蒙古人,居京师者众多;每个投降的蒙古人月领米各十七石五斗,然而指挥使虽说月给俸禄三十五石,但实际领到的仅一石。这样看起来,一个降人相当十七个半官的俸禄。臣意认为应将降入逐步迁出北京之外,这样不仅可减少费用支出,且可以消除遗患于未萌。”但这一正确建议未被采用。景泰二年(1451)他又向皇帝上奏,建议十策,内容是:一日勤圣学,二日顾过警,三日戒嗜欲,四日绝玩好,五日慎举措,六日崇节俭,七日畏天变,八日勉贵戚,九日振士风,十曰结民心。景帝对此非常赞赏,命翰林官员将其写成条幅挂之于左右,以便随时阅览警省自己。不久李贤又上疏建议改革军队,广泛采用车战、运用火器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也受到景帝的赞赏。同年冬他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不久转任户部侍郎。英宗复位后,李贤仍任翰林学士,不久为文渊阁大学士,与徐有贞同预机务。不久又提升为户部尚书。由于李贤性格端庄。出言谨慎,每有奏时都能切中时弊,故深得皇帝的信任。天顺三年山东发生灾荒,英宗诏徐有贞与李贤商议,徐有贞说:“负责赈灾的官员,多有贪污中饱之人。应该立即停止赈灾。”李贤说:“如果仅考虑有贪污中饱而不赈灾,那么视民于水火而无动于衷,也是因噎废食。”英宗听到这里,立时下定了决心,命增加赈济的钱粮。夺门之变后,石亨、曹吉祥日益骄横,引起了英宗的厌恶,曾将所有人摒除后对李贤说:“这班人现在专横干政,四方奏事先要至其府内,这样一定会出乱子的,怎样解决才好呢?”李贤说:“陛下应当机立断,否则日久必生祸患。”不久石亨与曹吉祥果然密谋叛乱,为李贤发觉,他协助英宗将其平叛,一日英宗与李贤议及夺门之变,李贤说:“这一事件应该叫做迎贺,而不能叫做夺门;天下本来就是陛下的,如果叫做夺门就不能体现顺应天意了。”英宗帝醒悟,认为李贤的提法一语中的,从此之后英宗对李贤更是言听计从。终天顺年间,李贤一直为内阁首辅。不久英宗生病,这时有人向英宗挑拨太子与帝的关系,英宗犹豫不决,特将李贤秘密诏入宫内向其询问。李贤听到这件事后,跪拜在地说:“外间小人,流言蜚语,不足为据。太子为天下根本,如此大事望陛下三思。”英宗帝又问是否只有传位给太子,他最合适吗?李贤又跪拜回说:“如此宗社幸甚。”英宗听到这里后,扶病立起,立即诏见太子,太子来后看到英宗病重抱英宗哭泣,英宗已泪流满面,经此事故,英宗方才信任太子,而谗言也不攻自破。宪宗继位后,李贤被进太子少保衔,华盖殿大学士。不久出现日食,李贤借此向皇帝上疏说:“日映君象,君德明,则日光亮,现天日无光,惟有陛下修身敬,体民艰苦,勤于朝政方可使天象日和。”宪宗问其现在应做什么,李贤说:“目前宫内阴气太重,因自宣德至天顺年间选入的宫女太多,尤其洗衣局没收的妇人及后宫宫女不下万千,她们怨仇尤甚,宜放还其回家。”宪宗欣然听从,上万名妇女出宫之后,百姓欢悦。由于李贤后多病,多次请求退休才获朝廷批准。后来有人散布流言蜚语诬害李贤,宪宗特命侍卫保工其家,护送其出入,成化二年(1466)病率,年59岁。宪宗帝十分痛惜,赠其太子太师衔,谥文达。

示好权监自损其德——李东阳传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4岁时即工书法,曾被景帝召见,景帝在看了他的书法表演后非常喜爱他,把他抱在怀中,并赐给他许多物品。天顺八年(1465)18岁时,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编修。以后历任侍讲学士,东宫太子讲官。

弘治四年(1491),升任左庶子兼侍讲学士,连又擢升太常寺少卿。弘治八年以本官进入文渊阁参予机务。后不久晋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当时在内阁共同办事的有首辅刘健及谢迁等。李东阳与他们一起,兢兢业业辅助皇帝,对政务的缺失尽力极谏,由于李东阳工书法擅长诗文,故内阁中的各种诏谕都由他草拟。诏谕传出之后因琅琅上口,为天下人传诵。

武宗继位之后,刘瑾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不久专权骄横。李东阳与刘健、谢迁多次向武宗劝谏,均未能被采纳。为抗议刘瑾的胡作非为,三人同一天向武宗提出辞职。在刘瑾的授意下武宗同意刘健、谢迁去职,而独留李东阳。李东阳深感耻辱,再次上疏恳请但仍未获准。刘瑾为何对李东阳网开一面,这是由于当初刘健、谢迁坚持要武宗诛死刘瑾,言词激烈,只有李东阳言词稍微舒缓的缘故。刘瑾除去刘健等人后,更加飞扬跋扈,将其死党焦芳升入内阁。将原内阁中的老臣、忠直之士驱逐殆尽。李东阳在内阁中抑郁不得志,为保身家性命,只得与宦党虚与周旋。由于刘瑾专权擅政,使得朝纲紊乱,民不聊生。李东阳在任期间,力求补救,尽可能保护朝中一些正直臣子。弘治七年,李东阳以京师山西、陕西、云南、福建等相继发生地震,而武宗帝长期朝政不听,经筵不讲,宗庙不祭,而终日或沉溺于后宫,或佚游无度,因而上疏切谏,指出由于帝德不修而上天示警,要求皇帝改弦更张,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但武宗仍不听。不久李东阳以老病坚决乞休,在多次坚请之下,终获批准,四年后病卒,年70岁,赠太子太师街,谥文正。

为官清正勇斗刘瑾——谢迁传

谢迁(1449~1531),字余乔,浙江余姚人。成化十年(1474)科举乡试第一,第二年考中进士为状元。授编修之职,后累迁至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被命与李东阳一起入内阁参予税务。时逢谢迁正在家守丧,故力辞其职,后孝宗帝同意其服丧期后任职。任职后不久升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任太子的老师。为此谢迁上疏太子,要求太子一要亲贤人远奸佞,二要勤学问,少逸豫。孝宗帝闻知后对谢大加赞赏。孝宗在其晚年,对于当政时的某些弊政有所醒省,想予以革除,谢迁乘机进言说:“仅想设禁无益,宜命令有关衙司搜求弊端,明白奏闻。后宜严立条文,有犯必诛,如此诸多弊端,即可根除。”孝宗帝听后采纳其建议。当时谢迁与刘健、李东阳同为大学士辅政,而谢迁遇事果敢,为人沉毅,善发议论,当时世人都说:“李公为谋,刘公善断,谢公尤侃侃。”意思是说谢迁善于出谋划策。因此,天下人称其三人为贤相。

武宗继位之后,加谢迁为太子太傅衔,谢迁多次坚决推辞,未获许。后来武宗崇信刘瑾,谢迁等多次谋求诛除刘瑾,但武宗听不进他们意见,遂与刘健等一同要求致仕还乡,但未获允准。刘瑾对谢迁等忌恨不已。后来刘瑾的死党焦芳进入内阁,谢迁与刘健等为保自身,去意更加坚决,终获允准。回乡不久,刘瑾以莫须有的罪名,兴起大狱,打算把刘健、谢迁等逮捕入狱并剿灭其家产。后由于李东阳从中力劝乃止。但这时焦芳大声说:“就是不将他们下狱,亦当予以薄惩。”为此谢迁等被发配戍边,并追回其所赐所有的官物,此时人人皆为谢迁的安危担忧,而谢迁在家中与朋客弈棋如故。以后刘道被诛除,谢迁被官复原职,不久因年老致仕,弘治十年(1497)病卒于家,年83岁,谥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