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9300000086

第86章 清(1)

明之干将清之降臣是非忠奸列贰臣——洪承畴传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洪承畴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斯时,其父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母亲傅氏被父母接回娘家居住。洪承畴就是出生在丰州锦田村外祖父傅员外家。

万历43年(1615年),洪承畴23岁时,考中19名举人。第二年考中二甲第17名进士。洪承畴从此进入仕途,历官刑部主事,朗中,两浙提学道佥事,江西兵备道按察副使。天启七年,任陕西督粮道参政。崇祯三年,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洪受到了满州首领皇太极即后来的太宗皇帝的厚待,但在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于1644年北京定都之前,未曾任官。洪在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年52岁时授大学士;顺治二年,洪授命以“招抚江南”衔往南京,但实际职责是为勒克德浑及博洛及其他南征各军筹饷和供应粮草。顺治三年初,南明唐王政权的大学士兼领安徽各军的黄道周被清军俘虏并处以死刑,洪是主持者。有不少在江南领导抗清的明朝官吏和明朝宗室遭到他的镇压。但是洪永畴却经常受到满族官员的怀疑,多次被指控与明廷有秘密联系。在南京的三年间,他右目失明,顺治四年左目亦近失明。其时洪承畴父卒于福建原籍,洪承畴请奔丧获准。但守制期未满,又受命复任大学士,洪承畴遂于顺治五年偕母返京。顺治八年,曾兼理都察院数月。为了对该官署进行改革,他同陈名夏和陈之速曾进行密议,结果三人皆被指为蓄意谋叛。洪承畴又因私进其母归里不曾奏报再受弹劾,尽管如此,洪永畴仍被准许留任。

顺治九年,洪承畴母亲年于福建,但洪承畴未获准离任守制。同年,清军在广西、湖南、四川诸省与南明将领李定国和孙可望交战失利,北京朝廷颇为忧虑。孔有德的死讯使年轻的世祖皇帝决意派一强将出任南方清军的主帅。于是选中了洪承畴,授其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之职,统领五省文武官员,加太保,衙署设在长沙。不久南明内部内讧,孙可望为李定国所败,于顺治十四年末降洪,吴三桂自四川,赵良栋自广西,洪承畴亲领汉军组成第三路自湖南出发,并与各旗所部满洲军队会师。

清兵在数月之内便占领贵州并迅速开入云南,而洪承畴则驻守贵阳以筹措军饷,顺治十六年初,明桂王朝廷所在地——云南首府亦被攻克,桂王逃往缅甸。洪承畴似乎有意不愿听从清廷之命去穷追明军,而以年迈体弱和目力不济为借口乞请返京,所请获准。吴三桂遂受命去征剿最后一位明王。

洪承畴于顺治十七年抵北京,任大学士一年余。顺治十八年五月,即世祖皇帝驾崩后三个月,他获准致仕。尽管他是清朝征服中原最得力的干将之一,清廷却仅仅授予了他较低的世职——三等轻车都尉。有些史学家认为,对洪承畴的这种冷遇,如前所述,是由于他曾拒绝在云南继续进兵。洪承畴卒于康熙四年(1665),谥“文襄”。

清初元辅范文程——范文程传

一、太祖心腹南征北战

范文程(159~1666),字宪斗,范文程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是宋朝观文殿大学士范纯仁十七世孙;祖先在明初的时候困罪自江西被发配到沈阳,遂成为沈阳人,后又过转到抚顺,其曾祖是明正德年间进士,曾官至明朝兵部尚书。他年轻时喜好读书,平素有远大的志向。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养成一种沉着、刚毅、聪颖、机敏的性格。年轻的范文程,耳闻目睹了满族的兴起与努尔哈赤后金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他以封建官僚知识分子的眼光,清楚地看到明朝已是“气数”将终,而女真人的后金政权正在方兴未艾。天命三年(1618),当努尔哈赤率军攻下抚顺时,范文程与其兄一起,便毅然决然地亲赴汗营,“仗剑谒军门”,投奔了努尔哈赤。太祖欣赏文程的气度不凡,与他谈过一番话之后,对他非常器重,后又得知他是明兵部尚书的曾孙,兴奋地对他身边的诸王贝勒们说:“这是名臣的后裔,你们都要好好的对待。”由于范文程熟悉当时明朝以及辽东的政治、军事形势,被努尔哈赤选为了亲随。他先后参加了后金进攻明朝时攻取辽阳,占领广宁等一系列的战斗,并且“所在行营,必参帷幄”,发挥了重要作用。

努尔哈赤病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范文程总结努尔哈赤时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治理好国家首先要安定黎民百姓,并且要调整满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缓和********的看法,得到了皇太极的重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统治地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皇太极制定了对后金政权进行改革的方针,参照明朝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建立了文馆,范文程受到破格的重用,成了文馆的骨干。文馆的建立,标志着后金政权向着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前进了一大步,这其间范文程以其特殊的地位与才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然地成为皇太极的主要亲信谋臣,随时伴侍在太宗左右。天聪三年(1629),清太宗伐明,从蓟门攻入,打下遵化。命范文程率一支军队攻打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等,连取五城,以后明军反攻,包围大安口,范文程用火器解围,给了明军重大打击。不久清太宗率军攻打水平,留范文程坚守遵化,明军又来偷袭,范文程率军力战,身先士卒将明军打败。范文程因这几次战功被提升三等轻车都尉。到天聪五年,清军包围明军营垒大凌河,但久攻不下。这时沈阳城中的蒙古降卒有阴谋叛乱倒戈的迹象,清太宗听后,十分愤怒,要尽杀这些降卒,范文程多次力劝,并用自己的身家力保,清太宗才终于宽恕了这五百降卒。这时明朝有一个将领坚守在大凌河旁边的西山山头之上,凭险坚守,清军久攻不下,范文程单人单骑驰至山下,向坚守的明军晓以利害,进行劝降,明军终于归顺,清太宗为此十分高兴,以全部投降的明军士兵都赐给了范文程。

天聪六年,范文程再次随清军攻打明边陲,出发之前范文程与宁完我、马国柱同时给太宗上书,认为此次出兵如果攻击宣化、大同不如攻击山海关。但太宗没有采纳,等到清军到了归化城,皇太极召集范文程等商议,范文程等再次上疏道:“观察我军的情绪,志在对明朝腹地进行打击,因此应当直接攻击北京附近,然后攻取山海关而归,以宣扬我军威。如果考虑从何处进军,现在最好从雁门关而入,这样道路既方便没有险阻,附近的居民也十分富庶,可以解决粮草供应。如果怕这样做师出无名,可以宣告明朝的军民说,察哈尔汗逃跑,他的所领部属尽归于我,这些人随我们回到辽东不可能徒步远行,因此借道而行,而且我们是与你们来议和,并借马匹来帮助我国新附之部众。如果和议成,我国可以偿还马钱,如果明拒绝,我们就兴师问罪,你们国家土地都归我所有。当然因战争使你们受到骚扰,我们所经之处以后将免赋税数年,我们这样就是堂堂正正之师了。否则,可以作书送给明朝的守边将吏,让他们转达明朝的皇帝,关于我们请求和议的诚意,约期决定进止。明大臣在内阻挠,边将在外推诿,拖延过期,我军即乘衅而入。我们进入明境,利在深入,多得人畜财物,否则利在速归,如果像现在这样半途而返,将徒劳无益,”皇太极听后大为赞赏,清军依计而行。

到了天聪七年,明将孔有德派人到清要求投降,这时正好明朝军队对其围攻很急,皇大极命令范文程与诸王贝勒同率军队增援。范文程到后转达了皇太极的旨意,孔有德等遂率所部归降,从此之后的破旅顺,复皮岛,征朝鲜,定蒙古,范文程都参与谋划。

崇德元年,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任命范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并封其为二等参领,清王朝立国之初,设立八旗制度,每旗设旗主固山额真。当初许多大臣都推范文程为固山额真之一,皇太极对诸臣说:“范章京才识过人,固山只管一旗,我把他作为心腹,将另有重用。”范文程以后所经管的都是军国机密大事,每次皇太极召问,都要几个钟头才结束,有时刚刚回来还没有来得及吃饭休息,又被召入宫内,皇太极非常重视范文程的建议,每次议论军国大政的时候,总说:“这件事范章京知道了吗?”如果有的事情商议不决,他就一定说:“范章京知道吗?”如有不妥,就说:“为什么不和范章京商议?”如果有人向皇太极报告说,范章京也这样认为,皇太极均马上表示同意,范文程曾经因为有病告假,才不多几日,就使政务受到影响,许多重大政务都只有等到范文程病后才能裁定。清王朝对各国的信札,都是范文程起草,开始的时候,皇太极还审阅一下,后来就不再看了,说:“你起草的就没问题了。”范文程曾将其父范楠接到住所奉养,有一次他陪皇太极吃饭,席上有很多美味佳肴,他看到有许多是他父亲没有吃过的,犹豫几次都不肯下箸,皇太极明白了他的意思,当即命人将宴席撤掉,送到范文程家给他的父亲。范文程对此十分感激。

二、主张入关出谋划策

清世祖即位之后,范文程因是两朝老臣被提升隶属镶黄旗。不久,李自成农民军开始进军北京,范文程立即上书摄政王多尔衮,请求伐明以争夺中原天下,并上疏说:“中原的百姓时遭离乱,极受荼毒,希望有明主出世,以安居乐业。我们以前攻入明境,曾经屠永平,以后又曾两次深入抢掠而返,因此他们必以为我们没有大志,只是希图金帛子女而已,因此对我们并不放心。此次我们出兵,应严申纪律,对明百姓秋毫不犯,宣布我们这次进取明中原之意。凡明朝官吏将官仍居其职,民仍安其业,如果这样做,黄河以北,传一纸檄文就可以平定。”范文程上书不久之后,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皇帝自杀,明朝灭亡。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立刻致书清廷,请兵进关共同对李自成作战。双方一拍即合。这正是范文程为多尔衮所制定的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结果。范文程不失时机,为清军草拟宣谕布告天下:“我们是仁义之师,为了给你们报君父之仇而来,不杀百姓,现在我们所诛杀者只有闯王贼而已。有官吏来归的,恢复其职位;百姓来归的,许其从事旧业。我们大军行动有纪律,决不伤害你们。”这在进关之时,是宣言书,也是瓦解农民起义的号召,更是向所有被起义军打倒的官僚、地主、豪绅宣传清军的政治主张。把清朝与明朝的********,掩饰过去,转而把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突出了出来。因此,清军所向无敌,起义军败走,各地迎降不绝。范文程有力地把握了历史转折的时机,提出适宜的策略,为清朝夺取全国政权立了大功。范文程能利用阶级矛盾,转移********,争取明朝各级官僚和地主阶级的支持,这是他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为清朝制定的正确的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