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营养物质比较稀薄,部分海洋细菌要求在营养贫乏的培养基上生长。在一般营养较丰富的培养基上,有的细菌于第一次形成菌落后即迅速死亡,有的则根本不能形成菌落。这类海洋细菌在形成菌落过程中因其自身代谢产物积聚过多而中毒致死。这种现象说明常规的平板法并不是一种最理想的分离海洋微生物的方法。
5.趋化性与附着生长
海水中的营养物质虽然稀薄,但海洋环境中各种固体表面或不同性质的界面上吸附积聚着较丰富的营养物。绝大多数海洋细菌都具有运动能力。其中某些细菌还具有沿着某种化合物浓度梯度移动的能力,这一特点称为趋化性。某些专门附着于海洋植物体表而生长的细菌称为植物附生细菌。海洋微生物附着在海洋中生物和非生物固体的表面,形成薄膜,为其他生物的附着造成条件,从而形成特定的附着生物区系。
6.多形性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时,有时在同一株细菌纯培养中可以同时观察到多种形态,如球形椭圆形、大小长短不一的杆状或各种不规则形态的细胞。这种多形现象在海洋革兰氏阴性杆菌中表现尤为普遍。这种特性看来是微生物长期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的产物。
7.发光性
在海洋细菌中只有少数几个属表现发光特性。发光细菌通常可从海水或鱼产品上分离。细菌发光现象对理化因子反应敏感,因此有人试图利用发光细菌作为检验水域污染状况的指示菌。
§§§第三节潜力无穷的新农业:海洋渔业
什么是渔业
渔业是指开发和利用水域,人工养殖与采集捕捞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它是广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按水域渔业可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按生产特性分为养殖业和捕捞业。
渔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以各种水域为基地,以具有再生性的水产经济动植物资源为对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其初级产品具有鲜活、易变腐和商品性的特点。渔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渔业资源丰富的蛋白质含量为世界提供总消费量的6%,动物性蛋白质消费量的24%,还可以为农业提供优质肥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为食品、医药、化工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海洋渔业是海洋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捕捞和养殖海洋鱼类及其他海洋经济动植物以获取水产品的生产活动,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活动。从生产海域来看,海洋渔业可分为沿岸渔业、浅海滩涂渔业、近海渔业、外海渔业和远洋渔业。
丰富的渔业资源
1.渔业资源的含义及分类
渔业资源又称水产资源,顾名思义,就是指渔业生产资料的自然来源,主要是指可供采捕的各种鱼、虾、蟹、贝、藻等水生动、植物,尤其是水生经济动物。
渔业资源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发展水产业的物质基础,按水域可分为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两大类。海洋渔业资源是目前人类所利用的最重要的渔业资源,海洋鱼类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80%,其中海洋捕捞产量约占水产品总量的70%以上,占海洋鱼类产量的90%以上。
渔业资源按其类别不同可分为鱼类、甲壳类、软体类、藻类和哺乳类等,种类繁多,且各类群的数量相差很大。其中,全世界有2万多种鱼类。渔业资源中数量最大的类群,中国的记录约2800余种,但主要的捕捞鱼类全世界仅仅100多种。甲壳类主要指虾类和蟹类;软体动物主要包括贝类和头足类;头足类包括柔鱼类、枪乌贼类、墨鱼类和章鱼类;藻类包括海带、紫菜等等。
按所在水层不同,渔业资源可分为:
(1)底层种类,主要栖息于底层,通常用拖网捕捞,主要包括鳕科和无须鳕科鱼类,产量约占全球海洋渔业产量的40%以上。
(2)岩礁种类,栖息于岩礁区,主要采用钓捕,如石斑鱼。
(3)大洋中上层鱼类,主要栖息于大陆斜坡和洋区透光层表层,如金枪鱼类等。
(4)沿岸中上层种类,在大陆架海区栖息于中上层的种类都属于这一类型,主要为鲱科、鳀科、鲹科和鲭科鱼类。
2.渔业资源的特征
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种,它是一种可更新的生物资源,并且大部分种类具有跨区域和大范围的流动性。它既不同于潮汐能、风能等不可耗竭的自然资源,又不同于矿物等能耗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渔业资源具有其所特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深刻分析渔业资源的特性,对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及科学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渔业资源除了自然资源所具有的有限和稀缺性这一共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1)再生性。渔业资源具有自行繁殖的能力,是一种可再生资源。通过种群的繁殖、发育和生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数量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种群的数量达到平衡。在环境适宜且人类开发合理的条件下,渔业资源可世代繁衍,持续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食物;但是,如果生长的环境条件遭到自然或人为破坏,或者遭到人类的粗渔滥捕,渔业资源自我更新能力的降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将会导致渔业资源的衰退甚至枯竭。
(2)洄游性或流动性。这是渔业资源区别于其他可再生生物资源的最显著特征。大多数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都定时、定向,在一定区域里周期性地运动,如栖息在北半球的鱼类,其移动规律一般为春夏季从南向北,或从深海向浅海洄游;而在秋冬季,鱼类从北向南或从浅海向深海洄游。不少渔业资源种群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会在多个国家或地区管辖的水域内栖息,例如,幼鱼在某个国家专属经济区内发育生长,而成鱼洄游到另一个国家专属经济区或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公海海域里生长。
(3)共享性。渔业资源的洄游性和流动性不仅决定了渔业资源分布的广泛性和跨区域性,同时也决定它具有共享的特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共享性渔业资源定义为:“几个种群同时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沿海国专属经济区,或出现在专属经济区内又出现在专属经济区外的邻近区域内”的渔业资源,并进一步将它分为洄游性共享资源和超界共享资源。
(4)多样性。渔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鱼类资源、藻类资源、贝类资源和虾蟹资源等;按地理区域鱼类资源又可分为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种类、高纬度的冷水性种类和在中纬度地区生长与繁衍的温水性种类;从分布水层看,既有资源丰富的中上层鱼类,又有种类多样的底层鱼类;从洄游特性来分,有沿岸性较少移动的地方种、长距离洄游的近海和大洋种等。
(5)波动性。受气象、水文环境、人为捕捞等因素的影响,渔业资源量波动性较大。水温、海流等因素的异常变化,会给渔业资源造成极大的危害,秘鲁鱼的产量剧降就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渔业资源的波动性导致了捕捞生产和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6)地域差异性。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外界因素使渔业资源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区的渔业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及组合特征等均有很大差别,海洋渔业资源的地区差异尤为突出。海洋渔业资源大致分为沿岸、近海、外海、深海等几个区域类型,不同的地域类型有着不同的水生生物资源。
世界海洋渔业资源
1.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状况
世界海洋渔业的分布主要受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渔业资源多少;二是各地对渔业资源研究和利用的程度。渔业资源的多寡,主要由鱼类的主要食料——浮游生物的丰富程度决定。因此,海洋鱼类和渔场的分布是由不同海域浮游生物的多少决定的。
大陆架是浮游生物的世界,这里海水较浅,阳光透入好,水温较高,宜于浮游生物繁殖。大陆架逼近大陆,河流从陆地上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滋养浮游生物。大洋底海洋生物遗体腐烂后也能分解出许多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海水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下层最丰富。随着波浪、潮汐、海流等海水运动,或者是由于上下水温不同而形成的海水垂直运动造成水体混合,大陆架海域下边的营养盐类被翻到上层供浮游生物食用。因此,大陆架由于其海域营养丰富,浮游生物多,成为海洋鱼类云集之场所。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的80%以上是在仅占海洋面积8%的大陆架水域捕获的。
寒暖流交汇的地方往往是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海域。两股温度不同的海流相遇,海水温度有很大差别,必然造成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连续不停的垂直运动,使海底营养物质浮上来滋养浮游生物,因而也就吸引大批的鱼群游来。世界上几个大的渔场,都具备这样的自然条件。如世界最大的渔场是西北太平洋渔场、我国东部沿海渔场,特别是千岛寒流(日本称“亲潮”)和日本暖流(日本称“黑潮”)交汇处的日本北海道,占世界渔场面积的1/4;东北太平洋渔场有北太平洋暖流与阿留申寒流交汇;以纽芬兰为中心的西北大西洋渔场主要是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汇合;以北海为中心的东北大西洋渔场,则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寒流的交汇处。
从纬度上看,上述几个大渔场都处在中高纬度的温、寒带地区,热带水域渔业资源贫乏。这主要是因为寒、温带水域多风暴,风大浪大,加速了海水的垂直运动;同时,低温造成表层冷水下沉,引起海水上下混合,使下层营养盐类上翻,利于浮游生物及鱼类繁育;而热带海域表层水温高,又常处在无风或微风状态,海水很难发生垂直流动,表层缺乏营养物质和浮游生物,因此,渔业资源很少。只有在如秘鲁的低纬大陆西部沿海的某些海域,才有较丰富的渔业资源,这是因为秘鲁寒流沿秘鲁海域自南而北流过,在地转偏向力和盛行东南风的影响作用下,寒流表层的海水向西偏离了海岸,促使近岸的深层海水上泛,从海底浮上丰富的营养盐类,利于鱼类生长。因此,秘鲁是世界海洋渔业产量较多的国家。秘鲁沿海也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
2.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现状
人类对海洋水质的污染,对渔业资源的肆意捕捞以及渔业行业本身所带有的一些弊端,诸如行业缺乏自律、竞争无序等,都构成了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严重威胁,某些鱼种已经濒临枯竭,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在接受着严峻的考验。
(1)海洋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海洋污染是海洋渔业资源的主要威胁之一。法国某科学家认为,近50年来,世界海洋的污染造成了成千种海洋生物正无影无踪地消亡,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个过程加速了。海洋空间如果继续污染下去,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海洋死亡,人类便不复存在。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扩散到大气中还是丢弃在陆地上或排入河流,最后都进入海洋。现在,大约1/3的人生活在距离海洋6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而据预测这一比例在本世纪内还将上升。随着城市居民的增加,靠近海滨的一些大中型城市大量的生活污水以及各种各样的化工厂、造纸厂等排放的污水、有害物质、有毒物质都排入河流,汇聚海洋。陆源性石油污染也日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由于人类活动而流入海洋的石油总量每年可达1000万吨。进入世界海洋的全部污染物中有75%的是来自陆地污染源,陆源性污染已经成为海洋污染的主要威胁之一。
近年来,海上油船漏油、沉船的事故常有发生,发生一次海上漏油、沉船事故后其破坏程度之深,影响面积之大,难以想象。海上石油污染越来越严重。前不久发生在西班牙附近海域的油轮沉船事故,不仅仅使得西班牙深受其害,法国也身陷囹圄。所受污染海域范围内海生动植物大量死亡,渔民捕捞量锐减,对海洋生态资源的破坏难以修复。此外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海上输油、出油系统的漏油以及油船清洗排污、排放的压载水等都是重要的海上石油污染源。
在很长时间里,人们认为海洋强大的净化功能完全能够处理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海洋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当成垃圾处理的场所。工业发达国家每年都向海洋倾倒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料、生活垃圾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和各种各样的下水污泥,并在海上焚烧化学废物。全球每年向海洋的倾废量包括工业废料和生活废料多达200亿吨,其中不乏许多有害物质。
(2)海洋渔业资源遭到掠夺性开发。对鱼群来讲,人类的捕鱼活动是一种强加的死亡途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海洋的生态系统,过度捕捞更是如此。海洋动植物深受捕猎和现代捕鱼方式之害,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是海洋动植物组成改变的主要原因。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捕鱼技术负责人说,世界海洋渔业许多品种已被充分开发或过度开发,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主要渔场都存在过度捕捞的现象。世界生物多样性地图显示,海洋生物圈所承担的来自人类的压力不容忽视,而且正日益加重。由于开发、农业减产、废水污染和毁灭性的捕鱼作业引起了生物栖息地的毁坏,科学家们能够确认的各种毒藻的数量已经增至原来的3倍之多。保护海洋健康组织指出,10种商业鱼类中有7种捕捞量已达饱和或过度捕捞,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鱼类的产卵区已被清理出来用作高尔夫球场、养虾池塘和海滨度假区。
渔业资源如何寻
海洋渔业生产是人类最早的活动之一。过去渔民主要依靠世代传下来的经验,逐渐掌握了鱼的一些活动规律,根据海况,如水色、河清海晏、风向的季节不同和浮游生物的情况,判断鱼的出没,决定在哪儿下网。60年代初海洋拖网渔业受到普遍重视,对于拖网渔业来说,除了借助声学探测设备来掌握鱼群信息和发现可供捕捞的渔场外,还必须利用声学遥测仪器来测定水下拖网状态及进网鱼量。因此,要设计出能够保护幼鱼资源,能耗低的渔具,这种渔具对鱼群个体具有选择性,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渔业资源的破坏,这样才能最佳利用渔业资源。
装在飞机或卫星上的传感器用来测定与鱼群分布有关的海况,间接地发现鱼群,然后由无线电通讯与渔船联系,告知鱼群集中的海域位置。渔业遥感探鱼是一种综合的探鱼技术,其特点是探测范围大、速度快、信息量大。人造卫星渔业遥感得到的海况参数范围比飞机遥感更大、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受地理条件限制少。据报道,卫星预报鱼群的位置,准确率超过 80%。有的用低频大功率岸站声呐,探测几百千米范围内的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