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不断变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恨不得将一切都给孩子。但是家长的过度溺爱使得孩子的认知出现偏差,变得自私、冷漠、孤独。想要孩子不失人情味,那么同情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同情心是完整人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世间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不仅如此,同情心还是维持和发展人类社会的情感因素,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具有的一种感觉。身处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只有相互同情、相互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乃至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温馨和关爱,我们自己也才能更多地感受来自他人的欢迎和关爱。
但是,我们要知道,和其他体现情商的要素一样,同情心也不是先天就能具备的,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孩子的各种情感事实上从出生开始就在潜移默化当中进行学习和积累。因此,对孩子们来说,同情心的培养也要从小开始。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发展,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意义非凡。
家长一定要走出一个误区,就是“孩子迟早会拥有同情心”。因为感情需要培养,家长应该抓住时机,在孩子情商形成的重要阶段进行情感的启蒙教育,从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使得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生活当中的各种细节
孩子处于情感发展的时期,有的时候孩子可能无意识地做出一些富有同情心的行动,这时候家长就应该利用机会教育孩子。
倩倩今年7岁了,她有一个很会运用教育技巧的妈妈。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经常鼓励她去帮助他人。有一次,倩倩跟妈妈一起上街去买东西,当她看到有一位行动不便的老爷爷时,主动走上前去,扶着老爷爷走过马路。而她回头,看见妈妈正用着一种鼓励的眼神看着自己。
有些时候家长的支持鼓励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孩子主动做出良好的行为之后,家长的鼓励能够让孩子继续这种行为,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就需要家长多注意平常的细节,像倩倩的妈妈无疑就抓住了机会。
另外,孩子正处于学习的阶段,有可能家长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就会影响孩子,所以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当你看到乞丐就捂着鼻子跑开,当你看到弱者就表现出鄙夷之时,孩子的认知很可能就出现偏差了。所以家长要多注意生活当中的细节,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
2.从生活中找出范例
没有孩子喜欢枯燥乏味的说教,如果一味讲道理,那么孩子不仅听不进去,还有可能对你的说教产生排斥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这样,家长的初衷就发生改变了。教育孩子需要方法,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范例。比如故事,比如影视。
举例来说,动物世界当中就有很多弱肉强食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看那只小鹿多可怜呀,人可不能这样子!要明白,我们是人类,要更懂得同情!”或者平时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找到一些有关于同情心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鸣,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会富有同情心。
3.公益活动也是一个途径
如今,社会上的各种公益活动有很多,这都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机会。例如希望工程、对不幸的同龄人献爱心的活动,父母都应该支持。更重要的是,父母也应该一起参加。家长和孩子一同关心弱者,会给孩子树立高大的榜样,这比空洞地说教要有用得多。
此外,父母不妨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比如,尝试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安排孩子参加一些健康群体组织的活动、聚会,如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学校团队组织的看望照顾敬老院的老人以及认养动物园的小动物等,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家人以外的陌生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待人接物的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并体验到助人为乐的乐趣。
4.教会孩子关心周围的人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自我”发育得还不够成熟,所以有时孩子会多愁善感,这是家长引导孩子的一个机会。比如当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摔倒了哭起来的时候,家长不能嘲笑孩子,而应该引导孩子将这种痛苦转化成同情心。
玲玲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也是同学当中公认的好朋友。在家长眼中,玲玲非常懂事;而在朋友眼里,玲玲善解人意,从不会嘲笑他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都是玲玲父母的功劳。玲玲小的时候就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她的父母看准了这点,从小就顺应玲玲情感的走向发展,让她学会关心朋友、父母、爷爷、奶奶,渐渐地,这成了一种习惯,也成了玲玲性格当中的一部分。
孩子的身边总会有人围绕,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在接受别人关心的同时也要懂得关心他人。比如让孩子学会给爷爷、奶奶倒茶、捶腿,帮着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当然,在孩子完成后家长也应适时地鼓励、表扬,让孩子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5.让孩子来照顾植物或动物
有的家庭当中可能养了宠物,或是植物,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这些小东西就像是玩具一般。如果你的孩子这样认为,那么你就要注意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家长应该要借机会让孩子知道植物和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需要关心和爱护。比如当孩子折断树枝的时候,家长可以将小树的感情代入人,让孩子认识到植物的生命,家长可以说:“你受伤了疼不疼呢?你将小树的胳膊折断了,你说它疼不疼呢?”通过这样的话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平时家长也可以让孩子来照顾宠物和植物,孩子习惯于这些事情之后,同情心早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了。
■走出去,主动找朋友
囡囡长得很甜美,但是在同学当中她却不怎么受欢迎。相反地,囡囡的邻居甜甜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女孩子,她的朋友有很多,这让囡囡心里非常羡慕。但是囡囡已经习惯了“唯我独尊”,很难和朋友融入一起。
以前,囡囡也试着交过朋友,但是大家在玩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想法,囡囡觉得大家应该要以自己的想法为准。可是朋友们不愿意配合,这就让囡囡心里很不舒服,干脆一气之下不和朋友们一起玩,自己回家玩娃娃去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着身边的同学都有要好的朋友,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囡囡心里不平衡了。她渴望友谊,希望能够有朋友。这个时候,甜甜出现在了囡囡的世界里。她带着囡囡一起玩,虽然同岁,但甜甜就像囡囡的大姐姐一样照顾她。
在甜甜身边,囡囡学会了一点,就是朋友之间要互相包容,只有真心才能获得友谊。在甜甜的帮助下,囡囡逐渐养成了宽容的习惯,她的身边也慢慢多了一些朋友。有一次,囡囡忘了值日就回了家,她的一个朋友还主动帮她值日。在那之后,囡囡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了。
现在很多家庭当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只有长辈,很难学会和同龄人如何相处。即便有时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但是因为在家都唯我独尊惯了,所以谁都不愿意吃亏,都想以自己的想法为导向。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的未来面临的是社会这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学不会如何与他人相处,那么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学校是孩子和他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平台,孩子身边有很多同龄人,而朋友是孩子成长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能够教会孩子与人相处,让孩子认识集体,同时也能驱散孩子内心的孤独。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交朋友可能是一种障碍,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或者孩子认为交朋友没有什么用,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让孩子知道,朋友是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与自己分享喜怒哀乐,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能支持自己。只有让孩子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孩子才能迈出交友的步伐。孩子才能变得友善,养成合群的习惯。
1.告诉孩子主动很重要
现在有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的习惯,很多事情都非常被动。被动是难以获得真正的友谊的。作为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推销自己,主动和人交朋友,这样才能逐渐走出孤独,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家长让孩子学会友善,才能告别一个人的世界,才能成为同龄人群体当中的一分子。
比如,你看到孩子在看其他孩子玩耍的时候,可以鼓励孩子让孩子主动上前搭讪,参与其中。当这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孩子就会主动交朋友了。
2.让孩子带着朋友来做客
有时孩子的社交仅限于家庭之外,在外面玩得很开心,但是一回到家就变了一个样子。或者为了和朋友在一起玩,孩子不愿意回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孩子认为家是另一个环境,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带着朋友到家中做客,这样有利于孩子打开心门。
小梅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子,她的朋友不多。虽然有关系很好的朋友,但是她在学校是一个样子,回到家就变成了另一个样子,害羞、内向。妈妈为了改变女儿的这个毛病,在一个周末提议让小梅带着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小梅的朋友来了之后,小梅的妈妈准备了点心和饮料。小梅和朋友一起做功课,之后还一起玩,这个周末小梅异常开心。
当孤独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孩子会变得孤僻。家长应该要深入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将朋友领进自己的小世界。这样有助于加强孩子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能够逐渐改善孩子孤独的情况。
3.交往也需要技巧
在孩子交往的过程当中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如果在一个相对孤独的环境当中成长,有时可能不会道歉,或是不懂说“谢谢”。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什么样的话是正确的,是可以收获友谊的。
另外,要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也有利于孩子交友,培养孩子和善的性格。
■不做团体中的“小霸王”
王谦从小时候起,爸爸就告诉他要勇敢,摔倒了不能哭,必须自己爬起来;受到别人欺负,必须给予回击,即便暂时打不败对方,也要等待机会,以后报仇。
这是爸爸的经验之谈。当年他只身来到城市,遭受了许多磨难和欺凌。他深知受人轻视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软弱,因此他要求王谦不能重走他的老路,必须从小就学会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爸爸的辛酸经历成了教育王谦的好材料。如果王谦哪一天哭哭啼啼地跑回家向爸爸求援,必定被爸爸臭骂一顿。
那天,王谦被一个高年级同学打了,回家后不敢告诉爸爸。爸爸却发现了他胳膊上的一块瘀伤,问清楚经过后,他当即给了王谦一巴掌,把他训了一顿。然后,他就带着王谦找到那个高年级同学,二话没说,踢了他两脚,再令王谦去打那个高年级同学。王谦不敢,又被他骂了一番。王谦正要动手,那个高年级同学却很知趣,赶快溜走了。
从那以后,只要有人对王谦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他就立刻挥起拳头。王谦成了班上出名的“打架男孩”,谁也不敢惹他,也从没有人肯主动搭理他。直到有一次他把班上一个同学打伤了,爸爸赔了不少医疗费,还被老师叫去谈了一次话,爸爸才要求王谦在动手时不要那么出格,适可而止。
然而爸爸仍旧认为坚决还手是对的。老师却多次批评王谦,要他不可动手打人。王谦也感到很困惑:“把同学都得罪完了,谁都不和我玩,我该怎么办呢?”
与周围人的关系对孩子产生着微妙的有时甚至是严重的影响,有力地改变着孩子前进的方向。显然,王谦在处理和同学的关系时显然陷入了困境,他父亲以自己的切身之痛总结出了一条极端的处世原则,使他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采取进攻性行为,结果不仅没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极端孤立的境地。
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和其他人相处呢?
1.不要过于紧张孩子之间的纷争
事实上,孩子之间发生一点矛盾是极其正常的,相互谅解,给予宽容,能使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他的生活、学习都会快乐。尽管过分忍让会使孩子变得怯懦,需要加以克服,但一味地对着干同样会让孩子和做父母的难以收场,也是必须抛弃的错误做法。
2.告诉孩子宽容是相处之道
家长要把这个道理反复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在与同学相处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苛求对方,不为同学之间的一点小矛盾而挑起事端,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待人。
李明有个关系不错的同学,他们两个之间无话不说。但是最近李明和自己的好朋友闹翻了,因为他告诉了朋友一个秘密,让朋友千万不能说出去。但是朋友无意之间说漏嘴了。这让李明非常生气。即便朋友已经道过歉了,但是他仍旧不肯原谅朋友。妈妈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告诉李明,对待朋友要宽容。李明也不想失去朋友,在原谅朋友之后,两人的关系更好了。
宽容待人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话有礼貌,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谅解别人的难处,有什么请求和建议都能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表达,让别人能够愉快地接受等,一旦发生了纠纷,要主动谋求和解,多检讨自己,取得对方的谅解。
3.家长要学会引导
邻里关系、同学关系,甚至还包括与各色人等的不同交往,都要让孩子掌握待人接物的正确方式,勇于开拓自己的交往范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孩子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游刃有余、大显身手做好充足的准备。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家长及时点拨、指引,还需要家长以自己处理和他人的关系的成熟方式为孩子做表率。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责任重大,影响深远,家长切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