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人合作很重要
朋朋和友友是一对表兄弟。由于这俩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像亲兄弟一般友好,就连名字都带着大人们的期望和祝愿。
暑假的一天,朋朋的爸爸、妈妈准备在一个礼拜后带着俩孩子去郊外进行野餐。此行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外出游玩,朋朋的爸爸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训练一下两个孩子的合作能力。
爸爸给前去的4个人都做好了分工:妈妈购买食品,爸爸负责开车,朋朋负责准备餐具,友友负责准备充气的折叠桌椅。
接到任务后,朋朋便开始着手准备了。他在厨房里找到了4套一次性餐具,包括碟子、碗、筷子、叉子,还有纸巾等若干。过了两天,朋朋忽然想到,万一餐具到时候有损坏怎么办?不行,要多准备两套,以备不时之需。就这样,朋朋准备了6套一次性餐具。
而友友呢,只沉浸在等待野餐的快乐之中,却对于准备东西一点也不紧张。直到临行前最后一天,友友才开始执行自己的任务。
可是,由于友友太过匆忙,准备得一点也不认真,最后导致他少拿了一把充气板凳。为了让他长教训,朋朋的爸爸让他坐到了地上,而其他3人则坐在了板凳上用餐。
通过这一次活动,友友意识到了自己在合作方面有所欠缺,事后他认真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决定以后也要像朋朋那样凡事早一点准备,并且要考虑周全。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一个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其职业生涯、人际关系以及爱情婚姻都会出现严重问题甚至遭到失败。这是因为人类心理中存在着“合作需求”。合作需求就是一种愿与其他人合作以达成共同目标的愿望。在这点上,科学家经过核磁共振试验发现,人们合作时大脑发出的信号是愉悦的信息。
对孩子而言,学会与人合作不仅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别人的友谊,还会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将来事业上的成功。
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不懂合作的人是难以赢得别人的爱戴的。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欢迎,而缺乏合作的人必将受到他人的排斥和反感。
所以,对父母来说,如何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1.要培养孩子形成合作技能
有些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独”,独占意识强,不懂分享。这样的孩子怎么懂得与他人合作呢?其实,面对这样的现状,父母也不必太过心急,只要我们适当地引导一下孩子,还是会让孩子具备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
高翔这个孩子和同学交往并不顺利,在同学眼里他总是独来独往。他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有一次班级在弄黑板报,他没有在教室,一个同学顺手用了他的尺子。在高翔回来后,同学跟他说了他还不依不饶,说:“你凭什么用我的东西啊?没礼貌。”从那之后,同学们就和他保持距离了。
现在很多孩子都没有兄弟姐妹,他们不懂合作,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分享,教孩子一些和人交往合作的要素。比如和同学拉拉手,和同学微笑等,这些都是示好的信号。当自己的孩子能够和其他孩子融洽相处的时候,那么他就自然而然地学会谦让、等待、共享、分工合作等技能了。
2.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孩子无论怎样成长,游戏对他们都有着很大的诱惑力。家长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多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玩些需要协作的游戏,团队游戏最佳,比如足球、篮球等,这些竞技的游戏比较能够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如果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合群,那么可以让孩子先和家长互相传球,慢慢地,孩子就能主动地相互合作。一个有团队意识的孩子是非常容易融入集体的,而且合作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一种观念,对孩子的未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通过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做家务看似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但是它却是培养孩子合作意识的不错方式。比如,你可以让他配合你一起整理房间,让他负责哪个房间,然后你打扫另一个房间,这样当整个屋子收拾得焕然一新的时候,孩子会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而合作的意识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形成。
4.多带孩子参加合作的活动
为了让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不那么强烈,而能够多一些合作的意识和技能,父母们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锻炼,比如让孩子参加夏令营,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慢慢改掉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能磨炼孩子的意志,帮孩子积累生活经验。
Part2 请善待走进你生命的人
每位家长要给孩子传达这样的意识:“孩子,每一个走进你生命的人,都不是偶然,请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善待走进你生命的人。善待他人,就是要尊重、理解、帮助和包容每一个人。”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天性,当这样做时,他们不会因为付出受损,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回赠,生活也会更幸福一些。
■付出爱,才能得到爱
岚岚是个11岁的小姑娘,别看年龄不大,但却非常懂事,特别是在关爱家人方面,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个好孩子。比如,爸爸劳累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后,岚岚会给爸爸端上一杯热茶,把沙发的靠垫给爸爸放好,让他坐下来休息;妈妈生理期的时候,岚岚会主动承担洗碗的任务,不让妈妈碰凉水;奶奶后背痛的时候,她会给奶奶按摩后背;爷爷想听戏曲的时候,她会主动把iPad让给爷爷听……诸如此类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岚岚家上演。
有邻居知道了岚岚家的这种情况,还对岚岚的妈妈说:“这样做是不是太‘虐待’孩子了?”岚岚妈妈微笑着说:“我们只是给孩子创造一些关爱家人的机会而已。”
可能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是天经地义,也正因为这样才能彰显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但是无休止地给予真的是最好的吗?作为一个理性的家长,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不要让孩子觉得任何人的给予都是理所当然的,在给予孩子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付出,这才是家长应该要做的。
其实有些时候,孩子可能无意识地表现出对家长的关心来,有的家长以“你有这份心就够了”的理由推掉,实际上,这反而给了孩子一个错误信息,就是“爸爸、妈妈不需要关心”。当这种想法深入孩子内心之后,孩子会忽略对父母的关心。当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孩子的冷漠和自私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家长不应该将“付出”看作自己的义务,要知道,这也是孩子的权利,你不能剥夺孩子“付出”的权利。因为这关系着他情感的发展,懂得关爱他人,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付出”的美好,让孩子的内心中充盈着满足感,也是孩子重要的人生体验。
无须将奉献看得过于复杂,其实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难,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别当孩子眼里的机器人
有的家长习惯于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高大形象,什么都不让孩子参与,不让孩子关心自己。这样其实是将孩子保护过度了,这样的孩子可能很脆弱,经不起挫折,或者对待感情异常冷漠,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家长不愿意见到的,因此,家长要懂得“量力而行”。
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万能的机器人,无所不能,适当的时候也应该在孩子面前示弱。孩子也有保护亲人的一种欲望,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适当地表现出软弱的一面,既能满足孩子的保护欲,也能借机让孩子懂得付出。习惯成自然,时常这样,在不知不觉当中,孩子就学会如何去关心和体贴他人了。
2.爱要大声说出来
孩子都有大胆的一面,同时也有羞赧的一面。有时并非孩子不懂爱,不关心家长,而是羞于表达,或者在孩子表达的时候家长因为不好意思而阻止了。实际上对于勇敢表达爱的孩子家长应该多加鼓励。
每个孩子对父母都有非常特殊的情感,都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对他们的爱。家长应该学会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是一种直观的方式,也能锻炼孩子。作为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多表达一些自己对孩子的爱。即便孩子不善言辞,但是在父母的影响下,渐渐地也会懂得表达、懂得付出。
3.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
孩子在付出情感时,父母是重要的付出对象。而孩子对父母付出情感的方法,则大多来自于在索取和感受情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如果父母经常教孩子对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表示关心和体谅,那么就能让孩子在付出情感的过程中把握分寸。假如孩子在付出情感的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回应,那么就能促使他们养成关心和体谅他人的习惯。这对于孩子情商的培养,乃至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4.孩子的付出需要鼓励
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否能够成为习惯,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家长的认可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助力,有了家长的鼓励,孩子可能就会坚持下去,直到这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孩子说了一句关心你的话,那么家长在感动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让孩子知道他的这种行为让自己感动了,是富有爱心的表现。
总而言之一句话,无论孩子是主动还是被动,家长都是孩子行为重要的导向标,有了家长的帮助,孩子的成长之路才能一路通畅。
■有孝心的孩子,才会拥有幸福人生
林小燕是个非常任性的孩子,只要是她想要的东西,她就会倾其所有地得到它们。曾经有一次她为了得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熊玩具,居然在商场里面大喊大叫,无奈之下,妈妈只好给她买了。
林小燕的妈妈是一个设计师,有的时候为了完成一个策划要到深夜才可以休息。有一次,公司给林小燕的妈妈打来电话,说有一个紧急的项目需要她来完成。于是她就想让女儿体会一下自己的劳累,就对正在看电视的林小燕说:“宝贝,妈妈今天还有工作要做,你坐在一边看妈妈工作好吗?”
林小燕从来没有看过妈妈工作,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她见妈妈忙了很久才做完,然后发给对方。对方有不满意的地方,妈妈还需要慢慢修改,直到很晚的时候,妈妈才忙完了。在这期间,林小燕的妈妈没有喝一口水,手也一直在键盘上没有休息过。
看着妈妈劳累的身影,刚刚6岁的林小燕似乎长大了很多,悄悄地端来一杯热水:“妈妈,您辛苦了,先喝点水吧。”说罢就拿起妈妈的手为妈妈“松筋骨”。
从那以后,林小燕再也没有任性过,也不再乱发脾气,成了一个乖乖女。
我国有句俗语:“百善孝为先。”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奔流不息的小河,那么父母则是小河的源头。没有父母,哪有孩子?没有父母的爱,哪有孩子的幸福?
在我们的很多伦理学著作里,都会将孝敬父母看作人际交往的第一个台阶。可以说,孝心在人与人相处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怎样去爱别人,怎样去珍惜自己的朋友,爱护自己的家人?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谁会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
其实,孩子是否懂得孝敬父母,并不单单是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问题,其实质是体现出孩子是不是懂得关心他人的问题。而后者显然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分量更重一些。一个孩子只有在家懂得孝敬父母,那么到学校及社会中才会懂得关心他人,也才能拥有良好的人缘。
所以,如果我们想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就要培养孩子对于父母的孝敬之心。家长要将感恩意识灌输给孩子,让感恩和孝顺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1.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孝顺的榜样
再好的理论也比不上父母的以身作则。父母本人如果做到孝敬长辈的话,孩子看在眼里,潜移默化地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因为和长辈相距较远、工作太忙不能朝夕相处,那么也要在节假日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一些家务,陪老人聊聊天。
一旦父母将这种行为习惯化,那么孩子必然耳濡目染,也会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品质的。
2.让孩子了解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苦
物质条件提升了,孩子们往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感受不到父母工作的辛苦,甚至不知道父母的钱是如何赚来的。他们甚至认为,自己吃好的、穿好的,都是天经地义的,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心态,那么他又怎么懂得孝敬父母呢?所以,父母要适当地和孩子谈一谈自己的工作,可能的话,可以带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场所让孩子看一看自己的忙碌。通过这些做法,孩子会逐步明白父母的钱是来之不易的,从而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并对父母产生感激和敬重之情。
3.溺爱要不得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尽自己的所能宠爱孩子。但是,如果宠爱过了应有的“度”,就成为了溺爱,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楚楚是爸爸、妈妈眼中的娇娇女,同样也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一家人都围着这个小公主忙碌。有一次,楚楚想玩骑马的游戏,爸爸、妈妈不在家,于是她就要年长的爷爷趴在地上当自己的“马”,自己却在上面得意扬扬地“驾驾”地叫着。爷爷说自己累了,想休息一会儿,但是楚楚却不依不饶,不让爷爷休息。
对于楚楚的做法,很多人或许会说她是孩子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这样了。然而,在这一点上,很多父母却忽视了习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人们常说一个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而一个坏的习惯则足以毁掉一个人。所以,父母一定不可以忽视孩子的日常行为,而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尊老、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