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留什么给你,我的孩子:价值观是孩子一生的资本
16882600000002

第2章 是非观:世界并不时时美好,你要做好自己(1)

Chapter 01

一个人总会面对是非抉择,

孩子平时若是任性而为,

很可能会自断美好前程。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有最起码的是非观,有识别真假、美丑、善恶的判断力。

也就是让孩子从小开始知道什么是好的,

为什么会受到周围人的表扬;

什么是坏的,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谴责,

进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Part1 让你的孩子富有良知

良知是一种发自内心、合乎人性的情感,它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即使周围没有人监督。良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就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帮孩子培养起良知,控制贪欲、自私、利己等本能,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

■明辨是非,让孩子识对错

思雨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最近这段时间班级组织开展学习互助活动,班主任赵老师把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张小飞调到思雨旁边做同桌,目的是希望思雨能够在业余时间帮助张小飞补习补习功课,提高张小飞的学习成绩。

做同桌的这段时间里,思雨和张小飞渐渐熟识起来,两人经常有说有笑的。“调皮鬼”张小飞也会经常捉弄思雨,揪揪思雨的辫子或者放一只青蛙到思雨的课桌里吓唬她,因此教室里经常出现两人追赶打闹的场景。

渐渐地,班里有同学开始拿思雨和张小飞开玩笑,有些女生还故意疏远思雨。对此,思雨心里非常委屈和难过。一天放学回家后,思雨终于忍不住将自己这几天憋在心里的委屈一股脑儿地告诉了妈妈,眼泪止不住地流。

妈妈听完女儿内心的困惑后,心疼地抚摸着思雨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妈妈理解你的心情,被人冤枉的时候,心里是最难受的。”

“妈妈,那我该怎么办?我不要和张小飞做同桌了,也再也不和他说话了。我明天就向赵老师申请换座位!”思雨抽噎着,妈妈对她的理解明显放大了思雨内心的委屈感。

“傻孩子,这样解决不了问题,”思雨妈妈耐心地开导女儿,“你积极参加学习互助活动,认真帮助张小飞补习功课是非常正确的行为。只是今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经常和男同学不分你我地说笑打闹。”

思雨睁着哭红的大眼睛,认真地听着妈妈的教导:“那以后班上的女生还会和我一起玩吗?”

“当然会啦,只要你听妈妈的话,以后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大家还是会和从前一样喜欢你的。要记住,洁身自爱的女孩才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喜爱呢。”思雨妈妈鼓励女儿道。

果然,思雨听妈妈的话不再和张小飞大打大闹,没过多久,班上其他女生又像往常一样经常问思雨问题,找思雨一起玩了。

一个没有是非观念的人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自古以来,古圣先贤就教导我们要明是非、知美丑、识善恶。但是,这些观念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孩子最初判断是非的标准都是以家长对此事物的态度、情绪、情感来作为参照物的。凡是父母肯定的东西,孩子便认为这是正确的;父母认为是错的,孩子也就认为是错的。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一点点增强,他们判断是非的观念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由此可见,要想孩子真正做到明辨是非,那么父母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还要时常关注孩子周围所接触的朋友、所接受的信息,等等。家长这两方面双管齐下,那么孩子才会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

不过,孩子对于很多事情的判断受其思维和认识的局限,容易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当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类似事例中发生在思雨身上的事情时,我们也要像思雨妈妈那样体会孩子的委屈和痛苦。所以,家长应该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明辨是非,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事情。

1.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每个孩子在其生命的最初,都是像天使一样圣洁、纯美。他们的头脑里宛若一张白纸,等待着父母去描绘。父母描画出什么,他们的脑子里就会留下什么。

所以,从孩子很小开始,我们就要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来教育孩子、要求孩子,让他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孩子,教育孩子遵守公德、勤劳简朴、自尊自爱等。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些观念和思想就会作用于他们的意识和行为中。当遇到相关的问题时,孩子也就知道如何做是正确的,进而做出明确的是非判断。

2.父母要从内心重视孩子是非观念的培养

由于幼小的孩子还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是非观,这就需要父母给他们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父母不仅要在重大问题上向孩子灌输是非观,而且也要在日常琐事上向孩子灌输是非观。

如果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的品质方面足够重视,就相当于为孩子的成长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孩子会在其影响下走向正确的路。当然,父母本身的行为是最好的道德指南。如果父母是一个懂得负责任、正直的人,那么孩子也会向这个方向成长;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个喜欢逃避责任的人,那么孩子就难以有正确的行为导向。

3.让孩子把握好是非界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有必要让孩子把握好是非界限,掌握一些是非标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孩子的思想道德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的认知水平。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哪些人的言行举止是善意的,哪些人的言行举止是恶意的。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去辨别谎言、欺骗,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让孩子逐渐地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4.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分清对错

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给孩子讲道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明白这些道理,而且听多了还会产生强烈的反感。这时,父母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让孩子从中感受是非对错。

■犯错不是过,不改才是错

9岁的多多一直是小伙伴中的“核心人物”,这和他在家中与父母之间的良好相处是分不开的。

就拿做错事这一点来说,多多的父母从不会无端地指责他,而是给他犯错的“权利”,并引导他如何看待错误,如何改正错误。

例如,有一天,做记者的爸爸下班回到家,发现采访用的录音笔不见了。他找了半天,才从书房的抽屉里找到,但录音笔已经被拆开了。

爸爸看了一眼心神不宁的儿子,就猜出了八九分。他走到多多身边,蹲下来温和地问道:“告诉爸爸,录音笔是你弄坏的吗?”

多多虽然心虚,但是还是不敢承认,战战兢兢地说:“我不知道。”

爸爸说:“是你也没关系,爸爸不骂你,只是想知道是谁弄坏的。”

多多低下头说:“是我弄坏的,我拿着它玩,不小心给摔了……”

爸爸说:“承认了就是好孩子,弄坏了东西没关系,但是你想想,能不能把它修好呢?”

多多拿起录音笔看了又看,好像在想什么问题。于是爸爸就手把手地教起了多多修录音笔。不一会儿,在爸爸的指导下,多多重新安装好了录音笔,高兴得冲爸爸笑着。

这时候,爸爸趁热打铁对多多说:“儿子,你今天把录音笔摔坏了没什么事,但是,如果你哪天把水管弄坏了,流了很多水,怎么办?如果你点了火,家里有东西烧着了,怎么办?所以,犯了错误首先要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帮你解决。如果你自己能解决呢,那就最好了。”

听了爸爸的话,多多一个劲儿地点头说:“我知道了,以后再犯了错,一定先告诉爸爸、妈妈。”

《弟子规》中有言:“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无意当中做了坏事,叫作错误;而故意犯错,则是罪恶。知错能改,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直到消失;但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百般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犯错,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如果孩子从不犯错,那么只能说这个孩子尝试新事物的机会太少,也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故事中多多的爸爸在对待孩子犯错的事情上做得就很不错,值得家长们学习。

有的父母对孩子非常严厉,容不得孩子犯一丁点错误,一旦发现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对,甚至不够理想,就会对孩子横加指责,而不是教导孩子如何看待错误,如何在错误中成长。

其实,父母们不必对孩子的错误不依不饶,而应该正确地看待孩子的错误。如果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错误行为会坚决制止的话,那么当他犯错后,会立刻产生恐惧感,这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当然,大多数父母也都清楚“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只是轮到自己孩子身上,就不允许“吃堑”了。这些父母大概不清楚,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很强,往往一看到新鲜有趣的事物,就会本能地用有限的经验、自以为是的做法去探索,即使是做错了,他们依然想知道错误的背后是什么。如果父母一定要逼迫孩子不去参加有意义的实践,对孩子进行各种“不”的教育,孩子对学习的自发性、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被扼杀掉,最后,他再也不想犯错,也不想主动去尝试、学习了。

这样,岂不是太得不偿失了吗?

1.引导孩子把错误当成学习的过程

自古至今,人类的学习过程都遵循这样一条规律:错误—学习—尝试—纠正,通过这样的不断循环,人类才会成长,世界才会进步。如果父母把错误这个源头彻底消灭,那么你的孩子也不会有成长。所以,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把错误当成学习的过程,允许他犯错误,让他在错误中得到真理,得到做事的正确方法。

妞妞有一次因好奇心发作,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妈妈的面拿了一只往地上摔。但是妈妈没有制止她,妈妈只是在女儿摔碎之后,提醒她戴上橡胶手套并清理碎片。在女儿“打扫战场”的过程中,妈妈还见缝插针地告诉她瓷器容易破碎的常识。后来,妞妞从易碎的瓷器延伸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慢慢地开始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这类物品,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

从这个故事来看,在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中,父母应鼓励他去大胆地尝试、去认真地学习,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是大有裨益的。

2.让孩子为犯错付出点“代价”

孩子犯错虽然可以被允许,但是能够通过犯错得到成长和历练,才能最大化地体现犯错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一点“代价”,便是促使其成长和历练的一种方式。如果他们没有为相应的错误受到惩罚,那么错误还会延续下去。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犯了错误后,马上动手帮他们纠正,可能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由于没有得到惩罚,所以印象并不深刻,导致错误一再地出现。其实,孩子只有真正品尝到一些苦头,才会对自己所做的错事记忆深刻。

3.要听孩子的解释

孩子错了都有原因,有的家长只要看到孩子犯错就马上惩罚,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为孩子的认知一直处在发展当中,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惩罚孩子,他会觉得委屈,可能产生错误认知,也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另外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要在孩子知错之后还严厉惩戒,这样也会让孩子渐渐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你不妨先听听孩子的原因或理由。

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听到门响了一声,但是却没有人出声,妈妈知道这是儿子小天回来了。不过平时他回来的时候都会大声嚷嚷,今天怎么没声音?妈妈好奇地轻轻走了出去。

儿子蹑手蹑脚地正往他的房间走去,妈妈问道:“小天,你回来了,今天怎么这么安静啊?”妈妈边说边观察着小天的表情。

“今天啊,今天有点累了。”小天说。

“累了?是不是和同学们骑自行车玩累了?”妈妈问他。

这时,妈妈看到小天的表情非常紧张,他支支吾吾地说:“嗯,是,我先进屋了。”

小天进了屋,妈妈不禁有些奇怪,觉得小天的反应有点儿反常。妈妈突然想到,怎么没听到小天推自行车进屋的声音呢?妈妈连忙到阳台上找,平时自行车都放这里。她一看果然没有,客厅里也没有。

妈妈想道:“自行车很可能丢了。”这个自行车的价格不便宜,是小天央求了很久妈妈才买给他的。小天肯定怕妈妈骂他,所以才会显得心事重重。但妈妈没有去质问儿子,她希望儿子能主动认错。果然吃晚饭的时候,小天拿着筷子却吃不下去,低声地嘟囔了一句:“我把自行车弄丢了。”

“什么?怎么会丢了呢?”妈妈没有生气,而是温和地问道。

“我把自行车放在小区里,去旁边玩了一会儿,回来就不见了。是我的错,我没有看好……”小天还没说完话,眼泪就掉下来了。

妈妈把小天揽在怀里,擦着他的眼泪说:“妈妈知道,自行车丢了你心里也很难过。你不是故意的,现在又主动承认了错误,妈妈不怪你,以后小心点儿就是了。”

故事中的小天其实是个好孩子,虽然犯了错误,但在经过思想斗争之后还是向妈妈主动承认了错误。小天的妈妈也是一位好妈妈,虽然孩子丢失了贵重的东西,但妈妈没有责骂他,而是用简单的话语抚慰孩子的心伤,同时又提醒孩子以后要避免再犯这个错误。我们应该为这对母子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