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留什么给你,我的孩子:价值观是孩子一生的资本
16882600000023

第23章 自我观:要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3)

2.引导孩子预见事物的后果

由于孩子的经历比较简单,因此做事之前就不能像大人一样考虑得非常周全,从而导致了失误的出现。针对此,父母可以适当引导孩子,如果他执意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妨在跟他讲明道理的前提下让他尝试一下。一旦他发现自己的预见并不准确,就会联想到父母之前对自己说的话,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由此做出改正,并慢慢掌握预见的能力。

3.给予孩子自我反省的时间

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不要急于对他进行教育,要给他一定的时间,让他自己来认识到行为的错误。一段时间后,父母再抓住一个适当的时机对他进行引导,这样更能让他学会自我反省,并保证以后不会犯下同样的失误。

最后一点要说明的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平心静气,因为我们不是要羞辱孩子。只有用平和的态度与孩子交流,他才能理解你的苦心,才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否则他会感到“被侮辱”,反而更加与父母“对着干”,更加拒绝“自省”!

时常检讨自己,才能养成自省的好习惯,才会更好地认识自己。

■错就是错,不为过失找借口

很多年前,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他不仅调皮淘气,而且总是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找借口。父母认为这是他不负责任的表现,于是他们开始教育儿子,试图让他知道,作为一个男子汉,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怎样的责任,承担相应的后果是很有必要的。

后来有一天,这个男孩一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邻居家的玻璃上,玻璃瞬间被踢碎。邻居很不高兴,要求他赔偿15美元。

然而,一个男孩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不得已,他只好向父亲求助。可父亲要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并且对他说:“你自己犯下了错误,也许父母可以帮你,但我们决不能也无法代替你承担责任。所以,你要自己想办法面对和解决你所犯的错误带来的后果,承担本该由你承担的责任。”

男孩为难地说:“可我没有钱赔给人家。”

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不过,一年之内你要还给我。”

从这以后,这个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件事给这个男孩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他开始逐渐改变身上的毛病,知道了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那份责任感是不能够转移给别人的。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作责任。这件事还给了我一件意想不到的宝贵礼物,那就是自信。从那开始,我就知道了无论遇到什么事,我都能解决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那么在过错面前,孩子们会怎么做呢?有的总喜欢推卸属于自己的责任,即便他知道是自己的错也要推脱,不肯负责任。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在面对问题或者困境的时候,自己不能做到独自承担责任。

不能承担责任的孩子,自然会给大人带来一大堆麻烦事。但父母不知道,其实这一切正是由于自己的教育造成的。一位国外有名的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

所以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必须懂得“让孩子遇到问题自己解决、承担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的道理,这对他的现在和未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要把孩子看作普通人

有的父母认为,由自己替孩子来收拾残局,是因为孩子还没有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于是他们会亲自找到与自己孩子发生冲突的孩子,替自己的孩子赔礼道歉,或找到对方父母,希望通过成年人之间的理智来解决问题。要知道,孩子再小也会长大,家长应该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和习惯,如果你总以为孩子长不大,那么他就永远无法成长。

将孩子看作一个普通人吧,试着让他自己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样孩子才能看清自己,才能分析对错,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当孩子遇到问题和冲突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解决矛盾的责任和权利留给孩子,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虽然孩子是小、是弱,能力也的确有限,但他们必须有勇气做各种尝试,学习各种方法,使自己适应,并能融入社会群体中。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遭遇打击,但这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入真正的社会,那时候的各种问题和冲突比现在要复杂得多,父母不可能永远跟着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父母就应该及早放手,勇敢地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2.家长也要有担当

想要让孩子敢于独立承担责任,那么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自己尚且做不到敢于承担,那么就没有资格来要求孩子!

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要对家庭和社会负责,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敬佩自己。总之,你要提高对责任的认识,而不是总想着找借口。

不要以为这么做会伤了面子,其实在孩子的心里,你的这种作为更值得敬佩;不要以为这么做会让前途黑暗,其实,孩子就是家长的未来,不要顾虑面子问题,自己带头自省,孩子也会懂得观察自己,慢慢也会养成自省的好习惯。

Part3 不断“充电”,做更好的自己

价值观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逻辑,所以教育应该是给孩子全面发展的机会。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全面性地发展,促使孩子不断积累自身的知识、能力等,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做更好的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乃至实现更进一步的升华。

■勤学好问是培养出来的

有位父亲经常带着儿子去小河边,去小树林,去田野里,目的就是让儿子通过对大自然的接触,让他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的儿子小威在小河边玩耍的时候,会观察小鱼、小虾在水里游泳的样子。他经常会向父亲询问它们有没有腿,它们为什么只在水里而不到陆地上来等问题。小威在树林里玩耍的时候,会观察树木的根、枝干、叶子、花草等,也总是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还亲自实践,养花种草,还饲养小动物。通过亲自照顾这些植物和动物,他会记录下它们的成长情况,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据这位父亲回忆,小威小的时候总是怕毛毛虫。可是,他并没有因为儿子的这种情绪而让孩子永远远离毛毛虫,而是专门捉了一只毛毛虫让他观察。开始的时候小威非常反感,但在父亲给他仔细讲述了毛毛虫的生活规律,特别是知道了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过程后,小威就不再讨厌它了,而且对蝴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小威早就很喜欢美丽的花蝴蝶了。

借着这一时机,父亲给小威讲述了蝴蝶的种类,并在书上找到很多图片来向儿子说明,这个世界上蝴蝶的种类千千万万,它们的形状和生活习性也都各有不同。

小威听了,越发地增强了对蝴蝶的兴趣,总是不断地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他提出的问题,父亲总是耐心地讲解,或者和小威一起观察、分析。在父亲的启发下,小威还写出了一个毛毛虫蜕变为蝴蝶的故事。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创造发明与发现都源自于对周围事物、现象的质疑。

如瓦特正是因为有了“水蒸气为什么能推动茶壶盖”的问题,而最终发明了蒸汽机;梅尔道克正是有了“煤是否也能在水里燃烧”的问题,而发现了煤气;牛顿正是有了“苹果为什么总是往下掉”的问题,发现了地球的万有能力,等等。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问题、质疑,就没有创新与创造。因此,作为家长,应重视对孩子好问习惯的培养。

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时刻开始,就充满着对认识世界的满腔热情,表现为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也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可许多调查却表明:孩子逐渐长大后,能够勤学好思、大胆提问质疑的却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得不反思对他们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好问,做父母的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了吗?给孩子们提供了积极提问的环境了吗?我们反思这一切,迫切需要改变这一切来重新培养孩子好问的习惯。

1.保持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总喜欢追着自己问这问那,小脑袋瓜里似乎装了十万个为什么似的,把家长都问得莫名其妙,甚至不耐烦。

在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常常为了省事,要么随便说两句话敷衍一下孩子,要么就批评孩子不应该问这个,或者不应该这么问。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这些父母不知道,自己这种对待孩子提问的方式,一方面可能给孩子留下错误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会形成一种偏见根植于孩子的观念之中,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很可能会按照错误的道路行走,其中的危险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敏感而聪明,他们发现了家长的不耐烦后,会产生对家长的不信任感,之后遇到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再向父母询问,而保持一种缄默的处理方式。

因此说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家长必须对孩子的问题保持足够的耐心。

2.仔细分析孩子所提问的问题类型

家长要清楚孩子问的问题,然后还要努力把孩子的问题引向一个大的门类上面去,让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够有一个深入的过程,而不是浅尝辄止,满足于表面的理由。当然,这需要父母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不过,即使文化水平不太高,家长也没必要担心,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发散,大多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特点的。比如,孩子可能会在某个阶段特别关心性别方面的问题,问的很多问题也是与此相关的。此时,家长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3.孩子提简单问题也无妨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提问时,往往认为如此简单的问题也要问,于是因“毫无思维价值”而冷淡处之。其实,问题是简单还是较为深入,这与孩子对事物的观察程度与平时积累的认识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孩子在简单问题的思考中常常能发现更多深层次问题。所以,作为父母,有必要不厌其烦地听取孩子提出的简单的问题。只有给他们一个积极宽松的提问环境,他们才更有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4.引导孩子提问,拒绝依赖他人

很多孩子懒得动脑筋是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就是家长什么问题都会回答他,渐渐地,孩子会失去提问的欲望和热情,学习和知识的接受都会变得比较被动。所以家长应该要启发孩子,引导他自己完成,杜绝依赖。

刘宇这个男孩子做事没有耐性,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为了改变儿子的这个毛病,他的爸爸决定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于是他经常会提一些问题给儿子,比如一些常见的现象也要问问儿子。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刘宇渐渐地喜欢思考、提问题了,学习也变得主动了。

因为没有了对父母的依赖,孩子会逐渐独立思考,在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勤学好问。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遇到问题的机会。如果孩子不够主动,那么家长就要为孩子制造机会,逐渐的孩子就会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了。

■博览群书,让知识充盈大脑

孙琳的女儿凡凡从小就喜欢读书,现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她比同龄小朋友在阅读、写作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都要高出一些,而且凡凡身上体现出一种淡淡的书卷气。对此,孙琳说,这可能和凡凡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有关。

孙琳透露,自己是这样来引导女儿凡凡的读书兴趣的:从2岁半开始,她几乎每天都坚持给凡凡念书。起初读的是一些优美的故事,每每听她读书,凡凡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就这样,那一个个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陪伴着凡凡成长的每一天。正是在这种熏陶之下,凡凡的语言、写作等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慢慢地,凡凡自己也感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了。

上小学后,孙琳开始逐步“放手”,以吊吊女儿求知的胃口。开始孙琳还是坚持每天给女儿讲故事,但讲到一半时,就会找个借口让凡凡自己看完另一半故事,比如说:“真不巧,妈妈有点工作还没做完,要不你自己先把结局看完吧。”

凡凡虽然不太乐意,可强烈的求知欲让她继续往下看。虽然还有很多字她并不认得,但没关系,有拼音帮忙,慢慢地,凡凡就养成了自己看书的习惯。

因为喜欢读书,逛书店就成了孙琳和女儿凡凡常做的一件事。孙琳说,只要书的内容是健康的,她一般不会限制女儿购买。她说,只有阅读范围不断地扩大,才能汲取到更全面的知识。

于是,凡凡的书柜里,已经从原先占绝大部分的童话故事到后来儿童小说、百科全书、儿童画报及杂志等分得了半壁江山。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拓宽,凡凡的自信心也越发增强。如今,凡凡已经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着快乐。

也许父母们曾有这样的感触:上学时,即使爱读书的同学不学习,他们的语文成绩也会特别好;而不爱读书的同学尽管很刻苦学习,他们的语文成绩仍不会很突出。进入社会后我们也会惊奇地发现,身边那些有着知性气质的人,大多都有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