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导孩子预见事物的后果
有些时候,孩子爱攀比的习惯是受家长价值取向影响的。有很多家长愿意为孩子花钱,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学习上,全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甚至有些父母还会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给你的都是最好的,除了你,别人都没有。”或者“这些东西都是很贵的,妈妈因为爱你才会买给你”。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差,使孩子产生一种攀比的心理。
5.父母要保持平常心
想要杜绝攀比心理,父母就不要想着“比”,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暂时的不足,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这样,孩子的进步反而会更加明显。
甜甜这次期中考试得了第九名,没有达到妈妈的预期目标。不过,妈妈并没有批评她,只是让她看了看前八名同学的成绩。谁知,甜甜一下子生气了:“你就知道把我和别人比,我就不如他们,你看谁好就让谁来当你女儿吧!”妈妈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做法可能起了反作用。从那以后,妈妈再没拿别人和甜甜比较。甜甜也争气,成绩很快提高到前三名。
父母应该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停止对孩子的比较,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这样会让孩子更自信,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明白,只要他尽力了,他就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6.看到孩子的进步
父母应该学会全面看问题,不仅要横向地看孩子和别人的差距,更要纵向地看孩子比从前取得了哪些进步。家长不能用学习上的进步来牺牲孩子的成长,盲目攀比的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甚至是个性的扭曲。更加可怕的是,家长的攀比会渐渐让孩子也养成爱攀比的坏习惯。
让孩子学会竞争固然重要,但是还是少拿其他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吧!这样做,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可以让你的家教轻松许多。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未必就是差距。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父母就不要对孩子过于挑剔,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Part2 总是在乎输赢,你会不快乐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因为争强好胜,赢了就满心欢喜,输了就大哭大闹,这样的孩子不仅活得不快乐,而且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为此,父母要教孩子正确地对待输赢,认识到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汲取了什么教训、学到了什么,是否还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使孩子乐观向上,勇敢地面对挫折,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
■输了成绩,赢了成长
琦琦今年5岁,由于受棋迷爷爷和爸爸的影响,从3岁多就开始下象棋。可是因为琦琦年龄尚小,自然不是爸爸的对手。
不过,为了逗孩子开心,有时候爸爸会故意“放水”。但更多的时候,爸爸从不迁就琦琦。每当这时,琦琦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大哭不止。
看到琦琦这个样子,爸爸说:“你现在才5岁,还是一个小孩子,能和大人下象棋,并且能下到这个程度,已经算是很厉害了。每当和你下棋时,看到你专心致志的样子,我都感到骄傲呢!如果仅仅为了你高兴,我会假装输给你,可是那有什么意义呢?”
看到琦琦认认真真地听着自己说话,爸爸接着说道:“现在你自己来选择,是要爸爸假装输给你,还是你一直和我挑战,想办法将来赢过我呢?”
经过爸爸的一番鼓励和引导,琦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流露出一个小小男子汉的气概。对此,琦琦的爸爸欣慰不已,庆幸没有向孩子“妥协”,没有假装再输给他。
不得不说,琦琦爸爸那“输得起”的理论,是很值得父母学习和借鉴的。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遭遇挫败时,有不少父母表现得心疼不已,他们要么为孩子的挫败寻找理由,要么尽力帮孩子弥补或过分地哄骗,并小心呵护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败。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不但无法让孩子了解到真正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而且也不能帮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及成功,而这些却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所有父母都应当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稚嫩的树苗,不经历风雨的洗礼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挫折就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最好课堂。不遭遇挫折,孩子就无法认识到现实的世界和真正的生活;不经历挫折,孩子就无法学会镇定、坚强地面对困难;不战胜挫折,孩子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无法给自己下一个肯定性的评价,也就无法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步步走向独立。
道理我们已经明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通过实际行动将“输得起”的心态注入孩子的体内。
1.父母要从自身做起,端正态度
很多父母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行为:喜欢让孩子在别人面前展示“才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门面”。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就夸孩子聪明、能干;如果表现得不好,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争强好胜,一定要赢;要么失败了就爬不起来,甘愿就此沉沦。
莹莹对于挫折总是缺乏勇气去面对,在她眼里,赢就是赢,输就是输,如果输了,那么就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之所以她会有这种看法,完全来自于她的父母。莹莹的爸爸、妈妈非常看重莹莹的成绩,每次只要莹莹没有得到好成绩,她的父母就会不遗余力地批评她,使得莹莹对输赢的看法形成了习惯,在她的眼里没有成长,只有竞技和输赢。
身为孩子的启蒙教师,想让孩子“输得起”,父母就必须先平衡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输赢得失。当孩子在学习或者游戏中遭遇失败情感受挫时,父母应该教育他克服沮丧和悲观的思想,然后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暂时的挫败。即使他很优秀、很受瞩目,我们也不要一味地称赞,而是应当让他戒骄戒躁,以免走上自负的道路。
2.提高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遭遇挫折,这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尽快恢复到快乐积极的状态中来,会刻意地帮孩子排除一些正常环境中遇到的困难,一发现孩子受挫,就伸出手来帮忙。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己面对失利的空间的机会。
举例来说,孩子在用积木搭一座高楼大厦,可是就在快要大功告成的时候,“楼”塌了,这时孩子自然会流露出失望的表情。尽管如此,父母也不要直接帮助孩子解决,而应该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引导孩子去思考,然后让他自己去执行解决的办法。这样,他就不会在失落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事实上,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动机,正是来自于遭遇过的挫折。当他们拥有足够的应对经验时,就不会对挫折感到恐惧,就不会因为挫折就一蹶不振。
3.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孩子在和同学、朋友一起玩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大惊小怪,或是一味地训斥或者安慰。因为集体活动就是如此,不可能人人都会完美。而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审视,孩子就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意识到“天外有天”的道理。这样一来,他自然能够“输得起”,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要用一个长远的眼光去衡量。美国有一句谚语:“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自私的爱,导致孩子不敢接受挫折。家长让孩子直面挫折,让他体验和克服困难,建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这才是家庭教育的精髓。所以,对孩子“狠下心”来吧,让他敢于面对挫折,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