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留什么给你,我的孩子:价值观是孩子一生的资本
16882600000026

第26章 成败观:追求不必太执着,尽心尽力即可(2)

每次成绩不好,李真对待下一次考试就会更紧张,就像是恶性循环一样。李真的父母这下意识到自己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家长难以时刻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孩子上学之后,很多家长都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托付给了学校。而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学校给予自己的反馈最直观的就是孩子的考试成绩,也就是分数。

分数对于孩子而言很重要,因为这是考核他们的一个标准,而家长大部分也以这个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但是有时家长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一次考试的分数真的能够代表孩子的学习吗?

其实,考试只是为了反馈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但是有时临场发挥有所不同,孩子的成绩可能有失精准。如果家长太过看重分数,那么可能导致孩子对分数的认知也出现了偏差,他也会将分数看作考量自己的唯一标准。当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很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是影响学习状态,导致恶性循环。

家长应该要让孩子知道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分数,只有放下心头的重担,孩子才能快乐成长。那么家长要怎样向孩子传达这个信息呢?

1.家长要明确态度

很多孩子对分数的看法来源于家长。当家长很看重分数的时候,孩子也会给予分数极大的关注。如果家长能够自如地看待孩子的分数,那么孩子也就不会受分数的控制了。

童童这次英语考试失败了,她很失落。见妈妈的时候,她低着头说这次考试才考了63分。妈妈听后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对孩子说:“宝贝,你这次虽然没有考好,但是及格了,你一直在努力不是吗?这次哪里有错误,下次改正就好。考试是为了让你找到不足,一次分数不代表什么。”听了妈妈的话,童童很快从失落中振作起来了。

在孩子成绩不够理想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鼓励,订正孩子对成绩的错误看法,就像童童妈妈那样,让孩子认识到分数的真正意义,这样孩子就会正视学习,不会将分数当成学习的目标。如果家长过于看重分数,那么逐渐地应付考试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从长远来看,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让孩子知道能力最重要

如果孩子过度重视分数,那么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善于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得分的水平。孩子有时面对分数可能心理压力过大,家长要适时地开导孩子,让孩子明白能力的重要性。

平时家长要多注重孩子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死读书、背概念。

3.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绩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成绩不理想,第一反应就是批评教育,或者大发雷霆。当然,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好的,但是很可能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就是你只看重他的成绩。当然,除了发火之外,冷暴力也是应该要极力杜绝的。

如果家长不理睬孩子,或者对孩子表示出不关心,那么孩子的心理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即便孩子考试失利,家长也应该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至少要知道孩子因为什么考试失利,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家长面对孩子成绩的时候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让孩子也有一颗平常心,养成考试后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的习惯才有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

■远离忌妒,不吃“酸葡萄”

某小学家长们的QQ聊天群里,大家正热火朝天地谈论着孩子的忌妒心理。只听一位妈妈说:“我家李婷都9岁了,以前还觉得她挺乖巧懂事的,可现在越来越让我发现她的忌妒心很强。在小区里见到别的邻居的孩子,我只要逗人家一下,她就大声吼叫,严厉制止;如果我夸奖别的小朋友两句,她也受不了。最近,她因为作文比赛只得了二等奖,而她的好朋友得了一等奖,她就又忌妒心泛滥了。”

接着,凯凯的妈妈说道:“我家凯凯本来和同学辉辉很要好,两个人每天一起上下学,一起做作业,有什么喜欢的东西也乐于分享。但是最近,因为辉辉被评上了三好生,他就和人家疏远了。”

对孩子的忌妒心同样感到不可思议的还有灼灼的爸爸,他说:“前些天,学校里举办歌咏比赛,我们家灼灼觉得自己临场发挥失了水准,所以对于那个超过他的小选手很是不服气,总说第一名本该是非他莫属的。我和他妈妈劝导了多次,让他接受现实,可他心里就是别扭着,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著名思想家培根曾说:“忌妒是一种软弱的傲慢,应当受到鄙视。”

说到忌妒,家长们都不陌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人家所取得的成就后,心里就像爬满了虫子,非常不舒服。在他看来,只有他才配得上这样的成就和优势,而除了他自己之外,别人是没有资格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忌妒”。

可以说,忌妒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情绪,几乎没有人不会不忌妒。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在看到自己的妈妈抱别的孩子时,就会出现哭闹的不满反应。当孩子长到八九岁,其忌妒心理会更强,比如,当发现别的同学穿的衣服比自己的高档,玩的玩具比自己的先进时,就会生出忌妒的情绪。甚至有时候,老师表扬了某个同学,他们也会很不屑地嗤之以鼻,见到好朋友考试成绩比自己好而耿耿于怀……

作为孩子的父母,也许你也有和上述家长同样的感受。孩子时常表现出来的忌妒情绪,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妒忌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体验,它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别人超越,或者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情绪体验。忌妒心萌生的范围大多在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们之间。

虽然说忌妒是正常的、普遍的心理体验,但是,如果忌妒心理过于严重,那么势必让孩子的思想变得狭隘、不爱帮助别人等,这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将大有害处。

所以,父母们需要在认识忌妒这一普遍性心理的同时,更要提防孩子忌妒过头。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忌妒的不利影响,并想办法让发挥忌妒的正面作用。

事实上,孩子之所以忌妒别人,其根源在于他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因此,要医治孩子的这一心理,父母就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要及时予以肯定,让孩子有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样,孩子就不容易被别人的好运所打动,反而用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孩子还会因为父母的爱和鼓励而变得宽容、变得大度。

1.父母多加引导,让孩子认识忌妒的负面影响孩子对于情绪的掌控和认识能力都比较有限,这时候就急需父母的帮助。当发现孩子忌妒心过强的时候,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认识忌妒这种负面情绪的危害。

具体来说,父母们可以通过平时的交流告诉孩子,或者通过写纸条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写:别人的进步是别人努力的结果,人家不会因为你的忌妒而失去进取心,反而会变得更加优秀,要知道,你是无法阻止别人进步的,你能做的,只是欣赏人家的进步,并向人家学习。或者告诉孩子,谁都不喜欢忌妒心太强的人,当你忌妒一个人,那么他就自然会远离你。如果你经常忌妒别人,那么就会有很多人远离你。这样你就不能在和别人的共同学习和交流中得到帮助,取得进步。

2.让孩子认识到别人优点背后的努力

每个人形成自己的优势的背后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作为父母,教孩子不仅要看到他人的优点,还要看到他人为此付出的努力。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尊重他人,并心悦诚服地学习他人的优点。

3.家长要先戒除比较心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不同的孩子做同样的对比,显然是不公道的。既然忌妒来自不如别人的感伤,那么对比中的不当只能点燃孩子心中的妒火。所以家长应该要引导孩子多看自己的优点,以此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带孩子走出忌妒的困局。

4.让孩子看到成功后的努力

孩子忌妒的是其他人的成功,家长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激发孩子奋进。比如引导孩子看到其他人背后的努力,以此激励孩子。另外,家长也应该教导孩子广交朋友,这样孩子在友谊之光当中会逐渐受影响,将忌妒转换成一种前进的动力。

5.帮助孩子克服弱点

有时孩子之所以会有强烈的妒忌心理,是因为自己与他人相比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因为孩子还不能理智地对待这样的落差,所以会产生严重的忌妒心理。家长应该多观察孩子,在发现孩子的忌妒心之后分析原因。如果是因为孩子的某些不足,家长就要给予引导,让孩子学会以长处弥补不足。

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歌唱得好,就会忌妒人家有一副好嗓子。我们就可以适当地让孩子练习发声,或者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同时告诉孩子:“别人唱得好,可能是先天嗓音好。你的嗓音虽然没那么好,但是只要尽力了,就是很棒的孩子。”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舒缓忌妒的情绪。

■不要攀比,安心做自己

晓梦是小学二年级的女孩。她的妈妈是从今年明显感受到女儿的攀比心理的。一天早晨,妈妈准备送晓梦上学,结果一直很喜欢上学的她吵闹着不去学校。妈妈很奇怪地问她,她哭着说:“人家苗苗穿得那么漂亮,我的衣服太难看了,人家会笑话我!”无奈的妈妈只好答应买新衣服给她。

过了几天,晓梦又不愿意去学校了。经过家长仔细询问,原来是另一个小朋友买了一双很好的鞋子,自己却没有。为了让女儿乖乖地去学校,妈妈只好又顺从了晓梦。

后来,妈妈才意识到,因为晓梦所上的学校周围都是一些高档小区,这些居民的孩子也大都在该校读书,所以晓梦受他们的影响也爱比这比那的了。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妈妈开始了对晓梦的教导,她说:“我们上学是为了学习知识,如果能够把书念好,学到知识,那才是最棒的。一个孩子即便穿得再高档,吃得再高级,学不到知识也白搭……再者说,没有哪个人处处都比别人好,都比别人强,只要尽自己的努力,问心无愧就好。”

起初,晓梦对妈妈的话置若罔闻,她觉得是妈妈不想满足自己或者没有能力满足自己才这样说的。后来,又经过妈妈几次三番的教导,晓梦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爱攀比的习性也有了很大改观,从比吃穿用度转移到比学习上来了,晓梦的成绩因此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地将自己的能力、智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总是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态。攀比是现在普遍存在于孩子们之间的一种现象,比如,比吃穿、比学习用品,甚至有的孩子还比起了父母的工作和社会地位等,这种现象让很多父母都感到不知所措。

也许你自己家里也有像晓梦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同学攀比这攀比那。除了环境的因素之外,导致孩子爱攀比主要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当所致。

由于现代的物质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父母总怕孩子受委屈,于是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别人差,别人的孩子买什么,咱家的孩子也得买,决不能让人家比下去。因此,这种溺爱纵容了孩子的攀比心。

此外,父母平时的表现也是重要因素。比如,有的父母爱和别人拼消费,喜欢显摆,那么孩子自然会效仿。

孩子一旦喜欢与人攀比,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不平衡心理:凭什么别人有我没有,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甚至还要更多、更好!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孩子就会把攀比对象当作“假想敌”来看待,处处看人家不顺眼,时时想把人家比下去。如果达不到目的,那么就会被自卑感占据内心。不管是哪种情况,对于孩子本身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与他人的和谐交往都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父母应该及时引导,让孩子知道,良好的生活条件要靠自己创造,父母的成就并不是孩子的荣誉。家长应把他们的竞争注意力从家庭条件引向个人能力和学习成绩,从而使攀比演化成校园内的良性竞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孩子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

很多孩子会觉得钱就是“银行卡里吐出来的”,随便花就行。这样势必导致孩子不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因此,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了解任何东西都是父母通过辛苦劳动换来的,那么孩子就会理解和体谅父母,不会因为虚荣心而和身边的人盲目地攀比。

2.帮孩子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来

其实,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在其内心有一种竞争的意识,他想要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甚至要超越别人。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这种上进心,改变孩子比吃穿、比消费的思想,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等方面进行比较,把孩子的攀比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3.告诉孩子,和别人比自己有而他人没有的很多时候,孩子们比来比去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所以家长们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比别人强的东西,所以你不用处处都和别人一样,你有很多比别人强的地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知道,很多东西是没办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的,别人拥有的你没有,同样你拥有的也可能是别人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