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比较,哪种情况会促进人们关系的和谐显而易见了吧?再者说,表达谢意体现的是孩子的一种感恩之心,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也很难有美好的未来。所以,作为家长,如果真的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么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懂礼貌的习惯,要让孩子学会感恩。
1.榜样的力量无穷大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家长的不良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同样地,如果家长能够起到表率作用,那么孩子也会向着你的方向看齐。
娜娜和强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娜娜很有礼貌,强强正好相反。娜娜平时经常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给强强,但是强强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谢谢,在他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原来这两个孩子性格差异这么大和平时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分不开。娜娜的家庭当中充满了和谐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都很有礼貌,在感恩节的时候全家还会一起过。相比之下,强强家的氛围很不好,他的父母还经常“出口成脏”,时间久了强强也被同化了。
想要让孩子养成懂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家长就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家庭成员之间也要时常说“谢谢”,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当孩子将感谢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们就会发现日常当中的榜样作用有多重要。
2.让孩子从感恩意识开始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都是从意识出发的,因此,要想让孩子学会说“谢谢”,就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的培养也不是一时的工作,家长要通过平时的教育,渐渐地让孩子产生这种意识。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举例来说,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这种思想渗透给孩子,选择一些以感恩为主线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或许孩子能够受到启发,还可能在生活中进行模仿,当这种模仿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感恩的意识已经深入孩子的心中了。
或者,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助人为乐的活动,通过帮助他人,从他人口中感受“谢谢”的含义,逐渐地孩子也会有一种感恩意识。平时多让孩子学会对周围的人说“谢谢”,即便是父母,这样才能让感恩意识深入孩子心中,才能让它有机会成为一种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对待孩子
彬彬一家在吃晚饭。当彬彬把碗里最后一口米饭吃完后,就把空碗推到一旁的妈妈面前,对妈妈命令道:“再给我盛一碗去!”妈妈去厨房帮他盛完饭回来,彬彬连声谢谢都没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吃饭的时候,彬彬把自己最喜欢吃的清蒸鲈鱼端到自己跟前,一点不顾及家人。等吃完饭后,彬彬放下碗筷,跑到客厅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去了。看了一会儿,他感到口渴,就对正在厨房洗碗的爸爸说:“我渴了,给我端水!”爸爸赶紧放下手里的活,拿着彬彬的杯子给他倒了一杯水。彬彬只是伸出手来接水,而眼睛根本没离开电视屏幕。
类似的情景天天在彬彬家上演着。虽然彬彬的父母对于儿子的行为也有点发愁,但他们却一再容忍着、“坚持”着。他们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甚至还觉得,孩子在学校肯定不会像家里这么舒坦,那就赶紧趁孩子在家的时候多对孩子“好”一些。
也许像事例中彬彬父母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他们把孩子视作宝贝疙瘩一样“供奉”着,对于孩子不礼貌的言行并不介意。只是不知道这些家长想过没有,当你的孩子在同学们中间、在其他外人中间也这样命令别人的话,那么别人会怎么看他呢?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又能有什么作为?
家长不应该过度纵容孩子,如果孩子习惯于命令式的口吻,那么在别人眼里不仅孩子没有礼貌,别人还会说孩子的父母不会教育孩子,这样的孩子是很难交到朋友的。相信,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就像一个天使,而家长们也希望别人眼中自己的孩子一样可爱,这就要孩子从小养成懂礼貌、懂感恩的习惯。要想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那么家长有时不妨把孩子当作陌生人来看待。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懂礼貌、知感恩的好孩子,未来的他才能收受到别人的敬重。
1.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由此可以看出,父母本身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十分深远。所以,父母要身体力行地尊重家人,对家人客气地讲话。比如经常对对方说“谢谢”、“对不起”、“请”等,这些被身边的孩子看在眼里,他自然会学习,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到对他人客气的言行和举动。
2.让孩子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对于孩子而言,说教永远不如感受来得直接。他们接触这个社会的很多经验都是从感受当中获得的,所以家长如果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他人的情感,那么孩子慢慢就会学会付出自己的情感和敬重。
赵刚和同学打架,因为他个子高,所以同学打不过他。在回家的路上,赵刚得意忘形,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没想到一个不小心摔倒了。在他放声大哭的时候,他的爸爸没有上来扶他,这让赵刚很委屈。他爸爸对赵刚说:“你摔了一跤就觉得疼,那挨你打的同学也一样疼。你觉得我应该扶你起来,我没有扶你一把你就觉得委屈;你的同学也认为你们是朋友,所以你不该打他。”从那之后,赵刚明白了要尊重自己的同学。
理解是人与人交往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孩子只有学会理解,才能懂得为他人着想。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这一习惯。换位思考是最好的办法。比如孩子对别人不客气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体会一下感受,这有助于孩子理解他人。长此以往,孩子对家长也会多一分恭敬,不会过度任性,也不会不懂礼貌了。
Part2 成“人”比成“才”重要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但要想培养一个人才,首先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不可能成才,即使成“才”了,也很可能发生各种问题。所以,父母不仅要指导孩子学好功课,发展他们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将来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
十几年前,在外国的一所大学里发生了一起震惊世人的血案。一个平时表现十分优秀的学生,因为忌妒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同学,再加上自己找工作受挫,他残忍地杀害了包括校长、系主任、同学在内的6个人,然后开枪自杀。
事后,据心理专家介绍,这位学生是一个性格孤僻、没什么朋友、心胸狭隘的人,这起血案发生与他的畸形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主要源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忽视了对他的做人教育。
可见,一个人即使学历再高,能力再强,如果没有接受来自家庭的良好教育,也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做人教育要永远放在第一位,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引导孩子做一个真诚善良、堂堂正正的优秀的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做人是教育的第一要务,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家庭教育的根基所在。
因此,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就要把培养孩子成“人”放在比成“才”还要重要的位置上,将孩子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和各种优良品质的人,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才”,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和时代。
1.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品格高尚的榜样父母们可能自身都会有所体会,自己身上的某些好品质、好习惯并不是长大后才形成的,而是在小时候父母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起来的。相应地,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固然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父母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没能帮助孩子培养出高尚的人格品质。
一个叫多多的小女孩,在外面一旦和小朋友起了冲突,就伸手打别人,嘴里还总是说一些脏话骂小伙伴们。在多多看来,自己这样做很正常,但是她这种表现引来周围小朋友们的反感,大家都不喜欢和她一起玩。其实,多多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缺乏教养的人,她在家里稍有不如意就打骂孩子和丈夫,耳濡目染下多多也就学会了这种行为,有现在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2.别把小事不当回事
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有时被成人认为是小事,孩子不懂得和小朋友或家人分享,父母就说“孩子还小,大了就好了”;孩子随意抢别人的玩具、随便打人,父母就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大了就好了”;孩子不好好吃饭、随意浪费粮食,父母就说“这是小事,孩子还小,大了就好了”。
然而,这些对于孩子而言都不是小事。有一句老话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幼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可能对他有深远的影响,而一个良好的行为也会让他以后的人生受益良多。
父母不要以为“树大自然直”,如果不注意从小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而是放任他的小缺点,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了,他的小缺点就会被放大成大缺点。而孩子小时候的小优点如果加以保护和鼓励发扬,随着他的成长,也会放大成大的优点。
3.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降低自己的标准
父母大都听过这句话:“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父母不可以将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强制性地加在孩子身上,而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如果说家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所学校,那么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说话的语气和面部表情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蓓蓓的爸妈开着大公司,由于忙于工作,蓓蓓就由保姆照顾。有一天,蓓蓓的妈妈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外套,保姆阿姨直夸好看。等妈妈走后,蓓蓓就问保姆:“阿姨,你喜欢妈妈的那件衣服吗?”“当然喜欢啊,但是阿姨买不起。”第二天,妈妈出门后,蓓蓓就擅作主张将那件衣服送给了保姆。蓓蓓妈妈知道后大发雷霆:“你凭什么把我那么贵重的衣服送给别人?她能给你什么?”
蓓蓓妈妈的教育方式很明显是错误的,作为父母,她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目的性地去与人交往,这样定会将孩子教育成一个贪图小利的人,这样的人长大后是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
而正确的教育方式则是当蓓蓓那样做的时候,她的妈妈要先夸奖自己的女儿懂事,鼓励她那是正确的做法,然后再说其他的,比如“你要将妈妈的东西送人就应该先同妈妈商量,否则是不对的”。
总之,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有一颗善感、善悟、善思的心,能够抓住孩子在小时候的每一个好的或坏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像我们尊重一棵树苗的生长规律并用心呵护和浇灌、培养它,相信它终究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如何塑造无穷的人格魅力
钟瑞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升入新年级不久,他俨然成了班级的中心人物。上自习课的时候,他说一句“请大家安静”的话,比班主任唠叨半天都管用;班上有个调皮捣蛋的小男生,谁都不服就是服钟瑞,每次打扫卫生都有理由的他,可只要钟瑞一说,他就马上忙碌起来。
班主任老师渐渐发现了这些奇怪的现象,于是找来几个班上的同学询问究竟,没想到孩子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他有魅力啊,老师!”
或许在孩子们的字典里,“魅力”还是一个有着模糊概念的词,但是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魅力”一词有了一定的感知。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心灵对“人格魅力”这个词语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会,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那些在他们看来拥有人格魅力的同学的崇拜和景仰,而且还会把他们作为自己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其实,即使成年人,也难以对“魅力”一次下多么确切的定义,它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有时候,我们和有些人即使只有一面之交,就能被对方深深吸引,让我们喜悦,让我们欣赏,这就是人格魅力。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家长说:“我家孩子连老师教的知识还没掌握呢,平时也不听大人的话,将来连大学恐怕都难以考上,还谈什么人格魅力!”这是不是说明在这些家长眼中,掌握技能要比人格魅力重要得多呢?
不可否认,到现在为止,还鲜有教子书籍将培养孩子的“人格魅力”作为关注点。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人格魅力”往往是很多种品质的综合,单独拿出来说的可操作性偏弱;另一方面,可能多数教育专家认为对孩子讲“人格魅力”为时尚早,因为孩子们甚至还不能理解“魅力”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然而事实上,人格魅力本身包含着极为广泛也极其深刻的内容。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可能源于他时刻散发着自信的光辉,也可能源于他幽默机智的谈吐,抑或是他彬彬有礼的绅士做派……总之,对孩子进行“人格魅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大的话题,如果放开了去谈,恐怕一整本书也未必说得清楚。所以在此,我们只讲述比较大的几个方面,而关于更细致的问题还需要父母提高自身修养,给孩子言传身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