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徐公马上用车送蒯通去见武信君。武信君听了蒯通的话,果然马上采纳他的策略,立即派出庞大的车队接受徐公的投顺,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不久,这个消息传遍了燕、赵之地。结果,有三十多座城池的守将投降。武信君很快就平定了燕、赵之地。
疾风知劲草
“疾风”,迅猛的风; “劲草”,坚韧的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危难时才显出人的意志坚强,经得住考验。
新朝末年,由于王莽在统治期间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上的混乱状态,法令苛细,徭役繁重,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十七年,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西汉的皇族刘秀,乘机和兄长刘演起兵响应,加入绿林起义军。行军途中,有个名叫王霸的带领了一批人来投奔刘秀,受到了刘秀的欢迎。后来,他跟随刘秀出战新军,建立了不少功勋。
不久,王霸因父亲年老体弱,辞别刘秀回家侍奉老父。后来刘秀率军又路过王霸老家的时候,特地去看望他。王霸深受感动,请求父亲让他离家再追随刘秀。他父亲深明大义,说:“既然刘将军如此看重你,你就跟他干下去吧,不要半途而废。”
就在这一年,也是西汉皇族而被起义军推为更始将军的刘玄称帝,年号为更始。更始皇帝对刘秀兄弟十分猜忌,杀害了刘演。刘秀怕遭到杀害,请求他派自己到河北去招抚各州郡归顺。刘玄同意了。
刘秀命王霸随他前往河北。当时,更始皇帝的势力未能达到河北,到那里去招抚是很危险的。
刘秀一行进入黄河以北后很不顺利,处境非常危险,也非常困乏。随从中许多人对前途失去信心,又害怕艰苦,纷纷离开了刘秀。先前和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几十个人,都陆续不辞而别,只有王霸还和从前一样,忠诚地跟着刘秀。刘秀见王霸至今还忠于自己,感慨地对他说:“从前在颍川跟随我的人都跑了,唯有你独自留在我身边。只有在迅猛的风中才看出坚韧的草,这话现在得到了验证。”
刘秀在河北积极活动,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了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镇压和收编了起义军,力量逐步壮大起来。公元二十五年,他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终于推翻王莽政权,即皇帝位,史称东汉光武帝。王霸也被封为富波侯、偏将军、讨虏将军。
竭泽而渔
“竭泽”,把池塘里的水弄干; “渔”,捉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公元前六三六年,晋公子重耳回晋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当时,曹、卫、陈、蔡、郑等诸侯国都倒向强大的楚国,只有宋国不肯亲楚而投靠晋国。楚威王很恼怒,命大将子玉统帅三军,包围了宋国的都城商丘。
宋成王赶紧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收到宋国的告急文书后,把舅父狐偃召来商议。狐偃认为,救援宋国,有利于提高晋国的威望,应该去打这一仗。晋文公说:“楚军的兵力超过我们晋军的兵力,你看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呢?”
狐偃回答说; “我听说,讲究礼节的人不厌烦琐,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大王就用欺诈的方法吧!”
晋文公对狐偃提出的方法有疑虑,又把大臣雍季召来,询问他有什么见解。雍季并不赞成狐偃的主意,他比喻说:“有个人要捉鱼,把池塘里的水都弄干了,当然能捉到池塘里所有的鱼。可是,明年这池塘里就无鱼可捉了。还有个人要捕捉野兽,把山上的树木都烧光,当然能捕捉到许多野兽。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野兽可捕了。欺诈的方法虽然偶然用一次会取得成功,可是常用就会失灵,这不是长久之计。”
精疲力尽
尽:完。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极度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李纲是宋代一位大臣,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宋徽宗政和年中进士,后任太常少卿,高宗即位时,曾任命他为宰相,但仅做了七十天就被贬了。李纲为人耿直,对国家一片赤胆忠心,他一贯主张抗金,反对议和。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兵围困开封,投降派们有的劝皇帝割地求和,有的让皇帝撤离逃跑。李纲坚决反对,他慷慨陈词:“祖宗疆土,应当死守,一尺一寸都不能让给敌人!”
敌兵攻城时,李纲亲自上战场督战,士气大振,军民们一鼓作气,杀退了敌人。可是,昏庸的皇帝还是听信投降派的谗言,以至李纲多次被贬。以国家、民族兴亡为己任的李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是在位时,还是被贬时,他总是一再上书,陈说抗金大计,尽管都没有被采用,但他毫不气馁。他的凛然正气,使得敌人也很敬畏他。以至宋朝的使者一到金人处,他们总要问李纲是否安好。
李纲曾写下《病牛》一诗,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病牛”,实际上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心情。
全诗共四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病卧残阳。
诗的大意是:牛为主人辛勤耕耘了千百亩田地,主人粮谷满仓,可是又有谁对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的牛表示同情和哀怜呢?只要大众百姓都能吃饱饭,哪怕累得爬不起来也心甘情愿。
后来,人们就用“力尽筋疲”,或“精疲力尽”来形容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鞠躬尽瘁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瘁:劳累。常和“死而后已”连用,已:止。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小心谨慎,竭尽全力去效劳,一直到死为止。
东汉末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政权。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也正式登基,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
蜀汉的皇帝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把蜀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
不久以后,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阿斗”,他十分昏庸无能,只知享乐,便把国内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这时他一面和东吴交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方边境,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北伐。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感到力量积聚差不多了,便决定出祁山北伐魏国。在出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要他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这道奏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兵败以后,只得退兵回蜀。
过了几年,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当时,有一些臣子对诸葛亮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再次上表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来伐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北伐。
这第二道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由于表现了诸葛亮一心为国的忠贞气节,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举棋不定
“举棋不定”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举起棋子不知下哪一着好,比喻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
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五五九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驱逐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新立了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
但是,宁惠子临死之前,他却领悟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
不久,卫献公也开始了复国活动,他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并让人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决不干预国政大事,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一类的事。
但是,不少大夫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觳见了献公以后,回来劝宁悼子说:“献公虽在外流亡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要让他回来,大家的死期就到了。”
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还不如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
可是宁悼子独断独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要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掉了卫殇公公孙剽,迎回了献公。
最后,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消灭了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