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语故事
1709900000070

第70章 X(2)

据说,有一次,有一个妇女犯法坐了牢。李义府听说她长得漂亮,就要狱吏毕正义免了她的罪,自己便霸占了这个妇女。后来,有人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便告发了毕正义,李义府却假装不知道,十分恼怒,逼迫着毕正义只得自杀了事。过了不久,又有个地方官出来揭发要求查清这件事,李义府便在背后说这个地方官的坏话,很快地就被罢了官。

人们通过这一件件事实,逐渐看清了李义府的本质,他那“笑中刀”的绰号也越传越广。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便引出“笑里藏刀”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表面和善,骨子里却阴险毒辣。

萧规曹随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曹参传》。

曹参和萧何,都是汉高阻刘邦手下两位开国有功的大功臣。他们两人原都是秦末沛县(今江苏沛县)的小官吏,同时跟着刘邦起兵反秦,本来彼此是很要好的朋友。曹参带兵打仗,立了不少战功,可是后来他得到刘邦封给的爵位和赏赐反倒比不上萧何,心里免不了很有些不服,再加上在有些事情上同萧何的意见有分歧,彼此就疏远了。

刘邦做了皇帝后,萧何当了开国的丞相。这时,萧何就致力于搜集历代、特別是秦朝的文献,调查了解当时的民情、风俗、户口等等,亲手制定出了汉朝的法规、典章和制度。

刘邦死后,汉惠帝继位,萧何也病得只剩下一口气了。汉惠帝亲自去看他,请他推荐将来的相国人选。萧何不计私怨,以大局为重,就向汉惠帝推荐了曹参。

萧何一死,曹参就当了相国。他要求官吏们,一切按前相国的章程办事。虽然说他没拿出什么新招数来,但对那些油腔滑调、舞文弄墨或沽名钓誉的官员,坚决撤换掉,而选上几个忠厚老实对萧相国那一套有体验的人来做他的帮手。于是,有人就在汉惠帝面前说曹参管理国事不精心,不出力。

有一天,汉惠帝就问曹参谈起了这件事,让他有什么话都可以说出来。曹参是开国元老、大功臣,便摆起老臣的架势问惠帝:“请问皇上,您跟先帝比较,哪一位英明呢?”惠帝说:“我年轻,哪儿比得上先帝!”曹参又问:“要说治理国家,我与萧相国比,皇上您看哪一个贤明?”惠帝微微地笑着说:“恐怕还不比萧相国吧?”曹参借机恳切地说:“皇上说的完全对。皇上不比先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那末,先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制订出的章程,难道我们还能不很好地继承下来,而随意加以更改吗?”

汉惠帝本来只有十七岁就当了皇帝,人年轻脑子比较活,经曹参这么一讲,就连连点头说:“噢,我明白了,请相国别介意。”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就引出“萧规曹随”这个成语,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想当然耳

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汉献帝时,曹操借天子之名去攻打袁绍。经过反复较量,曹操终于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攻占了袁绍几代苦心经营的邺城。魏军冲进城里,追杀袁军,袁府中的妇女、小孩也多被劫掠。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年轻美貌,曹操的儿子曹丕一见就动了心,趁混乱之机,偷偷地纳为自己的妾房。

孔融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抢人之妻有失礼义,便写了封信给曹操,信中讲了一个故事说:当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曾经把纣王的爱妃妲己送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姬旦做妾。想借此来挖苦曹操。

曹操对这句话不理解。后来便问孔融说:“你说的这个典故,到底出在哪本典籍上?”这个故事本来是孔融虚构来讽刺曹操容许儿子纳甄氏为妾的,历史上就没有武王以妲己赠周公这回事,哪有什么典籍的记载呢?所以,孔融只得含糊其词,也是照实地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说:我是用现在的事情来推测的,想来当时也会有这样的事吧。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想当然耳”或“想当然”这个成语,比喻毫无客观事实,仅凭个人想象,推论出来的判断。

下笔成章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

曹植,字子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第四个儿子。他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

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以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怀疑这文章恐怕是请人代写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

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

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邺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曹操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且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儿工夫就写好了。这一举动就充分地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由于曹植有这样好的天赋条件,再加上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勤奋努力,所以在他在世的四十一年里就留下了二百余篇诗赋和文章。他的《洛神赋》、《赠白马王彪》等,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车泣罪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它常用表示为政宽仁,感于自己政教之责而哀怜罪人。

传说舜见禹治水有功,又深受百姓爱戴,便把部落联盟领袖的位置让给了他。

有一次禹乘车出外巡视,见到有个犯罪的人被押着走过。禹吩咐把车停下,问:“这人犯了什么罪?”

押送的人回答说:“他偷了别人家的稻谷被抓住,我们把他送去治罪!”

禹听了便下车,来到那罪人身旁,问:“你为什么要去偷别人家的稻谷呢?”

那罪人看出问话的是个大人物,以为要严办他,吓得低着头不吭声。

禹对此并不生气,一面对他进行规劝,一面流下泪来。禹左右的人见了,都很不理解。

其中一个问道:“这人偷了东西,该送去受惩罚。不知大王为什么痛苦得流下眼泪?”

禹擦了擦眼泪回答说:“我不是为这个罪人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从前尧和舜做领袖的时候;老百姓都和他们同心同德;如今我做了领袖,老百姓却不和我同心同德,做出这种损人利己的事来,所以我内心感到非常痛苦!”

禹当即命侍从取出一块龟板,在上面刻写了“百姓有罪,在予一人”八个字,然后下令把那罪人放了。

先声夺人

“先声夺人”,是从《军志》里的话转化而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貙、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坏话。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体华貙,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

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逐华貙。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握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

华貙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怕父亲伤心,决定逃亡。

临行时,华貙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

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华貙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濮的大夫对乌枝鸣说:“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和还没有安定而进攻?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

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宋元公想逃,濮拦住他说:“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请君王等待一下。”

濮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

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宋元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

乌枝鸣命军士们用剑与叛军拼搏。齐军和宋军一起攻击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败退。濮冲到前面刺死华登,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一边奔跑一边喊道:“我杀了华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项庄:项羽手下的武士。沛公:刘邦。鸿门宴上项庄以舞剑为名,企图刺杀刘邦。比喻某人的言行表面上有名目,实际上另有所图。

项羽的大军进驻鸿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后,有人暗中向项羽报告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

刘邦为消除误会,在谋士张良的陪同下,到鸿门当面向项羽谢罪。

项羽听他说得真诚坦率,表示不再怀疑,并设宴款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项伯等也一起参加。

范增早就主张杀掉刘邦,免得留下后患。席间,他屡次向项羽示意杀刘邦,但项羽不予答理。于是他离席,把项羽的堂兄项庄叫来说:“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沛公。”

项庄入内敬酒,完毕后对项羽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出剑在席前起舞。

项羽的族叔项伯是张良的故友,他看出苗头不对,便拔剑与项庄对舞,并在对舞中以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

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危急,离席到军营门口,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樊哙一见张良,就问他现在情况如何。

张良说:“现在情况非常危急。此刻项庄表面上是舞剑助兴,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要杀掉沛公!”

樊哙激动地说,既然如此,由他进去与他们拚命。他强行进入营帐,怒视项羽,头发直竖,眼眶睁得像绽开似的。项羽赐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吃喝后,面不改色地指责项羽听信谗言,企图杀掉有功之臣。项羽听后,叫他坐下。

过了一会儿,刘邦上厕所,招呼樊哙出去,乘机逃回了自己的军营。

小心翼翼

“翼翼”,就是恭敬的样子。这则成语最早见之于《诗经》:讲周文王言行谨慎,恭敬而又严肃。后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宋朝时有个很有学问的人,名叫贾黄中。他五岁起跟父亲读书。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贾黄中十五岁就考中进士,当了校书郎。

贾黄中为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太守时,有一年闹灾荒,百姓饿死不少。贾黄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饭,救活了几千人。他在金陵任职的时候,发现府库内藏有几十匣金银宝贝,价值连城,马上清理上报朝廷。宋太宗十分高兴,夸奖他说,若不是他廉洁奉公,这些前朝的宝贝一定会丢失;还召见贾黄中的母亲,赞扬她教子有功,可以比作孟子的母亲。

但是,贾黄中办事过分认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当机立断。后来他被派往外地任职,在向太宗辞行时,太宗告诫他说:“做事恭谦,小心谨慎,不论是做君的还是做臣的都应该这样,但是太过分了,就失去了大臣的身份。”

贾黄中死时,家中很穷,皇帝特地赐钱三十万,又给他老母亲白银三百两,以表彰他为官廉洁无私,他母亲教子有方。

小巫见大巫

巫:旧社会装神弄鬼,骗取钱财的人。小巫法术小,大巫法术大,小巫见到大巫就不能施展他的法术。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能力高下相差很大,不能相比。

三国时代,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另一个叫张肱,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肱见了竤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了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肱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肱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和你们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小时了了

了了:明白懂事。年幼时聪明。这则成语常和“大未必佳”连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指不能以孩童时聪明懂事,就肯定他成年后一定有所成就。

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东汉末年的名臣,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从小就很聪明,尤其善于应对,所以小小年纪就有点小名气。

孔融十岁那年,有一次跟父亲到京师洛阳去。当时,河南太守李元礼名气很大,读书人都很崇仰他。但李元礼架子很大,一般只有有名望的人或至亲好友才接待,其余的访客一概不接见。

孔融对李元礼也很仰慕,很想去见他,可又怕他父亲不答应,于是便偷偷地一个人到李元礼家去拜访。

他来到李元礼的府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请你替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为他通报以后,便请他进大厅去。当李元礼看到求见的人只是一个不认识的小孩,便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我的远祖孔子和您的远祖老子(老子姓李)有师徒之谊,我是孔子的后人,你是老子的后人,我们当然是世交啰!”

当时,李元礼的家中正好有许多宾客,他们看到孔融小小年纪便能讲出这种话来,都感到非常惊讶。

过了一会,太中大夫陈韪来了。有人把刚才孔融所说的话告诉了他,陈韪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小时候聪明的人,将来长大以后,未必一定杰出。

孔融听了,立刻反唇相讥,说:“照你这么说,想必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啰!”

座上的宾客听了之后越发惊奇,而陈韪则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

心旷神怡

旷:开阔,开朗;怡:快乐,愉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岳阳楼在现在湖南省的岳阳市,也就是原旧县城的西门城楼。该楼高三层,向下可看到波光粼粼的洞庭湖。此楼初建于唐朝初年,到北宋滕子京又加以重修。

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好朋友,他们两人都在公元一O一五年,考取进士。公元一O四四年(宋仁宗庆历四年)滕子京担任了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州,次年就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为他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范仲淹就欣然接受了好友的请求,写成了《岳阳楼记》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文中写到了在不同的时令、气候条件下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景色和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