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生气的法门
17184100000002

第2章 你为什么会生气?(2)

比方说,听到自己罹患癌症时,全然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会得这种病;又或者,有时候会责备自己,在工作上分明能够做到无懈可击,这次竟然出错连连;还有的人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表现都十分完美,却总是做不好料理……这些不同情况下的错愕与挫折,都会使人们感到相当愤怒。

他人的错误不是自己生气的借口

认为自己是无懈可击、百分之百正确的思维,真的有道理吗?

要是我问你:“你真的是个十全十美的人吗?你真的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吗?”你大概会回答:“没那回事,我根本没这么想。”

要是我接着说:“原来如此,那么,你就是一个笨蛋喽。”你一定会立刻气得七窍生烟。

也就是说,你的言行和本心是自相矛盾的。

在他人的面前,为了表示自己谦虚,所以嘴上推说着:“我真糟糕,什么事都做不好!”心里却想着:“没这回事,我才是唯一勤奋的人。其他人都在随便敷衍,那样是不对的。”

再比如,常常见到母亲责骂孩子,老师责备学生,或是上司斥责部属的情景。

或许孩子、学生与部属是真的犯了错,才会遭到责备。

这时候,责备的一方认为“因为你犯了过错,所以我才会骂你”,借此将自己的愤怒合理化。

其实,当对方有过错时,只需针对错误指导改善的方法就够了。

你大可和颜悦色地告诉他:“这样子不对喔!下次注意别再犯同样的错误。”

然而,我们却借机大发脾气。

这是因为在这种时刻,充斥在我们脑海里的思维是:“我是正确无误的,我说的话是对的,我的想法没错。”

告诉自己:“我有很多错,我是不完美的!”

然而,这种认定自己正确无误的思维,却是大错特错的。应该修正为“我不可能永远是对的”。

内心深处若浮现“自己是完美、正确的”等荒谬想法,还是尽早舍弃比较好。

只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就能明了,人类怎么可能会是十全十美的呢?

只要是能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的人,就一定会晓得:“我不可能完全不犯错。虽然现在我说的意见看似很有道理,也一定有其破绽之处。”

语言本身就不是完美无瑕的,自己所使用的词汇、比喻也不可能毫无缺失,怎么可能做得到尽善尽美呢?

好比前面所举的事例,即使孩子、学生和部下是真的犯了错,但责备者的说话方式或许也有尚待商榷的地方,这么一来,双方其实都有过错。

因此,“认为自己绝对正确,是不合理、不真实、骗人的、荒唐的想法。天底下没有像自己这样的傻瓜,竟会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么荒谬的事。”如果能彻底理解这一点,你就不会再生气了。

“我不能保证自己一定正确无误,我并非十全十美,也经常犯错。”能够牢记这一点的人,就不会再发脾气。

佛陀也曾令人生气?

上座部佛教(1)(theravada)相信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像佛陀般完美。无论展示出任何研究数据或成果,我们都深信佛陀是史上最优秀的圣人。大家相信与否都无所谓。

只要读过佛经,就会明了佛陀在和人说话的时候,向来十分小心选择措辞。佛陀从不说出敷衍搪塞的话语,总是谨慎地挑选适当言辞来表达。

即使如此,由于语言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有时难免招来误解。

一次,有人对佛陀说:“请用一两句话来说明您的开示。”佛陀回答:“好。我知道了。”于是,佛陀用三四个词汇来说明自己的教诲。

可是,这样解释以后,那个人根本听不懂,只扔下一句:“怎么尽说些莫名其妙的话!”就气呼呼地回去了。

换成一般人,这时可能会生气地说:“本来就是你自己要求说得简短一点的呀!”

但是佛陀并没有生气。

这件事过后,佛陀若无其事地对比丘(1)们大致叙述了来龙去脉。他描述有一个什么样的人来了,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于是自己就这么回答了,但那个人听不明白,所以他吐了一下舌头后就回去了。

从这段轶事中可以了解:即使是佛陀,也无法以言语完美地诠释教义。佛陀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说:“那个人很生气,所以讥讽地朝我吐了舌头后就回去了。这是理所当然的。”佛陀对这件事丝毫没有耿耿于怀。他并未因为自己说明得这么清楚,对方却不了解而感到生气。即便是在平时,如果僧众们央求他:“佛陀,我们不明白您说的道理,能不能再为我们详加开示呢?”佛陀便会不厌其烦地将蕴含其中的深奥道理仔细解释。

我常看到妈妈对孩子发脾气“到底要我说几遍你才懂呢?”或是对孩子反复唠叨“赶快把这件事做好”、“不可以做那个”等等。但是,孩子还是当作耳边风,以致母亲开始怀疑:是不是有些事不管说几次,孩子仍然不明白?又或是,也许自己表达的言语未必正确?

实际上并非“表达的言语未必正确”,而是“言语本身就无法正确”。因为言语本身就是一种有缺陷的东西,不可能达到完全正确的境地。充满缺陷的言语,再透过不完美的我们传达给同样不完美的对方,无论我们再怎么竭尽心力选择适当的词汇,想保证正确而完整地传达,根本是缘木求鱼,完全不可能做到。

即使很温柔,也会被别人讨厌

有时候,妻子期盼夫妇恩爱,所以每一天都全力以赴为对方着想。全力以赴虽是很好,不过,这是正确的做法吗?

妻子担心丈夫而对其过度悉心照顾,反倒有可能遭到嫌弃。妻子觉得男人都会被温柔的女性吸引,所以就对丈夫关怀备至。不过,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或许这样反而会让丈夫觉得不自在。双方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没有人能够保证结果如何。

若有妻子埋怨:“我一直都这么温柔地照顾他,他居然离家出走了。”这时,请扪心自问:“我真的有把握吗?我确实完全尽了本分吗?”这么一来,应该会察觉到该做而没做的部分。如果已经全力以赴,结果却不如预期,至少要让自己觉得“虽然结局未尽人意,不过,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已经尽力了”。

尽全力做事,但不求完美结果

全力以赴并不是什么坏事,甚至应该说是一件好事。

但是,如果因而要求完美的结果,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想获得对自己有益的结果,是人类最严重的无知。

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而运转的。所以,希望一切进展顺利的心态,是彻底的无知。请尽快抛开这种无谓的期望。生存在这个世上的我们,能够活得坦然平静的秘诀,就是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所以对他人也不要求完美的结果。

不管是我、其他人、乃至于世上的任何人,全都不是完美的。妄想一切都能进展顺利,根本是痴人说梦。

当然,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并不好,也行不通。每个人都该全力以赴,抱持智慧而高超的生活态度,在竭尽全力的同时不过度在意结果如何。这样一来,就不会怒气横生了。

如果抱着自己是完美无瑕、零缺点的无知想法,只要事情的发展和自己预期的不一样,就开始生气,结果每次都换来遍体鳞伤。这样不是很荒谬吗?怎么看,这都是无知的生活方式。

生气的人到底在气什么?

我们一起来想想看,愤怒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假如不仔细深究这个关键问题,将无法对自己有任何帮助。若是以听听生活小常识的态度,左耳进右耳出地听过就算,绝对无法掌握真正的幸福。

理解佛陀的教义,只要彻底而主观地思考,当下就会感受到幸福,并迅速进入解脱之道。

因此,只要体认到这是为了自己好,就能认真专注而细细地咀嚼体会。

通常,生气的人是这么思考的:

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

若人舍此念,怨恨自平息。(1)

接下来我再针对“骂我”(受责备,akkocchimam)、“打我”(被欺负,avadhimam)、“败我”(遭挫败,ajinimam)、“劫夺我”(被窃取,ahasime),作更加详细的说明。

被人责骂而生气

“受责备”的现象,不管是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一直存在这世上。人们在听到别人说的话时,经常会有以下的感受:

“我被责骂”、“我受到批判”、“我被忽视”、“我没受到肯定”、“这个人完全漠视我”、“他看不起我”……

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心情是愉悦的吗?当你觉得自己好像被当作傻瓜的时候,感觉很幸福吗?

心情并不好受是吧!只要一想到“我完全被忽视了”、“我完全被看扁了”、“我是不是被漠视了”,心情会变得很差。

而且,不是只有当下这一刻这么想而已,甚至会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情,反复回想。

人们的性格特质是,对于有用的内容往往轻易遗忘,就像念过的书往往一下子就忘记;我说的话,大家也立刻忘得一干二净。

但别人对我们说的那些令人不舒服的话,却一辈子也忘不掉,始终耿耿于怀。唯独在这样的情况下,记忆力才突然变得超好。

被人伤害而生气

“被欺负”指的是身体遭受到痛苦或受到暴力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