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1720000000014

第14章 儒家文化(6)

清代后期,士大夫中一部分人为维护清朝岌岌可危的统治,收拾人心,再度高举理学的旗帜,并对之加以改造,以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通过曾国藩、罗泽南等湖湘士人及倭仁、陈澧等的发挥,理学出现了复兴的局面。曾国藩以理学经世,会通汉宋,师法诸子,发扬儒学中的积极精神。他的治学与为人都以理学为师,按照理学的要求,非常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他批判汉学的琐碎支离、无裨实用及其门户之见,将宋儒所讲的义理、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等具体化为“礼”,所以人们又把曾国藩所宣扬的理学称为“礼学”。理学虽因曾国藩等人的提倡而有所复兴,但时局变迁,江河日下,主张革新的儒家人物通过王守仁心学发挥人的主体精神,解放思想,救亡图存,自然走到了理学的反面,在今文经学及外来学术的冲击下,最终衰落变异了。

(第七节) 现代新儒学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入侵,中国传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面对民族危亡,社会各阶层从仿造坚船利炮的洋务运动到政治维新的变法运动,再到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方面的救亡图存运动。与此同时,传统儒学已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出现“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局面。然而在经历一次次惨败后,人们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文化精神层面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由此爆发。与此同时,以“返本开新”为特色,以中西融会为手段,以接续宋明理学而开创“新宋学”为己任,以文化保守主义面目出现,力图恢复儒学真精神来接引现代科学、民主的新儒学产生了。

一 新儒学的兴起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作为封建社会时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传统儒学一时间面临着极为严重的危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命令,废止读经,禁用清代教科书,加剧了对新文化的输入。中国人旧有的价值体系全面崩溃,导致了权威信仰的危机。随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一度掀起了尊孔读经的逆流,康有为也伙同一批封建余孽大肆鼓吹孔教救国,但这都难以挽救传统儒学衰微的态势。“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输入西学的同时,也对儒学进行了全面批判。1916年,易白沙在《新青年》上发表《孔子评议》,拉开了对传统儒学的最猛烈也是最全面的批判。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鲁迅更深刻地揭示了旧礼教的“吃人”本质。

现代新儒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将对传统儒学的猛烈抨击,引起了保守的知识分子的不满。他们挺身而出,重新维护孔子和儒学的传统价值。梁漱溟(1983-1988)于1920年、1921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济南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公开维护和提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特别是孔子的人生哲学和道德伦理学说。在书中,梁漱溟第一次将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的架构中来平等地加以讨论,以为文化是“意欲”活动的后果,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虽然三者各有贡献,并没高下优劣之分,但梁氏认为印度人反身向后要求的路是遥远的将来的事情,今天只有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于现实最为合理,可以拯救西方人在功利竞争中的精神烦恼,最为可取。牟宗三评价道:“在新文化运动中反孔顶盛的时候,……他独能生命化了孔子,使吾人可以与孔子的真实生命及智慧相照面,而孔子的生命与智慧亦重新活转而披露于人间。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他开启了宋明儒学复兴之门,使吾人能接上宋明儒者之生命与智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弊端,粉碎了西方文明的权威,就连西方人自己都开始怀疑其文明的真实价值。梁启超1920年旅欧归来,著成《欧游心影录》,宣称:“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作为清末维新变法的主将,梁启超的现身说法,使人们动摇了对西方物质文明和科学万能论的信任,转而乞灵于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1923年,张君劢(1887-1969)在清华大学作《人生观》的演讲,反抗当时流行的科学主义,尤其“科学救国”、“科学万能”的主张,认为“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自身而已”,从而引发“科玄论战”。张君劢明确提出:“心性之发展,为形上的真理之启示,故当提倡新宋学。”他由此确立现代新儒学在哲学上的终极目标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知,而是对人生价值的体认、对道德形上的追求。

梁漱溟、张君劢虽然开启了现代新儒学的精神方向,但他们并没有建构起精致的哲学体系。熊十力(1885-1968)潜心向学,甘于纯粹的哲学玄思,1932年出版《新唯识论》文言文本,1944年又出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从而建构起以儒学精神为根本内涵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为新儒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哲学上开启了新儒学的思想发展之路。后继的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亲炙于熊氏,并且代有传人,于是熊十力被后人尊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祖师。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进入到国共合作的抗战时期,发端于20年代的新儒学进入到了新的历史时期。以冯友兰、贺麟、钱穆为代表的新儒家,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建设,使新儒学变得更加成熟。一方面,民族危亡的严重局势刺激了主张发扬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的思想学说的发展。国共两党都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宣扬传统文化,舆论环境极有利于新儒学运动打开新局面。另一方面,新儒学自身经过较长时期的理论准备,进一步学习、了解、消化和吸收了西方学术,有能力创造出更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明确提出自己的纲领和口号。1941年,贺麟(1902-1992)发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概括总结了“五四”以来的儒学发展,认为“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上的危机”,因此,“民族复兴本质上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儒家文化的复兴”,指出中国现代思潮的主流是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贺麟利用西方哲学改造陆王心学,建立起“新心学”哲学思想。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冯友兰(1895-1990)写出《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贞元六书”,以贞下起元喻意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来临,运用西方哲学方法处理中国哲学史料,改造中国哲学,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此外,钱穆(1895-1990)通过撰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等书,在史学领域里高举现代新儒学旗帜,反对“尽废故常”的历史虚无主义,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精神。

二 港台新儒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位前期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人留在大陆,思想逐渐发生转变。即使熊十力等保留自己的学术观点,并被允许出版个人的思想著作,但其影响非常有限。传统儒学在大陆逐渐被淡化,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出现了新的转机。

流寓港台和海外的新儒家钱穆、唐君毅(1909-1978)、牟宗三(1909-1995)、徐复观(1903-1982)、方东美(1899-1977)等人,一方面感受着失去故国家园的“天涯流落”,一方面感受着传统文化的“花果飘零”,怀着悲怆的心境,禀持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舍我其谁”的儒家精神和勇气,投入到儒学的现代化改造中去。1950年,钱穆、唐君毅等人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欲以教育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在此前后,徐复观创办《民主评论》、王道创办《人生》,与之相呼应,成为新儒家的文化舆论阵地。1958年元旦,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徐复观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又名《中国文化与世界》),向世界人民宣告新儒家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和看法,成为体现“当代新儒家性格及基本方向的最重要的文献”。在他们的影响下,西方社会逐渐关注起东亚的儒学来。

20世纪60年代以后,深受儒学传统影响的汉文化圈国家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经济起飞,走上现代化,打破了韦伯《中国宗教》所提出的儒学无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儒学传统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障碍的说法,更加激励了新儒学的向前发展。1963年,新亚书院并入香港中文大学,1966年《民主评论》关闭,预示着新儒学又发生了新的转变,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逐渐潜心于学术研究中去,重建起了新的儒家道德形上学思想体系,而尤以牟宗三的贡献最为显著。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杜维明、刘述先、蔡仁厚等唐、牟后辈更是开启了现代儒学的新局面。他们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对西方现代哲学与现代社会政治有深入了解,有能力与西方当代思想流派进行对话。东亚工业文明的兴起更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比起贺、冯、唐、牟诸前辈,他们的探究更贴近社会现实,使现代新儒家成为遍及华人社会的世界性学术潮流,成为真正能与世界学术进行交流的中国学术文化学派,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汉学界。

作为一个学术流派,新儒学在近百年的时间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共有的基本特征:(一)尊孔崇儒,以儒家学说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以继承和弘扬儒家“道统”、弘扬儒家学术为己任。(二)继承宋明理学精神,推重“心性之学”,注重人自身道德本体的建设,认为新儒学是建立在道德实践基础上的道德主体性学说,即所谓的“内圣”之学。人只有挺立了道德主体性,才能由“内圣”通“外王”。(三)主张“文明对话”和“文化中国”,把儒家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来平等地加以对话研究、开放交流。(四)援西学入儒学,一方面认同传统儒学,一方面适应现代新潮,走融合中西、“返本开新”的特殊道路,在儒家人生哲学即道德心性之学上,吸取西方哲学尤其是近代文明的成就,为中国开出新的民主制度下的政治结构和科学精神下的工业文明,同时避免西方文明的弊端。

阅读书目:

1庞朴主编:《中国儒学》四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2汤一介、张耀南、方铭主编:《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赵吉惠、郭厚安、赵馥洁、潘策主编:《中国儒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4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思考题:

1儒学原典主要有哪些?《四书》具体指什么?

2孔子如何创立儒家学派的?

3汉代的今古文经学是怎么回事?

4唐代儒学的成就与不足在什么地方?

5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人?

6乾嘉考据之学指的是什么?

7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特征是什么?第三章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