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博弈故事 百变的船长
当一艘船开始下沉时,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还在谈判,根本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船长命令他的大副:“去告诉这些人,让他们穿上救生衣跳到水里去。”
几分钟后大副回来报告:“他们不往下跳。”
“我去看看。”船长说着,就走出去了。
不一会儿,船长回来说:“他们都跳下去了。”
大副很惊讶:“我一个劲儿地跟他们说船要沉了,让他们快点跳下水,可是说了半天没有一个人理我。为什么你一去他们就跳了呢?”
“我运用了心理学,”船长说,“我对英国人说,那是一项体育锻炼,于是他跳下去了;我对法国人说,那是一件很潇洒的事;我对德国人说那是命令;我对意大利人说,那是不被基督所禁止的;我对苏联人说,那是革命行动。他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
“那美国人呢,您是怎么让美国人跳的呢?”
“我对他们说,他们是被保过险的。”
在这个故事中,船长运用到的方法,即是—思维博弈。
)第二节 博弈解析 发散思维的博弈
思维博弈的解释如下:
曾有这么一篇文章,名为《卖豆子》:
假如你是卖豆子的商贩,豆子卖得动,直接赚钱当然最好;如果豆子滞销,可以分四种办法处理:
一、可以考虑把豆子做成豆瓣,卖豆瓣。
如果豆瓣卖不动,腌了,卖豆豉;如果豆豉还卖不动,加水发酵,改卖酱油。
二、可以将豆子做成豆腐,卖豆腐。
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卖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卖豆腐花;如果实在太稀了,改卖豆浆。
如果豆腐卖不动,搁点盐巴、调料什么的,放上几天,变成臭豆腐卖;如果还卖不动,让它长毛彻底腐烂后,改卖腐乳。
三、让豆子发芽,改卖豆芽。
如果豆芽还滞销,再让它长大点,改卖豆苗,这玩意儿也时兴;如果豆苗还卖不动,再让它长大点,干脆当盆栽卖,而且,为了卖得好,还给它一个很时尚的名字“豆蔻年华”,到城市里的各大中小学门口摆摊和到白领公寓区开产品发布会,记得这次卖的是文化而非食品。如果还卖不动,建议拿到闹市区进行一次行为艺术创作,题目是“豆蔻年华的枯萎”,记得以旁观者身份给各个报社打电话报新闻材料,如此应可用豆子的代价迅速成为行为艺术家,以完成另种意义上的资本回收,同时应该还可以向各报社拿点新闻线索奖金。
四、如果行为艺术没人看,报社奖金也拿不到,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种下去,灌溉施肥,三个月后,收成豆子,再拿去卖。如上所述,循环一次。
经过若干次循环,即使没赚到钱,豆子的囤积相信也不错,到那时候,想卖豆子就卖豆子,想做豆腐就做豆腐,豆浆做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上面这篇文章虽然不乏调侃的意味,但其中所折射出来的策略性思维—以“活”制胜—却很值得我们借鉴。
以活制胜的基本要求是弃直线思维而取发散思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大脑,两个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每个人都有数量差不多的脑细胞,可是有些人是发散思维,有些人却是直线思维。恪守直线思维的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说话直肠子,思维一条线;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就是明白不了三减一也是等于二;只知道一个月是30天,半个月是多少天很让他们费解;他们一条道走到黑,不知变更;他们只认死理,不认活理;他们的思维是呆板的、僵硬的、不知变通的。面对同一问题,直线思维策略和发散思维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发散思维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它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使人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发散思维是不依照常规,寻求变化,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其次,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例如,风筝的用途可以“辐射”出:放到空中去玩,测量风向,传递军事情报,作联络暗号,当射击靶子等等。
思维博弈
)第三节 博弈活用 勤于思考,谨慎行动
保持对风险的警惕
曾有人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在思维博弈当中,参与者生活在充满风险的世界里:街道、家里、办公场所,时时刻刻隐藏着许多参与者无法预知的风险。每一场风险的应对都是参与者与他人展开的一场博弈,但更是参与者与自身的风险意识的博弈。
北极的因纽特人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捕狼方法。
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冰原上凿一个坑,把一把尖刀的刀柄放进去并略作固定,往刀子上洒上一些鲜血,然后用冰雪把刀子埋好。不一会儿,寒冷的天气就把这个小雪堆冻成了一个冰疙瘩,最后,他们再往冰堆上洒一点血,就大功告成了,剩下要做的只是到时候来收获猎物。
在冰原上四处觅食的饿狼闻到血腥味后,就会来到这个冰疙瘩前,它以为这里面会有一只受伤倒毙的小动物。狼于是开始用自己的舌头舔冰堆上的血迹,并希望将冰堆舔开,以为美餐就被埋在里面。不多会儿,它就舔到了刀尖。但这时,它的舌头因为舔了半天的冰块,已经被冻得麻木了,没有了痛觉,只有嗅觉在告诉它:血腥味越来越浓,美味的食物已经马上就要到口了。
于是,饥饿的狼继续用舌头在刀尖上舔来舔去,它自己的血越流越多,血腥味又刺激着它更加卖力地舔下去……最终,失血过多的狼倒在冰雪地里,成为因纽特人的美食!
对善良的人来说,这是个残忍的故事,狡猾而残忍的人,可怜而愚蠢的狼。在这场狼与人的博弈中,人用了一点点计谋就让狼丧失了对风险的警惕,从而“乖乖”躺在了地上。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博弈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对风险的“痛觉”,莫做刀口舔血的狼。
譬如有一则广告上说:你汇款10块钱,就能得到赚1000块钱的最佳方式。一位读者按地址汇去了钱,他得到一封回信,信中只有一句话:找100个像你这样的傻瓜。
再如,一位民工模样的人在街上拦住你,说他挖到了古物而无法出手,想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你,你一倒手就能赚多少等等—你心中暗喜,以为发财的希望就在眼前。可你知道真相后才懊悔:他既然能挖到古物,想必他的文物知识比你丰富多了;他无法高价出手,你就能吗?
还有时,你会碰到有人拿着花花绿绿的外币在银行门口等着你,说急需用钱,想同你换些人民币—你都不知道那些钱是哪个国家的货币。他能换进来,就换不出去吗,非得找你?
全国各地人都在买彩票,有人就出了关于如何摸彩票中大奖的书—摸彩票完全是赌运气,作者要是发现了规律,还舍得教你?他摸彩票拿大奖不比写书容易?这种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但就是有很多人掉进了这种显而易见的圈套。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在与这些骗子进行博弈的时候采取了错误的策略性思维,在尝到一点甜头,甚至一点甜头还没尝到的时候就丧失了风险意识。
其实,他们的智商不见得有多高,手法也没有多巧妙,但他们绝对都是人性弱点的专家和好演员,他们绝对理解你的心理。
人生在世,风险无处不在,在应对每一场风险时,我们都要采取正确的策略性思维,时刻保持对风险的“痛觉”,而不要被“血腥味”刺激得有进无退。要知道,“血腥味”最浓的时候,就是风险最大的时候。
学会以变制变
变,是事物的本质特征。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聪明的人有三种策略性思维:
一是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没有实力的支撑,这只是一种最消极的态度。
二是以变应变。这种策略其实也只能算作无奈的选择。比如说人家拿出了新产品,你跟在后面来个“东施效颦”;人家降价了,你忙不迭地也来个大甩卖。变来变去始终是被动应付,在这种情况下,不被拖垮就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新局面是难以看到的。
三是以变制变。一个“制”字,情况就变得大不一样了,它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是一种度势控变的能力,其效果是变反倒成了一种机遇,在变中获得新的发展。
以前,有一个出海打鱼的好手,他听说最近市场上墨鱼的价格最贵,就发誓这次出海只打墨鱼。然而很不幸,这次他遇到的全是螃蟹,渔夫很失望地空手而归。当他上岸后才知道,螃蟹的价格比墨鱼还要贵很多。于是,第二次出海他发誓只打螃蟹,可是他遇到的只有墨鱼,渔夫又一次空手而归。第三次出海前,他再次发誓这次不管是螃蟹还是墨鱼都要,但是,他遇到的只是一些马鲛鱼,渔夫第三次失望地空手而归。可怜的渔夫没有等到第四次出海,就已经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发现,如果渔夫第一次就打些螃蟹拿回来卖掉,最起码可以保证吃饱穿暖;如果他能在第二次打些墨鱼拿回来卖掉,那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可以不用为饿肚子而犯难;如果他第三次出海捕些马鲛鱼拿回来卖掉,也可以填饱肚子。如果他当时能够以变制变,也就不会到最后被饿死。
由此可见,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一个人要想在生活中过得顺心,就必须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在生活中是这样,在商战中亦是这样。市场竞争,风云多变,只有灵活应变、全面兼顾,才能掌握主动权,这是一种经营之道,更是一种博弈之道。
在一家大公司的CEO招聘会上,有200多个人落选,只有一个人被相中了。这家公司为了考察应聘者的随机应变能力出了这样一道题:如果在一个下大雨的晚上,你下班开车路过一个车站,看见车站里有3个人,一个是曾经救过你命的医生,一个是生命垂危的病人,一个是你做梦都心爱着的人,请问,在你的车只能坐两个人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谁来坐你的车?
在那些应聘者当中,有的人说选老头,先把老头送进医院再说;有的人选择医生,因为这位医生曾经救过他的命,把医生送到医院再叫救护车救那个老头;有的人选心爱的人……结果被考官们一一否定了。
有个年轻人进门后,仔细地看了看题,然后抬起头自信地说:“我会把车交给医生,让他送老者去医院抢救,至于我,会陪着心爱的人一起等车。”考官们听后,露出了高兴的笑容,这个年轻人被录取了。
世上的事,常常是风云突变,叫人难以把握。因此我们很难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很难知道明天我们将会面临什么困难,我们会经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博弈困境。为了在困境中作出明智的决策,我们就要运用正确的策略性思维,以变应变,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只有做到了“因利而制权”,伺机而动,才能让自己有更大的发展。
保持住航线,坚定不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进行思维博弈。但是在思维博弈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思维往往会向四面八方发散,最后连自己都忘记了最初要思考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了一些小事而忽略其他本应要做的事,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想做饭发现家里没盐了,去买盐时发现旁边那把切菜刀不错,买刀之前决定到另外一家商场再比较一下价格,结果在那家商场却发现了一套自己喜爱的衣服正打折……最后穿着新衣服去看电影了。对这种现象的描述有一个专业名词,叫无主题变奏。所谓无主题变奏,即因为身边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偏离了自己的主航线。
一个世界冠军会死在一只小小的苍蝇手里,你相信吗?然而历史上确有其事。
在1965年9月7日举行的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中,路易斯·福克斯的得分一路遥遥领先,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稳拿冠军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一只苍蝇落在主球上,他挥手将苍蝇赶走了。可是,当他俯身击球的时候,那只苍蝇又飞回到主球上了。他在观众的笑声中再一次起身驱赶苍蝇。这只讨厌的苍蝇破坏了他的情绪,而且更糟糕的是,苍蝇好像有意跟他作对,他一回到球台,它就又飞回到主球上来,引得周围的观众哈哈大笑。路易斯·福克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终于失去理智,愤怒地用球杆击打苍蝇。球杆碰到了主球,裁判判他击球,他因此失去了一轮机会。因为这一突发事件,路易斯·福克斯方寸大乱,连连失利,而他的对手约翰·迪瑞则愈战愈勇,赶上并超过了他,最后夺得了冠军。
在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人们在河里发现了福克斯的尸体,法医鉴定他是投河自杀。
所向无敌的世界冠军竟然被一只小小的苍蝇击倒了!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其实,从苍蝇落在福克斯球杆上那一刻开始,福克斯就与自己的思维展开了一场博弈。在这场博弈中,福克斯很轻易地偏离了他的本职工作—比赛,而转而与那只苍蝇较真,最终不但输了比赛,更是丢了性命。
无主题变奏是我们与自身思维进行博弈时的一种失败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小事的干扰,在应对这些小事的时候,我们就会与自身的思维展开一场又一场的博弈。在这些博弈中,我们很多人的思维被这些小事所干扰,偏离了既有的方向。譬如当你的事业刚刚起步时,或当你领导的一项改革计划被实践证明是有益的,而且正在步步推进的时候,你却突然听到人群之中有几句刺耳的闲言碎语……有人便停下了自己的脚步,改变了自己的航向,把精力转到对付闲言碎语上来。这些人的心态和做法跟路易斯·福克斯并无二致,事情的结果肯定不妙。
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也不少见。
春秋时期,楚王跟神射手养由基学习射箭,练了一段时间后,自以为已经学到了所有的技巧,便拉着养由基去打猎。驱马来到猎场,一只野鸭飞了出来,楚王弯弓搭箭,刚要去射,忽然发现旁边的草丛里又窜出一只山羊,于是又转身瞄准山羊,还没来得及放箭,又发现前边出现了一只漂亮的梅花鹿……一连串折腾下来,自然是什么猎物也没有射到。
为了避免在与自身的思维进行博弈中落败,避免发生无主题变奏,我们应该把时间用在值得做的行动和感觉上,把精力专注于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上。生命本身就很短促了,只有专注其中才能更易成功。
重温一下路易斯·福克斯的教训是有益的。当你与“苍蝇”展开博弈的时候,不要理它,专心致志击你的球吧!当你的主球飞速奔向既定目标的时候,那只苍蝇自然而然就飞走了。
不妄求,不索取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克制自己的贪婪,那么我们也就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在与贪婪博弈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的策略就是无欲则刚:不管外在的诱惑有多么大,仍岿然不动,即使错过时机也不后悔,因为我们对事物的真实情况掌握得很少,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我们尽量不要想去获得。
一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地往下流淌,多年后,在岩石上冲出了3个小坑,而且还被泉水带来的金砂填满了。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来喝山泉水,偶然发现了清冽泉水中闪闪的金砂。惊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从此老汉不再受苦受穷,不再翻山越岭砍柴。过个十天半月的,他就来取一次砂,没多久,老汉的日子富裕了起来。
人们很奇怪,不知老汉从哪里发了财。
老汉的儿子有一次跟踪了老汉,发现了爹的秘密。他认真看了看窄窄的石缝、细细的山泉、还有浅浅的小坑,他埋怨爹不该将这事瞒着,不然早发大财了。儿子向爹建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这样不就能冲来更多的金砂吗?
老汉想了想:自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于是,说干就干,父子俩便把窄窄的石缝拓宽了,山泉比原来大了好几倍,他们又凿大凿深石坑。父子俩累得半死,却异常高兴。
从此以后,父子俩天天跑来看,却天天失望而归—金砂不但没有增多,反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父子俩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自己的贪婪,父子俩连最基本的小金坑都没有了,因为水流大了,金砂就一定不会沉下来了。
我们经常说:欲望是无底深渊。是的,究其一生,我们都在和自己的欲望进行博弈。人,是欲望的动物,总是得陇望蜀,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在为自己攫取着,所以最容易沦为贪婪的奴隶,把自己的心灵变成地狱。权钱交易的根源也是人类自身的贪婪,正是因为贪婪,灵智为之蒙蔽,刚正之气由此消除,所以这些本应有大好前途的人,结果毁了自己的一生。
就像金砂一样,虽然表面看来是因为水流冲下来的,但这只是假象而已。这个假象迷惑了这对父子。在不确定一个事物的情况下,只靠想当然和表面现象是不行的,此时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贪欲,不妄求,不妄取。
在优势上牢牢站稳脚跟
优势是人们的生存凭借,但如果你缺乏警醒之心,优势也可能成为你的绊脚石,因为自满的心理容易主宰人的内心,从而让优势失去发挥和发展的余地。与内心的自我膨胀感作战,也是一种思维博弈。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切记不能让自我的内心膨胀,要不贪图、不奢望。
三个旅行者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有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小心,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
然后,第三个旅行者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如同故事中带伞和带拐杖的旅行者一样,倚仗自己有一定的优势,总想与别人拼个你死我活。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败就败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优势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从而失去理智。
有一则猴子和卖艺人的寓言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前,猴子和卖艺人打赌:谁先从东山走到花果山,花果山上那个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蟠桃就属于谁。另外,猴子提出,输的那一方还要终生成为对方的奴隶。卖艺人想也没想,便同意了猴子提出的条件。第二天,猴子和卖艺人同时从东山出发。一路上,猴子为了向卖艺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一会儿从这棵树上跳到那棵树上,一会儿又在地上不停地翻着跟斗。卖艺人见了,羡慕地说:“尊敬的猴子,你太伟大了,我崇拜你。你的爬树本领、跳跃技艺真叫人佩服啊,这次我肯定输给你了。”诸如这样的话,卖艺人一连对猴子说了十九天。猴子每次听了卖艺人的夸奖后,总是得意至极地想:“你这个笨蛋,既不会爬树,又不会翻跟斗,怎么会走得比我快呢?要知道,翻山越岭可是我的强项啊,你就等着做我的奴隶吧!”第二十天,当猴子又施展绝技,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上时,却没听到卖艺人在树下称赞它,便想:卖艺人可能是害怕了,他知道比不过自己,只好逃走了吧。于是,猴子一个跟斗一下子翻到了花果山。当它站直身子时,才发现卖艺人已先到了,正拿着那个蟠桃在美滋滋地品尝呢!
“这怎么可能?你既不会爬树,又不会翻跟斗,怎么可能比我先到呢?”猴子不解地问。“正因为我既不会爬树,又不会翻跟斗,所以在你把时间花在表演这些绝技的时候,我已经在赶路了。”卖艺人说完,敲了一下手中的铜锣,说:“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的奴隶了。走,跟我卖艺去!”
拥有自己的优势,是令人羡慕不已的。但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优势不是绝对的,如果不能有效地经营自己的优势,认为凭借优势就可以高枕无忧,过分依赖自己的优势,优势也会转化为劣势,最后只能让你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此,我们必须理智地对待优势,这样才能消除隐患,不被优势绊倒。
避开陷阱,厚积薄发
大凡成功者,绝不是喊几句“我要成功”之类的口号就能轻易实现目标的。冰心说:“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浇灌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实在是很深刻的思维博弈智慧。
在现实当中,人们往往处于快节奏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在拼命超额完成目标,想要达成目的,然而急功近利并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我们要学会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切忌急功近利。
一对双胞胎,大的叫婷婷,小的叫玉立。婷婷和玉立都爱画画,但两人作画的习惯却不一样。婷婷喜欢把自己作的画贴在墙上,作完一张贴一张,而玉立却总是将作完的画扔到垃圾篓中,作完一张扔一张。看到婷婷快贴满一面墙的画,妈妈很欣慰,来作客的亲戚朋友也都称赞婷婷是个小天才,长大了肯定会是一个大画家。而看着玉立那被倒掉的一篓篓的画,妈妈和客人总是摇头叹息。
等到婷婷的画贴满整面墙壁的时候,妈妈帮婷婷举办了一次画展。一墙的画,色彩鲜亮,构图完整,人人赞扬。而玉立依然只有手头那张未作完的画。
20年以后,人们对婷婷一墙一墙地展览的画已不感兴趣,而玉立的画却横空出世,震惊了画坛。人们把婷婷贴在墙上的画揭下来,扔进了纸篓,又将玉立扔在纸篓里的画拾出来,贴在墙上。
曾有人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把他们区分开来。假设给他们同样的一碗小麦,一种人会首先留下一部分用于播种,然后再考虑其他问题;而另一种人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小麦全部磨成面,做成馒头吃掉。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然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有人选择了厚积薄发,有人选择了急功近利,而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博弈。
急功近利的结果往往是浮躁与浅薄,在鲜花与掌声的包围中,即使有一点深刻的东西也会渐趋流俗。
其实,成功是要讲究储备的,仓库里的东西越充足,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也才可能走得更远。成功的路是那样的遥远与艰辛,在道路中放弃的失败者也都是曾经在起点上充满信心、跃跃欲试的活生生的年轻人,对路的尽头有无限的憧憬。口袋里的馒头固然可以令他们在启程以后跑得飞快,不过吃了眼前的,恐怕就没法指望下一顿了。馒头中的卡路里终究有一天会消耗殆尽,没有播种,我们就没有粮食的保证,我们将过早地凋谢。积累不够,就急于表现,只能是昙花一现,甚至会给自身带来伤害;而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人,则会长久地享受成功的喜悦。
世间的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与步骤,我们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炫耀的目的就拔苗助长,跃过或者忽略掉其中的一步,这样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健全的人,给自己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小利而失去长远的大利,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收获更大更好的“果实”。
李白诗曰:“十年磨一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人们,许多人都急功近利,总幻想着不劳而获或者说少劳多获的成功,殊不知这只会让他们为成功付出更大的代价;而只有避开急功近利的陷阱,厚积薄发,才是正确的成功思路。
拒绝拖延,脚踏实地
在思维博弈当中,参与者对自己是否要做某件事,或者是否要作出决策进行了思考。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在思维博弈中战胜拖延症这一毛病。拖延症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可怕的现象,如何在与拖延症进行的博弈中获得胜利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深夜,一个危重病人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死神如期来到他的身边。他对死神说:“再给我一分钟好吗?”死神回答:“你要一分钟干什么?”他说:“我想利用这一分钟看一看天,看一看地;我想利用这一分钟想一想我的朋友和我的亲人;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还可以看到一朵绽开的花。”
死神说:“你的想法不错,但我不能答应。这一切都留了足够时间让你去欣赏,但你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去珍惜。你看一下这份账单:在60年的生命中,你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剩下的30多年里你经常拖延时间;你曾经感叹时间太慢的次数达到了10000次,平均每天一次。我把你的时间明细账罗列如下:做事拖延的时间从青年到老年共耗去了36500个小时,折合1520天;做事有头无尾、马马虎虎,使得事情不断地要重做,浪费了大约300多天;因为无所事事,你经常发呆;你经常埋怨、责怪别人,找借口,找理由,推卸责任;你利用工作时间和同事侃大山,把工作丢到了一旁毫无顾忌;工作时间呼呼大睡,你还和无聊的人煲电话粥;你参加了无数次无所用心、懒散昏睡的会议,这使你的睡眠远远超出了20年;你也组织了许多类似的无聊会议,使更多的人和你一样睡眠超标;还有……”
听到这里,这个危重病人就断了气。死神叹口气说:“如果你活着的时候能节约一分钟的话,你就能听完我给你记下的账单了。哎,真可惜,世人都是这样,还等不到我动手就后悔死了。”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当拖延一旦成为习惯,死神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正如诗人李商隐所言:“人间桑海朝朝受,莫遗佳期更后期。”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同自身的拖延进行博弈。为了在这种博弈中取胜,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动设定期限,以免让成功在拖延中破产。
当年,邓小平代表中方与英国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谈判。面对英方的种种理由和借口,邓小平同志给出了两个原则:一、主权问题不能谈判;二、谈判必须在两年内完成。
尽管事隔多年,我们仍不能不佩服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伟大智慧与高超的博弈艺术。第一个原则将英方精心准备的“条约有效论”(指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效)击得粉碎,第二个原则将英方的“拖”字诀化于无形。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则的确立,才有1997年香港的顺利回归。
如果说第一个原则是仅限于特定的国际事务的话,那么第二个原则则值得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借鉴,那就是做事情一定要给自己确定下限。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惰性,但我们必须时刻去提醒自己克服这种惰性。我们必须牢记:每件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否则,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有多少时间就花多少时间,甚至即使给我们很长的时间都不够用。
而且在许多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想法:既然事情本身又没有期限限制,那么就再花些时间把它做得更好些吧,反正已经花了那么多时间了,再拖几天也无妨。在这种泥沼中,你会越陷越深。
记住,拖延是弱者的通行证,是吞噬你成功的恶魔。为了防止我们的成功在拖延中破产,我们必须给自己的行动加一个期限。
人生在世,风险无处不在,在应对每一场风险时,我们都要采取正确的策略性思维,时刻保持对风险的“痛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