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双赢学(青年人生指南)
1729800000010

第10章 和平共处——双赢的外交法则(1)

几百年来,各国外交证明:马基雅维利的不择手段外交、炮舰霸权外交,都有本身难以克服的病结,到了现代,众多的外交实践表明,外交不是独角戏,合作才是真谛,任何敌对都将导致双损,只有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才会导致世界的相对稳定,各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才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的建立,中美世贸谈判的终结,就是双方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创举。“双赢”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必然选择,是外交的最终归宿。

一、双赢是外交的最好理念

纵观国家关系史,不论是采用不择手段的外交,还是采取炮舰霸权外交,都对世界和人类带来极端消极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在当代世界,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满足本国的国家利益,只有和他国共处、合作而别无他途。“双赢”是一种全新的、最好的外交理念,时代呼唤着双赢,世界也需要双赢。

在国际关系中,外交是达成国家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外交服务于国家政治目的。因此,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即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流派认为,追求强权是国际政治的特征,国际政治就是强权政治,实力是实现强权政治的前提,战争是强权政治的极端表现形式,也是谋求国家利益的最终手段。这一流派道出了古老的外交理念的实质和精髓。纵观历史,无论是中世纪“马基雅弗利式的不择手段外交”,还是近代弱肉强食的“炮舰霸权外交”,都是以武力为后盾,以战争来赢得国家利益。然而中世纪外交理念带来的后果是欧洲长达几个世纪的混乱,其中最典型的破坏例子是“英法百年战争”。近代外交理念带来的后果是灭绝人性的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两大敌对阵营的疯狂对峙,带来这种恶果的原因是,旧的外交理念认为:①满足己国的利益等于不能满足他国的利益。②他国利益的增加就是己国利益的减少,削弱他国就是壮大己国。因此己国的国家利益只有冒与他国发生冲突之险才能实现。

当今,世界形势日新日异,国际关系今非昔比。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政治民主化呼声渐高,世界格局的多权化趋势得到增强,这一切促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一,国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其中经济联系中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经济利益成了各国国家利益争夺的焦点。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要满足己国的国家利益,只有通过与他国的合作才能实现,这就迫使国与国之间要共处,要和作,其结果就是“又赢”,双赢——一种全新的外交理念,也是一种最好的外交理念,时代呼唤“双赢的外交理念”,世界需要“双赢的外交理念”。

1.不择手段——中世纪的外交理念

中世纪是世界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也是世界外交史上最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是,通过削弱他国实力或者战胜他国来攫取己国的外交利益。外交手法花样繁多,诸如收买、拆散、暴力、阴谋、等等。世俗政权为达政治目的,以武力为外交后盾,频繁发动战争,以期控制他国。宗教也登上外交舞台,宗教既成了谋求国家利益的工具,又是国家利益的化身。在复杂、黑暗的中世纪国际关系中,拜占庭帝国及欧洲的外交体现了中世纪的外交理念。

公元六、七世纪,在罗马帝国拜占庭王朝运用外交手段来扩大帝国的势力和疆域。首先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收买一部分部族反对另一部分部族,他们互相仇杀,拜占庭皇帝则进行挑拨离间,利用矛盾进行控制。如果某个部族不接受收买或被利用,拜占庭皇帝则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的手段,断绝和它的交通与贸易,逼其降服。拜占庭王朝还利用基督教徒作为它的工具,深入蛮族传教,在意识形态上征服蛮族,使其变为基督教信徒。各蛮族中的僧侣阶层是唯一的知识阶层,享有很高的威望与影响,但他们却依附于拜占庭朝廷,很自然地拜占庭王朝在蛮族中就建立起无比的威望了。基督教传教士成了拜占庭帝国的外交工具之一。

东罗马帝国在六世纪以后享有世界强盛王朝的声誉与实力,因而在拜占庭宫庭中,可以看到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各个地方穿着各国服装和操着各国语言的形形色色的公使,在这里真正展开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外交活动。拜占庭查士丁尼皇帝时期(527—565年)的外交是拜占庭外交的典型。他的外交手法是:(一)雇用和收买野蛮人的武装为其服务;(二)分而治之;(三)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使用武力;(四)不能收买时,就用政治、经济包围方法,使其就范;(五)利用商业关系来扩大影响;(六)利用基督徒来巩固拜占庭的势力。

拜占庭王朝设有一大臣负责管理外交事务,它雇有大批各种语文的翻译人员,制订有复杂的接待公使的礼仪、程序,其目的不外是要显示王朝的威风,同时也是对外国公使的监视。对外国公使根据情况与需要,可以用极其奢华烦琐的仪式来炫耀,也可采用带有侮辱性的规矩,如不准骑马,只能步行到宫殿,以示怠慢。通常用隆重的优待的礼遇,竭力炫耀以进行诱骗,使外国公使得不到真实的情况。

拜占庭派出的公使则都是拥有高级职位,享有最高荣誉的人物。他们在外国的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定。公使是君主的代表,在他的权力范围内可以进行谈判,在发生超出预料的新情况时,他须请求补充训令,公使越出授权是要受严重处罚的。公使的使命除了保持拜占庭帝国的威严与荣誉外,他们还须观察形势,了解情况,完成出使任务。由于公使享有不可侵犯的特权,他们(无论是拜占庭的还是其他国家的)在进行外交活动中,曾经干出过种种阴谋诡计,见不得人的行为。

拜占庭外交作为中世纪外交的典型代表,对欧洲的外交活动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中世纪的欧洲经历了罗马教皇与法兰克国王及其他封建领主的斗争,封建国家的出现及其相互间的斗争,使欧洲政治陷入了几个世纪的混乱,相应地带来了外交的混乱。罗马教皇作为一个国际力量,它在国际间的活动沿袭了罗马帝国的外交手法,采用暴力、收买、欺骗、捏造、谄媚等惯技以达到其政治目的。教廷派往各国的使节,经常干涉别国的内政,甚至更换其主教,抨击君主。11世纪末,教皇格里戈利第七扩大了教皇的权力,提出教皇独裁的原则,他可以解除“人民对其不正直的君主所守的誓约”,运用他的教会纪律,教皇要求各国服从他派出的使节。欧洲民族国家诞生后,教皇、法兰西、苏格兰、德意志等形成了主要的政治力量,进行复杂的外交斗争,导致“百年战争”。

这个时期,法国路易十一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君主兼外交家。他为了分化布根弟公爵与英国的联合,收买了所有英国的大臣,包括国王的侍从大臣,以操纵英国孤立布根弟。他常用的外交手段是拆散敌人,给他们设置种种障碍,使其相互闹纠纷,待到时机成熟,他再出来当调解人,利用仲裁手段达到他的目的。路易十一派有公使常驻外国,他们贿赂驻在国宫庭大臣,煽动并资助叛乱,鼓动反对派搞颠覆,干涉别国内政。至于从事间谍活动,偷窃情报,雇佣当地人设置间谍网,以及散布谣言,扰乱人心等等,更是常事。路易十一因擅长玩弄阴谋外交而被称为“近代外交艺术的鼻祖”,他的不正当的外交手段代表了当时一种流行趋势。

对中世纪外交作出经典评述的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马基雅维利罗(1469—1527)。他作过几十年的外交官,曾被派往法国、教庭等地任使节。他通过亲身经历及现场观察,发现任何一位君主之能以取得统治,全靠实力和计谋。当时教皇和博几亚公爵之间的斗争,是因为教皇使用背信弃义的手段制服了公爵,但却没有任何人认为教皇的行为卑劣,反而称赞他的手腕高明。马基雅维里对他所评论的统治者,认为他们都必须认识一个简单的但却是最根本的教训,那就是面对环境的变化,必须具有灵活性,如果缺乏灵活性,就必然会遭致失败,有时成功不是靠健全的政治判断,而是靠一时的运气。

马基雅维里把他的观察及研究写成《君主论》一书,书中把当时的政治及统治者的统治方式,自然也包括外交方式,上升到了理论阶段。他公开抨击道德伦理观点,主张一个君主如果想要“维持他的政府的生存,他的行为必须经常违背真理,违背博爱,违背人道,违背宗教”。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顾一切,可以不择手段,而需要在任何变化的环境下,随机应变,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原则立场必须坚持了。他写道,大自然给予每个人一种控制自己行为的特殊才能和灵感,在时事复杂变幻莫测时,人就应有足够的聪明使自己顺应时势。统治者能随着时代和时势,而改变他们的本性,命运就会永远掌握在他们手中。成功的君主总会是这样的人,“他往往能知时势而通权变”。

马基雅维里主张极端功利主义,不讲原则,主张随机应变;不讲道德,主张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所以他的书中文又被译为《霸术》。书中总结那个时代当国君的统治行为,中世纪外交的阴谋诡诈,以这本书为根据上升到理论,形成了外交上的“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影响。

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成了中世纪的外交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各国为达目的,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得失,只片面追求单方面的利益满足,因此,中世纪阴谋连连,战争频繁,灾难深重,广大人民生活在贫困、黑暗和动荡之中。

2.弱肉强食——近代的外交理念

16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的民族国家,市民阶级中产生了资产阶级,他们提出“国家利益”,“公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为了国家利益进行外交活动,是外交人员崇高的、神圣的职责。同时,为了国家利益而进行的活动,不管是合法的或非法的,公开的或隐蔽的、公正的或不公道的,都不必考虑。这样弱肉强食的生存哲学成为各国信奉的外交理念,掠夺财富成了一切外交行为的思想动机,实现的手段依然是无休止的战争,通过争夺霸权控制他国来实现国家利益成了列国争夺的目标。近代外交实质上就是“霸权外交。”

十六世纪初,欧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冒险家们掀起了探险热,他们发现了新大陆,又掀起了海外淘金和海外扩战的狂潮,这刺激了航海业的发展,开辟了大西洋西岸的国际商路和市场。

带有商业目的的探险活动,迅速促进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经济发展。当时它们只是欧洲封建的和欠发达的国家,西班牙的人口不超过630万。而葡萄牙只有100万人。它们航海活动的目标是掠夺金银产地,世界各地的物产滋养了这两个海外扩张的最大受益者。仅几十年后,两国各自征服了远远大于本土面积的广大地区,一跃成为世界强权国家。

相比之下,西班牙所占的优势地位更为明显,它不仅独占了美洲新大陆的大部分土地,还以武力强行夺取了葡萄牙在非洲和亚洲占有的大片势力范围。它将来自美洲的金银和货物转卖给欧洲其他国家,从中获得厚利,从而成为西欧的首富。每年都有两支西班牙船队往来于大西洋上,运载金银珠宝的船只称为“珍宝船”,西班牙王室营造了庞大的舰队为其海上的商业活动保驾护航。当时,拥有130艘舰船的“无敌舰队”成为西班牙霸权地位的象征。

从16世纪中叶起,西班牙的商业霸权和海上强权开始受到英国、法国、荷兰三个新兴国家的挑战,从此,世界进入了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历史。

尼德兰,原属西班牙的领地,自“地理大发现”以来,荷兰的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的呢绒纺织业、染色业、造船业、航海业、捕鱼业、运输业都很发达,反映新兴工商业者利益的自治权、自由权和议会民主制都已相继出现,但却受到西班牙宗主国政府的专制统治和横征暴敛,矛盾的不断积累和激化终于爆发了尼德兰革命。

早就觊觎西班牙海外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英、法两国乘尼德兰革命之机发动了对西班牙的商业战争。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一举歼灭,其陆军则被尼德兰起义的人民所击败。从此,西班牙一蹶不振,逐渐沦落为二流国家。代之而起的是赢得独立后的荷兰。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商业资本主义国家,荷兰拥有当时欧洲最大的商船队,最多时达到1.6万艘,总吨位相当于英、法、葡、西四国的总和,其贸易范围,北至波罗的海,往南直达好望角。它还从葡萄牙手中夺得了东方的贸易垄断权,成千上万的商船,在世界各地游弋,欧洲南方与北方国家的贸易,欧洲与东方的贸易尽悉落入荷兰人之手,荷兰一跃而成为海上新霸主,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誉。

欧洲列强在海外争夺殖民地的同时,在欧洲大陆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以获取霸主地位。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中世纪以来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战争的双方是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支持它的西班牙与支持新教的法国、瑞典、丹麦等国,法国和瑞典通过这场战争成为欧洲大陆的第一和第二霸主,成为当时政治格局的主宰者。

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这是自尼德兰革命后世界历史上第二场资本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如同尼德兰革命把荷兰推到了欧洲历史舞台的中心一样,英国革命也大大增强和提高了英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在1649~1651年,英国军队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并把两地并入英国,实现了英伦三岛的统一。此后,英国开始转向海外殖民扩张,锋芒直指在航海和侵占殖民地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的荷兰。英国运用不准进口通过中介运来的第三国产品的办法,沉重打击了从事转口贸易的海上大国荷兰。英国还发动了三次对荷战争,逐渐赢得了对荷兰的优势。荷兰开始走下坡路,在海上已不是英国的对手。

在英国忙于国内事务和打击它的海上敌手荷兰时,法国乘势迅猛扩张势力,夺取欧洲霸主地位。英国对法国咄咄逼人的行动施加遏制,并充分利用其在海上的优势地位,对法国对外贸易实行“海上封锁政策”,着力削弱和打击法国的陆上霸权。英国还运用外交和金融手段,利用欧陆国家与法国的矛盾和争斗,挑动它们与法国为敌,通过波兰王位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等一连串战场上的较量,使法国在大陆上损失惨重,霸权地位严重动摇,而英国则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占据了对法国的全面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