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的归宿与最幸福的时刻,乃是在于闲逸自适地享受自己的生命,享受自己所创造的一切,而不是将自己的一生都消费在商场里或办公室里;而且,只有在此时,我们才会真正地感到人生艺术之美妙!换言之,人的努力工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互蒙其利,从字面上来说,是指双方都得到利益和好处,亦即是双方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实现利益上的双收、双赢。互蒙其利的人生艺术,也就是把我们所说的双赢理念贯穿到人生的实践中去,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互惠互利的双赢人生艺术。
一、把双赢理念贯穿到人生实践中去
将“双赢理念”贯穿到人类的人生实践中去,是我们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如商界中的义利两全,互惠互利;家庭中的互谦互让,和谐共处;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等等,就是双赢理念在人生中的应用。
1.利人利己,义利两全
中国在走向21世纪,走向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最使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困惑的莫过于“天下熙熙,皆为利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义利不能两全的传统义利观。其实,“义”只有“利”于天下,才能贵于天下。义与利并不矛盾,也不对立。利是人之欲,义是利之本。现代商界的义利观,应该是:亦义亦利,利国利民,利人利己,义利两全。
宋代学者叶适说:“正宜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初看极好,细看会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因此虚论道义而无功利,与国、与民、与他、与己都是空话一句。现代商人可以自慰的是,他们是义与利的统一体。首先,现代商人,从法律的角度看,是纳税人,为国家纳税越多,贡献越大。因此,利国者,义也。其次,现代商人把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奉献给民众,这一利民之举,义也。第三,现代商人在企业、公司生产、开发、营销、服务的过程中,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这一利人之举,义也。因此,现代商人应该理直气壮言利,大张旗鼓倡义,从而实现义利双赢。
商人言利,天经地义;商人讲义,聚财得利。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义与利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中国历中上有许多“仁中取利,义中求财,义利双收”的成功商人。他们常常被誉为“仁义之商”的楷模。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以经营绸缎布帛而闻名京畿的王姓商人,人称“缎子王”。
缎子王生意兴隆,财源滚滚的奥秘在于他有一套商贾理念。他认为做生意“忠厚不蚀本,刻薄不赚钱”,要想生意兴旺,财源茂盛,不仅要靠灵活的经营方式,良好的服务态度,而且更应货真价实,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以德经商,来赢得市场的信誉。那种味着良心,掺假使巧,靠“卖狗皮膏药”坑害顾客的做法,虽然能获利一时,但决不会得财一世,最终会信誉扫地,身败名裂,人财两空。正是由于缎子王以诚处贾,以信经商,赢得了中外顾客的赞誉。
缎子王经商的仁义之举,居然为乾隆皇帝所闻。在乾隆年间,一些外国使臣常来访问中国。一天,乾隆皇帝征求日本、朝鲜诸国使臣在中国的观感,使臣们回答:来中国以后,不仅看到士大夫知书达理,就连一些市井商人也很讲信用,行仁义,布公道。并指明东华门外开绸缎铺的缎子王就是其中的一位。国外使臣崇尚中国绸缎华贵,但常不知那些迷人漂亮绸缎的价格,给钱往往高于卖价,缎子王却不多取分文,每次都将多余的银钱退回。有一次,使臣们到缎子王店铺买东西,忘了带银两,缎子王就爽快地赊之,又以酒饭热情待之,使得外国使臣们受宠若惊,深感中国不愧为礼义之邦。乾隆皇帝闻之欣喜,便让人记下缎子王的名字。
后来,乾隆皇帝召见缎子王,问缎子王所为为何?缎子王回道:行仁义,布公道乃为人之本,经商处贾更应如此。利于顾客,能赢得顾客的赞许和信任,是商人的无价之宝;顾客的良好口碑,是商人的财源,利于商人,千金难买。乾隆皇帝听了缎子王的此番经商高见,大喜过望,随即给缎子王以表彰和重奖。
此后,缎子王名声大振,生意红火,先后在全国各地开分号达近50处,成为名贾巨商。尽管如此,缎子王仍坚持自己的商贾理念,不以店大欺客,仁义经商,诚信处贾,义利两全,名利双赢。
2.“盈”与“亏”的辩证法
从字面上来说,“盈”有“充满”、“圆满”、“增长”、“富余”等意思在内;而“亏”在字面上则正好与此相反,有“亏空”、“缺乏”、“不足”等意思在内。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例如企业的“自负盈亏”之“盈”与“亏”,就仅指经济的增长与下跌了;“盈”更明确地是指财富资产之盈余,而“亏”则是指财富资产之匮乏。当以经济收入的如何来衡量人生的价值时,人们难免会“盈”则欣欣然,而“亏”则戚戚然了。
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及在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仅仅获得财富或者使社会地位得以改变,只不过是完成了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对于我们来说,要想真正地把握自我在不同层次上、各个方面的生活及其状况的实现,最关键的,就是必须找到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而更多的人似乎是忽略了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多的人的人生是并不成功的。所以,“盈”未必一定是有益,而“亏”则未必是有害。一个人的本质,也往往是在此时显露出来的。而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裕,人的本质都是不可改变的。
有一个人在炒股票时亏了本,这是“亏”。于是他又收拾残局,放弃了投机生意,转而去做进出口生意,获得不菲的利润,这是“益”。但是他又开始贪得无厌。为求在短时间内挣得更从的利润,就开始不惜用种种卑劣的手段来争取生意,压低对手。结果引起众人的反感,既失信于人,同时也失去了朋友,没有人再肯同他做生意,“益”于是又转化为“损”。在他失败之后,他又开始总结自己所以失败的经验,才悟出以前的自己是太过分了。由此一悟,他的人生于是又从“损”而转化为“益”。
人生真的就是这样的奇妙,由“益”而“损”,由“亏”而“盈”。把人生的目的只定在挣得利益方面,便自然地会做出许多招人怨恨的事,所以,虽“益”而“损”,虽“盈”而“亏”。
我们可以非常肯定的是,钱并不代表一切,它可能在收买、拉拢、扩张、吞并、排挤……诸方面大显神威,然而它却不能取代友情、温馨、义气!因此尽管人们在金钱方面可能会显得匮乏,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在精神上的丰盛、思想感情上的丰富与友谊方面的丰富,让人生充满意义。这又是由“亏”而“盈”,由“损”而“益”——弄再多的利润,却众叛亲离,同虽然并不算富裕,但是却有许多知心朋友,成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哪一个更为重要呢?
无论是对于富有的人来说,还是对于贫困的人来说,都应该把“盈”与“亏”当作生命中的主题来思考——事物往往会朝相反的方向转化——人人希冀作生活的强者,固然可佩,但应时时警惕“强弩之末”;处于困境中的人也不必气馁,在身处逆境时应砥砺志节,等待生命出现有利于自己一面的转机。
当人生出现转机之时,应该立即抓住这样的机会,但在利用机会时,却要出于坦诚之心,而不是贪婪和自私。那些试图以别人的牺牲为代价而换来自己的利益的人,最终将一无所获。
一位诗人曾这样说过:“红叶落下时,会浮在水面上;而那不落的,反而会沉入水底。”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盈”与“亏”的辨证。若能把“盈”与“亏”当作人生的主题,而加以深思熟虑,相信会受益匪浅的。
3.互谦互让,家和百乐生
一个家庭要有信念,有规矩,如做人一样,需有所为,有所不为。治家有方,互谦互让,尊老爱幼,子孝妻贤,则家中一团和气,家和则百乐生矣!
曾国藩曾说过:“家和则福自生。”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哥哥说的话弟弟没有不听从的,弟弟求的事哥哥没有不应承的,一家人融洽相处,和气蒸蒸,像这样的家庭一定会兴旺发达。相反,兄弟之间相互争斗,婆媳之间彼此扯皮,夫妻之间两相计较,像这样的家庭不可能不衰败。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三口之家,因此家庭关系比较单纯。一般来说,家庭关系越单纯,彼此之间也就越好相处,越宜互谦互让,越宜达成家庭中的双赢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矛盾随之消隐。相反,这种矛盾以一种更精细、更微妙的形式存在着,只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况且,现代家庭关系始终保持着人类家庭关系的基本结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家庭的矛盾和冲突就基本存在于这几种结构之中。
家庭矛盾并不可怕;产生一点家庭矛盾也很正常。即使是一个人,也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时候;唇齿之间,也有不睦的时刻,更何况是年年月月生活在一起的另外一个或几个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兴趣、观念和独立性,这是矛盾产生的根源;解决家庭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和,当然,或许有人会说,我可以不理,去躲或逃,然而那矛盾仍然存在着。夫妻之间之所以离婚,就是因为那矛盾已无法解决了,或者不愿意解决,谁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独立性;即便如此,那矛盾也仍然存在着,甚至以一种更尖锐的方式存在着。
所以说,解决矛盾的一唯一办法就是和。“家庭之间,以和顺为贵。”这个和,就是看你是否尊重他人的独立性,是否理解并宽容他人的性格、兴趣和观念。这个和,不是说你应在矛盾产生后才讲和,而是在你平常的生活中就自然而然这样做。
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是最核心的条件,这种关系处理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其他关系,夫妻不睦,往往导致婆媳不和,父子反目。那么该如何对待夫妻关系呢?当然你首先得爱她、关心她、体贴她,不要计较她的爱,爱情是最脆弱的,你越计较,爱情就越稀少;在家庭中,爱是相互的,你创造的爱越多,你获得的爱也将愈多;你越吝啬你的爱,你获得的爱也就越少。
兄弟之间,披肝沥胆,情同手足,没有不可说的话,也没有不可做的事。但是,既然是兄弟,就难免会各有所长,也会各有所短。每个人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见解,兄不必贤于弟,弟也不必敏于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是人,就会有缺点,别人就会对你有意见。既然人家有意见,你能堵住他的嘴,但堵不住他的心。有意见你就让他把话说出来,说出来了心中就没有了不平之气,如果你把他的话卡回去,这只能使他的不平之气更添一分,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因此,兄弟之间应该互谦互让,互帮互助,彼此发展,共同进步。
总之,只有夫妻、兄弟之间以和为贵,家庭中才能老有所尊,幼有所爱,兄弟和睦,夫妻相敬,一团和气乐无穷。你让我也让,你赢我也赢,实现家庭中的双赢人生。
4.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有句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意思是说朋友越多越对自己有好处。多一条路的“路”可以这样来理解,门路,帮助,有用,对之是实用,实惠,尤其是碰到什么意想不到的麻烦被意想不到的朋友解决了,对这句话的体验就更亲切了。
然而这句话却不符合中国古人的交往原则,孟子说:“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显然,孟子交朋友,是要和他的德行相交,而不是倚仗什么和他相交,不是要有利可图才和他相交。如果无利可图呢?那就不和他交往了,这就叫利尽情绝。正如司马迁说:“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如果他有求于你,或者可能有求于你,于是对你体贴入微,看探殷勤,恰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如果无求于你,则对你不冷不热,老死不相往来。
有人认为这句话有利己倾向,只说别人帮助他,而不说他帮助别人,只是他麻烦别人,而不说别人麻烦他。有来无往,或者来而无往,久而久之,就成了多一个朋友少一条路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相互的,你多了一个朋友,同时对方不也多了你这个朋友了吗;你多了一条路,同时你也使对方多了一条路。有时,不仅仅是他帮助你,而是你帮助了他。这对对方来说不也是多一个朋友多了一条路了吗。因此,这也可以算作是双赢的交友规则吧。
俗话又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史记》云:“同明相照,同类相求。”可见人们是根据个人的性格、气质、志趣而去结交朋友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如果一个人要同形形色色的人交朋友,那就意味着他必须放弃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志趣,为了同其明,同其类,他就把自己变成一个稀奇古怪的人物,这样的人天下有吗?如果他真的以为朋友遍天下,那不过是一厢情愿,或者自欺欺人。
因此,“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确实,人们真正的朋友是很少的,他们相知、相亲和相敬,同其共苦。
鲍叔牙是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结为挚友。齐桓公上台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他辞谢不受,力荐管仲。齐桓公因而重用管仲,得以称霸诸侯。
这一年,鲍叔牙病逝,管仲闻讯大哭,泪如雨下,不休不止。有人问管仲:“你与鲍叔牙既非君臣,又非父子,为何如此伤心?”管仲抽泣着说:“你有所不知,鲍叔牙是我最崇敬的知心人。我曾与他同去南阳做小买卖,无赖在街上三次羞辱我,他不认为我怯弱怕死,知我想做一番事业才甘心受辱;他曾与我一起面谏先王,先王不听,他不认为我想法不对,知我生不逢时;他曾与我一起共分一笔钱财,我拿的比他多三倍,他并不认为我贪婪自私,知我家境贫窘。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士为知己者死,我的悲哀又算得了什么?”
对鲍叔牙来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不过,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每个人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都非常广泛,而且竞争又异常激烈,因此,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提倡“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双赢交友规则,提倡相互照应帮助的双赢人际关系。
二、双赢理念是成功人生的法宝
成功的人生离不开双赢理念。世界上永远不会有一个人的成功。大量事实证明,不论是合伙创业,互帮互助,还是精诚合作,分享成功,或者是“义”与“利”的双收,“名”与“实”的结合,这一切都是以双赢理论为根基的。因此,双赢理念是成功人生的一大法宝。
1.帮人其实是帮己
《菜根潭》中有言:“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为人处世之道,凡遇事时都要让人几步,才算是高明之道,因为让一步就等于是为以后的进一步留下了余地;应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因为给人家方便,同时也就是日后为自己之方便打下了基础,亦即: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这次你帮助了别人,下次你有麻烦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这也就等于你自己帮助了你自己。因此,我们提倡助人为乐,帮人其实是帮己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