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模糊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于一些无原则的矛盾,可采取模糊处理的办法。模糊处理,不是不问青红皂白,而是冲突本身无法分清谁是谁非,谁主谁从。冲突双方均无事生非,毫无道理,倘若硬要分个是非分明,反而会助长对立,激化冲突。模糊处理法是坚持原则立场处理无原则的冲突的方法。
有一个笑话,讲的是两个人争论三乘九是二十一还是二十七。双方争论了很久,谁也不服谁,只好告到县官那里。县官听了情况后,下令每人各打五十大板。认为三乘九是二十七的人不服气,不知道为什么县官要打他。县官告诉他,这样的常识你也要与他争论,足见你有多糊涂,所以你该被惩罚。从这个笑话可以看到,一些争论与冲突是毫无道理的,根本没有必要,解决它的方法只有采用模糊处理办法,不去争论、冲突,否则自己也糊涂了。
四、利润共享,实现双赢人生
无数事实证明,合伙人之间相互团结,同心协力,合伙企业就兴盛发展;合伙人之间相互扯皮,貌合神离,合伙企业就停滞不前,以致走向衰亡。
我们知道,合伙企业兴盛发展了,则合伙人的利润就会大大增加;合伙企业停滞不前,则合伙人的利润也就不复存在,利润共享也就无从谈起,人我两赢当然无法实现。因此,合伙人必须要同舟共济,协调配合,相互团结,共同使合伙企业兴旺发达,从而实现双赢人生。
1.人我双赢,义利共存
人与我、义与利是合伙人相处时接触最多,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合伙企业是由几个合伙人组成的,为什么不一人创业而要几人合伙创业呢?这是因为大家只有在一起,才能闯荡商海,搏击市场,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时期内,合伙企业存,则合伙人的事业存;合伙企业亡,则合伙人的事业亡。因此,合伙人在经营中要注重合伙企业的整体利益,注重与其他合伙人的关系。但是,作为合伙人之一的“我”,又有自身的个人利益,在管理决策上又有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这又可能与其他人不一致,甚至冲突。简单言之,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人与我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可以说,任何一个合伙人在经营合伙企业时,脑海中必定思索过这一问题,这些问题有时甚至困扰着他们。
单纯地讲整体的利益,讲合伙人应该如何维护别人的利益,先人后我是不现实的,也容易陷入说教的误区。因为作为商人的合伙人,谋利乃是其本质。他们不是宗教家,也不是救济者,他们不可能只讲求利人,而忘了自己。如果一定要他们这样做,必然压抑他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但是,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也是不行的。如果在合伙企业中,合伙人都只讲个人的利益,只想着个人如何争权夺利,合伙企业迟早会被搞垮。在合伙企业中,合伙人最容易犯的错误经常是后一种。这时,合伙人之间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根本就不可能友好相处。
合伙人友好相处,就是要在人与我、义与利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人我两利,义利相济。此时,合伙人既不会放弃个人的利益,又不会损害其他合伙人的利益,在个体与整体之间求得了最佳平衡点。在这种状态下,合伙人就能友好相处。
有许多合伙人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都是双方在利益分配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了彼此对立的角度上。他们认为“蛋糕”只有这么大一点,你多分了一点,我必然就要少分一点。因而,双方在利润分配上便产生了一种斗争性,甚至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如果你陷入了这一误区,你与合伙人之间的关系必然很紧张,大家在合伙经营中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相互很难友好相处。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发现上面这种观点是假设在“零和前提”下的。所谓“零和”,指利益各方的总量为定值,这样,你多一个单位,我就少一个单位,双方变化的代数和为零。如果在利润额已定的情况下,你的确与合伙人进行着一场“零和游戏”。但你想过没有,是否应该增加这个代数和,做大这个“蛋糕”呢?一个好的利益分配方式当然是通过总额的增长来增加双方的收入,通过做大“蛋糕”来增加双方分配时的所得。“增和游戏”远比“零和游戏”轻松得多,也愉快得多。
所以,合伙人要牢记住这样一个道理,对方的利益就是你的利益,只有通过合伙企业的发展,才有个人的发展,这样就能人我两利,实现双赢。
2.名利相争,难成大气
合伙经营最致命的是名利相争,都想单赢。曾经有两人开办了一家合伙企业,他们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也是老同学。中学时两是同班同学,彼此经常在一起,亲密无间,在外人看来,两人就像亲兄弟一样,其感情之好,虽不能像古人所说的生死之交,但情同手足是不容置疑的。大学时两人虽然不在一起,但经常书信往来,假期时两人又在一起,相互交流各自对社会、人生、未来的看法,后来两人还同时在一家公司兼职,相互帮助,干得很出色。他们彼此同过甘苦,也同过患难,好得简直跟一个人一样。
工作几年后,两人积累了一些钱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是便想拥有自己的事业,想在时代的大潮中去拼一下,不愿再平平庸庸地混日子。两人毅然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合伙开办了力达家具厂。在大家开始合伙创业时,彼此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把生意做好,做成功。因此,大家都不计较名利,也不计较苦难,每个人都拿出全副精神和力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两人团结合作,不分彼此。创业之初,工厂人手少,很多事情都要他们亲自去做,如采购原料、联系客户、日常管理,甚至装卸货物等。他们虽然有一些分工,但一旦有,两人不分份内份外事,都是争着干。小张负责联系客户,经常出差在外,除了与客户必要的开销外,处处精打细算。每次他都选最便宜的地方住,只要时间充许,他就不乘飞机,而是在火车上坐几天几夜。小王在厂里也未松懈,经常加班,很少回家,保证产品按质按量完成,在预定的时间内交货,从不拖延。一次,工厂的流动资金周转不过来,小王就动员父母、妻子拿出了所有的存款,用家里的住房去抵押贷款,使工厂渡过了难关。在两人的精心经营下,家具厂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成为当地有名的家具生产厂。
随着工厂规模的逐渐扩大,事业不断地向上发展,名、利二字就开始在他们心里发酵了,两人也不再象当初那样团结得如一人。有时小张想,工厂能发展到今天,我个人的功劳最大。如果没有我在外拉业务,工厂生产的家具有什么用,我应多分一点利润。现在两人平分实在有点亏。小王也想,我主管生产技术,工作非常辛苦,家具能卖出去,还不是靠产品质量。况且,过去工厂几次面临危机,是我大力支持才挺过去的。没有我,哪里会有工厂的今天。抱着这样的想法,两人逐渐产生了矛盾,逐渐疏远起来。妙的是,他们谁也不承认是为了名利而疏淡了朋友的感情,而是冠冕堂皇地把理智搬出来,强调感情是感情,生意归生意。于是,理智(也许是出自私心的理智)把深固的友谊冲垮了,每人都开始动心机,想在生意中多占点利益、少做点事。于是,小张在对外工作时,也不象从前那样精打细算,能自己捞点就捞一点。小王想你行你就自己干干看,反正工厂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这样,小王在管理上也不如过去,得过且过。这种各怀鬼胎的合伙经营,如何能有大的发展?工厂销售额明显下降,生产经营不景气。有时这两人又试图言归于好,但常常不能成真。最终导制企业破产,弄了个血本无归,当然,更谈不上共享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