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常常让我们感到疲劳,感到烦躁不安,感到怀疑恐惧……许多人不明白,生命为什么会有这些疲倦与劳累?对此,智者告诉我们:征服自己的情感和意识,就能征服一切。
不做累死累活的“穷忙族”
如果不能明确自己忙碌的意义,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是虚度的;如果不能将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最大的价值,那么从本质上来看,整天忙忙碌碌的生活和整天无所事事的生活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荒废和亵渎。
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才有回报,成功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我们似乎也从未质疑过。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无形的压力让我们变得更加忙碌。我们忙于工作,忙于开会,忙于应酬,忙于充电,有的时候这样的忙碌感会让我们觉得充实,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但更多时候,它让我们感觉很累,很疲惫,甚至感到整个生命都将被耗尽。但这种忙碌并没有带给我们成功,很多时候,我们付出了,却仍旧一无所得。
有一个词就很好地概括了我们这个状态——“穷忙族”。顾名思义,就是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劳累,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一群人。“穷忙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天脚不离地地忙着,甚至超时工作,却不知忙些什么,为什么而忙,看不到效果,也看不到希望。每天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充实自己,不但脑力退化速度越来越快,职场竞争力也越来越弱,这样的恶性循环,到头来只能是一场忙碌一场空。
根据调查显示,这个队伍正在逐渐壮大,又忙又穷的人不断增多。这一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累得要死要活,但收获却不与此成正比呢?
忙并不是坏事,但问题在于,我们要清楚为什么而忙。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清楚它的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而不是闷头瞎干。
很多人从表面上看,的确是整天忙忙碌碌,埋首于工作中,孜孜不倦,日夜辛劳,但他们并没有把心真正放到所做的事情当中去,只是如机器人般不让自己松懈分毫。这样做事只会事倍功半,让自己身心俱疲却仍然没有成效。也有很多人只是重复着简单而繁重的体力劳动,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麻木而冷漠地过着平庸的日子。这种看似忙碌的行为,其实是思想上的懒惰,没有热情,没有思考,他们的头脑就在这繁重的劳动中变得越来越愚钝,没有了创造力的填充,他们的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无法激起人生的波澜。这样的人即使再忙碌也得不到成功的青睐。
如果把我们比作一根弹簧,那么过度忙碌就相当于一直让弹簧处于紧绷状态。要是总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身体会受到严重损害,而我们也不能静下心来体会身边的幸福,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累而不得不仅仅是愚蠢的行为,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尊重生命,其实就是将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我们要让自己的忙碌发挥更大的价值,这才是拥抱生活的最佳方式。因此,忙要忙得有价值,累要累得有效果、有意义。
在美国企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上帝不会奖励努力工作的人,只会奖励找对方法工作的人。”美国的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也说过:“勤劳不一定有好报,要学会聪明地工作。”真正理想的状态是“累而有得”,而不是“累而无所得”。因此,要想“累有所得”,我们要学会主动思考,勤于发现。总结并掌握快速高效的方法,否则再忙也只是穷忙瞎折腾。同时我们还要找对方法,找到捷径,让自己的忙碌、劳累拥有价值。此外,我们也要学会适当减压,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善于使巧劲,做巧事,这样便会事半功倍。
“穷忙族”绝对不是人生的理想状态。人生只有一次,谁都没有办法重来,因此我们要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创造出最大的生命价值。在忙碌之前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找到正确的目标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忙碌才有意义,才能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最美的色彩。
生活不能装得太满,要学会忙里偷闲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休息之隶属于工作,正如眼睑之隶属于眼睛。”不会休息的人就好像一只永远也停不下来的陀螺,被压力的绳子抽得一刻也不停。
科学研究表明:为了得到休息,我们的心脏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也有不跳动的时候。因此,一个懂得简单生活之道的人应当知道忙里偷闲。卡耐基把这种空闲的时间称为“空白页”,这部分时间在日程中是一片空白,是用来提升你的精神境界的。
如果我们希望有用之不竭的活力之源,希望过一种精彩的、充实的生活,那么学会忙里偷闲是非常关键的。你需要在繁忙的事务间歇安排一些额外的时间,做你想做的任何事。当你暂时摆脱了那些职责时,你才拥有充实自己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你不让自己重新焕发活力,你就不可能努力工作下去。
如果你这个周末有很多社交活动,那么下一个周末你就应该与自己的家人待在一起。如果你因公出差到好几个城市,那么你就在行程表上安排时间,让你在工作之余在其中一个城市游玩一天。你可以睡个懒觉,然后去参观博物馆,四处走走看看。你需要时间来放松自己,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使自己的生活回到正常状态。
你可以定期预定安排好时间让自己什么事也不做。你也许需要打个盹,也许需要按摩一下,也许想蜷在沙发上看书,也许需要清理一下壁橱,或者需要擦一擦自己的办公桌。千万别不切实际地把时间表排得满满的,让自己成为工作的奴隶。
如果你没有休整的时间,你难免会筋疲力尽。如果明明能够避免,那你为什么要让自己疲惫不堪呢?如果你一刻不停,做完一件事,又做一件事,刚完成一项任务,又担负起另一项职责,这就会使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持续紧张可能会导致疾病。
在你生命的每个阶段,你都需要让自己受到保护,得到缓冲,不要承受过大的压力。即使你所经历的是快乐的事情,你也需要适当休息,因为幸福也是需要时间来品味的。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悠闲与工作并不矛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能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时就全身心投入,高效运转;放松时就放松,把工作完全放在一边,不要总是牵肠挂肚。
此外,工作和休闲也应该搭配得当,不能忙时累个半死,闲时又闲得让人受不了。可以隔三差五地安排一个小节目,比如雨中散步、周末郊游,等等。适时地忙里偷闲,可以让人适时从烦躁、疲惫中及时摆脱,也为了更好地工作而积蓄精力。
忙里偷闲,寻找一份夹缝中的轻松和快乐,对忙碌的人生而言是一味绝妙的调味剂,偶尔品尝,可以尽情享受人生的怡然自得。
简化生活,没你想的那么难
简化生活最有效的方式是重新审视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和所拥有的一切东西,了解自己想要的,然后舍弃不必要的生活内容。
史蒂芬是好莱坞一位著名的导演,他曾说过:“我到过许多地方,发现世上许多人的生活比我们简单得多,然而却能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更平静、更悠闲。自然的生活原本就是简单的生活……如果你的生活的酒杯里盛满了躁动的成分,那么,你就不会为任何事情、任何人留余地,更不会欣赏到生活中许多微妙而美好的部分。”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智者,寻求解脱之法。
智者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智者问有什么感觉。
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
智者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来越累的感觉。”
生命之舟需要轻载。当你觉得生活不堪重负时,就要学会简化生活。
简化生活的过程就好比冬天给植物剪枝,把繁盛的枝叶剪去,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长。每个园丁都知道不进行这样的修剪,来年花园里的植物就不能枝繁叶茂。同样,一个人如果生活匆忙凌乱,为毫无裨益的工作所累,那么,他的生活就很难有幸福可言。
有这么一个比喻:“我们所累积的东西,就好像是阿米巴变形虫分裂的过程一样,不停地制造、繁殖,从不曾间断过。”工作、责任、人际、家务几乎占据了我们全部的空间和时间,每天忙着应付照顾这些事情,早已喘不过气,甚至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活着。所以,拼命用“加法”的结果就是,把一个人逼到生活失调、精神濒临错乱的地步。这时候,就应该运用“减法”了!
这就好像参加一趟旅行,带了太多的行李上路,在尚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唯一可行的方法,是为自己减轻压力,剔除多余的行李。
著名心理大师容格曾这样形容,一个人步入中年,就等于是走到“人生的下午”,这时既可以回顾过去,又可以展望未来。在下午的时候,就应该回头检查早上出发时所带的东西究竟还合不合用,有些东西是不是该丢弃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不能照着上午的计划来过下午的人生。早晨美好的事物,到了傍晚可能显得微不足道;早晨的真理,到了傍晚可能已经变成谎言”。
或许你过去已成功地走过早晨,但是,当你用同样的方式走到下午时,却发现生命变得不堪负荷,窒碍难行,这就是该丢东西的时候了。你会发现,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因为用了“减法”,负担减轻,不再需要背负沉重的行李,你终于可以自在地敞怀大笑。
主动一些,不要等累了再休息
卡耐基认为要防止疲劳和忧虑,必须坚持的第一条规则就是主动休息,在你感到疲倦以前就休息。
列宁有一句名言: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休息与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现代人拒过劳于体外的“灵丹妙药”。
在“二战”期间,丘吉尔已近70岁高龄,却能够每天工作16小时,连年指挥英军作战,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的秘诀在哪里?丘吉尔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点,看报告、口述命令、打电话,甚至在床上举行很重要的会议。吃过午饭以后,再上床去睡1个小时。到了晚上,在8点钟吃晚饭以前,他要再上床去睡2个小时。他并不是要消除疲劳,因为他根本不必去消除,他事先就防止了。因为他经常休息,所以可以很有精神地一直工作到半夜。
什么叫“会休息”呢?现代科学赋予的含义是主动休息,即在身体尚未出现疲惫感时就休息。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比起累了才休息的被动休息法有着质的进步。
科学实验证明,人体持续工作愈久或强度愈大,疲劳的程度就愈重,产生的“疲劳素”就愈快、愈多,消除的时间也就愈长,这正是“累了才休息”的传统休息方式效果差的奥妙所在。主动休息则不同,不仅可保护身体少受或不受“疲劳素”之害,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重要活动之前抓紧时间先休息一会儿
如参加考试、竞赛、表演、主持重要会议、长途旅行等之前,应先休息一段时间。
2.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
星期天应进行一次“休整”,轻松、愉快地玩玩,为下一周紧张、繁忙的工作打好基础。
3.做好全天的安排
除了工作、进餐和睡眠以外,还应明确规定一天之内的休息次数、时间与方式,除非不得已,不要随意改变或取消。
4.重视并认真做好工间休息
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到室外活动,或做深呼吸,或欣赏音乐,使身心得以放松。
退隐于内心,保持精神世界的宁静
人生在世,主观追求什么,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整天考虑的是他人对自己如何,必然活得累。追求淡然恬静的人,自然是荣辱毁誉不上心,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人,必然活得轻松。
所谓有追求,不贪心,心性不可太盛,就是说,人生无论宏大的还是微小的,总要或总在追求什么,完全无所求的人几乎没有。
人要生存,要生活,就要有一定的物质保证,以满足起码的生存需求,适当的物质追求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即使功名利禄,只要是付出所得,也应受之无愧。但若对这些东西的需求,变成无止境的追求,并以此作为人生追求、价值追求,必然会贪心不足蛇吞象。
所以,个人在与社会、群体相处的时候要和谐,尽量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必要时甚至需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但是,在自然之“我”与精神之“我”这对关系中,又应强调后者:物质生活清贫,精神生活却富有。不管外界有多少有形无形的枷锁,精神意志却是自由的,“泽雉十步一喙,百步一饮,不蕲畜平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山鸡宁愿走十步或百步去寻觅饮食,也不愿被关在笼子里做一只家鸡。帝王虽然神圣,却也没有什么好的。
自由的人不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而是精神自由。自由是宝贵的财富,诚如卢梭所说:“在所有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的权利,甚至于放弃自己的义务。当然,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有规则的,所谓“绝对的自由世界”,纯属子虚乌有。
说到底,自由就是顺心尽兴,但能顺心尽兴不是酒色财气、吃喝嫖赌,而是有追求、不贪心;要奉献,但不亏心;要顺和,但不违心,不同流合污。
要奉献,但不亏心,就是说,奉献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精神,它本身是高尚的,也是每个人或多或少可以做到的。与人相处得理时,别咬住不放,得饶人处且饶人,尤其那些非原则的小事不要太认真,否则会闹得不欢而散。如此日久天长下来,就会成为“有人缘”的好人。
生活是复杂的,处处有矛盾,事事有原则。经验告诉我们,心愿与现实常常阴差阳错,比如你想当演员,命运却把你定在工人的位置上,成不了明星还得钻地沟。但只要肯努力,抱定希望,不断充实自己,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
卢梭还说过一句话:“人的自由并不仅仅在于做他愿意做的事,而在于永远做他不愿做的事。”出于义务和责任的需要,精神的自由虽受客观制约,但它相对于行为自由拥有更大的天地,更辽阔的时空。追求淡泊宁静,就是做一个精神自由的人。
一个人的心灵是他回避尘世喧嚣的最自由的宁静去处。宁静就是内心和谐、恬淡、知足、平和。
要使内心宁静,就要崇尚和服务于内在神性:满足于命运的安排,坦然接受逆顺之境;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远离喧嚣的情欲,免于邪恶的感情;认识到人生的短暂、浮名的空虚,不为声名所累,不为外物所系;不受烦恼的困扰,不怕痛苦的侵袭,不为世间的邪恶所刺激,也不畏惧死亡。
要使自己生活宁静,还要不屑于琐事,省掉不必要的行为,不贪图力所不能及的事物,不过分倚重外物;懂得有些事物并不是自己应该追求的,没有此类事物,人生反而更为轻松;抛开不恰当的念头,免除所有压力而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退隐于内心,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让自己像恩培多克勒的球体一样,浑圆完满,在快乐的宁静中生活。
学会利用潜意识的力量
要勇于面对内心的恐惧,主动地、积极地去接触恐惧的东西,打开心结,释放出潜意识中压抑的情感与情绪,让心灵自在坦荡。
你的潜意识不停地运转着你的所有生命的功能。例如,你睡着的时候,你的心脏会继续有节奏地跳动,你的呼吸不会停下,一呼一吸,让你的血液吸取新鲜的空气,你的消化系统、腺体分泌……都在一刻不停地运转。科学家说,人在睡眠状态下,皮肤排汗更多,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都不休息,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睡梦中解决了许多难题。
科学家还说,你的潜意识会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你,恢复你的健康。而人们却经常有意识地去干涉潜意识的正常运行。担忧、焦虑、恐慌、消沉,等情绪干扰潜意识的同时,身体也受到了扰乱。因此,当精神上不愉快的时候,就让事情随风而去,让心灵彻底放松,让思维的转轮停下来。跟潜意识说,一切都好,你会发现你身体的一切功能都恢复正常了。许多时候,并非人的身体机能的器官发生病变,而仅仅是人的潜意识受到了干扰。
工作与生活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不少的压力,潜意识精神疗法,可以让身体自由舒展,让心灵彻底放松,把潜意识中的压抑抒发出来。每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压力太大时,男性会产生喝酒狂欢的冲动,女性会通过找朋友聊天、看电影、逛街来解决。这样的冲动就由潜意识发动,其目的在于维持我们身心的平衡。
生活中最根本的、最有意义的活动是你每时每刻向你的心中注入的想法。你心中的语言是无声的,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真实的。如果你的心里充满了恐惧、担忧、焦急或匮乏感,如果你变得沮丧、疑虑、冷嘲热讽,那么,你在心里所编织的“精神织物”就会以苦难、担心、紧张、焦虑以及各种压迫你的形式出现。
美国心理学家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19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不在自然科学领域,而是人们的潜意识在信仰的触动下所产生的力量。每一个人都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它可以战胜世上任何困难。
布洛克是一位销售人员,年收入有2万多英磅,但在最近的三个月中,所有的门似乎都向他关闭了。他煞费苦心地与客户谈判,却总是在最后要签字的一瞬间失败,他说好像有鬼在跟着他,阻碍他。
从这位销售人员的倾诉中,可以得知,三个月前,他开始变得很暴躁。他痛恨一个医生,因为这位医生许诺要同他签一项协议,但在最后时刻却不守诺言。这使他后来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害怕其他客户也会这样做,逐渐地,他的心态变得沮丧、敌意和扭曲,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后来意识到,问题出在他的心病上,他要改变这种心态才行。
“我相信自己的潜意识,它不知道什么是障碍和困难。我生活在对最美好事物的快乐期待中,我内心深处就是我思想的反应,我相信自己的潜意识无所不知。我的生活目标就是要提供最佳服务,祝福所有的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会产生最美好的结果。”每天早晨在工作之前,以及晚上在睡觉之前,他都坚持这样想。不久,他的潜意识就建立了这种新的习惯模式。他又开始像以前一样,痛痛快快地做起生意,后来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由此可见,人的情绪既是对刺激物的一种反应,又是产生一系列反应的原因。如果消极的情绪过于持久,体验过于深刻,就会破坏情绪的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引起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混乱。因此,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是恐惧的情绪。
外部环境和躯体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产生恐惧的情绪反应,然后才引起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当恐惧不知不觉地渗入潜意识中,无法摆脱的心魔便产生了。
静下来,幸福就来
生活的路不能太赶,适当歇一歇,才能感受别样人生。静下心来,摆脱速成心理的牵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品味过生活的紧张与焦灼,我们的心情开始变得浮躁不安,可是,急躁不能改善任何状况,反而会让我们徒增烦恼。因此,与其让急躁的心影响到我们的心绪,不如敞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沏茶?”
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
释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
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气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
年轻人欲去端杯,释圆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释圆这样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和沏茶是同一个道理。沏茶的水温不够,想要沏出散发诱人香味的茶水是不可能的;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要想摆脱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提高自己的能力。”
年轻人茅塞顿开,回去后刻苦学习,虚心向人求教,后来果然大有作为。
我们身边,像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心浮气躁的人很多。因为当前更多人信奉的是“随主流而不求本质”,在追求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己的目的性,不追求人生最根本的目的,转而追求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正如一句话所说,瞬间的成就可以使人获得短暂的名利,但如果谈起永恒,无非只是皮毛之举。
认输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策略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被那些华丽而光彩的语句击昏了头脑,最后输掉整个人生。所以,正确剖析自己,敢于承认技不如人,走出“面子”围城,自然会赢得一份适意的人生。
当我们放眼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很可能会以为自己了不起,可一旦我们平静下来,用坦诚的心去观察自己,你就会发现自我是多么的渺小。我们什么时候看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就是对生命真正有信心的时候。
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一个修车女工接待了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和年轻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个巴黎都知道他,但这个姑娘却没表示出丝毫的惊讶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他不禁问道。
“当然喜欢,我是个电影迷。”修车女工边忙着手上的活边回答。她手脚麻利,看得出她的修车技术非常熟练。半小时不到,她就修好了车。
“您可以开走了,先生。”这位修车女工对他说。
他依依不舍地说道:“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
“不,先生,我还有工作。”她回答得很有礼貌。
“您修的车,难道不亲自检查一下吗?”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
车跑得很好。姑娘说:“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我还有其他的工作。”
“怎么,您不想再陪陪我吗?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依德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这个修车女工真的不认识自己?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我是个电影迷。”
“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为何对我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绩,我有我的工作,您今天来修车,就是我的顾客,我就要像接待顾客一样接待您,为您提供最好的修车服务。将来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像今天一样接待您,为您提供服务。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洛依德沉默了,在这个普通修车女工的面前,他清楚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浅薄与狂妄。
“小姐,谢谢!您让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现在,我送您回去。再要修车的话,我还会来找您。”
人,真的没有必要妄自尊大,就像这位影星,他可以在影视界众星捧月,但在一个修车女工眼里,他也只是一个不能自己修理汽车的顾客而已。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别人不能及的长处,也有不及他人的短处,重要的是不要为了“面子”而汲汲于自己的短处。
一位作家的寓所附近有一个卖油面的小摊子。一次,这位作家带孩子散步路过,看到生意极好,所有的椅子都坐满了人。
作家和孩子驻足围观,只见卖面的小贩把油面放进烫面用的竹捞子里,一把塞一个,仅在刹那之间就塞了十几把,然后把叠成长串的竹捞子放进锅里。接着他又以极快的速度,熟练地将十几个碗一字排开,放作料、盐、味精等,随后捞面、加汤,做好十几碗面的时间竟不到五分钟,而且还边煮边与顾客聊着天。
作家和孩子都看呆了,当他们从面摊离开的时候,孩子突然抬起头来说:“爸爸,我猜如果你和卖面的比赛卖面,你一定输!”
对于孩子突如其来的话,作家莞尔一笑,并且立即坦然承认,自己一定输给卖面的人。作家说:“不只会输,而且会输得很惨。我在这世界上是会输给很多人的。”
他们在豆浆店里看伙计揉面粉做油条,看油条在锅中变大且充满神奇的美感,作家就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炸油条的人。”
他们在饺子饭馆,看见一个伙计包饺子如同变魔术一样,动作轻快,双手一捏,个个饺子大小如一,晶莹剔透,作家又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包饺子的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若刻意追求“面面俱到”,使自己在人前人后占尽风光,其结果只能是徒耗精力,事与愿违。故事中的父亲坦然承认自己的技不如人之处,并将这种豁达大度的生活态度教给自己的孩子,使他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坦然面对自己的弱势,不因虚荣而盲目与人、与自己较劲,这不能不说是明智之举。
慢下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慢生活,一种有条不紊、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学会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慢下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诱惑,也许你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
如今,“快”成了大家默认的办事境界,我们似乎都变成了在“快咒”控制下的小人儿,连松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了。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规则约束着我们,有形的、无形的鞭子驱赶着我们,我们不断追求地位、财富、品位……似乎自己慢一拍,就会被这个世界抛弃。
一只小兔子在路上拼命奔跑,青蛙问它:“小兔子,你为啥跑得那么急?歇歇吧。”
“我不能停,我要看看这条道的尽头是个啥模样。”小兔子边跑边回答道。
小兔子从来没有停歇过,一心想跑到终点。直到有一天,它猛然撞到了路尽头的一棵大树桩。
“原来路的尽头就是这棵树桩!”小兔子喟叹道。更令它懊丧的是,它发现此时的自己已经老迈:“早知这样,好好享受那沿途的风景,该多美啊……”
你也许觉得这个寓言很可笑,认为这只小兔子真傻,它拼命奔跑的结局就是撞在一棵大树桩上,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是不是也像小兔子一样疲于奔命呢?沉浸在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为了赶时间,不得不在拥挤的餐桌旁狼吞虎咽;我们追赶时间,却早已迷失了回程的方向;我们买得起大品牌与奢侈品,却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我们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脑海里只有“快一点,再快一点”的概念。
“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离我们而去。”英国传奇歌手约翰·列侬的话无疑成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写照。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烦恼、不安、苦痛也接踵而至,成为心理暗疾,于是,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多人从这个时候才开始意识到,确实需要放慢节奏、放松身心,慢慢享受生活了。
也许你会问,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哪儿有资本慢下来。其实不然,“慢生活”并非让你放弃自我、无所事事,它与物质的富有程度也没有多大关系,慢生活中的“慢”,更多的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只要你运用得当,做个有品味、有资本的“慢人”,绝不是什么难事,更不是坏事。慢下来,欣赏一朵花的盛开,沉醉于一阵微风掠过,细想人生百味,咀嚼生活点滴,何其简约和透彻。
给灵魂一个栖息之地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片皑皑的雪原,它能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孤独常常不请自来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广阔的田野上,在“行人欲断魂”的街头,在幽静的校园里,在深夜黑暗的房间中,你都能隐约感受到孤独的灵魂。默享孤独,放慢前行的脚步,你将收获别样的风景。
埃玛·盖茨博士是美国大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一生在各种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中做了许多发明,有许多发现。
盖茨博士的个人生活证实,他锻炼脑力和体力的方法可以培养健康的身体并促进心智的灵活。他思考问题非常全面。
拿破仑·希尔曾带着介绍信前往盖茨博士的实验室去见他。当希尔到达时,盖茨博士的秘书告诉他说:“很抱歉,这时候我不能打扰盖茨博士。”
“要过多久才能见到他呢?”希尔问。
“我不知道,恐怕要三个小时。”她回答。
“那么你能告诉我原因吗?”希尔又问。
她迟疑了一下然后说:“他正在静坐冥想。”
希尔忍不住笑了:“那是什么意思啊,静坐冥想?”
她笑了一下说:“最好还是请盖茨博士自己来解释。我真的不知道要多久,如果你愿意等,我们很欢迎;如果你想以后再来,我可以留意,看看能不能帮您约一个时间。”
于是希尔决定留下来,而且他也发现这个等待是多么有价值。下面是希尔描述的情形:
当盖茨博士终于走进房间里时,他的秘书给我们介绍,我开玩笑地把秘书所说的话告诉他。他看过介绍信以后高兴地说:“你想不想看看我静坐冥想的地方,并且了解是怎么做的?”
于是他领我到一个隔音的房间去,这个房间里唯一的家具是一张简朴的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着几本白纸簿、几支铅笔以及一个可以开关电灯的按钮。
从谈话中我慢慢得知:盖茨博士每次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就走到这个房间来,关上房门坐下,熄灭灯光,让全部心思进入深沉的集中状态。他就这样运用“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要求自己的潜意识给他一个解答。等整个思路比较清晰明了时,他就会立刻抓紧时间把它记录下来。
埃玛·盖茨博士曾经把别的发明家努力过却没有成功的发明重新研究,使它尽善尽美,因而获得了200多项专利权,就是因为他能够让心静下来,与灵魂对话,集中注意力,从而找到答案。
尘世中,无数人向往轰轰烈烈的生活,以拜金主义为唯一原则而没头没脑地聚集在一起互相排挤、相互厮杀。而生活的智者却自始至终都保持独立的人格,总能以孤独之心看孤独之事,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劳碌之身躯,存一颗娴静淡泊之心,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
这是孤独的净化,它让人感动,让人真实又美丽;它是一种心境,氤氲出一种清幽与秀逸,营造出一种形胜独处的自得和孤高,让我们获得心灵的愉悦,获得理性的沉思与潜藏灵魂深层的思想交流,找到某种攀升的信念,去换取内心的宁静、博大致远的菩提梵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