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认为懒惰是恶行、疾病的根源。“勤者,逸之反也”;“动,所以儆惰也”;克服懒惰,要靠“勤”
字。曾国藩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懒惰不仅为败事之兆,还是致病之源。“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天下百病,生于懒也”;“百种弊病皆从懒生”。这些都是他亲身体验的结果。这些病既包括为人办事的毛病,也包括身心的问题。
一个人勤劳,不但锻炼了意志、毅力,在劳作的时候集中精力乐在其中,还会觉得很愉快。所以曾国藩称“勤”是生动之气,而惰则是衰退之气。如果贪图安逸,说明此人没有远大理想,没有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实则百无聊赖,心灵空虚,并无快乐可言。为了填补空虚,他可能要采取一些不好的行动,养成更坏的习惯,由此走向末路。
懒惰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和轻微的忧郁不决。面对惰性行为,有的人浑浑噩噩,意识不到这是懒惰;有的人寄希望于明日,总是幻想美好的未来;而更多的人虽极想克服这种行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过且过,日复一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有几时?请君听我《明日歌》。”这是明朝诗人对懒惰者最严重的警告!懒惰可抑制人的思想和激情,有时会让人感觉一无是处或踌躇不得志,能够影响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令人难以自强自立,不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严重者可以导致犯罪。懒惰是万恶之源。
也许懒惰本身是一种享受,但这种享受只是昙花一现。懒惰之后便是一无所有、痛苦迭至,甚至一生遗憾。因为人生中的任何一种成功、任何一种幸福都始之于勤,而且成之于勤。
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人之后,他有幸目睹了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亚历山大注意到,波斯人的生活十分腐朽,他们厌恶辛苦的劳动,只想舒适地享受一切。亚历山大不禁感慨道:“没有什么东西比懒惰和贪图享受更容易使一个民族奴颜婢膝的了;也没有什么比辛勤劳动的人们更高尚的了。”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懒惰是一种堕落的、具有毁灭性的东西。懒惰、懈怠从来没有在世界历史上留下好名声,也永远不会留下好名声。懒惰是一种精神腐蚀剂。因为懒惰,人们不愿意爬过一个小山岗;因为懒惰,人们不愿意去战胜那些完全可以战胜的困难。
可见,懒惰者是不能成大事的。因为懒惰的人总是贪图安逸,遇到一点儿风险就吓破了胆。另外,懒惰的人还缺乏吃苦实干的精神,总想吃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对成大事者而言,他们不相信伸手就能接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相信勤奋者必有所获,相信“勤奋是金”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因此,懒惰不仅是每一个人的大敌,也是成功的天敌。那些生性懒惰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者,他们永远是失败者。成功只会光顾那些辛勤劳动的人们。懒惰是一种恶劣而卑鄙的精神重负。人们一旦背上了懒惰这个包袱,就只会整天怨天尤人、精神沮丧、无所事事,这种人完全是对社会无用之人。
比尔·盖茨说:“懒惰、好逸恶劳乃是万恶之源。懒惰会吞噬一个人的心灵,就像灰尘可以使铁生锈一样。懒惰可以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那些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的人,才会达到光辉的顶点。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曾氏名言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译文:凡事都要把眼光放长些,但都要从小处做起;有人的时候管住自己的嘴,自己独处的时候要守住内心的道德底线。
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真正的聪明在于内心的实在,行动切实有效。梦想曾经远在天边,现实却是近在咫尺。在虚幻与现实之间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曾国藩不是伟人,由于时代的局限,他只是一位封建士大夫,在国与己的选择中更多倾向于后者。他的进德修身的延伸便是既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其明哲保身的思想依然存在。这些不是因为他的报国目标过于远大而不可行,而是因为在实现远大理想之前要先扫清脚边的尘埃与阻碍。曾国藩虽然以成己、成物为治学的中心,但是对为人、为己的区别却是很严格的。他认为,治学有为人、为己两种目的。
在曾国藩所处的那个时代不乏学问广博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可以称得上是鸿儒硕学,但其中为别人做学问的人多,为自己做学问的人少。曾国藩在戊午十一月的日记里就说:“本朝博学之家,信多鸿儒硕士,而其中为人者多,为己者少。”“学者用力,固宜于幽独中,先察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然后审端致力,种桃得桃,种杏得杏。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曾国藩所说的为己,不是自私主义而是抓住道理,坚守自己,执着而不生他念。虽然功效不明显,但是在日益长进。所说的为人,就是曲就学问而阿谀世故,对别人认为好的事情,自己也都认为好,没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虽然看似明确,而实际上每天都有损失。所以他主张做学问的人,先求自身的自立自达,不人云亦云,为自己争取发言权。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五官俱备、百骸俱全。然而一旦要埋头治学问,为人而学者,不去实践圣人的做法,而总是追逐大众的喜好,疲于奔命的一生只不过是为了一些庸人的毁誉,竟然为此死而不悔,这种人可称得上是最愚蠢和没有灵气的人。这观点说明曾国藩是一个不流于庸俗而且有极强进取心的人。他曾跟自己的弟弟如此谈科举与人生,并不是阻止他们参加科举,而是让他们了解,科场里面有许多虚幻不实的东西。
人生的意义大于科举。人们应当尽心于进德修业,努力把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这样才不枉此生,不辜负长辈的教诲,才对得起自己和亲人。人生真正的收获不在功名利禄而在于自身的修为与满足。
古今胸怀宽广、踌躇满志的人很多,然而真正能建功立业、传世不朽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固然与天赋、时机有关,也同他们的办事方法密不可分。一些人有了远大志向,却缺乏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认为自己志在天下,不愿去理会“琐事”。如果这样,建功立业只能流于空想。因为任何远大的志向都是每天努力积累的结果。世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人。
由小而大,由弱到强的过程是成功者必经的过程。如果只向大处看,而不从必做的小事上着手,就犯了一屋不扫而扫天下的毛病。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条由小处开始向远大目标前进的路径。曾国藩正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成就大事的。
1858年,他教导刚刚从军不久的弟弟曾国荃说:“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所谓脚踏实地、克勤小物,正是说从小处、实处做起。曾国藩治军,不仅一切营制、规则、将领选拔任用都亲自决定,就是训练也一手抓起,凡事亲力亲为,认真严谨。
曾国藩对军中细事无不关心。地形勘察,他力主将领要亲自进行,不能依靠道听途说。对武器军械,他更是关心备至,对规格都做了明确规定。如规定矛杆用的竹子必须是“老而坚者”,桐木必须是“小树圆身,大树锯开者不可用”。邹寿璋办事很朴实仔细,曾国藩便委派他专门负责军械。但他自己也毫不放松,都要亲自检查。有一次矛杆做的不合格,他便立即下令重做。曾国藩还亲自研究炮子的打造,他发现用熟铁要比生铁好,便改用熟铁,解决了炮子“经药辄散”的问题,并且使射程增加了一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