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世》中有这样一句话:“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推行大道是不宜掺杂的,杂乱了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也就自身难保,更何况拯救国家。
庄子认为,人需要有专注的精神,对自己所做的事业要注入全部的精力才会有所成就。
“夫道不欲杂”中提及的“道”不是形而上的道,而是人生的大原则。生于天地,立于人世,不管做哪一行,无论做任何事,都要精神专一,有始有终。修行之人想得自在,修成正果,须一门深入,方法毋杂。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会贯通,反而一无所成。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全神贯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获。”
苏格兰有一个孩子智商很低,每个人都不喜欢他,包括他的父母。
他整天整天地哭闹,没有人能够让他停止下来。父母必须24小时照顾他,否则他会破坏家里的一切。他每天只睡3个小时,而且在这3个小时里,还会突然醒来。他的父亲几次想把他送到社会福利院,就是无法下定决心。
孩子6岁的时候,还说不好一句话,连背诵一个单词都十分困难,而且开始不愿见陌生人。医生诊断后告诉他父母,可怜的孩子是得了自闭症。
父亲只得求助于康复中心。遗憾的是那里的老师也无法管教他。他不停地在课堂上发出尖叫,让其他儿童惊吓不已。他的手不断玩东西,一刻也不休息,连睡觉的时候也在运动。
老师说这样的孩子没救了,让他自生自灭吧。有一天,孩子发现地上有一支水笔,就用它在地上画一道线。然后,他不停地玩着这支水笔,不断在地上画着线条,画了一整天。
第二天起来,他继续画。细心的老师发现了他画的线条,惊呼:
“天哪,他竟然会画画!”
其实,这些线条并不是画,只是一个智障儿童能画出圆形、方形的线条让老师感到非常惊讶。
老师再也没有像往常一样夺走他手中的东西,而是在地上铺上白纸,让他在纸上画;又给他不同颜色的水笔,让他尝试着用它们。
这个孩子就一直抓着他的水笔,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都在画画。他什么都不知道。他的世界里只有他和水笔。
10年后,他的画被人拿到了拍卖会上,结果意外地卖出了,而且被许多资深的画家看好。于是,他一举成名。他的名字叫理查·范辅乐。
他的作品在欧洲和北美展出100多次,已卖出1000多幅。每幅的售价是2000美元。
有人感叹,这样一个白痴竟然能成为画家。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细节:理查·范辅乐的眼里没有其他的诱惑和干扰,只有他的水笔,即使在吃饭的时候都握着它。有几个正常人能做到这样?
画家专注于画板,音乐家专注于琴键,农夫专注于季节与大地……不管身处何种领域,当我们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想要有一些使人侧目的成绩,专注便成了决定性的因素。斯蒂芬·茨威格曾说过:“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就在于专注。那是一种精力的高度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于一件事情的本领。”一个人如果能有除了追求完整意志之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把自己完全沉浸于工作之中,那他就是一个天才。因为他比谁都更接近成功。
有些成功,不需要太强的实力,需要的仅仅是专注;有些失败,并非缺乏良好的时机,缺乏的往往是坚持。
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是一切有志者的追求。然而,通向成功的道路往往并不平坦,影响成功的因素复杂多样。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工作、事业专心致志,不懈努力,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扎扎实实地向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获得了成功。而有的人却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对工作、事业缺乏一种执着精神,结果一事无成。请牢记,专注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尾不懈,贵在坚持
曾氏名言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译文:一个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须把全副精力都灌注在这件事上,自始至终,坚持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着此事,想着彼事,坐着此山,望着彼山。人如果没有恒心,必将终身一事无成。
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这是一种坚强的信念。
曾国藩深知此理。在连年的征战生涯中,他遭受了旁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与磨难,几度九死一生。但他始终不放弃,坚持到底,最终取得了胜利。
曾国藩在《有恒箴》里说道:“自吾识字,百历及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即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日为物牵,曾未问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又说:“闻日知录,易经有曰‘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读之不觉愧?”曾国藩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到恒心实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他在日记中说道:“我几十年来因循守旧不肯下苦功学习作文,现在我已渐渐衰老,悔恨也来不及了。”
由此可见,曾国藩无论做人,还是带兵打仗,都有一种坚韧进取的精神。不下决心则已,一旦下了决心,那么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前途如何险恶,他都义无反顾、不避艰难、奋进拼搏。
成功人必有恒心,拥有坚持到底的心态。无论学习、工作,都要有持之以恒的耐性。一件复杂的事,如果没有那颗恒心,是无法完成的。
只有坚持才能领悟事理的精华,才有更多的灵感闪出来。因为熟能生巧。没有坚持地去了解事物,就不会得到对事物的认知。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恒心,是任何事也做不成功的。”的确,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若是没有恒心,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那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花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36年;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晋代着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大师。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物,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着——《本草纲目》。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写出了《物种起源》。法国着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从几十吨的矿石中提取了几克的镭。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历经坎坷,长期处于逆境中。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栖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收集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近千首西部民歌,受到人们的盛赞。
由此可见,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持久的恒心。尤其是在经历千辛万苦后有了一点成功的曙光时,就更需要恒心了。王充曾说过:“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那么,你是否从现在开始就该培养自己的“坚持”呢?天必将垂青于自强不息者!有志者事竟成!有心人天不负!坚持就是胜利!
藏锋纳锐,低调行事
曾氏名言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译文:聪明外露的人德行浅薄,词华太盛的人福分浅薄。
安静的力量在于不做声却能万事周全,不引人注目却能实力非凡。
真正厉害的人物大多懂得安静的力量。这样的人明白改变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宣扬。
有人说,曾国藩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深谙藏锋的道理。曾国藩自己也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他处。”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曾国藩能够打开人生局面,功成名就,其主要原因就是他藏锋蓄志,伸屈自如。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实现价值的生存之道。
曾国藩受家风影响,生性刚硬倔强。这是一种性格优势,但也会带来消极后果。初入仕途,他为了扭转危局,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做法。如道光皇帝去世,咸丰登基,他趁新皇帝求治心切的机会,连上四奏,极陈天下弊政,请求除旧立新。皇帝未予重视,他竟在朝堂上当面指责皇帝,还因此差点儿受到严惩。带兵以后,因无实权,为求办事高效率,他又与地方官员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甚至他为清廷卖命的冲劲儿和惊人的精力还引起了皇帝的猜忌。最后的结果是,咸丰七年(1857年),他被迫居家守丧。一年后,由于胡林翼的活动和推荐,他才得以再次出山。经此挫折,曾国藩开始了一生中最大的转变,也领悟到了藏锋蓄志的重要性。
曾国藩早年锋芒毕露,为当权者所忌。曾国藩被咸丰帝猜忌,就是因为有人对咸丰帝说,曾国藩一回乡举兵,应者云集,实在可怕。再加上曾国藩气势逼人,激化了同其他官员的矛盾。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过于显露自己都有坏处。几经挫折之后,曾国藩已经学会藏锋了。
曾国藩认为:“诚中形外,根心生色,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余气象未稍进,岂耆欲有未淡邪?机心有未消邪?
当猛省于寸衷,而取验于颜面。”
这显然是时机未到,在行所谓龙蛇之道。虽然已经很难看破,他还是觉得自己藏得不够深,准备再进一步,让人一点征兆也感觉不到。屈是为了伸,藏锋本是蓄志。不屈难以伸展,不藏锋,志从何来?曾国藩的“藏锋”表现在他与君、与僚属的共同处事上。
在政治、为人上,曾国藩是一个儒家;在军事、养生上,曾国藩又是一个道家。正因为他学养深厚,才能做到“凡规划天下事,久无不验”。他能总揽全局,抓住要害,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水平,以致皇帝都经常下诏让他规划全局。又因曾国藩能慧眼识英才,看得准,识得透,大凡他所举荐的人,都不会辜负他的期望而有所作为。正因为他学养深厚,才能以文人身份站在行伍之间,在全军覆没之时,能稳住军心,东山再起。
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攻破,红旗报捷。他将让官文列于捷疏之首,即有谦让之意。尤其是裁撤湘军,留存淮军,用意极为明显。一裁一留,既减锋芒又能自保,足见其心思之精妙。
曾国藩藏锋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之道。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露才一定要适时、适地。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不是智者的所作所为。
有志于做大事业的人,可能自认为才华很高,但切记要含而不露。
俗话说,难得糊涂。偶尔迷糊一下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些人不为他人所知,心里便非常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于是有些人便言语露锋芒,行动也露锋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
但更有一些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胸无大志,实际上只是他们不肯在言语、行动上露锋芒而已。因为他们有所顾忌。施展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
《周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思无此时,则锋芒对于人,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不磨平触角,别人必将力折。角被折断,其伤必多。
锋芒就是额上的角,既害人,也伤己!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出名了,一定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由。
善于处事的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瞻前而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在张扬的个性里加一点低调和谦虚。人生的收获不在于引人注目,而在于有实在的成绩。多被人关注一分反而会多一分压力。所以,默默收获才是上上之选。
稳慎为先,凡事不能操之过急
曾氏名言
情愿旷日持久而不战,不可出境一战而不胜。
译文:情愿多天僵持而不出战,不能出境一战而不能战胜敌人。
俗话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世间之事风云变幻,处处藏着危机,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使事业陷入困境甚至绝境。而凡事求稳慎则可以使人稳打稳扎,少犯错误,有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对于成大事的人来说,凡事不可操之过急。
曾国藩认为一生当求稳慎,不可过急。他于同治二年十一月起至同治三年四月初五日中,五次告诫曾国荃道:“望弟不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稳适。”“专在‘稳慎’二字上用心。”“务望老弟不求奇功,但求稳着。至嘱!至嘱!”其实,只过了一个多月,金陵就被湘军占领。曾国藩在临胜前的这些叮咛,应是针对急功贪利的曾国荃的一剂攻心药;同时也说明,“稳慎”在曾国藩的战略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他称赞萧启江道:“阁下一军,向以‘坚稳’二字着名。”咸丰十年正月,当湘军正在迅速进军时,他写信给胡林翼说:“十一日全军获胜后,罗溪河实已无虞。山内一军,其妙无穷;脑后一针,百病皆除。但此后仍当以‘稳’字为主,不可过求速效。”
子夏曾在莒父做地方首长,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了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大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点也尤其重要。要想工作有成效,就要分清轻重缓急,以及看清眼前小利与长远大利之间的关系。
中庸的智慧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大道规律;大道规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做事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
有一个小朋友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
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玩耍时看见一只蛹,便带回家,日日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破壳而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拼命挣扎却无济于事。小孩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随手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没想到,蝴蝶挣脱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很臃肿,根本飞不起来,也因此痛苦地死去了。
破茧成蝶的过程虽然非常痛苦与艰辛,但只有付出这种代价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所以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到自己的目标。许多事情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将你锻炼得更坚强,使你成长、有力的过程。
“欲速则不达”,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背道而驰。很多历史上的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的朱夫子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之后经过一番苦练,方有所成。他有一句十六字真言将“欲速则不达”做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急于求成的人往往性格浮躁,做一件事情总想马上做好。追求效率原本没错,然而,过分追求速度便会丧失做事的目的性,最终一无所成。
克服懒惰,懒惰是万恶之源
曾氏名言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译文:懒惰是恶行、疾病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