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智慧全集
17602800000004

第4章 曾国藩的修身之术(3)

《庄子·徐无鬼》中有这样一段话:“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

从庄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处心积虑地追求一件事物,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去刻意追求,却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阿华大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后来,他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然而这时候,别的同学都已经工作半年,而且工资都比刚进公司的时候有所提升。阿华很着急。

阿华每天总想找机会表现自己,让经理注意到他。工作中一遇到问题,他都不是先自己思考怎样解决,而是去问周围的同事。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个人很好学。但时间一长,同事们发现,有时候很简单的问题,只是多输入一个字符的问题,他都问别人,然后还会说一些与工作无关的话。这样,工作效率势必会下降。但是阿华自己却认为这是在和同事联络感情,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亲和力。

两个月后,经理找阿华谈话:“公司请你来不是让你聊天的。当然,和同事联络感情是好事,但不要在工作时间!”听了经理的话,阿华很沮丧,他是引起了经理的注意,但却是反面的。看着和自己同时进公司的同事都加薪了,只有自己没有,阿华想或许自己真的没有别人那样的能力,还是老老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吧。

接下来的日子,阿华像换了一个人,和别人闲谈的时间少了。大家看到他每天埋头干自己的事情,只有遇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事情才和别人探讨。同事们都喜欢这样实干的阿华。

又这样过了三个月,阿华感觉自己的能力提升了很多,甚至许多超出自己工作职能的事情也能单独处理。到月底发工资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工资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人生的规则非常奇妙。贪慕虚名、急功近利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名誉;沽名钓誉、无所不用之徒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赤子之心走过此世界,也就是留得清白在人间。既无声名,亦无功利,而这正是莫大的声名,莫大的功利了。正如庄子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时常内省,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过失

曾氏名言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失,马上就敢承认,并且毫不犹豫地加以改正,这是最困难的事情。

《周易》说: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曾国藩的一生是在日日严于自律中度过的。他对自我的反省和批判严厉而苛刻。

人这一生,最难的不是认识别人、看透别人,而是认识自己。在认识自己这一环节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很容易,但是发现自己的缺点却很难。生活在当下的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做到日日反省,了解自己,才能提升自己。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比孔子小46岁。严格地说,他的年龄足可当孔子的孙儿。在孔门众多的弟子中,他的排行也在最后面。可是就学问而论,他却无疑是孔子门生中最杰出的一个。所以孔子时常称赞他。

曾参有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说:“我每天拿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替人家谋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有没有恪守信诺呢?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再三温习呢?”这就是内省。能够在自我反省中感知自己的人,多是有所作为的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改之,过而无恐。勇于改正自己缺点的人,就是清醒明智的人;知错不改的人,往往一事无成。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这是千古不变的生存法则。

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过错,从不虚伪地遮掩和找借口,并且可以积极地去改正。心里踏实,纠结也少了,做事也顺利许多。要知道,有多少掩饰就有多少丑态。

曾国藩之所以能有所作为,就在于他能不停地磨砺自己的志向,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有强烈的洗心革面的愿望,他是自己身躯的猛烈抨击者,同时这也是他在乱世之中的保身之道。他所取得的伟大功业不在于他的道德,也不在于他的文章,而在于他对自己肉体和心灵的永无休止的洗涤和更新,在于他对成就的谦虚,对己身过错的严与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不同的是所犯过错的大与小、多与少。犯错之后如何用正常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有过必纠、有错必改才是正确的选择。曾国藩认为,注重颐养德性的人,会经常不断地正视自己所犯的过错,并且常常反省、告诫自己勇于改过,这样才会使自己不断走向完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当别人指出的时候,他仍旧不知悔改,甚至巧舌如簧。这样就永远不会有进步。正视缺点和不足,设法克服并改正,这样才会有所突破。曾国藩就是这样做的。他提出了“悔缺”之道,并坚决彻底地改正和执行。

曾国藩的性格一生发生过多次转变。他早期的个人修养也并不深厚,一遇不顺心的事情就勃然大怒,脾气性格很不稳定;与人交往时善于言谈,爱出风头。但他自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认为知过即改、从善如流对一个人的修身养性至关重要,因此便下定决心改变这种性格,但是却屡有反复。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有一天,好友窦兰泉来拜访曾国藩。两位学者商讨理学。然而曾国藩并未真正理解窦兰泉所说的意思,即开始妄自发表见解,且词气虚矫。事后曾国藩指责自己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

说话时语气强辩、谈文说理,以表示自己学理精湛,其实这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

曾国藩意识到了自己的毛病,表示一定悔改,可又身不由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几日后,朱廉甫前辈与邵蕙西来访。这二人都是孔子所说的正直、见闻广博的人。但是曾国藩故伎重演,说了许多大言不惭的话,过后又十分后悔。

由此可知,认识只是一个开始,实际行动才是关键所在。他给自己约定法章:大凡往日游戏随和的人,态度不能马上变得孤僻严厉;只能减少往来,相见必敬,才能渐改争逐的恶习。

对于自己的言行,他认为一切事情都需要每天检查;一天不查以后有问题再补救就难了。他逐日检点,事事检点,严格要求自己,把检点自己视为事关进德修业的大事。

内省对人们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世间善恶的界限太过微妙,而自我反省就是打破这种界限的最好的方法。在反省的过程中,感知自己的所作所为,以道德束缚自己的行为方向。很多人在内省时,大都感觉内心深处所感知到的自己非常陌生,惊讶于自己的特性而不自知,也会因此而感到懊悔、伤心。但是,当人们不断内省时,也会逐步认识自我,之后才能更积极地面对自己。因此,在这个反省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上是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而事实上却是在不断地进步。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做出令自己后悔不已的行为。行为发生之后,人们往往会非常痛苦。人要摆脱痛苦,摆脱过失的束缚,反省是一条必然路径。在内省中找到所犯错误的出发点,感知自己的内心,当行为偏离时即改正过来,这是人们追求真理必经的过程!

持之以恒,磨炼自己的品格

曾氏名言

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渐其大而不觉耳。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精进而不觉。

译文:年龄无论大小,事情无论难易,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了,就像种树养禽一般,天天看它长大却感觉不到。尽力前进,坚持不懈,不过一二年工夫,自然有无形的长进。

一个人能够有所成就,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做到“恒久”。曾国藩认为只要能够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曾国藩在得到翰林的地位后,又一次改名励志。他将名字“子城”

改为“国藩”。在他为自励所做的五句箴言中,第一句就是要立志。他要荷道以躬,要与之以言,就是要以一己之身,担当中国的道统。他认为,在人生的进程中,遭遇任何危险困难,只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

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名字所含的深意,曾国藩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光,奋发苦读。许多人进入仕途以后,便把书本当作自家书房里的装饰品,任其落满尘埃,要么整天酒肉穿肠,要么整日得过且过。像曾国藩这样的人,进入翰林院任侍郎后,还拼命读书,并自立课程12条,全力攻读,实在是少见。他对自己的修身箴言,后人读来,获益良多。若能身体力行,必定获益无穷。

一个位居高官的人,还要自己规定功课,这种自律精神,不仅在古人中很少见到,就是今人也很难做到。这种立志有恒、勇于进取的精神,是曾国藩成功的基本条件。他说,若想成为成功者,就要持之以恒、积极进取;没有持之以恒、积极进取的精神是难以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生的进取,是从一个人的内心开始的。只要能够坚持下去,阅历就会逐渐增多,就可以获取成功。

我们都理解人们常说的“滴水穿石”这个词。小小一颗水珠,落在地上立即无影无踪;溅在盆中,也只是轻微的一声响动,激起两圈涟漪,便再也看不到身影。当它落在我们的身上,或者我们伸手去接住它的时候,我们只感觉到一丝凉意,丝毫没有疼痛的。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水滴,能将石头穿一个洞。这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

唐朝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籍学起来很困难。他更加不愿意学了,有时候还偷偷跑出去玩。

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忽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一根铁棍。李白好奇地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

“我在磨针。”老婆婆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

李白脱口而出。

老婆婆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李白听了婆婆的话,很有感触。

命运往往掌握在那些持之以恒、不断向目标进取的人手中。心理学家说,在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的过程中,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品格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

有一个高中生耐性不够,做一件事情只要稍稍有点儿困难,就很容易气馁。

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他一块木板和一把小刀,要他在木板上切一条刀痕。当他切好之后,他父亲就把木板和小刀锁在抽屉里。

以后每天晚上,他父亲都要他在切过的刀痕上再切一次。这样持续了好几天。

终于有一天晚上,他一刀下去,就把木板切成了两块。

父亲说:“你大概想不到这么一点点力气就能把一块木板切成两片吧?你一生的成败,不在于你一下子用多大力气,而在于你是否能持之以恒。”

是的,真正伟大的人物相信人的智慧与毅力的作用,而不相信什么天才。他们指出:天才就是不断努力的能力;天才就是点燃自己的智慧之火;天才就是持之以恒、积极进取。天赋过人的人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做基础,他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的人都会超过所谓的天才。正如意大利民谚所云:“走得慢且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走得快的人。”

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贵在一个“恒”字。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道理虽然简单易懂,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