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军方面,曾国藩受命组建湘军之后,便常常自责:“唯有敬濯不敢师心,而务要虚心,以收集思广益之效。”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他。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古之得虚名而值时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将具奏折,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恐蹈覆辙之咎也。”在那个年代,曾国藩能这样想是十分不容易的。他要求湘军内部自将领至兵卒,必须精诚团结,努力作战,有功不能骄傲。受他的影响,湘军虽然屡立战功,但从不自傲。这就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
在仕途方面,曾国藩曾年少轻狂,经常轻议时政,因此,遭到了某些官僚的反对。经历过挫折之后,他改变了为人处世之道。在长沙城的绿营中,他主动、谦虚地与当地官员交好,不仅给他人台阶下,也缓和了人际关系。
谦虚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谋略,更是修养自我的保身之道。一个谦虚的人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永远怀着一颗上进之心。周易有云:“满则招损,谦则受益。”一个骄傲自满的人是无法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的。正如故事中的这个男孩:
男孩从一所技工学校毕业后,分到一家模具厂做钳工。他的师傅是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模具工,其精湛的技艺在同行中颇有名气。很多一同进厂的年轻人都羡慕男孩跟了一个好师傅。男孩却不以为然,跟师傅学了两年后,自认为技术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遂产生了跳槽到外面去挣大钱的想法。
师傅得知后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他只是从工具箱里取出一个四方形的大铁皮盒,把一些碎铁块全装了进去,然后对男孩说:“盒子装满了吧?”男孩回答道:“装满了。”接着师傅又用铁锹铲了许多铁屑往里面倒,再问男孩:“盒子装满了吧?”男孩又回答道:“这次肯定装满了。”想不到师傅又端了半盆水过来,一勺一勺地往里面加,结果半盆水全加进去了。最后,师傅语重心长地对男孩子说:“盒子装的东西看上去很满了,实际上里面还有许多空隙。它好比技术,看上去行了,实际上还差一截。我这里有几套难度较大的塑胶模具,你是否能够做出来?”男孩接过图纸一看,那错落有致、曲线优美的型面照他现在的水平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故事并没有结束。值得庆幸的是,男孩明白了自己与师傅真正的差距在哪里。于是,他放弃原来的打算,更加刻苦地钻研技术,不断地用知识来填充自己。几年后,男孩在全国轻工技术比武中取得了好成绩,回厂后,被晋升为最年轻的技师,薪水也增加了不少。男孩从那只铁皮盒里懂得了“满”是无止境的,只有一直注入,才能更接近“完满”。
古语有云:“谦谦,君子。”即人在任何时候都谦虚,才算君子。
静心养性,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曾氏名言
唯心到静极时,所谓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皆竟未体验出真静来。意者,只是闭藏之极,逗出一点生意来,如冬至之阳初动之时。
译文:只有心静到极点时,身体才能寂然不动,所谓没有丝毫杂念,但这毕竟未体验出真正的“静”境来。真正的“静”境是在封闭潜伏到极点时,逗引出一点生动的意念来。就像冬至那一天,阴气殆尽,阳气初动,此时根正本固,这才可以作为一切。
孔子说:“仁者静。”
老子说:“致虚静,守静笃。”
静不仅是哲学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一种为人处世之道。“静”之一字,蕴含奥妙无穷的人生真谛和成功谋略。儒道释三家都强调一个“静”字。儒家讲求修身、立志、治学皆以静为本;道家讲求“平和冲淡”;释家禅宗讲求静坐以静心。由此可见“静”字功夫的要紧。“静”乃是人生最高境界。
曾国藩认为,人的精神若无法安静,那么他的心也都是散的、乱的,对事情无法看清,做事也不会用尽全力,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不知道怎么保养。
他认为,保持心情舒畅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有一颗平常之心、一颗淡泊名利之心。平常人谈舍得很容易,但一旦身居高位、手握大权还能做到“淡泊”二字实在很难。何况曾国藩身居高位,政务、军务缠身。他能够践行的就是不断提醒自己,以古人心胸开阔者为学习榜样,读他们的诗作文章,体会他们宽广的胸襟。他还懂得去寻乐、求乐:他写诗、练习书法,通过这种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理。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将这种体会诉诸于笔端。后人读他的诗文,其中自有一股雄浑之气与淡定的情怀,但细细品味,又有一种闲淡雅致。
他的文章风格也体现了他的办事风格。他每日需要批阅的文件、书信很多,但写出的东西非常认真、仔细、幽默,而且耐人寻味。
宁静就是心情平静沉着。日常生活中能处处保持平静的心态,不但可以澄明心境,把握身体气血运动的全面平衡,以达到养心健身的功效,而且还能让人全面仔细地考虑问题,有助于处理好周围的一切事情。因此,保持内心的宁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时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都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都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无奈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上,保持安静,一会儿就听到钟表的滴答声。我就是通过这个方式找到手表的。”
偌大一个仓库,想要找到一块手表并不容易。但是那么多人没有办到,而一个小孩却办到了;那么多人费了很大的劲没有寻到手表,而一个小孩子没费多少力气却轻易找到了。从这个小小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浮躁不安,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因此,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有了司马迁忍辱负重,才有了汪洋的华章;有了董仲舒孜孜求学、“三年不窥园”的静气,才会有真正的学问。
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是要给自己增加一些学者的睿智。当人类越来越享受充裕的物质生活的时候,却干枯了自己的灵性。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将人的自我逼向了角落。
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是要远离喧嚣,进入一个宽松、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非常闲适,是一把藤椅、一本闲书、一杯浓茶的闲适。或握卷在手,挑灯阅读,摒弃杂念,聆听心的吟咏;或斟酌文字,挥洒心迹,透过字里行间,在宁静淡泊的心境中书写人生感悟。不为纷繁所扰,不为世俗所侵,让宁静的心灵滋润平凡的生活。
宁静是我们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修养程度的展现。保持内心的宁静,才会用心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博大与人生的深邃,才能真正地与心相对视,才能像找手表的男孩一样听到来自生活中的“滴答声”。拥有宁静,才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宁静的人生就是在沉默中奋进。
阿林是一家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已经好几年没有在一线工作了,现在主要从事管理工作。
一天,总经理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外地有一个非常紧急的项目,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去驻地开发。虽然他没有在一线工作好几年了,但他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这几年也经手了许多项目,公司最终决定派他前去。
刚到那儿的第一天,阿林就基本熟悉了大概情况。阿林想尽快完成工作后回公司。而且公司的其他同事都是三周左右就能完成一个项目,自己是老员工,怎么也得比他们强!他给自己定了两周的期限。可是他由于很长时间没有开发软件了,前两天的工作基本没有什么进展。他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应该会做得更好,但是越着急越乱,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完成。下午收工,他没有回宾馆,而是一个人去街上散心,同时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这两天的工作为什么没有做好。
“人生路途时常不如意,请用平常心,起落好坏依旧是自己……”
突然,阿林听到音像店里传来的歌声。“平常心”这三个字映入了他的脑海。是啊,平常心!阿林找到这两天工作没进展的症结所在了。他一直以为自己比别人强,所以就急于表现自己,做事情太急躁,反而没进展。其实,不论是工作,还是做别的事情,都要有一颗平常心。不管以前有多大的成就,在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时,都要把自己“清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拥有了平常心的阿林没两周就把工作做好了。客户非常满意。他回到公司后也受到了总经理的嘉奖。
正如古人所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管我们身在何种环境,承受什么样的压力,只要能以平常心面对,就能够轻松地走向成功。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无论身处什么位置,遇到的问题可能不同,但所面临的压力其实是一样的。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不分昼夜地加班、碰到困难、获得褒奖、遭遇委屈,甚至是挫折连连,都是我们要经历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学会且必须学会去适应环境,而不是怨天尤人、沾沾自喜,抑或是垂头丧气。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宠辱不惊、去留随意,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淡泊名利,拥有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
曾氏名言
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也。此心多少快乐!
译文:淡泊两个字是最好的。淡,就是恬淡;泊,就是安泊。恬淡安泊,没有其他的妄念,这样的心该是多么快乐啊。
曾国藩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对于历史上因为过于汲汲于名利而丧身败家的先例十分熟悉,并且时时引以为戒。他认为,为人、做官都不能太贪心,都必须知足。在名利问题上,应该以“恬淡”之心处之,学会“尽性知命”。他在日记中写道,近年来焦虑非常多,没有一天是坦坦荡荡地度过的,总是由于名利之心太切,世俗之见太重所导致的。现在要想消除这两种弊病,必须从“淡”字上着力。功名富贵一概淡然忘却,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境自由自在。
要想胸怀广大,就必须从“平淡”两个字上用力。凡是为人处事,都要有平常之心。对于功名要看得淡一些,这样心胸才能日益开阔。一个“淡”字可谓一字千金。淡然无累,淡然无为,深得庄子真意。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在《刻意》中,他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做全其德而神不亏。”这样心情神宁,默然无魂,才能“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曾国藩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客观的认识。他说:“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他说孟子生活的时代,苏秦、张仪、公孙衍之辈“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之势。而孟子能不为动摇,真豪杰之士,足以振砺百世者矣”。苏秦是个读书人,据说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不甘心现状,在动荡的社会中跃跃欲试。他把战国时的游说之风,以及士人汲取名利的求实态度发挥到极致。
曾国藩身处名利中,又能时刻戒惧名利,因此能对功名保持一定距离的窥伺。他说,天下的事情每件都要求回报,那一定会有大失所望的时候。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法不能全部相信,也有有了原因但没有结果的事情。回忆苏轼的词有:“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他更添了几句说:“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辩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