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从一家生产麻绳的厂家进麻绳。由于每根麻绳的进价是五毛,加上运输费、保管费、搬运费,每根麻绳卖出去的价格应该要高于五毛。可是岛村因为事先答应了买家以五毛的价格出售,所以不得不以原定的价格卖给了东京一带的工厂和零售商。他不但一分没赚,还赔了一大笔钱。一年以后,订货单像雪片一样飞到岛村的手中。可是,按照成本,他不能再以五毛的价格出售了。于是聪明的岛村找到生产麻绳的厂家,说:“过去的一年里,我从你们厂购买了大量的麻绳,而且销路一直不错。可我都是按进价卖出去的,赔了不少钱。如果我继续这样做的话,没几天我就要破产了。”
厂商看到他给客户开的收据发票,大吃一惊,头一次遇到这种甘愿不赚钱的生意人。厂商感动不已,于是一口答应以后每条绳索以四角五的价格供应。
岛村又来到他的客户那里,很诚实地说:“我以前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原价出售麻绳。到现在为止,我是一分钱也没赚你们的。但若长此下去,我只有破产了。”他的诚实感动了客户,客户心甘情愿地把货价提高到了五角五分钱。
这样,一条绳索就赚了一角钱。他当时一年有1000份订货单,利润相当可观。九年后,岛村从一个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为日本绳索大王。
可见,诚实才能取信于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诚实是信用的基础;信用出于诚;不诚则无信。
人无信则不立。在工作中做到诚实守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所从事的职业会严格地考验你能否诚实守信、自我控制、公正坦诚。唯其难为,所以可贵。那些经受了考验,能保持诚实与守信品格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并将被赋予更重大的责任,而且有机会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宽以待人,可服众人
曾氏名言
在盖宽饶、诸葛丰之劲节,必兼有山巨源、谢安石之雅量。于是乎言足以兴,默足以容。否则哓哓易缺,适足以取祸也。雅量虽由于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唯以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深矣。
译文:有了盖宽饶、诸葛丰的节操,就一定拥有山巨源、谢安石的雅量。所以说话足以振奋,沉默足以包容。否则居位太高容易缺损,恰恰是自取其祸。雅量尽管是天生的,但通过努力学习也可以获得,只要以圣贤之道要求自己就行。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其度量自然而然就渊深了。
一个每天以敌视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人,只会陷入孤独和痛苦之中;相反的人却能在广泛的交际中获得最大的相融度。正所谓“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宽以待人是灵魂内在的修养。
处世之道,以和为贵。曾国藩认为,欲成大事,首先要有宽广的胸襟,平淡的心境;凡人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他的这种观点是教育后世之人要放开胸襟,面对每人每事皆能自制,做到宽容忍让。这样的人也是真正能让人从心里佩服的人。
要宽以待人,不可求全责备。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与拥戴,被宽容的人才会以德报德。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而尖刻待人则会气至伤身,惹祸上身。
宽容不仅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在公事里。在初办团练时,曾国藩手中无一勇一卒,但是他能够突破深厚的宗族观念、地域观念,敢于重用有识之士,使得好多人愿意为他忠心效劳。这些都得益于他坦荡的襟怀。知人善用,事分巨细,不苛责于人,是他对“待人以诚,宽人以恕”的最好诠释。
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一个人的胸怀会影响他的事业发展。凡是成大事者,都有着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不因为小事而耿耿于怀。
曾国藩主张严格要求自己,宽于对待朋友。在交友方面,他提倡交友要有雅量。如果朋友间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双方应该宽宏大量,这样才不伤和气。
曾国藩为人拙诚,语言迟讷;而左宗棠恃才傲物,语言尖锐。因此左宗棠时常有得罪曾国藩的地方。
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初次出兵,败于靖港,投水自尽未遂,回到省城,垂头丧气。左宗棠就责备曾国藩:“事情还未到不能办的时候,自寻短见是不当的行为,何必出此下策。”这使得曾国藩无言以对。
还有一次,曾国藩幽默地对左宗棠说:“季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左。”他把“左季高”三字巧妙地嵌了进去。左宗棠也不示弱,立即这样回敬道:“藩侯当国,问他经济又何曾。”也把“曾国藩”三字喻在其中,并嘲笑曾国藩不懂经济学问。这只是其一。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父亲病逝,他闻讯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不待君命,舍军奔丧的做法是很不应该的。于是,湖南官绅也都附和这一说法,这使曾国藩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这是其二。
尽管左宗棠时常刁难曾国藩,但曾国藩认为左宗棠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仍是不遗余力地向清廷举荐左宗棠,这也显示出他大度待人的精神,曾国藩对左宗棠始终有赞扬、无贬词,甚至说:“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就在这样的力保之下,左宗棠有了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除了左宗棠之外,曾国藩对自己的弟子和僚友也很宽容。
咸丰十年,曾国藩决心参劾李元度失徽州之罪,以申军纪。但文武参佐却群起反对,指责曾国藩忘恩负义。李鸿章声称“果必奏劾,门生不敢拟稿”。曾国藩说:“我自属稿。”李鸿章表示:“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不能留侍矣。”曾国藩闻此,非常气愤地对他说:“听君之便。”李鸿章便负气离开了祁门。
后来,几经辗转波折,李鸿章又想回到曾国藩的门下。曾国藩不计前嫌,大度能容,并且写信恳请李鸿章回营相助。
在曾国藩的眼里,没有永远的敌对,也没有解不开的难题。当有人指出他的错误时,他深深自责,并且会立即改过。因为他雅量大度的为人,使其纵横官场几十年,声名大噪,被誉为“完人”。胸襟坦荡、大度宽容,这不仅是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也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真诚相助。
阿里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有一次他和朋友吉柏、马沙一起旅行。
三人行至一处山谷处,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柏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于是,马沙在附近大石头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柏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记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终于忍不住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柏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吉柏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答:“我永远感激吉柏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生活中对别人多一些宽容,其实就是善待了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的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
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只想到别人曾经对自己的伤害,而应多想想别人对你曾经有过的帮助和善行,以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能够记住别人善行的人,心是宽广的,并充满了爱;常记住别人对自己伤害的人,只能体现自身的狭隘和刻薄。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切记,不要总是抓着别人曾经对你造成的伤害不放,要时刻把别人对自己的善行放在心上。能记住别人对自己善行的人,就学会了爱。如果你能接受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你不仅拥有爱,也将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氏名言
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
译文: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都是宽恕、仁义的体现。
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很多,有一个简洁明了,终生都可以照此标准去做,那就是孔子所讲的“恕”。“恕”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怀。一个内心怀有仁德的人,即使不能成全别人,起码遇事不会给他人下套子;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不会推到别人头上,把麻烦和痛苦转嫁给别人;在替自己打算的同时,也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下。
孔子的忠恕之道显然对曾国藩深有影响。他不仅用这待人处事的原则来警喻自己,还要求自己的兄弟子侄也学习这一思想,并要求他们把这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他在日记中写道:“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在诗文中,曾国藩也提醒自己要推己及人:“凡有血气,必有急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强恕之事也。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进自然。以之修身则顺而安,以之涉世则谐而祥。”表明要将忠恕之道作为修身养性、涉世待人的标准。
在给家人的信中,曾国藩也一再要求家人谨守忠恕之道,要敬爱乡人,自修求强。如他给弟弟的信中写到如何处理与宗亲、姻亲关系时,就说“无论他与我家有隙无隙,在弟辈只一概爱之敬之。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在给曾纪泽的信中,曾国藩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
“至于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问仁’一章,言敬恕最为亲切”,称只有“以仁存心”,才会“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因此必须以此作为立德之基,不可不慎。由于曾国藩平时就信守孔子的“忠恕之道”,这为他赢得了极好的人缘。当他被清廷搁置不理时,湘军将帅并没有弃他于不顾,而是一再提出启用曾国藩,最终打动了皇帝,使曾国藩得以统率湘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坚持,就可以算得上仁义了。这能让你在任何人面前都问心无愧,活得光明正大,活得舒心坦然。
战国时期,楚梁两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空余土地里种了瓜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喜人;而楚国的亭卒懒惰,不务农事,瓜秧瘦弱,与梁亭瓜田的长势有天壤之别。楚国的亭卒心生妒忌,于是,乘着夜色,偷跑过境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全被人扯断了,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请示将楚亭的瓜秧扭断。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还反过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悄悄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
梁亭的人照办了。
渐渐地,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每天早上给瓜秧浇水时发现瓜田都被人浇过了,经过暗查发现原来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和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
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以示自责,也以此表示酬谢。最后两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人性往往是自私的,自己不愿意做的,总想推给别人。身在社会,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克服这个弱点而不是滋生这种想法。社会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们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你可能有权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最终“自食其果”。因为别人也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应该以“恕”字规范自己、要求自己。与人为善,人也会与“我”为善。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氏名言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译文:天地间的规则,在于刚柔并济,不可以偏废任何一方。太柔软则没有力量,太刚硬则容易折断。
曾国藩觉得天地之道,应刚柔并用,不可有所偏废。刚,并不是指暴虐,而是指强;柔,不是指卑弱,而是指谦逊退让。在曾同藩的处世之道中,非常推崇刚柔相济。
在曾国藩很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就以“做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来教导他。从此,曾国藩坚持认为,“刚强”在一个人的人生中是必不可少的,“功业文章”都必须有这两个字做保障,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其实,曾国藩的“刚”除了受祖父的影响外,还深受其母亲的影响。曾国藩的母亲江氏精明强干,把家事料理得有条有理,对丈夫照顾周到,体贴备至。正是由于曾国藩的母亲江氏最乐“劳于内”,其丈夫和诸子才都善“劳于外”,曾家才更趋兴旺发达,也才有作为长子的曾国藩长大后的刚强。
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时,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所以他处处受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重心,遭遇了诸多曲折磨难。
在受尽磨难、白眼之后,曾国藩这才意识到过刚易折,易折则无法达到自强的目的。他在承秉祖训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了:“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柔是手段,刚是目的,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的目的。
曾国藩从古代先哲那里吸取智慧,终于读懂了老子“柔弱胜刚强”
的微言大义,悟出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真谛。能克刚之柔,比刚更刚。他悟出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即孔孟和老庄并不对立,互为补充。这样既可以建功立业,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又可以让自己保持宁静谦逊的心境。
曾国藩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刚只可对己,不可对人。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得出结论:人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而“柔”就是一个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