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五国很快组成联军,陆续向郑国进发。此时的郑国在得知五国联军即将攻打过来之后,也马上向楚国求援,楚王忙派遣大军前来援救,双方会师后来到了鄢陵。
这时,晋国的军队也驻扎在鄢陵,不过,由于其他四国的援兵还没有赶到,他们在人数上比楚郑联军差了一大截。楚郑联军见对方兵力不够,便非常大胆地驻扎在了晋军附近,准备趁机将晋军歼灭。
面对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楚郑联军,晋厉公心中有些害怕了,他开始考虑自己要不要退兵。不过,身经百战的他立刻恢复了理智:战争还未开始就撤兵,绝非勇将所为。还是先按兵不动,等把对方的情况了解清楚了再作决定。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要能够摸清对方的具体情况,就一定可以想出破解的办法。
此后一连数日,晋厉公都在附近高地上不断观察楚郑联军的情况。几天后,他召集众将开会,一起商议出兵进攻之事。一听说晋厉公决定主动出击,攻打兵力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不少将领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自己在兵力上本已处于劣势,在地势上又没有太大优势,如此莽撞出兵,注定会失败。最好的方法就是坚守阵地,等待援军;也许是暂时撤退,等同援军会合之后再进行反攻。
对于诸将的建议,晋厉公坚决表示反对。他心里十分清楚,楚郑联军此行的目的是在齐、宋、鲁、卫四国援军抵达之前歼灭自己,因此,他们肯定不会给晋军与联军会合的机会。至于撤退,更是不现实。敌军之所以迟迟不主动攻击,肯定是因为自己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或者对晋军有所顾忌。一旦我军开始撤退,就等于告诉敌军自己的实力薄弱,如此一来,他们就会立刻攻打过来。如此近的距离,即便扔下辎重也不见得能逃脱对方的追杀。
听了晋厉公的一席分析,诸将立刻哑口无言。不过,从他们的表情可以清楚地看出,对于主动进攻,将领们依然持怀疑态度。
晋厉公当然知道他们的顾虑,他很有把握地说:“大家不要担心,通过这几天的观察,我发现楚郑联军老兵较多,而且营中的战旗不响,这说明他们的气势不佳。况且这么多天过去了,对方连一个像样的阵型都没有排出来,这表示他们缺乏训练。此外,楚军和郑军的军营之间有明显的间隔,这表示他们之间肯定不合。”接着,他话锋一转,“跟他们相比起来,尽管人少我们的部队,但士气颇高,平时也训练有素,况且诸位将领平日交往甚笃,不会出现不合的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强于对方的地方。”
众将听了都点头称是,晋厉公继续说道:“跟楚郑联军比起来,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他望着将军苗贲皇说,“苗将军原是楚国人,后来归顺我晋国。他对于楚军的情况非常清楚。根据他的推断,楚军的主力集中在中军。因此,我们只要先出奇兵将楚军较弱的左右两翼攻下,然后再集中兵力进攻中军,这么一来,楚军就算人数再多,也必败无疑。一旦楚军溃败,那些缺少训练的郑国军队不就好似砧板上的鱼肉,任我宰割了吗?”
诸将见主公将敌人和自己的情况分析得如此透彻,心中的担心立刻全放了下来,众人都同意突袭楚郑联军。会后,作战工作便乘着夜幕开始准备起来。
一切准备就绪后,晋军便按照苗贲皇的建议向敌军的左右两翼发起了进攻。果然不出所料,虽然尽管人多势众,可大都是老弱残兵,士气低下,再加上平时训练不勤,根本不能与训练有素、兵强马壮的晋军相比。他们在左右两军的猛攻之下,很快便溃不成军。
见目的已达到,晋军便开始合并,向楚国的中路军队攻去。混战之中,楚王被晋将射中了面颊。楚军见君主受了伤,士气更加低落,纷纷四处逃散。晋厉公指挥军队穷追猛打,将楚郑联军一直追到了颍水南岸,方才班师回去。
智慧金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千古名言相信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但是,究竟怎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我们又该对自己和对手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解和分析,恐怕并不是人人都能说得上来的。诸葛亮对知己知彼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如果你对这方面还不甚了解的话,就一定要好好恶补一下了。因为不管何时,知己知彼都是制敌取胜的一剂良方。
三十五、轻战
原文
螫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恃其备也。所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①。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人,与无镞②同;探候③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注释
①轻战:不怕惧作战。
②镞:箭头。
③探候不谨:侦察仔细周详不够。
译文
蝎虫蜇人,全凭着它的毒刺;而士兵勇于作战,是因为倚仗于充分、精良的装备。因为凭借着锐利的兵器、坚固的铠甲,士兵就不怕作战。铠甲不坚固,就好似裸露着身体;射击敌人却屡射不中,就好像没有射箭一样;射中了却不能令敌人受伤,就好像没有箭头一样;刺探敌情仔细周详不够,就如同没有眼睛一样;将领不英勇作战,就如同没有将领一样。
活学活用
1944年6月6日凌晨,3000多架飞机差不多同时从英国机场起飞。升空后,它们很快集合起来,向东南方的法国海岸飞去。与此同时,海面上的战舰也满载着士兵,纷纷由英国码头向对岸驶去——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即将上演。
不久之后,英美联军的飞机抵达诺曼底上空,首先英国的千余架飞机对沿海的德国堡垒进行了疯狂轰炸。之后,美国的轰炸机也开始对登陆地的德军进行猛烈袭击。这一出其不意的打击令德军顺间丧失了反抗能力,沿岸部署的军队很快被肃清。半小时过后,盟军主力部队开始登陆,而飞机则继续深入,猛攻内陆的德军炮兵阵地,为登陆部队的快速推进创造了绝好机会。
盟军的突然来袭好似神兵天降,打得德军措手不及。被自己利用雷达、飞机、电报、间谍等手段严密监控着的英国,怎样能够在自己的鼻子底下调兵遣将,部署大量的兵力投人登陆战呢?这一点让希特勒百思不得其解。
实际上,诺曼底成功登陆,并不是由于盟军神通广大,他们任借的其实是密不透风、滴水不漏的前期准备。
盟军当然知道英国早已被德国看做重点监视对象,因此,要想从英国运兵进入法国,就必须转移德国人的注意力。于是,在登陆以前,盟军用大量的假电报、伪装的舰队等让德国人推断盟军的总部设在肯特郡。为了使德军对自己的推断更加确信,盟军将领巴顿还亲自出现在肯特郡的街头。当德国间谍报告了这一情况后,德军的注意力基本上全部集中到了这里,从而忽然了英国其他地方的兵力部署。
实际上,英国军队的真正核心在南部地区。为了搞好最严格的保密工作,英国彻底切断了南部同其他地区的联系,封锁了道路、港口和其他一切可能泄露机密的途径。而对于每支部队的调遣,盟军将领也做好了最周密的部署,一切行动完全按照这一部署进行。就这样,他们有序地将二百八十七万名士兵、六千多艘战舰以及一万三千架飞机调配到了最佳地点。当然,由于信息的完全保密,这一调配丝毫没有被德国情报网发现。
众所周知,诺曼底登陆是盟军的最后一次赌注,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为了配合此次行动,盟军部队也对自己的装备进行了改进。例如在战车上加装扫雷器、提升装甲车的机动性等等。同时,他们还专门针对海滩的地貌特点,配备了压路机、装甲便桥等。为了方面后备物资的持续提供,盟军又专门制造了两座可以自由移动的“人工港口”。这些工程量巨大的准备工作,同样是在英国南部地区秘密进行的。
虽然此次登陆规模相当大,可进攻的目标却非常明确。每一个飞行员都非常了解自己将要进攻哪个地面目标。而战舰指挥官也完全了解自己靠岸地点的海岸线情况,包括盟军部队登陆后的位置、敌军的地点等等,甚至部队前进路线上的树木位置都被清晰地标注在了作战手册上。盟军能做好如此细致充分的准备工作的原因,全都要归功于1943年便开始的侦查工作。在这一年当中,盟军为了掌握德军的兵力部署和沿岸情况,不断派出飞机进行侦查。同时,撤退时期留在法国的间谍组织也给英国的指挥官们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搜集和整理这些信息情报,给盟军的胜利增添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部署兵力、改进装备、整理信息,所有事项都已准备妥当。此时的登陆战如同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不过,盟军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针对诺曼底登陆计划进行了最后一项准备:转移敌人的兵力,最大限度减少己方登陆时可能遇到的抵抗力量。登陆战开始前夕,一批英国飞机在法国北部的海岸线上撒下了大量锡箔片,这样一来,德军雷达上就会显示出众多亮点,让他们误以为盟军准备进攻北部的加来省。上当的德军马上调来了大量部队北上,从而削弱了诺曼底的驻守兵力,给盟军的登陆创造了绝好的机会。
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完成后,盟军开始信心十足地实施诺曼底登陆战。这一项项出色缜密的准备工作,让盟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肃清了诺曼底沿岸的德军,为大举反攻奠定了基础,也为盟军在欧洲战场的翻身奠定了基础。
智慧金言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把刀磨得足够锋利,砍起柴来才能既省力又高效率。这应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在平日生活里,我们常常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了前期的准备工作,等做到一半时才发现自己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或许有人会说:“做错了就从头开始呗,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你不要忘了,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从头开始。与其做到一半再后悔,为何不刚开始时就考虑清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呢?
三十六、地势
原文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①,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②,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注释
①大川:指平原。
②蔓衍相属:属,连缀。蔓衍,指互相交错相连。比喻广延伸展,相连不断。
译文
地形与地势,是行军作战时的辅助条件。不能准确把握战场的地形、地势就能获得胜利,是不曾有过的。山地、丛林与平原、丘陵,是适宜步兵作战的地理条件。山高路狭、广延相连,是适宜战车骑兵作战的地形、地势;靠着山并挨着河流,树木高大、山谷深幽,是适宜弓箭手作战的地形、地势;草浅地平,可以自由进退之处,是适宜长戟军作战的地形、地势;芦苇丛生,竹林树木交错之处,是适合长枪长矛军作战的地形、地势。
活学活用
战国时期,随着国力的强盛,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华夏的野心越来越强。前268年至前261年的八年时间里,秦昭王向周围的魏国、韩国不断发起进攻,令这两个国家深受其害。为了讨好秦国,韩国君主决定将自己的领地——上党献给秦王,然而,上党太守冯亭却擅做主张派使者前去赵国,希望赵王接管上党。
赵国君主早就对上党这块战略要地期待已久了,如今见上党太守主动献地,自恃国力强盛、不怕秦国的赵王便派兵进驻上党,接管了这块本应属于秦国的领地。
秦国早就对赵国不满,怎奈赵国也颇为强盛,而且自己没有什么合理的借口伐赵,因此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如今,既然赵国抢了自己到嘴的肥肉,伐赵的理由自然十分充足,而且今日秦国兵多将广,出兵的胜算也比以往大了许多。因此,秦昭王决定派遣左庶长王龅领兵出征,讨伐赵国。
秦军很快攻克了上党,上党赵军只好退守长平。赵王见秦军真的攻了过来,忙派出大将廉颇率军支持长平。而此时,王龅率领的秦军也抵达了长平,并开始对赵军发起猛攻。
论人数,赵军远远比不上秦军,不过秦军长途跋涉,粮草供应肯定比较紧张。如果我们能坚守阵地,久而久之,秦军一定会被迫退兵。赵国大将廉颇如是想。于是,他充分利用长平附近的地形,修建堡垒,让秦军只能与之对峙起来。
眼见秦军前进受阻,秦昭王采纳大臣的意见,表面上与赵国和解,就下却采用拨离间计,让赵王换掉廉颇,派赵括担任大将。果然,无知的赵王,把善于利用地形阻挡秦军的大将廉颇撤了回来。
就在赵括到任的同时,秦国也作了相应调整,派遣大将白起前去长平,希望他能够打破僵局,消灭赵军。随后,秦军又陆续往长平加派了大量部队和粮草。见秦军大有进攻赵国的势头,赵王也不得不将主力部队调至长平。如此一来,双方在长平的兵力投入皆超过了四十万人。
白起到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查长平周围的地势。经过详细勘查,他不由得对廉颇的精明心生佩服。原来,廉颇率领的赵军完全占据了有利地势,加上林立的碉堡、充足的火力,秦军就算有再大的兵力优势,也难以攻克。不过,白起也认识到,既然廉颇能利用这里的地势阻挡秦军的进攻,那么反过来,自己也能利用地势消灭赵军。于是,一连好几天,白起都在长平周围堪查,选择合适的战场。
这日,白起来到了长壁,他看到这里地势险要,若能将兵力摆成布袋状,那进入长壁的敌人就会被牢牢地围困住。这不正是自己希望的绝佳战场吗?白起大喜,他根据这里的地势,很快想出了打破僵持局面、全歼赵军的方法。
前260年8月,立功心切的赵括在秦军奸细的劝说下,完全放弃了廉颇的依险固守策略,率领大军向秦军的阵地扑来。白起令秦兵且战且退,将赵括诱入长壁。仅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杀得兴起,见秦军退败,便趁势追击,哪知这是白起的诱敌之计。赵军逐渐追到了长壁。这时,秦军的抵抗部队忽然消失了。赵括停马观察,才发现这里地势险要,一旦形成包围之势,自己将很难突围。想到这里,他赶忙下令全军后撤。白起怎会给他回撤的机会?此时,早已埋伏在此的秦军迅速出现,将赵括的回城之路掐断,数十万赵军被完完全全地包围在了这里。
见到这种情形,赵括忙命大军就地驻守,严加防备,等待援军的到来。而白起也并不急于全面进攻,而是派遣数千人的小部队不断对赵括进行骚扰,以消耗赵军的力量。同时,他还派一部分军队守住长壁的人口,严防赵国援军的到来。
等了几日后,赵括见援军迟迟不到,便开始着急了。眼看赵军粮草将断,数十万大军危在旦夕。不得已,赵括开始组织士兵突围。但是,长壁的地势是进去容易出去难,屡次突围失败后,赵军的兵力开始锐减。
就这样,时间一直拖到了9月,赵军营内可以吃的东西早已被将士们搜刮一空,而赵括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突围也以失败告终。内外交困之下,四十万赵军只得缴械投降。长平之战的失利,让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之后再也无力阻挡秦国统一中国的步伐。
智慧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