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土耳其的行动,俄国马上做出了反应,强大的俄军很快把土军打得节节败退,剩余的土耳其部队被逼到了多瑙河边一个叫做伊兹梅尔的要塞中。
伊兹梅尔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号称“土耳其最为坚固的要塞”,如果能将其攻克下来,定可以大大削弱土耳其的实力,让他们不敢再骚扰俄国。出于这种考虑,俄军总司令波将金决定攻打伊兹梅尔要塞。
不过,伊兹梅尔作为“土耳其最为坚固的要塞”并非是虚名,这里不仅城墙厚重,壕沟深邃,而且要塞中驻守的士兵也比俄军的骑兵人数要多。加上充足的粮草火药以及数百门火炮和几十艘战舰的辅助,要凭借不善攻城的三万骑兵攻克伊兹梅尔谈何容易。
果然,波将金率领的部队前两次试探性的进攻,都被土军给结结实实地打退了。于是,波将金便下令将伊兹梅尔要塞围了个水泄不通,从后方招来了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中将,由于苏沃洛夫中将依靠着个人过人的智慧,常能把困难的任务变得简单,这是令总司令波将金最为欣赏的地方。
来到前线之后,苏沃洛夫中将仔细地观察了伊兹梅尔要塞。他认为,伊兹梅尔要塞的确坚固异常,可也不是没有缺陷,只要针对壕沟、城墙、巷战作出不同的进攻计划,以己之长克彼之短,那么要攻下伊兹梅尔要塞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于是,针对自己部队的特点,苏沃洛夫中将和他的助手们花费了数天时间,研究出了一套针对性很强的作战计划,并把它印成册子,分发给了将士们,让他们仔细学习。当然,仅仅有理论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为了能让士兵们拥有更多的实战经验,苏沃洛夫中将把手下的三万士兵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继续围困伊兹梅尔要塞,让土耳其人误以为自己会打长期战争,同时将另一部分部队调至附近一个名叫布斯罗克的小镇上,在那里修建了高度同伊兹梅尔要塞类似的城墙,训练士兵的攻城能力。
苏沃洛夫中将亲自平领俄国士兵们,严格按照小册子上的攻城计划日以继夜地辛苦训练着,而苏沃洛夫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纠正士兵的错误以及完善自己的攻城计划,以保证最后总攻的万无一失。在艰苦的训练下,这些俄国骑兵们没用多久便成为了攻城的好手。这时,后防准备的攻城武器也纷纷就位。见时机已经到来,苏沃洛夫决定开始攻城。
1790年12月的一个凌晨,俄军从三个方向向伊兹梅尔要塞发起了猛攻。其中,东、西两边主要靠战舰和炮火猛轰,目的只是为了吸引土军的防守兵力,而俄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则在伊兹梅尔要塞的南面——苏沃洛夫要用尽全力撕开这层铜墙铁壁般的防守。
因为三面受攻,要塞内的土耳其士兵被分散开了,很快,南面的城墙被猛烈的炮火攻破,而训练有素的俄军士兵也快速越过壕沟,登上了城墙。土耳其士兵怎么也不会想到,固若金汤的伊兹梅尔要塞会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被攻破,这给土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俄军的主力皆在南面,守卫这个方向的土军很快便溃败到内城当中,准备依靠巷战与俄军周旋,伺机反败为胜。这一情况当然早被苏沃洛夫料到,对巷战非常熟悉的俄军一鼓作气,赶在黄昏之前便完全攻克了伊兹梅尔这个“土耳其最为坚固的要塞”。
智慧金言
对于不善攻城战的俄国骑兵而言,要攻打固若金汤的伊兹梅尔要塞困难极大。换句话说,只要俄军善于攻城,那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这也正是苏沃洛夫的明智之处——找到困难之所在,然后针对这个根源进行自我完善。如果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总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那么,天下还有何事能难得往我们呢?
三十二、便利
原文
夫草木丛集,利以游逸;重塞①山林,利以不意②;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众,利以日莫③;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弩长兵,利以捷次;逾渊隔水,风大暗昧④,利以搏前击后。
注释
①重塞:要塞,地势险要之地。
②不意,意想不到。
③日莫:莫,同“暮”,日暮、天黑。
④暗昧:昏暗,不清楚。
译文
野草丛生、树木密集的地方,有利于部队移动隐蔽;崇山峻岭、布满关隘的地方,有利于出奇不意地展开攻击;树林前方广阔且无障碍的地方,有利于潜藏埋伏;以少量兵力来攻击多数的敌人,应选在日落时分;以众多的兵力来攻击少数的敌人,应选在清晨的时候;强弩和弓矢,应该快速地交换使用;敌人靠近悬崖或被江河阻隔,或风大昏暗的时候,就应该前后夹击。
活学活用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可谓是一对绝世冤家。前496年,勾践指挥的越军大败吴军,阖闾战死于军中,这件事让吴越两国结下了仇。为报杀父之仇,夫差奋发向上,增强国力,终于战胜越国,掳来勾践令他为奴。这下,二人之间结得仇更深了。
经过三年的努力,越王勾践忍辱偷生,为的就是平安回去重振旗鼓,以期达到复仇的目的。三年之后,夫差见勾践表现得中规中矩,狂妄地以为丧家之犬不可能再次翻身,便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这次的放虎归山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回到自己国家的越王开始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兵力,等待着复仇一刻的到来。
终于,吴国在战胜晋国成为新的霸主之后,国力也因连年征战而开始衰落,这给了勾践一次绝佳的机会。前478年,勾践几乎倾全国之兵向吴国边境逼近。得到消息后,夫差立刻命令大军驻扎在笠泽一带,抵御越军的进犯。不日,越军也来到了这里。笠泽是以太湖为起点直至大海的一片水域,为了防止吴军突袭,夫差便驻扎在了对岸,与吴军隔水相望对峙起来。
勾践的想法是这样的:论兵力,自己不是夫差的对手,虽然吴国已经开始衰落,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若硬拼,越军当然是占不到半点便宜。自己以驻扎在笠泽的理由,正是要以利用中间的水域作为掩护,选择适当的时机突袭对方大营。这样一来,很容易的便可重创甚至消灭吴军主力,后面的路自然就轻松多了。
主意是很好,但越国的兵力毕竟相对薄弱,且吴军防备严密,若长久拖延下去,要是对方发现自己兵力不是猛扑过来,那就凶多吉少了。经过反复思量,越王勾践制定了利用隔水这一条件来阻止和迷惑对方的行动方案,只要让敌手提不清自己的实力,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主意拿定之后,越王命人抓紧时间赶造了许多军旗战鼓,同时命士兵收集了大量木柴。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便开始实行迷惑战术。
这时,吴国军队也在不断观察着对岸的动静。通过认真观察,吴国将领发现越国的兵力好像少于自己,于是便积极筹备渡水奇袭。但过了几天,他们突然改变了主意。因为他们看到,最近越国的兵力似乎在不断增加,漫山遍野的军旗和不断增加的军营就能证明这一点。“难道是勾践各处的援军纷纷抵达?”吴国将领心生疑虑。为了安全起见,吴军的渡水计划暂时搁置。
勾践见迷惑敌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便开始了下一步行动。他派出了两小队将士,把他们分别部署在左右两侧,并且配备了大量的战鼓和柴堆。入夜后,两小队士兵在勾践的指挥下,轮流击鼓呐喊,同时点燃了大量火把插在树间,远远望去就如同有众多士兵举着火把一样。
吴军本来正在熟睡,忽听对岸战鼓雷鸣,还以为敌人从自己的左路攻打过来了,于是急忙往左路集中。谁知过了一会,左路声音减弱,而右边却响起了击鼓呐喊声。吴军以为自己中了调虎离山之计,连忙又往右边赶去。如此折腾了几次,吴军将士已是筋疲力尽。
接连几个晚上,吴军皆被越军的战鼓惊醒。终于,十分气愤的吴军士兵认为对方只是在虚张声势,便不再理会越军的战鼓和火把了,任凭对岸喊声震天,他们只管睡自己的。
勾践见吴军开始松懈,便令三军戒备,准备择日出击。这天晚上,两边的小分队按照惯例击鼓呐喊,吴军当然不予理会。而此时,在鼓声和呐喊声的掩护之下,越军的主力已偷偷渡过笠泽,来到了吴军帐外。
见所有人都已成功渡河,勾践一声令下,越国大军便争先恐后地向还在睡梦中的吴军扑了过去。面对突袭,吴军主力自然溃不成军,很快便落荒而逃。
智慧金言
每场战争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条件,针对这些条件,将领们若能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策略战术,那么获得胜利的机会就要比对方大得多。即便是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境地,只要能够充分利用条件的特殊性,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战术,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兵力不足带来的缺陷。而在现代生活和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三十三、应机
原文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②,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③。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蜇发毒,壮士仿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④也。
注释
①应机: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②合变之形:把握瞬息万变的情势。
③不意:出其不意。
④变速非虑:变化之快让人出乎意料。
译文
要想制定必胜的战略方针,掌握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势,关键在于把握战机。如果不是有智谋的人,谁又能发现战机而立刻采取行动呢?发现战机,最重要的是出乎敌人的意料。所以当野兽陷入危险境地时,连小孩都可以手持着戟去追逐它,而黄蜂蝎子用毒刺蜇人时,壮汉却都徘徊不前、惊慌失色,这是因为人们无法预料它们的灾害,一切变化太快,来不及考虑。
活学活用
东汉时期,班超秉承张骞的遗志出使西域,所到之处各国无不俯首称臣,拜于汉朝脚下。但是,还是有一些顽固的王国不服,例如地处漠西的莎车国及北道的龟兹、焉耆等。他们仍然不停地煽动周围的小国臣服于匈奴,给班超的出使任务带来许多麻烦。
为了能圆满完成出使任务,班超决定从最为嚣张的莎车国下手,杀鸡儆猴,一旦对匈奴最为忠心的莎车国打了败仗,那么其他的附属小国自然就会投奔汉朝了,班超如是想。
不过,班超出使西域时只带领了千余士兵,而且经过长途跋涉之后个个疲惫不堪。莎车国虽小,可兵力至少有十万人,单信自己的微薄力量,又如何能对莎车国构成威胁呢?思来想去,班超决定联合于阗等国军力,并一下子集合了两万五千人的部队。
尽管人数翻了二十多倍,可面对莎车国的十万大军,班超这边还是以一敌四的局面。况且莎车国此时又向龟兹借兵五万,以抵御班超。兵力上相差悬殊,要想获胜,只有出奇制胜了。班超在心里暗想,一个想法跃入脑海……
这天,班超有意在关押莎车国俘虏的帐外同军师商议,说自己缺少兵力,无法同莎龟联军抗衡,准备连夜撤退,言语中充满沮丧和悲伤。此话自然被俘虏听得一清二楚。当晚,班超的军队果然开始兵分两路撤退,在撤退途中,班超又有意让看守的士兵疏忽,令俘虏得以出逃。莎车俘虏哪知是计,兴冲冲地逃了出来。重获自由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回城汇报班超撤退的事。
兵力相差太大,莎车国国王早就料到班超一定会退兵。加上俘虏将自己打探而来的情报如实禀报,无论是从说话的语气还是对现状的分析,皆是班超的个性。不过,生性多疑的莎车国国王对于这一消息仍有些怀疑。于是,他马上与龟兹国国王联系,决定一起率领大军,倾巢出动搜索班超的下落。
不多时,莎龟联军便来到了班超驻地。他们看到此处这里一片狼藉,帐营里空无一人,兵器辎重满地都是,不管怎么看,都像是部队仓皇撤退时留下的痕迹。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班超部队撤退的脚印凌乱不堪,很明显是准备不足。这下,莎车国国王确信班超肯定是率领部队撤退了,便和龟兹国国王兵分两路,一路追赶于阗的部队,一路追赶班超的部队。
实时上,班超的部队并非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仓皇撤兵,而是在十里外的地方埋伏了起来。班超猜到对方会兵分两路追击,如果从这里过的是莎车军,自己就回去剿灭龟兹部队,让莎龟联军实力受损;若是龟兹部队从这里经过,那就再好不过了——直接杀个回马枪灭掉莎车国。
埋伏半天后,班超见迎面而来的正是龟兹国国王率领的士兵,心中大喜。待他们完全过去之后,班、于联军立刻从埋伏地点钻了出来,掉转头去,将莎车国的追兵包围了起来。
本来是要追击班超的莎车军,却忽然被对方大举围困。面对如此出其不意的打击,莎车军乱做一团,阵型也很快被班超率领的联军冲散。若此时龟兹国的军队还在,双方尚且算得上势均力敌,可龟兹部队早就快马加鞭地追赶撤退的“班超部队”了,对莎车军队面临的险情浑然不知。莎车在兵力上立刻失去了优势,再加上惊慌失措,莎车军很快被班超的部队剿灭。
与此同时,莎车国国王却根本不知自己派去的追兵已经全军覆没的消息。他在自己的帐营中,美滋滋地等待着军队传来的捷报。
就在这时莎车国国王突然听到帐外叫声四起,令人不寒而栗。他赶忙走出帐营,原本还挂在脸上的笑容马上僵住了。只见漫山遍野都是班超的大军,而自己的军营已经完全被包围了。当时,营中守军不过几千人,面对班超的大军,就算是突围,也完全无路可逃,而龟兹国的部队又不知在什么地方。面对这种情况,莎车国国王只有放弃抵抗,命全体士兵丢盔卸甲出营投降。
此时,龟兹王带领自己的部队追击了一天一夜,却没发现一个人影。这才醒悟过来,慌忙率领部队杀了回来。但为时晚矣,班超的军队莎车国早已占领了。
智慧金言
两军较量,实力强的一方并不一定能获胜,反而是那些善于捕捉战机的一方,常常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原因很简单,实力强并非不可战胜,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措施,弱方依然有取胜的可能。然而,一旦一方在浑然不觉中遭遇对方痛击,就好比虎落平阳,哪怕再有实力,也无法施展。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需谨记:只有攻其不备,才能马到成功!
三十四、揣能
原文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①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
注释
①逸:安闲,意谓得到休整。
译文
古时善于用兵的将领,会揣度敌我双方各方面的强弱势来判断胜负。哪位君主圣明?哪位将领贤德?哪些官吏有能力?哪方粮草供应充足?哪方士兵训练有素?哪边军队军容整齐?哪方兵马得到充分休整?哪边的地理位质险峻?哪方的幕僚足智多谋?哪方对邻国更具威慑力?哪方的财物储备多?哪方的百姓安定?透过对这些条件的考察,强弱的形势就能断定了。
活学活用
前575年,晋国决定攻打郑国。因为郑国实力强大,单凭晋国之力胜算不高,于是,晋厉公便派使者前去齐、宋、鲁、卫四国游说,希望他们能派遣援军一起伐郑。晋厉公许诺,若伐郑成功,那么大家都能得到郑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