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17885900000017

第17章 中古史(4)

欧麦尔一世即位之后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征服运动,不仅灭亡了波斯帝国、打垮了拜占庭帝国,而且还建立起来了强大无比的阿拉伯帝国,不仅改变了旧大陆1/3居民的信仰,还使中古时代诸文明的地理分布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

公元635年,阿拉伯人兵分两路,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全面进攻。东路大军在哈立德将军的率领下,迅速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雅穆克河畔一举歼灭了拜占庭5万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占领叙利亚以后,阿拉伯人乘胜挥师东进。公元637年,卡迪西亚一战,阿拉伯军队力挫波斯军队,占领伊拉克,随后进入伊朗高原,深入波斯腹地。公元642年,阿拉伯军队在尼哈温战役中彻底击溃了最后的波斯大军主力,一举消灭了具有1200多年文明的波斯帝国。

与此同时,由着名统帅阿慕尔率领的西路大军,也是捷报频传。公元640年,阿慕尔率军攻入附属于拜占庭的埃及,一年之后又攻陷亚历山大港,次年占领开罗。公元644年,正当欧麦尔的事业如日中天,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之时,欧麦尔被一信奉基督教的波斯奴隶刺死,但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扩张并没有停下来。

强盛的阿拉伯帝国在欧麦尔一世的手中真正成形了,而在伊斯兰教发展史上,欧麦尔一世的影响也是仅次于“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作为确立一门世界性宗教历史地位的帝王,欧麦尔一世足以和君士坦丁大帝等皇帝相媲美。

谁是阿拉伯帝国中第一个继承父位的“秦二世”?

公元679年,穆阿维叶一世宣布其子叶齐德一世为哈里发继承人,哈里发的选举制度从此被改写,阿拉伯帝国也由此成为一个由世袭王朝统治的封建国家。

在伊斯兰教最初的四位哈里发(即所谓“纯洁的哈里发”或“正统哈里发”)的执政结束之后,由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后来的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建立的倭马亚王朝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该王朝成为穆斯林世界从661年至750年的统治王朝。

倭马亚家族为麦加贵族古来氏族12个支系中最强盛的一支,是公元4世纪时古来氏族部落首领库赛伊的长子阿卜杜勒·马纳夫的后代。穆罕默德传教初期,麦加贵族、倭马亚家族首领阿布·苏富扬以坚决反对穆罕默德闻名当时。公元622年,他还迫使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但与此同时,倭马亚家族的另一位重要成员奥斯曼·伊本·阿凡却是穆罕默德最初的追随者和最亲密的战友之一。

穆罕默德逝世的时候,未对其继承人的产生方式作出任何指示,伊斯兰教世界在哈里发的人选问题上不久即产生分歧。最终,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伊本·阿凡于公元644年成为哈里发。由于哈里发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军事的领导者,所以,他大力扶持本家族成员在帝国境内担任要职。公元656年,奥斯曼·伊本·阿凡遇刺,其堂弟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反对其侄子与女婿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继任哈里发,从而引起大规模内战。

穆罕默德在传教时的宿敌阿布·苏富扬的儿子穆阿维叶,在穆罕默德占领麦加后与父亲一起皈依伊斯兰教,又于公元633年参加了伊斯兰军队对叙利亚发动的征服战争,并于战后成为大马士革总督。公元661年阿里被刺后,穆阿维叶压服反对者继而成为哈里发。公元679年,穆阿维叶一世宣布其子叶齐德一世为哈里发继承人。

哪次战役断送了阿拉伯世界的版图扩张之路?

阿拉伯帝国在征服西班牙后,开始了对法兰克王国的征服,在8世纪20年代初的“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兰克军队力克阿拉伯军队,在普瓦提埃交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阿拉伯世界版图的扩张至此终止。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复兴的伊斯兰教的出现,拯救了阿拉伯民族,在宗教的感召下,阿拉伯人团结起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征服运动。

公元732年,这支基督徒军队与法兰克宫相查理指挥下的回教大军相交在都尔平原。双方都知道这将是一场关键战役,两军对峙了七天之久,没有一边敢先出兵。终于在10月的一个星期六,双方摆开阵势。

面对训练有素、严阵以待的法兰克军队,阿拉伯军队在一天之中向法兰克军队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凶悍精锐的骑兵在新月形旗号的庇护下,冲向法兰克军人摆成的人墙……然而,阿拉伯骑兵屡次进击都无法攻破法兰克军队的坚墙,十字旗帜坚毅地在空中飘扬着。入夜以后,双方都力竭回营,都尔平原血流成河,尸首遍地,然而阿拉伯人最猛烈的攻击都被挡住了。

第二天一早,法兰克军队再度摆阵,却不见阿拉伯骑兵出现。法兰克军队分小队出去搜寻,但数里范围内都找不到一个敌兵,在阿拉伯人所弃的营内,他们发现了成堆自别处掠夺的战利品。原来阿拉伯人早已撤退到庇里牛斯山后,进入西班牙了。

普瓦提埃战役,一场发生在公元732年的法兰克王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决定整个人类西方文明命运的决战,战后惨败而归的阿拉伯人再也没有能力对西方文明世界发动入侵,这直接保证了西方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谁出卖了阿塞拜疆人民的“贝克起义”?

由于亚美尼亚的长老萨赫勒·苏卡特出卖起义的领导人巴贝克,巴贝克最后牺牲,整个起义被迫宣告失败。这次起义是阿塞拜疆人民为反对阿拔斯王朝统治而发起的反抗斗争,虽受到了阿拔斯王朝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但人民却坚持不懈,顽强抵抗。

贝克起义的领导人,巴贝克,出生于伊朗阿塞拜疆小商人家庭,是胡拉米叶派首领,他早年以放牧和为商队赶脚为生,8岁时参加了以贾维丹·本·萨赫勒为首领的、思想深受琐罗亚斯德教与马兹达教派教义影响的胡拉米叶教派。该教的宗旨是,为被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处死的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复仇。

巴贝克在贾维丹死后被拥护为该派首领,他在亚南山区的巴兹继续宣传胡拉米叶派的思想,宣称神的启示并未中断,他接受神的新启示,继承和发扬贾维丹精神,以铲除人间暴虐为己任;提出用暴力没收大封建土地,平分给农民,实行人间平等,取消捐税,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阿拔斯王朝统治。他的这些口号深刻触碰到了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受到人们的热烈拥护。

公元816年,巴贝克在巴兹发动武装起义,各地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们纷纷响应,参加者多达30万之众,因为身穿红衣,而被称作“红衣军”。起义军率先攻占拉恩和比勒干附近城镇,很快便席卷阿塞拜疆,后扩展到亚美尼亚、伊朗西部与里海各地,控制北部商业要道,并与拜占庭结盟,对阿拔斯王朝形成了严重威胁。

起义军所到之处,铲除劣绅,废掉暴政,免除赋税,将封建主土地没收分给农村公社,后因阿塞拜疆等地大封建主的叛变,起义力量遭到削弱。公元833年,起义军在哈马丹附近被哈里发军队打败,损失6万人,被迫退守巴兹。

公元837年,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在起义中心巴兹城堡陷落后,巴贝克逃往亚美尼亚,后被当地长老萨赫勒·苏卡特出卖,被缚后交到王朝军队将领阿夫信手中,于公元838年1月被肢解处死,轰轰烈烈的“贝克起义”失败了。

“督马起义”挽救了拜占庭帝国吗?

“督马起义”,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和成果,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最终也没能挽救拜占庭帝国,这次起义发生于公元821至公元823年,是由斯拉夫人督马(约公元760~公元823年)领导的,是一场在拜占庭帝国小亚细亚地区发生的人民起义,因此被称作“督马起义”。

公元9世纪时,拜占庭帝国的封建化进程大为加速,农民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由于自由农民与村社的土地逐渐被军事封建主所霸占,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沦为农奴,有的地区士兵也遭受同样的命运,赋税严重,人民困苦不堪。

公元821年,小亚细亚军区军官督马发动起义,人民群众纷纷起来响应。起义主力是农民,参加者还有士兵、城市贫民和逃离庄园的奴隶,起义同时还得到了反对圣像崇拜的保罗派的支持,阿拉伯的哈里发也援助督马,多方联手削弱强邻拜占庭。

督马以女皇伊林娜的儿子自称,在阿拉伯人的辖地安条克加冕称帝,也就是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督马进行了一些改革,废除了法定的捐税,并把财物分给人民,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

督马出身于行伍,富有作战经验;起义军装备精良,在爱琴海水兵的协助下,督马夺取帝国舰队,占领了几乎全部小亚细亚地区,并攻占色雷斯和马其顿的部分地区,与当地的斯拉夫人里应外合,起义军的队伍迅速壮大,起义很快席卷了整个拜占庭帝国。

公元821年末,起义军进攻首都君士坦丁堡,围城达一年之久,拜占庭皇帝迈克尔二世采取分化政策,一方面收买督马军中的动摇分子,另一方面请求保加利亚国王奥穆尔塔格出兵干涉。督马腹背受敌,被迫从君士坦丁堡撤军,后来他在阿卡迪波尔与帝国军相持了5个月之久,公元823年兵败被俘遇害,余部坚持作战直到825年。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还是给统治者敲响了警钟,迫使帝国不得不减轻一些捐税,如灶户捐等,以缓和日益紧张的阶级矛盾,但此后的拜占庭帝国还是日益衰落,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逐渐丧失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谁建立了曾经统一朝鲜的高丽王朝?

公元9世纪以后,新罗王朝内部日益腐朽,再加上贵族叛乱和农民起义,新罗中央政府日趋衰落,地方封建集团乘机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公元904年,新罗王室庶子弓裔在铁圆(今江原道铁原)自称为王,建立了泰封国(后高句丽)。弓裔建国之后,王建和他的父亲献上松岳郡(京畿道开城),投奔弓裔,弓裔于是任命王建为松岳城主。

公元918年,王建推翻弓裔,并得到了地主和商人们的支持(此时地主和商人的政治与经济势力都已远远胜过新罗政府),自立称王,改国号为“高丽”。王建立国后,采取了敌对后百济,和新罗友好的策略。公元935年合并新罗,公元936年攻破后百济,统一朝鲜三国后,王建自封天子,迁都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废除奴婢制度;进行土地改革并颁行田柴科制度;建立科举制度;统一由中央任命地方官员。这些措施有效地削弱了地方上的封建地主的势力,树立了中央的威信,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它还借鉴了中国的皇室制度:称首都为“皇都”;称首都的皇宫为“皇城”;国王的命令被称为“诏”;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

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高丽国王被称为“大王”、“陛下”或“海东天子”。公元1275年,高丽向元朝称臣,这些称呼被禁止使用。

从公元1231年至公元1273年,高丽在元朝(蒙古)进行的先后九次的征伐中,终于投降,成为元朝的征东行省。公元1388年,高丽禑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一出高丽地区后,就发动兵变,于公元1392年在开城废黜高丽国王,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越南十二使君之乱”发生于什么时候?

公元10世纪中叶,安南地区(在今越南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爆发内乱,十二使君割地称雄,互相混战,十二使君皆吴王之旧臣,史称“越南十二使君之乱”。公元939年,越南封建主吴权称王,公元945年吴权去世,杨三哥篡夺吴权长子吴昌岌的王位,从此地方豪强纷纷占山为王,自称使君。

公元945年杨三哥夺位,吴权的长子吴昌岌随即出逃到茶乡(在今越南海阳省金城县)投奔范令公。范令公巧妙地将昌岌隐藏到山林间,三哥派遣指挥使杨吉利及杜景硕(十二使君之一)追捕昌岌,往来数次,结果都是无功而返。

公元950年,太平、唐阮二村发生叛乱,杨三哥派遣吴权次子吴昌文以及杨吉利和杜景硕领兵征讨,吴昌文在途中发动兵变,在杜景硕等的支持下,成为吴朝新君王。

据《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记载,“自三哥篡立,土豪竞起,昌文复国,政尚姑息,不能相一”。吴昌文虽成为了国君,但其治国无方,威信全无,从朝廷到地方各级都充满矛盾与冲突。吴昌文与兄长吴昌岌虽一同称王,共理国事,但因吴昌岌擅作威柄,所以二王之间出现裂痕。公元951年,华闾洞(位于今越南宁平省嘉远县)的丁部领凭借着高山大河的天然险阻,不履行作为一个臣子的职能,企图叛乱。昌文、昌岌二王虽一同征讨,但也未能剿灭,只把丁部领之子丁琏带回作人质。

在公元965年亲征太平、唐阮二村的最后一次征战中,战况惨烈,吴昌文才入境,将船靠岸,就被伏弩射中,后因医治无效死亡。吴昌文死后,吴氏王室的声威,更加低落,他的侄儿吴昌炽(吴昌岌子)也仅能以“吴使君”的名义割据一方,全国继续陷于动乱状态。

吴朝的衰落使十二使君时期的割据者们野心膨胀,纷纷违背了民族的和平、统一的愿望,称兵据地,给人民带来了无数的损失和深重的灾难。丁部领顺势高举统一国家的大旗,顺应了民意,最后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越南李家王朝的创始者是唐太宗的后人吗?

越南李朝的开国君主李太祖(公元974~公元1028年),本名李公蕴,有人认为他是唐太宗之子曹王李明之后裔。先祖为中国福建移民的李公蕴是古法村人氏(今北宁省东岸县)。

李公蕴在位时年号为顺天,庙号太祖,谥号神武皇帝,葬于寿陵,共有六子和十三女。他早年受业于高僧万行法师,在黎庄宗时任左亲卫殿前指挥使。公元1010年,李公蕴乘前黎朝嗣主年幼之机,篡夺皇位,改元顺天,建立李朝。

李公蕴当政以后,首先把国都从位于宁平山岳地带狭小的华闾,迁到位于富饶的红河三角洲地区的要冲大罗城,改称升龙(即今河内),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以佛教为国教,对越南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改古法州为天德府、华闾城为长安府。于天德府修建八所寺庙,并立碑记功。在龙城营造宫殿,在城外修建四大寺。

李公蕴夺位后遣员外郎梁任文、黎再严到宋朝,请求册封。宋朝真宗皇帝只对其作了口头上的谴责曰:“黎桓不义而得,公蕴尤而效之,甚可恶也。”而后自我安慰道:

“然以其蛮俗不足责。”随后还是对李公蕴进行册封,授权静海军留后李公蕴特进、检校太傅、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使和交趾郡王等称谓,赏赐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户,兼御使大夫、上柱国,又特别赐他为推诚顺化功臣,仍赐袭衣、金银带、器币等物。

李氏政权得到了宋朝的承认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就是一旦有人继承王位,就要接受宋朝的册封,必须得到宋朝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