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17895700000013

第13章 说话篇(12)

这一点很重要。家长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这样容易让男孩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让男孩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从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家长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扬你,因为你已经努力了。”“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劲,一定做得更好!”这样注意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

有效劝说逆反的男孩

逆反心理是人们在接人待物的过程中所持的一种心态,指当个体认知到当前事件、情境的要求与自己的信念、经验、思维习惯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与常理相背离的情绪。

青春期男孩的逆反心理,是孩子对父母产生的对抗性的消极心理,具体表现在父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偏不干,而父母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却偏要干。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会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逆反心理会导致孩子对人和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现实生活中父母常有这样的感受: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脾气越来越倔强了,刚说孩子几句他就十分厌烦,想让孩子这么做他偏那么做,不想让孩子那么做他偏与你唱反调。其实,孩子的这些逆反行为都是事出有因的,除了一些主客观原因外,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方面因为父母的唠叨不休。有的父母唯恐孩子不听话,遇事就反反复复地唠叨个没完;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喜欢揭孩子的老底,把孩子过去的“劣迹”统统翻出来一一数落,人有不把孩子弄得“面目全非”誓不罢休的架势。正是这些无知的做法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当孩子过多地接受了不断重复的内容时,他的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自然屏蔽,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现象。这样,即使知道父母说得十分有理,孩子也不乐意听和做了。

另一方面因为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有些父母很少考虑孩子的能力、年龄和原有基础,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今天强迫孩子参加这个补习班,明天强迫孩子去上那个辅导课,琴棋书画样样都不能缺。这些强人所难、揠苗助长式的做法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节假日也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当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时,他们就会奋起以言语或者行动来反抗。

每个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独立意识和叛逆情绪。父母既不可过度压抑,也不可放任不理。对逆反的孩子,父母应当与孩子经常保持沟通,促使孩子把所想所感都倾诉出来,通过循循善诱,对症下药,让孩子把话听进去,进而引导他走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

小单上初中了,可是他发现自己在课上,越来越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正巧昨天开家长会,妈妈把成绩一路下滑的小单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情绪低落的小单一夜没睡。

“小单,起床了!”第二天早上,妈妈敲着房门轻轻叫着。原来,妈妈突然意识到昨天对大骂小单,有些话说得太重了。于是,一大早妈妈就做好了早点,叫小单起床吃饭。可是,叫了很久都没人答应,妈妈推门一看,屋里没人,桌上端正地摆着一封信。

妈妈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但却不敢拆信。“他爸,快来,你快来啊!”“怎么啦?出什么事儿啦?”爸爸急忙赶过来。“小单不在屋里,这儿有封信”,妈妈的眼里噙着泪花说。爸爸一把撕开了信封,打开信纸,只见上面写道:“爸爸、妈妈:我走了。昨天你们骂我没用,考试成绩不理想,我想我应该出去闯闯,等我出人头地了,一定回来看你们。请勿挂念,不要找我,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看完信,父母都惊得目瞪口呆。”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渴望父母不仅能照料自己的日常起居,而且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的逆反就是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造成的。

父母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孩子的所思所想之后,才可以对孩子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进行修正。但孩子不能随便批评,即使批评也要把握好分寸。批评孩子前,先要弄清事情的原委,还要分清场合,不要当众尤其是当着同学和朋友的面批评孩子。父母应注意在否定孩子的同时,父母也有必要表达出对他的充分理解,而不要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要贬低孩子的人格。

在开导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如果感觉父母态度是和蔼可亲的,对自己是能够理解的,是能够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的,自然也会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而不会再与父母对着干了。

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偶尔有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如果不了解这一现象,对他粗暴制止或者强行压制,则会加剧孩子的逆反情绪。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听之任之,就会阻碍他的社会化,甚至导致病态的人格。因此,要想减少孩子的顶撞,父母必须改变原有的做法,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交流。

对于犯错的男孩,要耐心说服

孩子由于心理、生理、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加上家庭环境、文化氛围、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他们总会犯些错误,这是难免的。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说服。但“说”而不“服”,也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要想让孩子心服,只有使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并非放任不管,他们以说服教育、打骂等不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但是却没有能力去改变孩子。调查显示:父母“不管不问”即采取放任教育方式的平均不超过一成,打骂孩子即采取简单粗暴教育方式的平均只有三成,而剩下六成的父母都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

对此,教育专家表示,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影响教育效果,但并不决定教育效果。决定教育效果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即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的能力。

专家认为,即使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能说服孩子,同样会使孩子反感。因此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说服孩子的能力就非常重要。

说服要有耐心,说话要有艺术:要言之有理,有感而发。多用建议替代命令、指责。全面了解孩子,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就事论事,准确把握教育良机。教育特别是说教无效,榜样示范力量才是有力的。学习了这些理论,再想想孩子的话,是事出有因的。是父母没有找到恰当的时机或方式、方法,或没有针对性的给孩子讲道理,才让孩子感觉父母说空话,没有联系实际。如果在孩子出现小问题的时候,父母就能够说服孩子,就不会导致后来会出现大的错误。

说服教育要特别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才能与孩子产生共鸣。父母在进行说服教育的时候,要采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法。父母可以采用讲典故,让孩子自己读文艺作品等方式。

“忠言逆耳”。当男孩有了过错时,如果父母对男孩的缺点“直言不讳”地批评,往往会给孩子咄咄逼人的感觉,使他难以接受,甚至因此引发对立情绪。相反,如果父母掌握了说服孩子的方法与技巧,让孩子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观念,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通过赞美说服男孩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赞美是教育孩子的良方妙策。在运用赞美说服时,父母必须注意根据孩子的嗜好、习性及其脾气和情感,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赞誉,才能取得好的说服效果。父母还要注意褒奖适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如果夸过了头,给孩子虚假的感觉,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2.给男孩贴上正面的“标签”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希望父母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得到父母的赏识。父母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可以给孩子贴上注有期望值的标签,那么孩子就会以为自己得到了父母的赏识,就会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去努力。这样一来,父母的话,就得以让孩子变相的接受了。

3.用激将法来激励男孩

小勇虽然成绩不错,可是上了中学,也难改调皮贪玩的习性,有时就会忘记做家庭作业。妈妈怕长期这么下去,会影响到小勇的前程。于是,妈妈决定用激将法。这天,妈妈下班回来,见小勇孩子玩耍,而没有完成作业,就对小勇说:“今天我下班回来,你没有完成作业,明天我这个时候下班回来,你也一定不能完成作业。我估计你是不行了。”第二天放学后,小勇竟先完成作业才出去玩。见到妈妈回来,他得意地拿出了做好的家庭作业,妈妈欣慰地笑了。

调皮的男孩子,常常很难听进父母的劝导,潜意识中总有个“不”字。但如果父母根据其个性特点,巧妙地使用激将法,也能促使孩子认识自己并且乖乖听话。

4.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说服男孩的过程中,最令孩子反感的就是父母滔滔不绝地灌输一堆大道理,而故事对于孩子来说则是心中最爱。因此,父母不妨利用故事等来妙喻说理,使孩子冷静深思、豁然顿悟,由此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

当然,说理不仅需要用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证明真理”,而且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思维去“显示真理”。所以,父母应该借助一定的事物来将道理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父母要学会用新颖的形式、生动的语言,将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意蕴,用耳闻目睹的趣事或实例,淡淡深化,进而使孩子领悟教育的要求,明确进取的目标。

男孩爱发脾气,应悉心教导

爱发脾气的男孩总是让父母感到头痛,特别是在发脾气之后,孩子习惯于为自己找借口,这时他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脾气。”“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实际上,在很多时候,生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有专家指出,生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物性本能,它是一种不假思索的反应,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爱生气的人容易情绪失控而做出终身后悔的事。如何理性地面对“气”,如何适当地控制生气且让自己的“气”健康地发泄出来,这也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

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容易发脾气。每个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这个时期的,这时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表现为自我中心性,有很多事都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但孩子还小,自制力比较弱,所以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尊重孩子的想法,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当孩子因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时,家长既不能无原则的迁就也不能粗暴的压制,这样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都是没有好处的。

达尔文说过:“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因此可见,对于爱生气的孩子,父母一定不能忽视,要找寻根源,弄明白孩子生气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方能起到积极效果。

一般来说,造成孩子生气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父母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负荷范围;生病、受到伤害或欺骗;感觉被不公平地对待;得不到大人的关爱;被拿来和别人比较高低、好坏,感受到压力;为了达到目的采用的一种手段;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情绪受到影响。

其实,人总有不开心、受委屈的时候。面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教会孩子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么压抑不良情绪,要么寻找适当方式释放出去。当一个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少发脾气或由坏脾气变好脾气时,好运也会随之而来。

父母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或冷处理的方式来解决,可以先不理他,等他情绪完全平静下来时再去和他讲道理。当孩子表现好,父母也不要忘记及时鼓励他。另外,还要尽量让孩子的生活内容丰富一些,当他有了不合理要求时,父母可以带他去做另一件事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平时和孩子多沟通,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小松最近心情郁闷。因为在一次体育课上,他与另一个同学为了一件小事争吵起来,最后升级到打架。为此,老师狠狠批评了他,还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小松爸爸并没有因为打架事件大骂小松,而是告诉小松,作为一个男子汉,除了打架,还有许多更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就只能选择用打架这种最低级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听了爸爸的劝解,几天来,小松努力克制自己,尽量避免与那位同学正面接触。即使遇到那位同学,他也会强压怒火,在心中对自己说:“克制!再克制啊!”或者默默地从一数到十。结果,这关键的几秒钟竟使他的情绪真得平静了下来。后来,小松的表现还赢得了那位同学的友谊和老师的称赞。

好脾气的人总是受欢迎的,坏脾气的人总是令人厌烦的。在面对生气的孩子时,父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引导。有效制怒的方法有很多,需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在此,父母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冷处理

当男孩发脾气时,最要紧的是父母不能发脾气。父母不能因为男孩一时情绪失控,就对此大发雷霆,认为孩子无理取闹或蛮横不讲理。男孩发脾气时,父母可以率先让谈话暂停,然后离开男孩,等到男孩平静下来并且能够宽慰自己时,再告诉他,很多时候人们感到悲伤或愤怒并把这些发泄出来是很正常的。这样说,就是让男孩对自己的失控行为有所负担,然后父母再就事论事,悉心开导男孩。

2.转移注意力

当男孩生气时,父母可以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事情上去,比如可以放孩子喜欢听的音乐,和孩子交谈他最感兴趣的话题等。这样,每当孩子要发脾气时,都能在父母的帮助下,将情绪得以克制。长此以往,孩子就很容易改掉乱发脾气的毛病了。

3.帮男孩正确释放情绪

父母要告诉男孩,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委屈时,不要埋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这种发泄可以释放内心郁积的不良情绪,有益于保持身心健康,但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父母要让男孩知道,男孩完全可以通过打心理咨询热线或进行体育运动等,让自己的坏情绪宣泄出来。

男孩爱发脾气,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在生活中,父母应该用热情、豁达、乐观、友善等良好的情绪对待孩子和他人,这样孩子才会具有优良的情绪和性格。无论遇到什么打击和不幸,父母首先应学会控制自我情绪,始终以乐观饱满的热情面对孩子、面对生活,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孩子,决不能把孩子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