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父母应当告诉他们:每当遇到一些类似的状况的时候,或许你会产生一些不愉快、不认同的感受和想法,但是你们应该学会原谅,或许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其实里面另外还有原因,可以想象“如果我是他,我是不是也会发生同样的事?”只要不是故意的、恶意的行为,我们都应该去尝试理解和原谅。父母亲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对待男孩,男孩才会将父母的话听进去,从而也才会用同样的处事方法去对待他人。
耐心劝导男孩正视自己的缺点
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也是现如今青春期男孩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很多时候,当父母靠近男孩身边,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时,就会发现,这是很多青春期男孩普遍存在又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和深思的问题。
孩子之间打闹、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父母也一直在劝慰孩子们说,大家都是凡人,谁能无过。但是,如果男孩一遇到问题就只知道推卸责任,逃避问题,可能父母就永远也摆脱不了干系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这些道理可能似懂非懂,但正是在这个懵懂的时期需要父母去帮助他定位,如果孩子的教育只依靠在校教育这段时间,其他时间完全脱节了。教育不一定会有最理想的结果,但是不教育只有一个最不理想的结果。家庭教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期待更多的家长一起学习,因为一切为了孩子。
孩子每天都会因为自身的缺点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父母或许采取两种态度去处理。一种是对孩子过于宽容,父母想着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缺点。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预期,孩子的问题可能越来越多,结果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让家长措手不及。
另一种是对孩子非常严厉,要求孩子能够纠正所有的缺点和错误。这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孩子顺从家长,事事都按照家长的意思办,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变得做事被动,没有主见,缺乏创造力。二是到了反抗期也就是青春期,开始奋力反抗家长,当出现离家出走这样极端的事情后,家长也变得不知所措。
尽管上述不良结果并不一定必然发生,但也需要尽力避免。如何才能避免上述不良现象,并能很好地纠正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这就需要父母的耐心教导,要让男孩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及时改正它。
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期男孩来说,父母要尽量纠正他的缺点,以便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但对所犯的错误应该尽量采取宽容的态度,这对一个男孩学习的积极性、好奇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学习出了课本的学习外,就是实践的学习。在实践中,男孩会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目标,尝试着各种方法,有些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有些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就会产生错误。如果父母不允许男孩犯错误,也就等于是不允许男孩在尝试中学习。
综上所述,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纠正男孩的缺点。
1.要培养男孩敢于犯错误的能力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探索的能力,家长除了少数带有危险性或者破坏性的行为需要马上制止时,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他不会做的事情。不要干涉孩子的内心世界,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在和别人有不同想法是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因标新立异而兴奋。
2.学会称赞改正错误的男孩
男孩总是喜欢被称赞的。家长当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和问题时,应该帮助他改善,只要孩子有了细微的进步就要给予赞赏,而每当孩子听到夸奖,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重复良好的行为,起到强化教育,改掉那些不好的毛病。
面对孩子的优点和所取得的进步,我们首当其冲应该给予肯定。但面对孩子的过错,我们不应该回避,更应该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错误,但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不能过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不要一而再地数落孩子曾经犯过的错误
有时候,家长常对孩子的某一缺点,经常、反复地加以数落,并把孩子过去和现在所犯的错误累加在一起数落。有的甚至把孩子的不足与同龄人的长处,反复进行比较。其实,这样做极易使孩子有一种负罪感,使孩子觉得只要犯了一次错误,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认为改与不改一个样,反正总免不了挨训,索性破罐子破摔,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开始走下坡。
父母们应当知道,反复数落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起了负强化的作用。可以说,孩子在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之后,心理会有一定的内疚感、自责感,对自己的不良表现有所不安,家长的一再唠叨、反复数落,尤其是新账、老账一起算,更易使孩子感到自己不行,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不想也不敢去面对自己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只是一味采取逃避的策略。
父母要学会运用教育艺术,引导孩子充分认识错误,主动地去改正错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想让孩子积极地认识缺点,改正错误,就应该注意教育的艺术性。
一般来讲,在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时,首先应注意以平等的地位与孩子沟通,而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口气进行训斥,对其行为好的表现应给予表扬,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其受到鼓舞,让其感到:只要努力,我可以做好这件事。然后,在愉快情绪下指出不足和缺点,帮助其寻求解决方法,孩子就会较自然、较积极地去克服不足。同时,父母要有效运用眼光、神态等传递自己对孩子的鼓励、支持,用期待和暗示让沟通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第五这样的话要少说,
不要考验青春期男孩的耐心
父母在教育青春期男孩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些脱口而出的语言中伤孩子。这会让青春期男孩认为,父母在本着“爱”的精神践踏他们的自尊与自信,蔑视他们作为人的独立人格。因此,父母在教育男孩的时候,要时刻珍视孩子的美好心灵,从而警示自己的言行。
不滥用家长权威对男孩下命令
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或许很多父母就已经习惯了常常把“不”字挂在嘴边,“不行”、“不能这样”、“别动那个”、“不可以”……出于对孩子的关心,父母紧张地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果断地告诫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殊不知,在接收命令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有了些主动权,便很可能会挑战一下父母的权威。当然,这样的男孩也很有可能真的在父母的权威下变得很“听话”,做什么都不敢越雷池半步,最终形成胆小畏缩的性格。
男孩到了青春期,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强烈的自尊。他们希望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自己,因此,不愿意再听到父母命令自己的口气,更不喜欢父母强迫自己的行为。当父母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事时,孩子很容易产生与父母对抗的行为。结果孩子不但不会听从父母的安排,还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导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僵。
也许,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发号施令是做父母的权利,命令孩子做事更是理所当然。而慢慢长大的男孩,在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后,对父母命令的口气就会很反感,认为父母不尊重自己,内心就进一步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再听从父母。有的父母因此感觉威严扫地,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就更进一步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话去做,此时孩子与父母之间就会产生严重的对抗,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另外,父母用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会压抑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长久下来,孩子就会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即使长大成人后,他们还会依赖父母,遇事不能自主,最终他的一生都要受到父母的影响。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也希望自己的威信永远留在孩子的心中,那么,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不用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听取孩子的意见,让他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事件的决策之中,这样孩子才会易于接受父母的观点,愿意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这样,父母的威严和形象在孩子心目中才会高大、持久。
小年的父母就从来不会用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即使孩子有缺点,也是采用温和的方法促使他改进。有时候孩子会在某方面重复犯错,小年的父母也不会拿出盛气凌人的态度教训他。因此,小年与父母的关系非常好,一切都与父母分享,包括自己的秘密。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小年喜欢上班里一名女生,这让他的学习有些分心,想向那个女孩表白,又怕被拒绝,天天魂不守舍。这时,小年想到爸爸也是从这个年龄段走过来的,就去向爸爸讨教经验。父亲听完他的诉说后,没有像有些父母那样火冒三丈,对孩子横加指责。相反,他给小年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并且建议小年把这份感情先保存起来,好好学习,争取有一个好的未来。到时候再向那个女孩表白,才是正确和成熟的做法,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之后,小年认真思考了父亲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此后就调整心态,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了。
父母对孩子用命令的口气说话,要求孩子无条件遵从自己的安排,是传统教育观念中的糟粕。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父母应该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改变陈旧观点,尊重孩子的平等人格,而无视孩子的意愿和权利,先对孩子强行命令,后又步步紧逼,这样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做父母的首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父母要明白,尊重孩子就是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父母完全可以只是提出想法和建议,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很多父母之所以不让孩子自主选择,是因为担心他犯错误。但是,孩子正是在不断犯错又不断改正错误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父母对孩子少使用命令的口气,多一些商量的方式,就会使孩子改变对父母的抵触,消除或减轻两代人的隔阂,从而使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温馨友爱的氛围,这些不但体现了父母的修养与教育有方,也会使孩子变得更加懂事。
“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沟通的钥匙,不是仅仅掌握在孩子手中,父母手中同样有把沟通的钥匙,而且往往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父母要想和孩子沟通,需要学会一件事——经常从孩子的观点上来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决定事情,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父母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言语行为,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才不会给孩子提出苛刻的要求;理解了孩子看问题的角度,才不会拿成人的标准去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才不会采取命令的口气对待孩子。
频繁的唠叨会让男孩当成“耳边风”
小志今年13岁了。然而,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妈妈逐渐生出了一种失落的感觉——儿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话都跟爸爸妈妈讲。很多时候,父母问一句,他答一句,不问不说,如果问多了说多了,他甩手就走人。
有一天,妈妈见小志的心情不错,就小心地问他:“你故意疏远爸妈,不愿意与我们沟通,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没想到一听到“沟通”这俩字,小志的火就上来了,冲着妈妈嚷道:“你们也知道什么叫沟通?你们就知道唠叨、猜疑、灌输!你们所说的那些话,即使是沟通,也是强迫沟通!”
就像这样,一提到与青春期孩子的交流、沟通,很多父母都认为:那是比较困难的事。有时,父母说得天花乱坠,但孩子还是我行我素;有时,父母明明是关心他,他却不领情;想对他说点知心话,发现他心不在焉;偶尔,他们还会专挑父母话中的漏洞,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有些父母认为让孩子听话很不容易,所以自己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跟孩子沟通,“孩子贪玩偷懒时,我就告诉他,要好好学习,不然将来会很没出息。”“我每天都在给孩子做饭、洗衣服、整理房间,这不是时时刻刻与孩子交流吗?”“孩子做错事了,我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以便让他记住下次不犯,这也是沟通吧?”……
显然,父母总是习惯把自己的命令、指挥、批评甚至是责骂都看做沟通,而这些沟通都是消极的、被动的,因此都被孩子看成了无用的唠叨。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极的沟通模式下,他们往往会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但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还可能对父母产生敌意。
其实,在孩子们中间,一直流传着“妈妈烦”的话题,妈妈的唠叨让他们产生了共鸣和强烈的反感。并且,父母跟他们讲得最多的是要好好学习,比如某某同事的孩子又考进了清华、北大等,这些都是孩子不感兴趣的话题。而孩子喜欢跟父母聊的则是学校的趣事、班上的新闻、日韩明星、流行歌曲等等,父母却对此“不感冒”,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跟他们聊起这些话题的时候,父母不是心不在焉地“嗯、啊”两声,就是批评他们爱慕虚荣,很快就将话题转移到了别的事情上。这样的话,父母和孩子之间当然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了。父母单方面说教、灌输、权威式的沟通,都是孩子不愿意接受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父母就要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想认识,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采取积极、恰当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1.唠叨的同时,切莫忽视孩子的自尊心
青春期男孩自尊心强,如果父母还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对待他,比如,出了问题就给孩子一顿训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不允许孩子申辩等,非但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父母的排斥和反感。因为孩子听到父母劈头盖脸的教育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
2.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话要点到为止即可
到了青春期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而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记在心里。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3.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接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