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老子处世真经——俗解老子29大修身要诀
17998100000018

第18章 于微妙处获利

赢者处世的头脑

“夷”是消除、消失,“希”是寂静,“微”是微茫一。这句话是说:想看却看不见的东西叫“消失”,听却听不到的东西叫“寂静”,想捉却不到的东西叫“茫茫”。这三样东西无追问,所以把它们混同为一体。

老子此处说的“一”不是指一、二、三的一,而是指道。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说的就是道的神奇作用无所不在,充满一切,所以叫“一”。

老子的非常道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既表现为普遍存在,又表现为普遍消失。在普遍消失的过程中,事物会普遍产生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并不彰显,而是以微妙状态运行。这不是看得见的巨大,而是微妙的巨大。

万物都在普遍变化与普遍运行,独具慧心慧眼的人当于微妙处获利。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日夷”,他看见了“没有”。

老子说“听之不闻名日希”,他听见了“寂静”。

老子说“搏之不得名日微”,他捉到了“茫茫”。

老子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他不再追问第一起源,直接与道同一。

追问起源就会陷入无限的推想,用回忆来展望是反方向的,永远南辕北辙。所以,追问起源只会把未来消灭,并与“现在”隔离,属自寻烦恼。

不再追问“我从哪里来”的人是智慧的,他把目光从无尽的世相中收回,从混乱中看到本质,敏锐地应对眼前一切。这样,他就能与微妙同舞,以微弱的优势制胜。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日夷”,是说看不见的叫“没有”。老子这话隐含的意思是要人看到“没有”,看到“空无”。老子在另一处说“大象无形”,意思是大的图象是没有形状的,感觉像是没有,其实有。人从认识有形到认识无形,本身的形状也渐渐扩大。

人从看到了空气那一天才算是真的长了眼睛。同时,人只有领悟了虚空的含义才会明白人是怎么回事。

世界必须是空无的才能运转,如果世界是实心的,像块整石,那就会把人闷死。

老子说“听之不闻名日希”,是说听不到的叫“寂静”。老子这话隐含的意思是要人听到“寂静”,听到无声之声。老子在另一处说“大音希声”,是说最大的声音充盈世界,以至听不见。比如人睡在夜晚的海船上,开始时听见波涛,渐渐地也就什么也听不见了。这样,我们就知道寂静其实是一种声音,正如寂默其实是一种语言。之所以让人感觉不到寂静的声响,是因为它已完全占据我们的心灵,合二为一。很多时候我们听不见静音,其实是那声音太大太近,而不是太小太远。

所以,寂静是可以倾听的。从听到静音的那一刻起,人恢复了听觉。孔子在梦中听周文王弹琴,听出了“无声”。嵇康临刑大叹“广陵散绝矣!”正因为“绝矣”,所以我们随时可以听到这绝世佳音。

老子说“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说捉不到的叫“微茫”。老子这话隐含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捉到微茫。微茫如暮色,仿佛不可触摸,其实人走在暮色中,全身都是暮色。

李白诗云:“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所谓“翠微”就是一片翠绿的微茫。微茫既然有色,自然可以染指。

王维诗云:“山中原无雨,空翠滴人衣。”所谓“空翠”就是空中的翠微之气,“空翠”既然能滴成水,当然是可以用手接住。

黄帝有次到山中访道,看见两个人面对面做抛球的动作。黄帝惊讶地问:“什么也没有呀!”那两个人说:“我们抛空气为戏。”黄帝因此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就是巧妙地穿行在空气中。

老子说:“此三者(指看不见的形像,听不见的声音,捉不到的苍茫)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不可致诘”就是不可追问。世界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不可追问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而是这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不是追问起源,而是把握现在。追问起源必会陷入无限虚空,不如将世界作整体的把握与认识。世界并不是从哪里来,而是由很多元素共同合成。你要问我风从哪里来我知道(宋玉说风是“起于青萍之末”),你要问我世界从哪里来我不知道,因为世界原来并不是一个整体。上帝都不能一天就造完世界,可见其组成是分层分次的,是一个有序的东西,大概是由图像、声音与微茫组成。世界原非整体,我作整体而视。这就是老子说“混而为一”的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