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没有中央戏剧学院,香港也没有上海戏剧学院,虽然香港到底有演艺学院。但在该校出身而终于成为大明星的,自八十年代至今,只有黄秋生。然而黄秋生也不是前足踏出学院,后脚便踩在星光大道的红地毡上——拥有该等幸运的是章子怡——黄是几经电视电影的来回往返,才能以性格演员身份,在近期的两本香港潮流杂志当上封面人物。黄秋生肯定是演艺学院引以为傲的出品,因为两岸三地已没有人不知道他是好演员。并且,他的成功足以令学院暂时无须面对十分现实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再替香港生产更多明星?尤其女明星?
电视艺员或艺人倒是有好一些(如张达明、刘玉翠)。但明星和艺员在身价上毕竟仍是云泥。而且香港不像大陆,演电视(剧)的还是会被尊称为演员。我们的汪明荃演过以千集计算的电视剧,但她的衔头一般还是“电视艺员”。当艺员和当演员在社会地位上尚且仍隔一层,何况艺员与明星?
电视剧演员被称为艺员的习俗,可能始于香港六十年代培养本土人材的机制:“艺员训练班”——因为当时最需要补充新血的,不是电影圈,却是电视台。我的这篇流水账文字,本该由六十年代邵氏开设的南国训练班算起,只是后来摇身一变成大明星的郑佩佩等人,严格来说都是新移民而非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是到了丽的电视开办艺员训练班(发掘了汪明荃、黄淑仪等“阿姐”),其后无线电视又在七十年代有样学样,我们才有那已成神话的粱朝伟刘德华周润发周星驰。这四个名字今天全属独当一面,但共通点是彼时皆从咖哩啡(特约演员)做起,可见他们的星途也不是一蹴而就——又是需要以千集计的电视剧为他们搭起登上云端的梯阶。
“成功需苦干”的金科玉律却从没有造就闪闪生辉的港产女明星——就算是刘嘉玲。训练班出身的刘嘉玲,很难不被人误会她是来自无线的另一条艺员生产线:香港小姐选举。原因?在她未有任何演艺上的代表作之前,她已因为与城中名公子过从甚密而被广为谈论。踏着“飞上枝头变凤凰”式的成名道路而来,刘不像港姐,像什么?
而事实上无线确是藉港姐选举而令香港女得以成为东南亚的天之骄女。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张曼玉李嘉欣袁咏仪钟楚红的诞生,过去二十年来香港人的“骄傲”会否大打折扣?这份“骄傲”却在近年随着港姐身价下跌而逐渐消减退殆。港姐身价下跌当然跟无线本身的叫座力下降有关,但既然仍稳坐香港娱乐工业的第一把交椅,姑毋论无线的地位在香港人心目中动摇了几分,它还是要给广大观众描画出远大前程,由捧出几个有个人魅力的接班人开始。
值得玩味的是,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无线捧新人的方针可说完全没变:女生只能栽种出适宜在荧幕生长的小花,反而男生更有机会如鲤跃龙门般随时跃登大银幕。你不同意吗?容许我再次以林峰(和李彩桦是银幕情侣)为例,皮肤和古天乐一样黝黑的他,谁敢说他不会青出于蓝?
当然,假若余文乐陈冠希不是已站在青年演员中的一线位置——功劳可归《无间道》——这批被无线扬言力捧的新小生(包括林峰)可能将在更短时间内视而优则影,身价亦会随之急剧上涨。这一天虽然暂时不会实现,但我们大可乐观假设它终会到来,尤其与只能望着大银幕兴叹的电视女星们比较——她们也许应该有心理准备,不光无线不似会捧出本地新一代的女明星,我怀疑香港根本很难再能成功制造“女明星”,因为直至目前为止,巩固“男性神话”仍是香港电影的第一主题,直接受惠而晋升为“明星”的,当然是男演员。
“女明星”的地位则明显受制于没有几出打破五千万票房的电影是由她们主演的现实。表面上杨千嬅的两出《新扎师妹》教人刮目相看,但是在票房一般的《安娜与武林》和《花好月圆》后,市场似乎印证一点:“小吃”当然有受欢迎的时候,然而消费者不能,也不会愿意长期购买填不饱肚的食粮充饥。
这或许跟杨千嬅是偶像歌手也有关系。香港影坛前的新星来源,主要是年轻歌手。他们主演的电影,不论是恐怖浪漫或炒杂锦,首先得符合一个前设:健康,以免破坏(有可能影响广告代言人事业的)形象。于是像Twins拍过的影片,逗趣有余,却没有任何角色让人想忘也忘记不了。而所谓的“健康”,大多时候不过等同苍白和没趣,同类影片多拍一百部也不会叫演员在演技上有所进步。
我曾经愿意相信张柏芝是例外的。但昨晚当有线电视《娱乐新闻报导》问她可会觉得自己像林青霞,她的回答(大意):“不会。要等我可以像她般有一个那么爱她的老公,有一个家庭,有可爱的孩子,我才会觉得自己像她。”我从话里听到的,不是一个女孩子对成为大明星的期望,却是等不及从绚烂归于平淡,自己把自己从天空上摘下来。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