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人人都在谈论文化产业重要性的光景,每个能够代表某种文化精粹的名字,都会被冠上“图腾”的光环。“图腾”愈多,那个地方就愈被看见和崇拜。这种被香港人形容为“插旗”的效应,灵感来自战争时主动攻陷敌人占据地的动作。而曾几何时,挥舞着“娱乐”这支大旗,香港人征服了多少华人,替香港写下多少神话。
一度,若是没有香港的娱乐文化的覆盖,那个地方的华人便没有“梦”——“香港小姐”是现代版灰姑娘,多少寂寂无闻的女孩子一夜成为万千宠爱。李嘉欣如是,张曼玉也如是。“港产片”同样是数不尽从虫成龙的故事发源地。周润发原是南丫岛的赤脚少年,周星驰是临时演员,成龙在李翰祥电影中梳丫角髻跑龙套,还要牺牲色相,与肉弹上演床戏,刘德华、粱朝伟中学毕业便进入电视台从低做起,但今天各人皆成了撑住香港电影的支柱,从影以外,还得经常性挺身而出,为前景不明的港产片加持。幕前有上述一批图腾,幕后的也煊赫一时,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邵氏、国泰,到七十年代“新浪潮”,再到八九十年代新艺城、德宝、电影工作室、UFO、BOB、永盛和中国星,个人签名式如杜琪峰、王家卫、徐克、许鞍华、关锦鹏、王晶等,无不被视为当代华人电影翘楚。然后是“Canto-pop”——广东普普和“港剧”——由四大天王天后均由无线力捧,到郑秀文、李克勤、王菲等红歌手均必须演出无线剧集的历史来看,TVB才是真正操控上述两种影响力的幕后旗手。甚至可以说,没有TVB,港姐、港产片、广东普普和港剧根本不可能在华人文化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
变相由一个机构所生产的香港梦,折射出香港人所追求的欲(愿)望,通常都是名成利就。美丽、受欢迎、有钱、有权势,过着一种名叫“享受人生”的生活。这些追求通过港式娱乐和媒体在华人世界中发扬光大,所以娱乐不再只是消闲,而是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对大部分的香港人来说,拥有明星的条件和生活得像明星一样,那叫“理想”。
没有多少人看到刘德华、粱朝伟风光背后的“没有自由”也是身为明星的代价。但他们出入坐私人飞机,站在全世界的镁光灯前挥手微笑……在羡慕他们的人眼中却是“理想”。最近,我在出席某家戏剧高等学府的工作坊时,完全感受到二十岁不到的戏剧学生承担的无比压力——他们都认为“理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压碎”——并非个人的戏剧理念如何受到主流价值观所压制和摧毁,而是没有自信,或根本不打算付出努力来换取刘德华、粱朝伟与张曼玉在今日的地位与成就。
香港明星不止给香港人提供“成功”的幻想,他们也是全球华人绮梦的对象。然而,不论这些图腾带来多少正面负面的影响,香港的明星效应到底是一个城市二十年的日月精华,一旦物换星移,当他们的光芒随着老化的老化,青涩的青涩而无法将魅力顺利交棒、换班,香港,作为华人梦工场的大招牌,恐怕也无可避免地要转挂在另一个屋檐下。譬如电影,内地已朝发展成东方好莱坞的道路进发;或者流行音乐,台湾明显已成新世代华人音乐巨星的生产地。
若用香港人的说法,已插的旗被一一拔起,香港的光环,因而不复璀璨如昔。没有人能否认,香港没有第二个粱朝伟,而刘德华第二也不是香港人——是内地红人黄晓明。纵然张曼玉的气质和地位没人可代,但更招人妒忌——即是羡慕的“女人”并非远在天边,却是近在眼前的汤唯与章子怡。她们高挑,可以是女孩,但又不怕是女人,反观香港的新一代女明星女艺人,没几个不爱以天真无邪形象示人,从而使她们被欲望的层面相对狭窄——少了胆色,自然欠缺生命力。
内地一位朋友告诉我,香港唯一还在发酵的明星类型在“港剧”。但香港电视剧演员在内地再红再火,都只会是某种“望梅止渴”。是的,胡杏儿蔡少芬林保怡林峰黄宗泽被包装得再像好莱坞的俊男美女,TVB为他们安排再多几次走红地毡的机会,小荧幕和大银幕终究是两样的旅程——前者是驿站,后者是目的地。也就是说,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将凭一部电视剧走红到在戛纳或威尼斯名留青史。
〇八年一月一日香港某报章以两大版彩色图文刊登了一位半新人的访谈,似乎给日渐黯淡的香港星空带来一点希望,她的名字叫粱洛施。
2008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