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写作技法大全
18178700000006

第6章 实用写作训练及作者素质培养(1)

§§§第一节修辞训练

一、修辞的概念

修辞,即修饰词句,也就是说在写作中,使文章更正确、明白、生动、有力的方法。“修辞”一词最初起源于希腊,意为演讲的艺术。

二、修辞的作用

修辞的作用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生动、活泼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工整的对偶、形象的比喻,我们品到的是一幅江南的美景。

◆表述简洁、明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有意的夸张,掩饰不住诗人李白轻快的心情。

◆使叙述深刻、有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读书,却将读书的道理说得非常明白。一般来讲,修辞效果是随着修辞方式的恰当运用而生成的。写文章要有准确性,要把客观事物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要富于表现力,这就要用到修辞。这样就能做到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

三、常用的修辞方法

这里所说的修辞方法是指长期形成的比较固定的使语句表达更具体、更生动的一些语言手段,也叫修辞格。常用的有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排比、双关、对偶、设问与反问等,下面对常用的一些修辞方法加以介绍。

(一)比喻

1.比喻的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若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就可用这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常用的比喻由三部分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如“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本体“石拱桥的桥洞”,喻体“虹”,比喻词“像”联系本体和喻体。

2.比喻的种类

从结构形式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好似、仿佛、犹如、如同等。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基本形式是甲是乙。如:“那又沉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那又沉又翠的景色”,喻体“一幅青绿山水画”,比喻词“是”联系本体和喻体。暗喻常用的比喻词有成为、变成等,有时省掉比喻词。

◎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本体“很深的隔阂”没有出现,也不用比喻词,而是把“很深的隔阂”直接说成“厚障壁”。

3.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说明事理,明了事理。对于所要阐述的道理加以浅显的比方说明,使读者读后能够较好地明白其事理,接受其观点。

其次,刻画形象,留下印象。对于所要表现的对象(人物或事物)进行刻画,使读者读后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4.运用比喻时需注意的事项

甲和乙事物之间必须本质不同。以人比人就不是比喻;甲和乙事物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如“这风好像吹过来。”则不是比喻。

要有新意才是好比喻。人们常说的“第一个用花比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即是这个道理。

(二)夸张

1.夸张的概念

为了表达某种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这样一种修辞方式即是夸张,夸张也叫夸饰。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夸张不能无中生有,更不能捕风捉影。夸张是一种写意的表现手法,一种形象的表现方式。

2.夸张的作用

夸张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故意言过其实,然而又使人有胜似真实之感。夸张手法运用得当,可以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3.运用夸张手法应注意的事项

(1)合理性

夸张是“言过其实“,但不等于毫无根据的浮夸,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2)真实性

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文法

有些文章(科技文章、说理文章等)要少用甚至不用夸张这种表现手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歧义。

(3)注重比喻与夸张的区别

“太阳像圆球”是比喻;“太阳一出来,地上就像着了火似的”是夸张。夸张能更加突出、鲜明地表现事物。

(三)比拟

1.比拟的概念

比拟就是把某物模拟成人,或者把人模拟成某物,使被描述的对象具有人的思想感情、特征、动作或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动作的一种修辞方法。

2.比拟的种类

比拟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拟人法,一种是拟物法。

◎拟人法

即常说的把物当成人来写。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拟物法

即常说的把此物当成彼物来写。如“他甘心做人民的老黄牛”。

3.比拟的作用

比拟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使表现的主体色彩鲜明,二是用于描绘形象,三是使表意丰富。

色彩鲜明:使所表现的事物能以比较鲜明的色彩呈现在读者面前。

描绘形象:用于描绘和表述作者所要反映的形象。

表意丰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能以更加丰富的思想献给读者。

4.运用比拟需要注意的事项

使用比拟修辞手法,尤其要注意的是把比拟与比喻相区别。

(1)比拟重在“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摹写本体;比喻重在“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

(2)比拟中,本体与喻体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与喻体是主从关系,一为主,一为从,本体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对比喻句或比拟句作分析时,前者重在分析名词,后者重在分析动词或形容词,且往往形容词被动词化。

(四)借代

1.借代的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借代用途广泛,使用灵活。借代恰当,往往会产生出奇的效果。如“解放军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2.借代的种类

借代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本事物,常如以斑代豹

◆用具体代抽象,以实代虚

◆用专名代泛称,用人名代事实

◆用形象代本体,突出形象

◆用结果代原因,突出结果

◆用材料代本体,突出质感

3.借代的作用

由上述各例可以看出,借代的作用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以简代繁,使语言简洁明白,意义明晰清楚

◆以实代虚,让人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

◆以奇代凡,读后颇生新意

4.运用借代需注意的事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不能用陈腐的借体

◆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要与借喻区别开

借喻和借代有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不同点也明显,借代的作用是“替代”,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却是喻中有代。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五)排比

1.排比的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紧密相关、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的短语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排比的作用

排比的作用主要为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强感情。如大家所说的,如果排比句使用得当,“就会使你的文章像动听的歌儿一样朗朗上口”。

3.运用排比应注意的事项

◆结构不相同、不相似的不能组成排比

◆内容不相关、不相近的不能组成排比

◆语气不一致、不协调的不能组成排比

◆不能出现杂糅现象,也不能故作排比

(六)双关

1.双关的概念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变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也即在语句中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个意思。其字面的意义是明确的,内涵的意义是暗隐的,称“话里有话”。

2.双关的种类

双关的种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词音双关,即谐音双关;一种是词义双关,即语意双关。另有一种句意双关,但所用较少。

◆谐音双关:利用同名、近音的关系,使词语具有他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语意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变性,使词语的表达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3.双关的作用

双关的作用主要在于:

(1)语言含蓄,充满幽默风趣之感。

(2)语意回婉,留有余味不尽之兴。

4.运用双关应注意的事项

(1)双关是语言的技巧,因此必须在使用前弄明白其词音的准确读法,如果嵌入方言,在某地有幽默之感,换成另一地则不然:还必须弄明白该词所表达的意义,有误解,则词的双关性便显现不出来。

(2)要把双关与借喻很好地区别开来。双关是表达两种事物,话中有话,言在此而意在彼;借喻表示一种事物,是打比方说话;双关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借喻不需要;双关的重点在“关联”,二者之间不必求其是,借喻需求相似性;双关的效果在于幽默含蓄,借喻的效果在于形象、生动。

(七)对偶

1.对偶的概念

对偶是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意思相对或相近的修辞方法,而且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讲。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从形式上讲,它较之“对比”、“排比”都严格。

2.对偶的种类

对偶的种类有以下三种:

◎正对:上下联内容相近,相互补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反,相互反衬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流水对:上下联内容相承,有递进关系,或有因果关系,有的称为串对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毛泽东《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八)反问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例如:“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就是借疑问的形式,用很强的语气表达了: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

§§§第二节修改训练

作家巴金说:“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大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修改是文章写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两千多年前的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白居易每一首诗写成之后,都要读给邻居的老妪听,然后认真听取她的意见,反复修改,直至通俗易懂才罢手。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鲁迅先生的小说《肥皂》,不过7000字左右,竟修改了一百四五十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写《光与生命》,反复修改9遍,一直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正式发表。美国的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读过近200遍才最后付印。由此可见,对成文后的文本进行修改,是作者完善写作意图、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修改的原则

◆着眼全局,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

文本的初稿完成以后,首先要通读数遍,每一次阅读都要用一种新的观点加以审视。根据文本的立意、材料、结构、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趣味性,尽可能客观地进行分析。先不必担心表面的失误和拼写错误,相反,要集中注意大的问题。考虑所用的材料是否恰当和公允地表现了写作的意图,文中所写细节是否应该重新排序。然后考虑局部问题,检查可否用更好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以及得体准确的语言。修改文章,要反复研究,善于发现“改之未尽”之处,统观全局来修改全文。

◆不同文体,各有侧重

文章是一个大的范畴,不同的文体由于作者的表达意图不一样,对材料、结构、语言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文学作品注重文本的情意性和形象的个性特点,而应用文则更注重文本的规范性和情感表达的共性。在修改文章时,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修改。例如,在修改小说时,要考虑文本的假设是否“可信”,文本的写作风格是否一致,故事中的情感是否可能被读者理解;在修改公文时,则要注意文本是否采用了规范的格式,书写的内容是否符合现实的政策和法律,表达是否具体明白,语言是否庄重、严谨。

二、修改的方法

◆求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