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是临别赠言。黎安二生的文章,有自己的特点:写得“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
,穷尽事理”,得到苏轼和曾巩的喜爱和称赞;可乡里之人都笑他们“迂阔”。曾巩为此现身说法,写自己也曾被人笑为“迂阔”却置之不顾。意在引导、鼓励二生仰慕古人,笃行古道,敢于违逆世俗,坚定写古文的决心。见出当时推行古文革新运动的阻力,作者对自己长期处困的不满也有所流露。
行文布局上,开篇由苏轼引出二生,结尾又由二生连及苏轼,首尾照应。中间是对主要问题的阐述。层次、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值得效法。
【原文】
赵郡[1]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2],善反复驰骋[3],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4]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5]。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6],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7]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8]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9]重得罪,庸讵[10]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11]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12]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13]书以赠二生,并示[14]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
[1]赵郡:据苏洵《苏氏族谱引》载:“苏氏出于高阳。”高阳:在今河北省,古属赵郡,是苏轼祖籍。[2]诚:真。闳壮隽伟:宏伟、博大。[3]驰骋:本指马奔跑。 这里指行文自如。[4]魁奇:杰出、特导。特起:突出。[5]江陵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司法参军:官名,主管刑法。[6]斯文:指古代奴隶主贵族的礼乐制度。此指文章。[7]甚于予:比我厉害。[8]困:困窘、窘迫。[9]且:将要。[10]庸讵(yōng jù):两字同义,都是“难道”,“哪里”之意,多用于反诘句。[11]何言:言何,说什么。[12]于是:对于这。[13]遂:于是。[14]示:给……看。
【译文】
赵郡的苏轼,是我同科考中进士的朋友。他从四川写信到京城来给我,称赞四川姓黎
、姓安的两位书生。不久,黎生带着他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带着他几千字的文章来到京城,多承他们来看望我。我读了他们的文章,那文章的确内容博大,气势雄伟,善于反复,收纵自如地把事理书写穷尽,而他们才气奔放,好像没有尽头似的。他们两位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苏轼先生实实在在也可以认为是善于知人了。
不久,黎生被授给江陵府司法参军职务,将要上任,请我写几句话作临别赠言。我说:“我了解二位,你们已经在心里知道了,又何必要我写几句表现在外的话呢?”黎生说:“我与安生学写古文,家乡人都讥笑我们,认为陈旧又不切实际。现在请你写几句话,用来解除家乡人的迷惑。”我听了这话,自个儿笑起来。世上人迂阔,有谁胜过我呢?我只懂得信奉古人,而不知道迎合世俗;只懂得一心向道,而不知道随俗沉浮。这就是我到现在还困窘却不自知的原因。世上人迂阔,有谁能胜过我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是文章不接近世俗,这是迂阔中的小的罢了,却担忧被家乡人讥笑。像我的迂阔就严重了,假使你们拿着我的话回家乡,将会重新得罪乡人,难道仅只是被讥笑吗?既然这样,我对于你们,将说什么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它的害处又像这样。说是不好罢,又有合于世俗的地方,就必然有违背古人之处;有合于流俗的地方,就必然有背离道统之处。你们不必急于解除家乡人的迷惑,那么,你们对这两种情况必定能够选择并决定取舍。
于是,我写了这篇序来送给黎安二人,并请给苏先生看,苏先生认为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