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曾巩散文
18202800000008

第8章 越州鉴湖图序(1)

【题解】

这是一篇关于兴修水利,反对围湖造田的文章,虽就鉴湖而发,但以农籍为主的中

国,农田水利之政,对今天的水土保持,维护生态平衡,实有借鉴作用。这是曾巩作品中较有社会意义的名篇之一。

作者对鉴湖近千年来的水利荒废根源进行了探讨,指出盗湖为田的产生,是官吏不执法,奸民

不畏惧。更主要的是天下统一,太平日久,官吏怠惰,既不愿执法,又不愿兴修水利,因循苟苟,致使盗湖造田越烈。作者表示自己对“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亦旱矣”的忧虑的同时,对治理与不治理,如何治理鉴湖水利的各种意见、得失利弊都详加考查和比较,然后条分缕析地记录下来,以便供治理者的选择。

文章条理清楚,扼要而不繁琐,行文朴实,表现出作者较高的写作技巧。

【原文】

鉴湖[1],一曰南湖,南并[2]山,北属州城漕渠,东西距江,汉顺帝永和五年[3],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4]。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5]之。州之东,自城至于东江,其北堤,石楗[6]二,阴沟十有九通民田,田之南属漕渠,北、东、西属江者皆溉之 。州之东六十里,自东城至于东江,其南堤,阴沟十有四通民田。田之北抵漕渠,南并山,西并堤。东属江者皆溉之。州之西三十里曰柯山斗门[7],通民田。田之东并城,南并堤,北滨漕渠。西属江者皆溉之。总之,溉山阴、会稽[8]两县十四乡之田九千顷。非湖能溉田委千顷而已,盖田之至江者尽于九千顷也。其东曰曹娥斗门、曰蒿口斗门,水之循南堤而东者,由之以入于东江。其西曰广陵斗门、曰新迳斗门,水之循北堤而西者,由之以入西江。其北曰朱储斗门,去湖最远。盖因三江[9]之上,两山之间,疏为二门[10],而以时视田中之水,小溢则纵其一,大溢则尽纵之,使入于三江之口。所谓湖高于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水少则泄湖溉田,水多则泄田中水入海,故无荒废之田、水旱之岁者也。由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末尝废也。

宋兴,民始有资湖为田者。祥符[11]之间二十七户,庆历之间二户,为田四顷。当是时,三司转运司[12]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13],至于治平[14]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田余顷,而湖废几尽矣。其仅存者,东为漕渠,自州至于东城六十里,南通若耶溪[15],自樵风泾至于桐坞,十里皆水,广不能十余丈,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16]矣。

自此以来,人争为计说。蒋堂[17]则谓:宜有罚以禁侵耕,有赏以开告者。杜杞则谓:盗湖为田者,利在纵湖水,一雨则放声以动州县,而斗门辄发。故为之立石则水[18],一在五云桥,水深八尺有五寸,会稽主之;一在跨湖桥,水深四尺有五寸,山阴主之。而斗门之钥,使皆纳于州,水溢则遣官视则[19],而谨其闭纵。又以谓宜益理堤

防斗门,其敢田者,拔其苗,责[20]其力以复湖,而重其罚。犹以为未也,又以谓宜加两县之长以提举[21]之名,课其督察,而为之殿最[22]。吴奎则谓:每岁农隙,当僦[23]人浚湖,积其泥涂,以为丘阜,使县主役,而州与转运使、提点刑狱[24]督摄赏罚之。张次山则谓:湖废存有存者,难卒[25]复。宜益广漕路及他便宜处,使可漕及注民田。里置石柱以识之,柱之内禁敢田者。刁约则谓:宜斥湖三之一与民为田,而益[26]堤使高一丈,则湖可不开,而其利自复。范师道、施元长则谓:重侵耕之禁,犹不能使民无犯,而斥湖与民,则侵者孰御?又以湖水较之,高于城中之水或三尺有六寸,或二尺有六寸,而益堤壅水使高,则水之败城郭庐舍可必也。张伯玉则谓:日役五千人浚[27]湖,使至五尺,当十五岁毕。至三尺,当九岁毕。然恐工起之日,浮议[28]外摇,役夫内溃,则虽有智者,犹不能毕其成。若日役五千人,益堤使高八尺,当一岁毕。其竹木之费,凡九十二万有三千,计越之户二十万有六千,赋之而复其租,其势易足。如此则利可全收,而人不烦弊[29]。陈宗言、赵诚复以水势高下难之。又以谓:宜修吴奎之议,以岁月复湖。当是时,都水善[30]其言。

又以谓宜增赏罚之令。其为说如此,可谓博矣。

朝廷未尝不听用而著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杖百,至于徒二年,其文可谓密矣。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

昔谢灵运从宋文帝求会稽回踵湖为田[31],太守孟顗[32]不听;又求休崲湖为田,顗又不听,灵运至以语诋之。则利于请湖为田,越之风俗旧矣。然南湖由汉历吴、晋以来,接于唐,又接于钱镠 [33]父子之有此州,其利未尝废者。彼或以区区[34]之地当天下,或以数州为镇,或以一国自王[35],内有供养禄廪[36]之须,外有贡输问遗[37]之奉,非得晏然[38]而已也。故强水土之政,以力本利农[39],亦皆有数,而钱镠之法最详,至今尚多传于人者,则其利之不废,有以[40]也。

近世则不然,天下为一,而安于承平[41]之故,在位者重举事而乐因循,而请湖为田者,其语言气力往往足以动人。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材动众,从古所难。故郑国之役[42],以谓足以疲秦;西门豹之治邺渠[43],人亦以为烦苦。若其故如此,则吾之吏孰肯任难当之怨,来而至之责,以待未然之功乎?故说虽博而未尝行,法虽密而未尝举,田者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由是而已。故以谓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者,岂非然哉?夫千岁之湖,废兴利害较然[44]易见。然自庆历[45]来,三十余年,遭吏治之因循至于既废,而世犹莫寤[46]其所以然,况于事之隐微难得而考者,由苟简[47]之故,而弛坏于冥冥之中[48],又可知其所以然乎?今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既饶[49]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夫湖未尽废,则湖下之田旱。此方今[50]之害,而众人之所睹也。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亦旱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之所未睹也。故曰:“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而非实知利害者也。”谓湖不必浚者曰:“益堤壅水而已。”此好辨之士,为乐闻苟者言之也。夫以地势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此议者之所以言也。以地势较之,浚湖使下,然后不失其旧;不失其旧,然后不失其宜。此议者之所未言也。又山阴之石则为四尺有五寸,会稽之石则几倍之,壅水使高,则会稽得尺,山阴得半。地之窪隆不并[51],则益堤未为有补也。故曰,此好辨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

二者既不可用,而欲禁侵耕,开告者,则有赏罚之法矣;欲谨水之畜泄[52],则有闭纵[53]之法矣;欲痛绝敢田者,则拔其苗,责其力以复湖而重其罚,又有法矣;或欲任其责于州县与转运使、提点刑狱,或欲以每岁农隙浚湖,或欲禁田石柱之内者,又皆有法矣。欲知浚湖之浅深,用工若干,为日几何;欲知增堤竹木之费几何,使之安出;欲知浚湖之泥涂积之何所,又已计之矣。欲知工起之日,或浮议外谣,役夫内溃,则不可以必其成,又已论之矣。诚能收众说而考其可否,用其可者,而以在我者润泽之[54],令言必行,法必举[55],则何功之不可成,何利之不可复哉?巩初蒙恩通判此州[56],问湖之废兴于人,求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与河渠司[57],至于参核[58]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熙宁二年[59]冬,卧龙斋[60]。

【注释】

[1]鉴湖:亦名镜湖,在越州州城(今浙江绍兴市)西南。湖本来很宽,旧时跨山阴、会稽二县之界,总纳二县附近的水。汉顺帝永和时太守马臻发动民工,筑堤蓄水而成,灌田九千顷。又界湖为二,一曰南湖,属山阴;一曰东湖,属会稽。自宋以后,渐淤为田。[2]并(bàng):依傍。[3]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永和: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之一。会稽(Kuài激):汉郡名,郡治在今浙江绍兴县。太守:郡的长官。[4]“至今”句:本文写于宋神宗赵顼(xū)熙宁二年(1069年),实只939年。有: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相当于“又”。这是古代表数的方法之一。[5]委:聚积,汇积。[6]楗(jiàn):门闩横的叫“关”,竖的叫“楗”。此代放水的“闸”。[7]斗门:放水的闸门。[8]山阴:古县名,秦置,隋废,并入会稽县,新中国成立之前又并为绍兴县。[9]三江:河名,在绍兴县北。[10]疏为二门:按上驻有“朱储斗门”,下文又说“小溢则纵其一,大溢则尽纵之”,则上文当脱一“斗门”。疏:疏通。[11]祥符:宋真宗赵恒的年号之一,又叫“大中祥符”,1008—1016年。[12]三司转运司: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长官称三司使,掌握统筹全国财政,元丰后废。

转运司:官署名。其掌官叫转运使。掌管一路或数路财赋,有检查地方官吏的权力,隶属三司。[13]慢法:不认真执行法令。慢,怠慢、玩忽。浸:渐。[14]治平:宋英宗赵曙年号,1064—1068年。[15]若耶溪:在若耶山下,北流入鉴湖。相传为西施浣纱处,又叫浣纱溪。[16]涸:干。[17]蒋堂:与下文提到的几人都是宋朝的官员。[18]则水:衡量水位的高低。[19]溢:满。视则:查看石标。则,名词,标志。[20]田:动词,造田。

责:罚。[21]提举:官名,宋置,为主管特种事务的官,这里指的是“提举水利”。[22]殿最:下等军功的赏赐。军功上曰最,下曰殿。[23]僦(jiù):雇。浚湖:把湖挖深。[24]提点刑狱:官名,“提点刑狱事”的省称,又略称“提点”,主管司法和刑狱。督摄:监督。[25]卒(cù):通“猝”,突然,仓猝。[26]益:增加。[27]浚:疏浚,挖深。[28]浮议:毫无根据的议论。[29]烦弊:烦劳、疲惫。[30]都水:官名,负责湖地灌溉与河渠的监护。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的意思。[31]谢灵运:公元385—433年,南北朝宋著名诗人,陈阳郡夏(今河南太康)人。宋文帝:南朝宋皇帝刘隆义。回踵湖:与下文“休崲湖”, 都是会稽境内的小湖。[32]孟顗(yǐ):字彦重,与弟昶(chǎng)并美风姿,时人谓之“双珠”。卒于会稽太守任上。[33]钱镠(liú):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公元907—932

年在位。字具美,杭州临安(今属浙江省)人。在位期间,极重视境内水利建设,有利于发展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34]区区:少,小。[35]王:动词,称王。[36]禄廪:俸禄。

廪,官方供给粮食。[37]贡输:贡奉。问遗(wèi):赠送。[38]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39]力本利农:尽力从事农业。本,根本,指农业。利,有利。[40]以:原因。

[41]承平:太平。[42]郑国之役:指开郑国渠一事。战国时,秦派水工郑国开渠,从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仲山下,分泾水东流,经三原,富平,蒲城入洛水,名曰郑国渠,今已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