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1824700000052

第52章 霸权:凶猛无情(3)

18世纪欧洲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国内恢复和平,开始了持续两个世纪的商业振兴和殖民扩张。法国从重商主义财政大臣科尔伯执政开始,制造业取得巨大进步,殖民扩张日俱规模。西班牙实行内政改革以恢复元气,瑞典也调整了外交政策,从战争中拔出脚来参与经济竞争。可以说,荷兰面临的外部环境在18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荷兰开始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其中竞争最激烈的就是英国。

17世纪以来,英国想尽一切办法摆脱荷兰在其国内外贸易中的中间人角色。为了能够打击荷兰,英国针对荷兰贸易的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最终完成了颠覆荷兰霸权的目的。

在18世纪,阿姆斯特丹多边支付体系的中心地位受到了伦敦的挑战。在贸易日益扩张的坚实基础上,英国的票据交换业务也获得了发展。英格兰银行逐渐取代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

在激烈的竞争下,荷兰首先在海上运输业中失利,无论在波罗的海还是在大西洋都是如此,英国、法国、瑞典等都成为荷兰的竞争对手;在进出口贸易中,荷兰也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各国竞相降低关税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就使得荷兰的贸易商地位不再稳固,经过一个世纪的辉煌后,荷兰也逐渐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衰落原因之三:金融资本的后患

荷兰庞大的金融资本为荷兰人带来了巨额的投资收益,但是,对外投资这把“双刃剑”也逐渐地显露出其弊端,成为影响国力发展的负面因素,导致了荷兰国力的衰退。

首先,在国外大量的投资,对国内的产业而言就意味着直接的损失。自荷兰成为金融大国后,共和国变成了大债主,全民都成为食利阶层。巨额的资金投入国外借贷,影响了国内的工业投资。

其次,海外投资的收益提高了荷兰国内的生产成本。由于荷兰的经济繁荣导致了生活费用的提高,当时在繁荣的尼德兰雇用工人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周边国家。当各产业被迫与海运商船竞争时,产业主必须付更高的工资才能得到人手。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增加生产成本,也就意味着投入的资本只具有较低的利润率。但是出于投资者的本能,当在国外十拿九稳可以得到6%或7%利润的时候,便不会以4.5%或5%的预期利润在国内投资。这表明在整整一个世纪中,当来自国外的竞争开始严重影响荷兰的市场时,荷兰的制造商无力扩大生产以迎接这个新的竞争的挑战。

再次,大量贷款成为坏账。由于经济的极度繁荣,18世纪的荷兰成了全世界的大借贷国。有个形象的比喻说,荷兰就是一个由舰队守卫的账房。但问题在于,荷兰向每个国家贷款时,还意味着它必须和每个国家保持友好的关系。若与英国或法国开战,则意味着这些国家将立即停止支付大部分的利息,因而对总体的繁荣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更糟糕的是,不管荷兰卷入与谁的战争,将都意味着它在与自己的资本作战。出于这个原因,与任何一个国家的战争都必须不借一切代价加以避免。但现实是,荷兰不断地卷入战争中,不仅支出大量军费,也损失大笔的利息。荷兰损失最大的借款是在18世纪末,由于和法国的敌对状况,荷兰人很晚才向法国人贷款,但这对于许多荷兰公司来说是一个灾难,法国大革命以后的1788年8月26日,法国停止偿还债款,让荷兰的债权人目瞪口呆。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打击下,荷兰终于走向了衰退,而英国则趁机兴起,成为另一个世界大国。

图: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荷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英国自从“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体制,解放了受束缚的生产力,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珍妮纺纱机”的出现使得英国的纺织工业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卡特发明的蒸汽机则解决了工业化生产中的动力问题,标志着英国真正进入了工业时代。随之而来的钢铁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则为机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这一切都使得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实力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实力的强大为英国的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这也需要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截止到20世纪初,从西半球的加拿大、圭亚那、西印度群岛上的若干岛屿,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巴布亚,到英属婆罗洲、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印度、锡兰和亚丁,再到肯尼亚、乌干达、苏丹、南北罗得西亚、南非,一直到西非的加纳、尼日利亚和欧洲的马耳他、直布罗陀,殖民地总面积达到3000多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达3.9亿,英国殖民地占所有列强殖民地面积的59%,英国的米字旗飘扬在英国海外55块殖民地的上空,飘扬在全球的每一个时区,成为“日不落帝国”。

但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却消弱了英国的国力,并将它赶下了世界政治的巅峰,重新回归欧洲的行列,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大国。尽管如此,英国还是给世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可以说,没有近代的英国就没有现代的世界,甚至可以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英国的政治喜剧

在马丁·路德慷慨激昂的《九十五条论纲》中,欧洲大陆拉开了宗教改革大幕,英国宗教改革却始于一场无聊的三角恋爱。

1527年,英王亨利八世爱上了王后的使女安妮,并向教皇申请离婚,然后耐心的等待了六年。最后,亨利的男性荷尔蒙战胜了信仰,未经教皇同意就开销了王后,并与安妮结婚。

教皇的反应是开除亨利八世教籍。

亨利八世毫不示弱,立刻宣布不列颠诸岛信奉新教,并自封教皇。

总之,是一场三角恋让英格兰脱离了天主教体系,从此教皇不能再插手英国事务,英国走上了一条与欧洲大陆不同的道路。结果比较实惠,国王当上了教皇,捎带没收了教会财产。

事情到了查理一世那里就变样了。问题的根源却在于他的前任伊丽莎白,虽然她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也给王室欠下了一屁股债。到了查理一世,英国王室在阿姆斯特丹根本借不到钱了。1641年,查理一世在国内也借不到钱了,他只得求助议会讨论增税,因为增税权在议会手中。

议会的反应是通过了《大抗议书》,查理一世很生气,但后果不严重。他没有常备军,他想逮捕议员,自己却被赶出伦敦,更倒霉的是在与议会的内战中他竟然被俘虏了。

不过,议会也很倒霉。议会“模范新军”的军事统帅——克伦威尔,在内战结束时已经可以左右议会。这绝对不是什么好征兆,虽然人类冲突始终存在,但如果始终以暴力解决问题,那暴力将永无休止。

在审判查理一世的问题上,问题的严重性终于表现出来。克伦威尔授意下,实际上查理一世根本没经过合法审判程序就被判处死刑。

在信奉《大宪章》的英国议会中,又走出了一个专制制度,而且公然反叛了《大宪章》必须公开审判的原则,罪犯竟然是国王。查理一世的人头并没有换来真正的英吉利共和国,议会在克伦威尔当政时期被废除了。

克伦威尔是个猛人,但猛人也得死,强人政治在失去强人后必然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强人不允许另一个强人存在,而强人死后不会有人填补他的权力真空。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他的儿子根本驾驭不了老爹手下的军队,军官组织了“安全委员会”,驱逐了克伦威尔的儿子。

就在英国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英国数百年来积蓄的商人力量终于爆发了。他们的手段很简单,拒绝给军官贷款。当时的军队是雇佣军,你不给钱,当然士兵就会走人。高级军官走投无路,只得重开议会讨论征税问题。议会讨论的结果是国王复辟。

1660年议会公议,查理二世回国重登王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直接把镜头推到两代国王之后,中间当然还重复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只是没有结果。到了詹姆士二世,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詹姆士二世信仰天主教,而且他很善于总结经验,成立了一只常备军。显然,詹姆士二世不是个善茬,推行君权专制只是时间问题。

短短几十年内英国第三次走到十字路口。

对付詹姆士二世,没有流血,史籍上一般称为“光荣革命”,其实更像一个幽默剧。

这次议会没敢再跟国王动武,他们选择了与契约一脉相承的改革途径,1688年6月30日,议会7位议员发函给荷兰联省共和国执政,也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威廉,邀请他到英国当国王。

东方人觉得,这绝对是一个卖国求荣的馊主意,怎么能请外国人来当国王呢。但这也绝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但给英国带来了当代政治文明的先导——君主立宪,而且直接击溃了最强大的对手——荷兰联省共和国,并把大量贷款带到了英国。

威廉带着荷兰军队冲进了英国,詹姆士二世当然要反抗。

很遗憾,他祖宗亨利八世开销了自己臣民的天主教教籍,他当国王的时候臣民已经是新教教徒了,当然也包括军队,而他是天主教徒。所以,基本上他是指挥不动军队的。

几乎所有史籍中都表明,只有可怜的一次对抗(注意不是战役),而且根本没有伤亡记载,然后英军就在总司令率领下全部投降了,詹姆士二世仓皇出逃欧洲大陆。

此后,英国议会居然煞有介事的宣布国王詹姆士二世擅离职守,自动放弃国王职责,鉴于此拥戴威廉为英国国王,顺便通过了《权力法案》。

这份看似不起眼的《权力法案》终结了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外来户威廉由实君变为虚君,从此在英格兰再没有一个单独的人可以成为最高权威。也就是说,在“光荣革命”之后,不仅专制的王权消失了,连独立的王权也消失了。从此以后,国王附属于议会,而不是议会附属于国王。一个人统治国家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人民的议会。这就是英国革命最重要的意义。

“光荣革命”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它从多方面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

工业革命的摇篮

英国对近代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它是工业革命的摇篮,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了英国的生产力,使英国工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发端,带来了英国社会及整个世界的巨大的变化。对英国而言,它导致了英国经济中心的转移和城市的勃兴;导致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工厂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也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在英国出现了兴建机械学校和工学院的热潮;工业革命增强了英国的国力,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的头等强国。英国的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的蒸汽机、火车头冲破了国界的封锁,进入了欧洲、北美和其他国家;一切落后国家的手工工业都被机器工业所摧垮;世界各国都被强行地接受资本主义的挑战。这一世界性的经济变革是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所引起的。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对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并最终成为世界霸主,可以说,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1733年,机械师约翰·开伊发明了飞梭,改变了过去用手穿梭的织布操作,因而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还加宽了布的幅度。织布技术改进之后推动了纺纱机的发明,1738年,惠特等制成了滚轮式纺纱机,纺出了不用手织的棉纱,揭开了18世纪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4年,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这是哈格里夫斯以其妻子之名命名的。1769年,钟表匠理查·阿尔克莱特利用木匠海斯的设计,制成一架用水力带动的纺纱机,使生产过程用自然力代替了人力。1771年,阿尔克莱特建立了第一所装置水力发动机的纺纱厂。1785年,牧师卡得莱特发明了自动织布机,将织布的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从而克服了织布业落后的现象。从此,在英国出现了大规模的织布工厂。

到了18世纪末,英国的纺织业基本上都使用机器,而不再用手工操作了。纺织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后,英国的棉布生产无论是数量或是质量都已提高了,从而英国棉布畅销到国内外市场,并击败了印度棉布的竞争。

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事件是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765年,瓦特研制成功了同汽缸分离的冷凝器,提高了新的效率。但是,这种蒸汽机仍是单向动作,还不能用做工厂生产中的动力机。瓦特又经过多次研究和试验,终于在1784年研制成了在各种工厂里都能使用的联动蒸汽机。瓦特蒸汽机的出现为整个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通用动力机,从此,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结合成了机器生产的系统。这是人类生产技术上的重大飞跃,是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重大突破。

在工业上广泛地使用蒸汽机,必然扩大了对金属的需要,从而推动了冶炼业和采煤业的发展。在苏格兰、兰开郡和约克郡开凿了许多新的煤井,使煤的产量猛烈地增长。煤铁产量的剧增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又推动了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

总之,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以技术革命为中心内容的一场社会变革,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巨大转折。这次工业革命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兴起的,工业革命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并且加剧了自由竞争。

世界经贸中心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加强;英镑成为国际通用的结算货币,伦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这些都为英国整个国家地位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早在18世纪,英国就在殖民地贸易和航海方面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英国以其强大的海运业,从世界各地获得廉价的原料,控制着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取得无形收入。工业革命以后,1801~1850年间,根据官方估价的出口额从2490万英镑增加到17540万英镑,即增加了600%。185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2%。由于贸易是双方的商品交换关系,一国对外贸易额不可能超过50%,这就意味着世界将近一半的商品额是英国同世界各国的双边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