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1824700000065

第65章 秘闻:臭不可闻(8)

1990年,巴高克再次陷入财政危机,赫尤·施密特克内西(HeyoSchmiedeknecht)伸出援救之手,出资收购了集团股份,避免公司陷入破产。尽管他暂时缓解了公司的窘境,却仍没能扭转企业的颓势,因为多年的顽疾仍然没能消除,那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呆坏账,甚至可以追溯到原来的锅炉项目。众所周知,一般的设备制造项目回款周期都很长,有些合同甚至需要等待几年之后才能回收货款。到了1996年,巴高克集团的亏损总额已经高达4亿马克,其中还不仅是自有资产的损失。由于资金周转紧张,公司一度资不抵债,再次面临倒闭。银行方面不得不再次像以往那样,网开一面,启动紧急方案,帮助公司解困。然而,公司总裁施密特克内西却被赶下丁台。

接下来,本文的两位主角终于出场了,正是他们把巴高克集团彻底带进了坟墓。按照时间顺序来看,首先上台的是弗里德尔·诺伊贝(FriedelNeuber),他当时是WestLB银行总裁。这家德国北威州的银行在这一期间参股多家企业,其中就包括控股巴高克集团10%的股份。作为巴高克集团大股东的代表,诺伊贝担任了企业内部监事会的主席。那么,监事会主席究竟是做什么的呢?简单来说,监事会主席就是企业内部的最高监督者,负责监控企业经营活动是否步人正轨。作为投资人和发放贷款的银行,进入企业监事会还要负责委任董事会成员,监督经营管理的行为,避免企业领导们的独断专行。此外,作为监事会主席,他必须和董事会保持一定距离,并随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为今后的发展战略出谋划策。理论上,监事会的最佳状态应该成为董事会的顾问伙伴,对其经营活动提供批评性建说同时,决不能直接干涉董事会的决策,否则就会导致责权不明、管理混乱。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规章制度中一般都有明文规定,确保了董事会对于日常经营业务的决策权。

不过,这也就是理论上如此。实际上巴高克集团在施密特克内西被罢免之后,领导班子进行了大换血。诺伊贝通过私人关系,将克劳斯·雷德勒(KlausLederer)弄到了巴高克的管理层。雷德勒是个身高2米多的莽汉,曾经在美国ITT集团负责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不顾各大股东、公司员工和监事会的一致反对,诺伊贝于1997年初将自己的亲信雷德勒塞进了巴高克董事会,坐上了总裁的宝座。

雷德勒这下可谓是鸡犬井天,得到了一份天价的工作合同:5年合同期,每年年薪100万马克,可惜的是,公司没撑到5年就破产了。后来,人们才发现,诺伊贝安插自己的亲信是别有用心的。作为WestLB银行的总裁,诺伊贝在几十家企业集团兼任监事会顾问,使得他在德国莱茵鲁尔区一带的能源、天然气和机械制造企业中具有一言九鼎的影响力,在圈内被誉为“鲁尔区的教父”。他曾与当时德国北威州州长沃尔夫冈·克莱门特一起积极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巴高克集团安插了自己的亲信雷德勒之后,诺伊贝更加巩固了自己在公司中的地位。然而,雷德勒和诺伊贝这一对搭档在脾气秉性上可谓天壤之别。诺伊贝头脑冷静,精于算计,雷德勒则是大大咧咧,脾气暴躁,而且绝对的工作狂,很少对别人的工作表示满意,给人感觉似乎谁的能力都不如他。因为有着强硬的后台,雷德勒上任一年之后,又当上了巴高克集团下属子公司巴克多尔(Bakke-Duerr)能源科技公司的总裁。

雷德勒的宏图大业初战告捷,不过也就此停滞不前了。就在他看不到未来的曙光之际,诺伊贝在1999年初又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他必须把机械制造行业的龙头老大普鲁萨格集团兼并纳入巴高克旗下。WestLB银行恰好是普鲁萨格集团的大股东之一,如果能占有普鲁萨格集团,那么雷德勒还可以获得一份大礼:在并购之后的几年,普鲁萨格集团的优良业绩可以暂时抵消巴高克集团的巨额亏损。与此同时,诺伊贝私下里和普鲁萨格集团总裁迈克尔·弗伦策商定,共同在汉诺威组建一个新公司,就是现在著名的旅游事业集团图伊集团:其中,巴高克控股50%,并外加一个总部位于基尔港的军舰制造企业HDW。没有人会知道,正是这家被誉为业绩良好的军工厂最后把巴高克集团拖人了坟墓。

兼并了HDW之后,巴高克集团的财务状况更是不堪重负,只好继续向银行借贷,并把普鲁萨格集团的盈利用于填补其他下属企业的亏空。为了应付财务危机,雷德勒又把弗里茨·卡尔(FritzKall)重新召人董事会。这位被称为“善于玩火的财务大臣”的家伙早在1999年秋就曾掌管巴高克的财务大权,迫于集团内大股东普鲁萨格公司的压力,一度被打人冷宫,因为他极具冒险性质的财务管理方式受到广泛置疑。然而,在东山再起之后,卡尔再次玩弄做账技巧,向银行争取新的贷款。他采用的方法是,尽量拖延公司的支付日期,以便在年报公布前使公司账目上的现金流总额显得多些。此外,他还利用高估固定资产的方式,抬高公司自有资产总额。总之,他所做的一切,被专业人士称为“现金清算法”,为的是保证巴高克集团的总账上经常获得新的现金补充。实际上,巴高克集团旗下100多家企业并不是每家都亏损,雷德勒和卡尔就把经营良好的企业账上的现金盈余转移到集团总账上,来解决下属其他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其中最有现金实力的就是那家造军舰的企业HDW。众所周知,在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特别是造船业中,客户在项目签订合同之初,需要给生产商支付相当高的定金。因此,巴高克集团可以说在这一期间从HDW那里获得.了10亿马克的内部无息贷款。这一结果得来全不费功夫,因为雷德勒本人在这一期间成了HDW的总裁,这也是他在巴高克集团内部企业的第三个总裁职位。

巴高克集团的衰落开始于2000年底。当时,普鲁萨格集团明确向巴高克集团领导层表示,不能一味地向集团内部的亏损企业输血,决定停止继续给总部拨款。雷德勒只得接受这第一个资金缺口的出现。然而,这不过是个开始:一年之后,巴高克集团的重要资金来源HDW也威胁总部,拒绝继续给集团提供资金。因为,HDW的许多客户都担心,负债累累的巴高克集团会陷入破产,这样一来,他们支付的高额定金有可能付诸东流。迫于银行方面的压力,巴高克集团总部监事会于2002年春将财务清算中属于HDW的5亿马克作为母公司的外债贷款,并明确规定了第一期还款期限为2002年9月。

雷德勒非常清楚自己面临的处境:集团财务状况岌岌可危,他只好火速向银行申请债转股,以解燃眉之急。在他看来,目前只有一个办法:他暗地里运作,在年初对外宣布,将HDW扩股100%,以便摆脱HDW大股东的控制。后来,他又放弃了这一计划,另谋生路,找到了新的买家,入资控股HDW25%的股份。这是一家美国投资公司OEP,是美国第六大银行第一银行的子公司。雷德勒本人与该银行上层领导私交甚好,所以没有费多大周折就谈成了这桩买卖。这次行动对于雷德勒来说可谓一举两得:首先,通过股权转卖的收入,可以降低贷款利息和还款额,另外,他还可以借助OEP的入主,长期控制HDW,以便巩固自己在巴高克集团的统治地位。更何况,就在此时,雷德勒心里十分清楚,要是政府委派破产监督员来调查企业内部情况,巴高克集团已经够格申请倒闭了,所以这桩买卖是他惟一的救命稻草。甚至这就是他蓄谋已久的一场赌博,目的是为了今后在巴高克问题上的讨价还价。当然,这种说法缺乏相关证据。

对外,雷德勒则宣称,此次交易是为了与德国著名企业蒂森—克鲁伯集团共同组建造船联盟。实际上,这桩交易令HDW元气大伤。过了一年,雷德勒没有透露的黑幕交易在巴高克集团陨落之后才大白于天下:OEP入主HDW的时候采用做假账手段,实际所花的钱只有合同价格以及对外公布数字的1/3多一点。从财务角度上来说,如此行为并不违法,然而却是明显地欺骗股东。后来,股东们得知此事后,都异常愤怒,其中最为光火的是盖伊·韦瑟—普拉特。这位韦瑟一普拉特是个美国人,拥有几十亿的资产,拥有巴高克集团8%的股份。这位精明的投资人当初就是看中了巴高克集团旗下HDW公司这个聚宝盆。HDW如今落人别人之手,整个巴高克集团也成了毫无希望的烂摊子。韦瑟—普拉特一气之下,将巴高克集团告上法庭,试图阻止这场交易。然而,雷德勒非但没有收敛,反而于2002年7月正式宣布,将HDW剩下的所有股权都转卖给OEP。这一做法的最终结果就是,巴高克集团彻底失去了HDW,也就预示着集团公司即将走向灭亡。

众所周知,每个集团性企业都有两本账:一本是集团母公司的总账,即下属子公司各自的业务分账合并起来的公司总账。这样的财务报告通常缺乏说服力,因为母公司与子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家公司。因此,集团性企业必须还有另外一种财务报表,即在总账下面的各个科目列出各个子公司分账的汇总情况,也就是说,集团内部的交易也要有所体现,然后在销售额中剔除子公司之间的买卖业务,得出集团公司的真实业绩。否则,具体科目的明细就会混沌不清,真实情况就被掩盖了。雷德勒正是使用卑劣的手段在账目上做手脚,故意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HDW易手之后,巴高克集团的自有资产总值明显下降,使得自有资产和外债比率从原先的12.5%降到了6.5%。与此同时,在集团公司现金清算时,剥离了HDW那部分的资产,使得巴高克集团一夜之间陷入倒闭的绝境。德国战后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就此拉开了帷幕。

如同以往情况一样,地方政府和各大银行还是凑在一起商讨紧急预案,试图挽救巴高克集团,却没有成功。2002年7月,巴高克集团被迫申请破产。接下来,公众和媒体都对巴高克集团监事会提出置疑,为什么没有及早公布有关消息。其实早在5月份,他们就从雷德勒那里获悉,集团财务状况“非常危险”,需要尽快筹集8亿到10亿欧元来填补亏空。更何况,雷德勒还隐瞒了更糟糕的事实:巴高克集团实际亏损额至少是上面公布数字的5倍之多!直到一个月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一情况。狡猾的雷德勒一直玩弄花招,将事实真相隐瞒得天衣无缝。直到集团监事会慢慢觉察出他真正的企图,已经为时已晚,因为雷德勒早已给自己留下后路,金蝉脱壳般地投奔已经脱离巴高克集团的HDW公司,在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职位。他甚至就是在巴高克集团宣布倒闭之前,就及时脱离苦海,摆脱了与老东家的所有瓜葛。后来,政府监察部门对此事进行调查,他因为涉嫌经济欺诈和恶意制造企业破产,迫于强大的压力,最终从HDW领导岗位上主动辞职。

诺伊贝当初放任雷德勒的行为也因此自食苦果。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他忽视了对雷德勒业务行为的监控。最终,诺伊贝也没能逃脱干系。作为集团监事会的主席,他所在银行在贷款业务中监控力度很小,使得政府调查员开始怀疑,诺伊贝到底从何时起就对巴高克集团的财务状况听之任之了。特别是当正式的调查开始之后,这位WestLB银行总裁被迫退位让贤。此时,他仍旧保留巴高克集团监事会主席一职,因为他担心如果再宣布辞职,容易引起官方的怀疑,他可不想让司法部门抓到把柄。2003年3月,巴高克集团最终公布其累积亏损总额高达30亿欧元,诺伊贝还是被赶下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