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二、在家庭教育中,努力去营造快乐、友好、温馨、祥和、激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为人父母一定要让家庭充满笑声,这样孩子才能活泼乐观,个性阳光,心态积极。儿童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因为和谐是儿童心灵的营养,只有在和谐的土壤中,儿童的心灵才有可能得到健康的成长。特别警惕“语言暴力”这把软刀子,它杀伤力更大。
三、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开始教育或强迫他学什么。这样你常常会得到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太差。
四、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看孩子时,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的更多是孩子的缺点。
五、避免期望过高、过度教育、强行塑造、攀比、不准失败等不正当教育方式给孩子造成太大的精神压力,致使孩子情绪低迷。情绪一坏,别说提高能力,就是原来已有的能力和技巧也发挥不出来。
六、提高修养。减少不良情绪的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修养,养成豁达乐观的心境,学会制怒,学会宽容。随着自我修养水平的提高,看问题的角度会更高、更远,心理的调控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心理学的创始人马克斯威尔?马尔兹说:“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更好,就会更成功,更健康。”他认为,快乐不仅仅是成功的“果”,更是成功的“因”。快乐不但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能力。
孩子尽管没有缺衣少食的忧虑,但他也有不快乐的时候,孩子只有心情好,才能学习好,成长好。因此,父母要学会用赏识教育方法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其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解决孩子的问题。在孩子放学归来之后,先别忙着问孩子考了多少分,考了第几名,作业做完了没有,而应留心一下孩子的表情。如果他情绪不好,就应该询问一下:“你是不是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你是不是有什么烦恼?”“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需要我们帮助吗?”孩子说明了情况,父母应该尽可能帮助他,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他。所谓帮助是和孩子一起讨论、商量和分析,引导孩子作出决策,找出解决问题有效方式、方法。经验告诉我们,许多孩子情绪波动,都是因为他们遇事不知怎么处理。只有教会他们作出有效的决策和可操作性的方案,他们才能安定下来,空讲道理没有用处,批评、指责更徒劳无益。
二、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当孩子出现不良的情绪时,及时地将孩子带离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情绪的环境,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引导孩子多角度认识问题,使孩子能自找宽慰,稳定情绪。
三、教会孩子情绪调整方法。如:
1、可以通过运动、散步、爬山、看大海、听音乐、下棋、看电影电视、看书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消除心理疲劳,疏解心中不快。
2、找个知心朋友或父母谈谈心,聊聊天或进行倾诉,把心中的不快、烦恼释放出来,也可通过写日记、放声哭泣、大喊、深呼吸等方式进行释放。
3、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宽容、体谅对方的行为。
4、学会忍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运用自我暗示或默念等方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5、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情绪。如微笑面对一切,要快乐,就要行动快乐,做出快乐的样子。
6、学会忘记,要控制自己的思绪,不让烦恼放大、扩散而影响工作,生活,学习,可以通过睡觉,什么都不想,或想象美好的事情做到这一点。这里的遗忘不是简单的记忆抹杀,而是一种成熟,一种超脱。应当主动忘记生活中曾有的不幸和痛苦,清除心灵的暗流,轻松地面对各种考验,充分享受生活给予的各种乐趣,让心灵沉浸在一种悠闲无虑的宁静中。
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幸福、成功的人,赏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如果在这时能给孩子以赏识,那么孩子的一切烦恼就会得到化解,快乐便会油然而生。
赏识是让身体弱者成为心理强者
人的身体有强弱、健康残疾之分,可很多人却以外在的标准轻易地对人的心理、性格、命运等下全部结论。你知道人的潜能有多大吗?其实任何一个人都能成为强者,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父母不能把他看成是弱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赏识教育”。
生活中,身残而志不残的实例随处可见。如高位截瘫的张海迪,面对死亡而写下生命留言的陆幼青,与肝癌病魔顽强拼搏的焦裕禄等等,无一不感动并激励着每一位健全的人。
事实上,无论人们抱以怎样美好的愿望,我们还是会遭遇一些不幸,我们总会得到一些先天性残疾的儿童。比如痴呆儿、聋哑儿、肢体不健全、心智不健全的婴幼儿等。另外,还有一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灾人祸,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比如火灾、车祸、地震、流行病毒等等,往往夺去正常人的健康。就连今天的社会环境,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也会造成孤独、抑郁、变态等精神症状。
人对于弱者天生具有一种怜悯心,对他们的不幸表示出自然的同情心。对于街头行乞的残疾儿,我们总会善意给以施舍;事业有成的富翁,也总会向社会慈善机构捐赠大量钱财;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还会引发国际人道主义的援助。
可是,对于身体病残的孩子,我们不能一味地怜悯同情他们,在给以爱心和帮助的同时,首先把他们当作正常的人来看待,给以必要的鼓励和赏识。尽管他们在某一方面有缺陷,可在别的方面,他们却跟我们一样,甚至还更优秀。
有一位先天弱智的儿子胡一舟,对于父母来说,这是很不幸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不过,一舟的父亲并没有歧视他,而是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经常带他到乐团去玩,结果,这孩子在音乐方面竟表现出异样的天赋,他指挥的才能甚至令知名指挥家叹服。电视里,我们没有少见他的风采。
孩子对大人的态度是很敏感的,即使这种态度没有表达出来。所以,如果我们对孩子怜悯,他们就认为自己更应怜悯自己 。
一次车祸使一位11岁的女孩失去了一条腿。从医院回来后,她用拐棍帮助行走。女孩在医院理疗科学习了很长时间怎样照顾自己,怎样借助于拐杖行走。医生还特意嘱咐让妈妈鼓励女儿自己照顾自己,不要为她做过多的事。而妈妈却为女儿伤心,她总想替女儿干点事来安慰自己,从感情上弥补对女儿的不足。她把能干的事,全替女儿干了。帮她换衣服,洗澡,洗衣服,帮她把饭送到房间里,有时还帮她梳头。妈妈干得越多,女儿就干得越少,女儿干得越少,就越对自己没有信心。她慢慢地只呆在自己房间里,什么都无心干。就这样女儿从一个总是笑嘻嘻、勇气十足、自己帮助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常常发脾气、唉声叹气、无能为力的孩子。
成功地救助自己的病残孩子是每个父母真诚而美好的愿望,而实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怜悯,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仅仅是怜悯他们,会给他们增加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形成心理上的残疾,这是非常有害的。
在家庭里,父母更多的是从精神上鼓舞他们,激励他们的鼓足勇气,以自己的奋斗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身体上的缺陷无法改变,但如果有一个强健有力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心理,战胜困难的毅力与决心,不自怜自惜,可以想像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会比在父母怜悯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有能力和幸福得多。
在我国,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女子。当孩子出现病变之后,父母总是很紧张很焦急,总是很同情很关照他们,给以更多的医护和关爱,很自然,孩子有病需要父母的注意和理解,需要我们的支持,疾病对他们是严峻的考验,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和渺小。过分的关爱和怜悯只能挫伤孩子们去战胜疾病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我们更应该鼓励他们正视疾病,使他们尽快适应正常的生活。
最后,我们还是来学一点成功的经验吧。
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阳阳。可是没多久,女儿的听力有点问题,而更为不幸的是,在女儿1岁半的时候,一次医疗事故彻底破坏了女儿的听力,诊断书上无情地写着“脑干电位显示,双耳全聋。”“只能上聋哑学校,从聋哑孩子的方向培养”的现实,令这位夫妻彻底绝望了。
由于这种绝望心情,夫妻开始犹豫了,是生第二胎,把女儿当个残疾孩子抚养呢,还是竭尽全力帮孩子摆脱疾病的磨难?夫妻俩思想上几经斗争、徘徊。最终,他们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道路,在改变女儿命运的路上,每走一步都异常的沉重艰难,洒满了眼泪和汗水。
为了治病,阳阳光针灸就进行了5年,到7岁时,孩子已经有了一点点听力了。这时,他们将对女儿的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起步、追赶、超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阳阳6岁已认识2000个汉字,还学会了看口型和人交流,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8岁时写出6万字的童话故事;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被某大学教育系录取,成为中国第一个少年聋人大学生。 17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18岁主演了取材于两位残疾姑娘真实故事的影片《不能没有你》。
在这一系列的成绩背后,父母功不可没。父母的“秘诀”在于,专找孩子的优点,坚信孩子“行”,并不吝自己的“赏识”。按他们的理论就是:
“使庄稼满意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使孩子乐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我们教育孩子的奥秘在于父母心灵深处坚信自己的孩子行。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他而自豪。”
“做父母最重要的是应该给予孩子力量,必须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不停地为他们鼓掌欢呼,为他们加油。也许学会赏识,正是打开孩子潜能之门的金钥匙。”
在此基础上,这对夫妻把自己成功的教育经验升华为一种教育思想,即“赏识教育”,培养出自己的早慧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