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曾经告诫过父母:“你想让孩子成为低能儿吗?办法只有一个:无休止地关心他吧。”爱心教育不是娇惯迁就、包办代替、无原则的满足和过度保护的“溺爱”孩子,正确的方法和教育意义,是父母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关爱、如何关爱?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把所有爱心化作一种力量,鼓励、引导、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成才。为此,父母给予子女的爱心,应该是一份完整的、理智的爱;一份以关怀为起点,以理解为基础,以尊重信任为核心,以严格要求为原则的爱,这才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真爱!
尊重孩子,才是真爱
爱心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孩子就是人格上与孩子对等,让孩子的心灵在爱抚舒展的状态下成长。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很久以前就说过:“我们要像尊重上帝一样,来尊重我们的孩子。”那么作为父母,为什么要尊重孩子呢?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自信?什么是自尊?我们认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而自尊就是相信自己有价值。尊重才能让孩子产生自尊。自尊是打开孩子求知的金钥匙。自尊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进取心的强弱,孩子自尊心强,上进心、自主意识就强;孩子自尊水平低,进取心、自觉意识就弱。自尊是自我教育之母,只有自尊,才能真正地自爱、自信、自强。
孩子是在成人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如果孩子在羞辱中生活,他将会自卑。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
知心姐姐卢勤认识一位朋友,他才华横溢,但胆小怕事。一次卢勤请他与几个朋友吃饭,他始终坐在桌角,不怎么跟大家交谈,更拒绝吃鸡蛋。卢勤很纳闷。后来在一次谈心中,他透露了其中的秘密。原来,他上幼儿园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邻床的小朋友从家里拿来一篮子吃的东西挂在床头。一天,这个小朋友告诉老师说鸡蛋丢了。老师没有调查清楚就认为是这个朋友偷吃了。他不承认,老师就把他关进了小黑屋,说不承认就不放他出来。他说,当时,他害怕极了,就违心地承认了。于是,小朋友们总骂他是“小偷”。那年他四岁。从此,他一见鸡蛋便有一种恐惧感。
尊重孩子就是爱护孩子,尊重孩子,就要维护孩子的人格尊严。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践踏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从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一个从小失去尊严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堂堂正正地做人,很难抬起头来走路。人没有了尊严,哪里还谈得上自信、自强?有尊严的人才能永远有动力。
台湾作家三毛自幼性情孤僻,情感脆弱,读初中二年级时数学成绩很差。平时对三毛十分冷淡的数学老师,一天因三毛做不完习题,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大家的面讲:“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说着就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身给全班同学看。全体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老师等大家笑够后让三毛到教室角落一直站到下课。下课后,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学生的走廊和操场绕一周再回到教室。许多学生看了三毛这副模样都尖叫起来。三毛在学校受到莫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回家后并未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泪。直到三天后才显现出这件事的后遗症:三毛早上去上学,在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昏倒了。后来,她一想到去学校,便会立刻昏倒失去知觉。从此,三毛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再也不肯去学校,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接触外人,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达7年之久。
老师这种缺乏宽容与尊重,把严格变成了严酷,往往会酿成怵目惊心的教育悲剧。离开了对孩子的尊重,任何高明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对孩子的爱,以尊重为前提才是真爱,否则不会被孩子所接受。
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更需要从心理接纳、尊重孩子,这是父母应当学会的爱心教育的基本方法。这种尊重不只表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要发自内心,尊重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爱好与选择、思想和观念。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孩子,没有这一条,一切教育都会落空。
尊重是家庭和谐的基础,是师生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孩子虽小,自有独立的人格,在他们内心深处,时时都在呼唤平等与尊重。我们应该把孩子看成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有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即使孩子犯错误,其人格都是不可践踏的。父母横眉冷对,恶语中伤,拳脚相加,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也不叫真爱。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有义务抚养他,没有权利任意支配他;有权利教育他,没有权利侮辱他的人格。他像社会上其他任何人一样,有权利得到尊重。
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片段,文中记述了作者一件令他难忘的童年往事:
那是我8岁那年的事情。一天,爸爸下班回来,说是要参加厂里的一个宣传会,要戴上一枚毛主席像章。那像章一直别在箱子盖的内侧,但当爸爸去找的时候,那枚像章却不翼而飞了。爸爸忽然想起有一次我曾经拿像章玩过,于是认为是我拿的。我怎么申辩也没有用,最后急得哭了起来。爸爸见我哭了更加冒火,拿起鸡毛掸子就揍我。揍完了,拿来洗衣板要我跪着,反省自己。我委屈极了,放声大哭,就在这个时候,妈妈在箱子里找到了那枚像章。原来是像章没有别稳,掉进箱子里了。这时爸爸默不作声地从妈妈手里接过像章,走到另一房间里去了。妈妈过来拉我,我就是不起来,最后妈妈说:“难道你还指望爸爸向你认错吗?”
美国心理学学家罗达?邓尼说:“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
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也常犯错,承认错误求得宽恕,是平等对待和尊重孩子的行为。父母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道歉,能够愈合孩子心中的伤口,孩子也就豁然开朗,会让孩子萌生“父母很尊重我”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也与孩子自尊和自信的形成息息相关,这是爱心教育的结果。为此,父母在尊重孩子人格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孩子的选择,对孩子的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好处。如果孩子在选择尝试中失败,父母千万不要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责备来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利,甚至阻止孩子选择的实践。培养孩子自立精神,鼓励孩子走自己的路。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的选择。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选择意识。选择的意识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很重要,这样孩子渐渐就会养成一些自己作主的意识。但同时要提醒孩子:不要一直追求选择最好的,但一定要作最好的选择。其次,不要对孩子管得过细。父母们总觉得孩子的一切事务都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这样最容易导致对孩子管得过严过细。对孩子管得过细,孩子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机会与能力。其三,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在一些事情上,父母可以不给孩子太多的建议,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尝试、比较,在几种结果中,孩子会获得自己的选择。
二、善待孩子的隐私。凡是隐私总有难言之处,隐私被别人知道了,就会觉得抬不起头来,会烦躁、忧虑,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暴露孩子的隐私,除了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会麻痹孩子的羞耻心,削弱孩子的自省力,破坏亲子关系。那么,哪些行为属于父母侵犯子女隐私权呢?如:父母私自拆子女的信件;偷看子女日记、电子邮件、窃听子女与他人通话等行为;采用暴力、胁迫、引诱等方式要求未成年子女说出内心并不愿意被他人知道的秘密;私自检查未成年子女的私人物品以窥探未成年子女的秘密;对未成年子女只说给父母的秘密向外宣传等等。
三、尊重孩子的各种权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也要尊重他的各种权利。如:交往的权利;提问的权利;犯错误的权利;游戏玩耍的权利;独立空间的权利,进入孩子的房间都应先问一下,征得同意方可进入;动用他的东西,要先经得允许。这样不但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而且能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
孩子虽小,权利犹在,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的主体,拥有个人的权利。即使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权利,随意调遣、处置。
四、尊重孩子发表不同观点和意见的权利。有些父母习惯一切都要替孩子安排好,子女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的设计、安排。从幼年时的学画、学琴、学歌;到稍大些的择校、择班、择师、择友;到高考时的学文、学理、学医、学工……一切都由父母安排,毫不尊重子女的自己选择权利。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就是阻止孩子走向独立。
杜威说:“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孩子,才是真爱孩子。爱心教育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去对待。只有尊重孩子,耐心感悟孩子的内心的冷暖,以平常心陪伴孩子的成长,孩子才能逐步建立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才有可能抵挡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各种打击和挫折。
理解有多深,爱就有多深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了,对孩子的教育,“开宗第一,便是理解”。亨利?詹姆斯说:“理解是人类心灵最深层的渴求。”诗人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理解有多深,爱就有多深。
理解就是要有“同情心”,要知道孩子内心的真正感受和想法。父母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有许多问题,本来父母想不通,换位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理解的作用。
在全国30个省、市采集近5000份问卷调查显示,有27%的中小学生将“父母不理解我”列为主要烦恼之一,那么作为父母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呢?请父母做好以下四点。
一、换位理解
孩子的世界不用孩子的心去理解就无法弄懂。由此我想到了下面两件颇有意思的事情:
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在洗手间用杯子浇了他班里最矮的同学一身水,老师问为什么向这位同学身上倒水?他说:“老师,我想让他快点儿长高。”老师听完心猛地一颤,原来,这几天,她班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每天早晨,她都和小朋友一起给种子浇水,并告诉小朋友:“小种子只有喝了水才能长大长高。”
另外一则是,一孩子把吃过的香蕉皮丢掉厕所水道里,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而扔在厕所水道里,那样厕所很容易堵住。他解释道:“妈妈,我看见垃圾桶里没有垃圾了。我们老师说,香蕉皮放在垃圾桶里隔一夜会生小虫子的。如果把它扔厕所里,用水冲掉就不会生小虫了。”
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只有学会“儿童思维”,才能够发现孩子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
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来理解世界,用孩子的思维来感知世界;要学会转换角度,真正“设身处地”地使自己“变成”孩子,排除自己的经验、知识、价值观、人格特点、兴趣爱好、思维定势等等的干扰,用一颗同情、理解、爱心去接触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读懂孩子。
有一位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讲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他三岁的女儿跟他很好,可他发现,女儿最不爱逛商店,每次都哭闹着不愿进去。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比家里好玩多了,小孩为什么不爱去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一天,领着孩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松了。他蹲下身子给孩子系鞋带时,忽然发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森林般的大腿和来回摆动的大手,一个个见棱见角的大提包,不时碰到孩子的小脸和身体……他明白了。
“这里太可怕了,我们一分钟都不能待了,马上回家去!”他大声地对女儿说。可是爸爸把孩子扛到肩膀上准备离开时,孩子笑了,不想走了。哇!原来她看见了漂亮的玩具。
蹲下来与孩子平视,是每一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就需要父母有变换角色的意识,抛弃自己的偏见,学会换位思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看懂孩子。蹲下来才能与孩子平等相待,蹲下来才能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蹲下来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这里的“蹲下来”不仅仅是指“肢体的蹲下”,更是指“心灵的蹲下”,即父母在心灵深处平视孩子。其具体的心理换位可以通过下列各种方法进行:
(一)在心理上扮演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认识问题,体验孩子的某种切身感受。比如,设身处地地想想:“我这次考试倒退了十几名,心里非常懊丧……”“我的入团申请没有回音……”这样,您就能较容易地摆脱固有的“自我中心”意识,而能以孩子的心去感受生活,许多问题的处理也就会好办得多。
(二)在心理上与孩子进行双向对话。一会儿扮演父母,一会儿扮演孩子,进行双向对话。现实中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很自然地进行内心独白:“他这是怎么啦?这不是明知故犯吗?……”双向对话法就是在这一连串的内心独白中插入孩子的对答。一旦进入双向对话的思路,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处理起来也就顺手得多。
(三)把自身生活经历中的某些感受,迁移到家庭教育的类似情境中来。比如,想想自己在一次大会上迟到几分钟的难堪,想想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没有做好的心情……这都有利于体验孩子在类似情境中的心态。
(四)通过回忆来唤回自己的少年时代,如此,亲子就会有更多的心灵相通。实事求是地说,家庭教育的许多麻烦都源于成人的“以己度人”,忘了孩子到底是孩子。只有经常想想自己的少年时代,想想“假如我是孩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世界,才能有亲子心灵的相通,孩子也才能少一些“不听话”。
二、要有爱心、事业心和童心
(一)爱心教育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体现在人性的尊重和人文的关怀,离开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教育的秘诀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爱”,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真爱”。有爱心才能有耐心,耐心不够,说明爱心不够。这句话很多父母听了以后都觉得很委屈,每天含辛茹苦,兢兢业业,为的都是孩子,怎能说爱心不够呢?
现在大多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爱的是分数,是成绩,是荣誉,是面子……而不是生命。既然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带有功利色彩,你的爱就会随着孩子的分数成绩大起大落。孩子分数成绩好了,你的爱就来了,耐心也就来了;孩子的成绩不好了,你的爱也就收起来了,耐心也就没了。爱和功利的混合,使得大人、孩子都痛苦不堪。只有爱心才能赢得爱心、培养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