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他主张,教育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并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反对那种不顾孩子特点、干涉并限制孩子自由发展、违背孩子天性的传统古典教育,所以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
让孩子由被动教育变为自我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要不断地把父母的被动教育逐步改变为自我教育,这是自然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一个人能否成功与自我教育开展得早晚、开展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教育是良好自觉性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良好的主动性。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曾经读过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有位老人与邻居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那些顽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他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
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的回报。”尽管这个承诺孩子们听起来感到很离奇,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呢,也如约会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他对孩子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你们看每人每天给你们5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挣钱状况实在糟糕透了。我连付给你们每人每天5毛钱也无法办到,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一毛钱,你们看怎样?”
孩子们很快地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的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事?”就这么着,孩子们走了,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孩子们扔石头的始动原因发生了变化。早先的时候,他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扔石头使他们感到好奇、好玩、冒险,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就越逆反。可是,从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的时候,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就发生了变化,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这一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要没有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这个故事蕴含着以下道理:父母只有把孩子的行动变为他们自己内心的渴望,孩子才会具有自觉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自我教育。教育应该是“四位一体”,即社会、学校、家庭及孩子的自我教育。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尽快尽早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一种自我增值的能力。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父母把教育内化为孩子们的自我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自我教育能力一旦形成,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心灵也就被唤醒了,这时自然教育才真正走向成功。
那么怎么来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这种能力呢?
一、自我教育是由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结构。一般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力争达到一定预期效果,然后对其进行自我评价,形成对自己新的认识,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这正是自然教育法的目的和宗旨。
1、自我认识。正确的自我认识是正确的自我教育的前提,只有当一个人了解自己时,他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首先从自我认识开始,没有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就无从谈起。
孩子认识自我,一般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自己的亲身实践;一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孩子较小时,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来自他人的评价,尤其是“重要他人”的评价。(重要他人是指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一般是父母和老师)。
有些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正是这两个途径上出了问题。一个是由于整天死读书,极其缺少亲身的实践活动,个人经验十分匮乏,缺少能力,因此往往表现出不了解自己的潜力,很不自信,胆子小。另一个是由于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错误评价,也会影响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批评”即批评、惩罚太多,使孩子产生自我设陷,认为自己不行,丧失进取,自暴自弃;又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赏识”,使孩子错误认为自己很完美,很了不起,过高估计自己,甚至狂妄自大,耐挫力差,受不了委屈。所以父母对孩子评价要力求客观。
要想矫正孩子错误的自我认识,树立他的自信心,一方面,父母要多提供实践的条件和机会,让孩子取得个人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父母要及时肯定孩子的成功经验,同时艺术地指出孩子的不足。另外,父母还要诱导孩子积极地从自己的行为及后果中认识自己,让孩子在同他人的比较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
2、自我要求。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的重要一环,从现实教育实践来看,在四个环节中,目前最薄弱的一项就是自我要求。也就是说,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自我认识),也能知道自己做得如何(自我评价),但行动力差(自我践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不想去做(自我要求)。
如果没有自我要求,就不能实施自我教育。推动自我教育的进行,首先要关注的是自我要求这一环。
要进行自我教育活动,自己提出对自己的自我教育的要求是很关键的一环。也就是说,父母要想方设法促使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需要和动机。一个觉得自己已经十分完美的人,和一个自认为无可救药的人,同样都不会真正进行自我教育。因为他们都没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幼儿的自我教育特点——做好孩子:小学生的自我教育特点——有好行为;初中生的自我教育特点——有好品质;高中生的自我教育特点——有好人生。父母要针对不同阶段孩子的自我教育主要特点来诱发孩子自我教育的动机。
有了自我教育的需要和动机之后,就要设置目标,安排计划,包括行动的方案、步骤、操作的关键、难点及方法和措施等内容。这样一来自我要求就明确化了,更有利于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时间管理。
3、自我践行。为了确定自我践行的实施,孩子必须学会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整。
自我监督要求孩子对自我践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加以判断,看看哪些和原来预想的设计安排有了出入,出了偏差,分析一下造成的原因是哪些,准备如何解决?低龄孩子自我监督需要父母适当的暗示提醒。
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是实施自我教育的保障,自我教育的实质是善于强制自己。有没有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是自我教育成败的关键。
自我调节要求孩子遇到现实情况与预期的情况不同时,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调节目标或调整目标完成的时间一定不要轻言放弃。孩子永远应该记住成功有四个秘诀:第一是坚持,第二还是坚持,第三仍然是坚持,第四才是放弃。
父母要创设环境和条件锻炼孩子的良好心态,磨炼孩子的意志。意志只能来自正确的目的,所以自我控制是和孩子的目标、理想、追求紧密相连的。另外,父母要激励孩子善于唤起心中的美好目标,再次强化对自己的要求,可以通过格言、警句、榜样、自我暗示来激励自己坚持。
4、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第四个环节,同时它又影响下一次自我教育的方向,使孩子获得新的自我认识,获得新的动力。
指导孩子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自我评价就是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目标或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环节。孩子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强化自己积极的行为,克服消极的行为。评价自己和认识自己是相辅相成的,评价自己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反之,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评价自己、反省自己。在这方面父母可以进行一些具体的操作,比如,和孩子一起设计目标计划执行等行为评价表格,每天或每周和孩子一起在表格中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此来调动孩子主观能动性和内驱力。
二、自我教育的方式有两种:自我体验和自我锻炼。
1、自我体验。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只有渗透着深厚的情感因素时,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才更深刻,行动起来才更坚持。在自我教育中,父母要指导孩子伴随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情感体验,要引导孩子在道德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道德情感,要注意通过情境创设让孩子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也要引导孩子体验错误行为后的痛苦及战胜缺点,取得成绩的愉悦体验。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羞耻心、同情心等,促使孩子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心灵的触动需要体验。通过体验,孩子有触及灵魂的真切感受,很自然将父母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将他律内化为自律。如让孩子体验一下盲人的痛苦,从而提高他保护眼睛的自觉性等都是通过体验法,让孩子成长。
2、自我锻炼。孩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战胜自我是最难的,认识自我便是由此开始,自我教育也是由此开始。父母要通过让孩子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父母指导孩子自我教育,就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进行实际交往,在实践中吸收精神养料,锻炼品德,增强个人修养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个人修养的能力和习惯。自觉参加实践,自我锻炼是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因此父母要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我修养,在实践中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三、自我教育要注意的事项
自尊和上进是孩子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孩子就会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向着最佳的方向自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和上进心。”可见,父母要想增强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自我教育不是父母手把手地做,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去认识,去评价,去行动。父母的作用是指导,是参谋,是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工作是把自我教育的钥匙交给孩子,即教会孩子自我教育的方法。
总的来说,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是孩子的主体性的表现,是通过孩子自觉和主动走上自然教育发展之路。自我教育水平的高低,自我教育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孩子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发挥得如何。孩子身上自我教育的潜能是很大的,这种潜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出来,要看父母能否以高超的自然教育艺术调动孩子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了。
不要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孩子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也就是说,教育是一个生命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加工、制造的过程。它不可能按照事先确立的标准批量生产,因此,因材施教才是最根本、最科学的自然教育方法,作为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按着孩子的特长、爱好去培养,而不是自己的爱好。
有一天,动物们决定设立学校,教育下一代应付未来的挑战。校方制定的课程包括飞行、跑步、游泳、爬树等。为方便管理,所有动物一律要修全部课程。
鸭子游泳技术一流,飞行课的成绩也不错,可是跑步就无计可施。为了补救,只好在课余时间加强练习,甚至放弃游泳课来练习跑步,到最后磨坏了脚掌,游泳成绩也变得平庸。校方可以接受平庸的成绩,只有鸭子自己深感不值。
兔子在跑步课上名列前茅,可是对游泳一筹莫展,甚至精神崩溃。
松鼠爬树最拿手,可是飞行课的老师一定要它自地面起飞,不准从树顶下降,弄得它神经紧张,肌肉抽搐。最后爬树得丙,跑步更只得了丁等。
老鹰是个问题孩子,必须严加管教。在爬树课上,它第一个到达树顶,并且坚持用最拿手的方式飞,不理会老师的要求。
到学期结束时,一条怪异的鳗鱼以高超的泳技,加上勉强能爬的成绩,反而获得平均最高分还代表毕业班致词。
另一方面,土拔鼠为抗议未把掘土打洞列为必修课,而集体抵制。它们先把子女交给獾作学徒,然后与土拔鼠合作另设学校。
以上这段寓言说明了教育中个别差异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承认差异,接受差异,赏识差异,培养差异,才是培养孩子成才的重要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望子成龙”心切,补偿心态作祟,作出种种强行塑造的事情,扼杀了孩子本真的灵性与潜质。
一位父亲看别人的孩子很多都在学钢琴,于是,倾其所有为女儿买了一架钢琴。谁知这个孩子对学钢琴没有多大兴趣,而且把学钢琴当做一种苦差事。而父亲好像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这架钢琴似的,强迫女儿每天必须练足4个小时,否则便不准吃饭、睡觉,甚至还效仿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做法,每当女儿疲倦得抬不起头来的时候,就用绳子把头发吊起来,并伴以经常性的打和骂。终于有一天,女儿自己操起剪刀,剪断了自己的手筋。
抢救的大夫十分震惊:“你将手筋剪断,就不怕疼吗?”女孩说:“剪断手筋只是一时的疼痛,而不剪断,对我来说却是一辈子的痛苦。”
许多父母不惜重金买钢琴,请来家庭教师逼着孩子去学,很多父母却不知道这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一位小朋友曾经诉苦说:“我最恨家中那架讨厌的钢琴。为了弹钢琴,我挨过妈妈许多次骂,也挨过爸爸不少次打。可我根本不爱弹钢琴,每次坐在钢琴前,就像坐电椅一样难受。我喜欢踢足球!可我爸爸、妈妈说踢足球没出息,影响考大学,硬是把我心爱的足球从阳台上扔了下去。我找了一天也没找回来。”
为什么父母花近万元买来的钢琴,竟成了孩子最恨的东西?为什么丢掉一个在大人眼里不值几个钱的足球,孩子竟如此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