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优秀孩子的十大方法
18322200000036

第36章 自然教育法(2)

因为这些父母根本不知道该怎样爱孩子,培养孩子。他们拼命地去为孩子构筑一切,不管孩子需不需要,喜不喜欢,无情地剥夺了孩子选择自己喜爱事物的权利。孩子固然是父母的孩子,但做父母的应该明白: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爱好的生命个体。我们要培养孩子,但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天真和童年的乐趣为代价,不能以大人的认识和感觉为标准来限定孩子。孩子的行为可以引导,但童趣、童真不能被剥夺,童心不能被践踏。我们不能用过多的欲望,去扼杀孩子的童年。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

不少父母在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接受能力的情况下,要求孩子练书法,学数学,读外语,背古诗,甚至不根据孩子的特点,主观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上这个班,又报那个班,结果孩子焦虑、苦恼,萌生厌学的情绪,滋长畏惧学习的心理,同时,也毁灭了孩子特长、爱好的天赋。

大多数父母从小就为孩子设计未来,不考虑孩子本身的素质条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只凭自己的主观愿望,然后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这就免不了陷入模式化。这样的设计十个会有九个是失败的,那一个成功的也是偶然巧合罢了。

父母为孩子设计未来的模式,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父母是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就认为子女理所当然地应当继承父母的职业;父母是干部的,就认为孩子将来也应是当干部的料子,接自己的班;父母是艺术家、作家的,认为孩子将来也应该走父母的路。

二、有的父母见个体厂商挣钱多,生活舒适,便鼓励子女将来经商,好发家致富;有的父母见歌星、电影明星成了亿万富翁,便叫子女弹琴练声,将来也成为电影明星或者红歌星。

三、有的父母无主见,也无固定的想法,全凭自己脑子发热。今日见科学家吃香,就逼孩子刻苦学习,攻读数学;明天见歌星走红,就要孩子识谱,天天吊嗓子:后来又见教师职业稳定,又有寒暑假休息,便鼓励孩子天天练普通话,练毛笔字,练钢琴……

四、有的父母自己一生没有找到理想的职业,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很不满意,即使子女喜欢上这种职业,爱好向这方面集中,父母也极力给他泼冷水,死活不许他有此念头,硬要他改变自己的爱好,不要重走父母的老路。

五、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所接触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行为环境各不相同,兴趣爱好走向也呈现出种种不同。父母的意愿带有极大的主观性、片面性,是否与孩子自己的爱好走向、智能条件相符,还要经过长期的仔细观察,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父母过早地为孩子将来的走向设计这样或那样的模式,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科学的。

父母在培养孩子成才的过程中,不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替孩子预先规定什么,限定什么,而是发现孩子自身的素质条件、心理个性、爱好,然后再做正确的诱导和引导。当孩子的特长、爱好与本身的素质条件很不协调时,父母就温和而有效地诱导他转移自己的志趣。当孩子爱好与本身素质条件趋向一致时,父母应当对他进行专注的培养和刻苦训练,以便发展为个人特长,形成自我个性,这才是自然教育的正确方法和培养孩子才能的有效途径。

运用自然教育,化解心理压力

一位教育研究者说过:“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许多孩子对压力的反应是独自面对,把它藏起来。如果孩子以前话挺多,突然变得深沉起来,那他一定是遇到了问题,父母应该设法帮助他,多与孩子谈话、交流、沟通,帮助孩子分析感到紧张不安、苦恼、产生压力的原因,这有利于父母去帮助孩子化解压力和孩子自我化解压力。这种化解压力的方法,就是顺其自然、顺其天性的自然教育。

李小红从小学到初中都深受老师的喜爱,成绩优秀,绘画比赛总是榜上有名。老师做什么事都爱叫她,动不动就表扬称赞她一番,她成了老师的“小红人”。爸爸发现李小红闷在一边想心事,就问她:“谁欺侮了你?”李小红背过脸不说话。爸爸拿出一张画展的票,李小红也没有看一眼,爸爸说:“好,你不理我,我就一个人去看画展了。”李小红委屈地投入爸爸怀里,她告诉爸爸,今天的美术最高分是别的同学,老师还让大家都向那个同学学习。李小红觉得那个同学的绘画不如自己。她觉得班主任也常夸奖别的同学。爸爸拉着女儿的手说:“爸爸知道你心里难受,走,我们先去看画展。”在看画展的过程中,爸爸让女儿仔细看,美丽之处在哪儿,不足之处又在哪儿,如果让女儿来画又会是什么样的?看完画展之后,女儿感慨:“他们为什么能画出这么多可爱的图画?”爸爸及时地引导女儿:“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在任何一个时候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真正有长进。”女儿说:“可是,可是,我班那个同学画得的确不如我。”“既使她画得不如你,但她的图画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要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将它变成为自己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首先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而不是太多地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他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事业追求的本身。”李小红认真地想了想,第二天,她认真地看了同学的画,发现的确有创意之处,并且是恰到好处。李小红在爸爸的引导下,化压力为学习动力,以至于得到了相应的收获。

李小红的爸爸用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一席话语,讲出了“人外有人、人有所长”的自然规律和自然道理,使孩子在认识自我当中,化压力为动力。整个教育过程都是在自然、和谐的气氛下进行的,体现了轻松、自然的教育方法,发挥了自然教育的作用。

的确,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做多大的事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心态,保持心理健康,这是沉稳、积极的处事心态,是理智、自然的处事原则。没有命令、强制和抱怨,一切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不正是父母所期望的自然教育的结果吗!

下面,为了使孩子轻松化解孩子紧张的压力,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一、做父母的不要给孩子的行为太多的约束。如果不顾孩子自身实际,只知道让孩子这个拿第一,那个要优秀,就会给孩子增加巨大的压力。还有的父母只让孩子学习,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这也不会让孩子感到压力的轻松、自然的解脱。

二、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就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带来压力。娱乐是化解孩子压力的较好途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使孩子沉浸在快乐的事情之中,压力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如果带上你的孩子走进大自然,共度悠闲时光,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在大自然宽大温暖的怀抱中,一切烦恼、紧张、压力都将置之脑后,随风飘散。

三、如果在事前有思想准备,当压力到来时,就会得到缓冲。承受压力的思想准备越强,承受压力的能力就越大,相对来说,压力本身就等于减小了。压力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压力或坎坷,只不过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呢?有了这种心态,有了面对压力的气魄,那压力自然就小了。

四、父母要从关心孩子出发,有爱心、有耐心地与孩子多谈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郁闷得到疏散,使孩子每天都有个好心情。美国医学专家哈费莱德教授经过十多年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人的不良情绪容易引起心血管病、糖尿病、溃疡症或精神病等,并使这些病不断恶化。”他特别指出,长期忧郁的人,还可能致癌。对孩子来说,长期的郁闷得不到宣泄,就会给孩子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因此,做父母的,要善于观察孩子,当孩子情绪不好时,要注意帮他调整,孩子有话,该说就让他说。孩子委屈,该哭就让他哭。孩子郁闷,该喊就让他喊……让孩子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帮助他解除心理压力。

五、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因此,作为父母应尽量地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只要不是坏事,只要孩子能够做到,就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

六、及时地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有时孩子会面对一些他自己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如成绩不良,被他人威胁、侮辱、打骂,家庭的不幸等等。这时就特别需要父母进行积极的排解和疏导。常用的方法是:跟孩子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给孩子做出某些承诺,消除顾虑。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坚强、自信,化解心理压力。善意地关心孩子的事——不论与心理压力的成因有无直接关系,都会使孩子获得信任感。从事一些文体方面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七、有目的地进行“心理操练”。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来促进其健康。为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比如,可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各种兴趣活动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开展“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使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时,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可出点难题,在他失败、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最后,我们所要强调的是,解除孩子的压力,只要顺其心理特性,顺其天性而为,就是顺其自然教育。

宽容孩子,顺应天性

卢梭的 “归于自然”的理论,体现在自然教育上,教育的首要前提是从这一人性论因素着眼的。他强烈反对中世纪的宿罪论,把孩子当作生性顽劣、难以教育的一代,对孩子的个性和自由进行摧残,使孩子丧失了孩子应有的生机。对此,卢梭提出人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他要人“成为天性所造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人人享受自由,才能使孩子保持天性,使心灵不生罪恶或错误。因而,卢梭强烈反对传统的、违背孩子天性的古典形式教育,主张教育应“返归自然”和“顺应自然”,认为教育要顺应天性的自然发展,他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强使此地出产外地的物品,甲树结出乙树的果实,混淆了时间、地点和自然条件”,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卢梭的性善论的思想,同时也指出自然教育要顺应天性的发展,他说:“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孩子。”

父母在采用自然教育的方法上,针对孩子出现的具体问题应如何把握和处理呢?我们的建议是:

一、允许孩子的出错

生活中,有的孩子经常爬上墙头往下跳,不是把东西损坏了,就是脚扭了,有的孩子把玩具乱拆,好好的玩具一不小心就弄坏了等等。这是由于他们心智、技能发育不完全造成的。出错是孩子成长过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勇于行动的开始。对孩子出现出错行为不能轻率地、粗暴地责骂孩子,而是要及时针对实际施教。

陈中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骨科、显微外科专家,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

陈中伟1929年10月1日在宁波诞生。他是父母一连生了七个女儿之后,生的这么一个儿子,家中自然十分疼爱,成了陈家最宝贝也最顽皮的孩子。

陈中伟小时候是很淘气、顽皮的,称得上“事件”的就不少。比如,当时全宁波城没几辆自行车,可陈中伟在小学五年级时父母就给买了一辆。陈中伟没学几天,就走街串巷满世界“飞”车了,他经过的地方是一路的鸡飞狗跳。他妈妈不仅要赔人钱,还要赔上不少好话。

陈中伟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生,父亲开办了保真医院,他的几个姐姐、姐夫和妹妹也都是学医的。

对于陈中伟的顽皮,家里人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加以科学的引导。如陈中伟喜欢在医院里到处玩,在病人中转来转去。姐姐看见了,就和他说:“你要是传染上细菌,就会像他们那样生病的。”陈中伟不相信,他说:“有什么关系,看到细菌来了,我逃走就是了。”姐姐就带他到父亲的显微镜前,又挑了些病人的呕吐物放在显微镜下。陈中伟爬上凳子,从显微镜里看到:许多黑灰色的小虫挤在一起,扭动身子转来转去。那么丑恶,那么可怕,原来这就是细菌啊。这就是陈中伟第一堂医学知识的启蒙课。

陈中伟还曾经玩弹弓打下麻雀。他听大人说,麻雀是好东西,他打了麻雀之后就拔毛剖肚弄来吃。父亲看到了,跟他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给你讲讲,这是肝,附在肝上的这个小黑点就是胆……”父亲详细地给他讲了麻雀各个内脏的位置和作用。这就是他生平第一堂生理解剖课。

就这样,在长辈的引导下,陈中伟由“撒野”渐渐回归到正路上了,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戏中学到了一些医学卫生方面的基础知识。到上中学时,他这些基础知识使他受到生物老师的特别青睐,促使他走上了医学之路,并取得杰出成就。

1980年,在荷兰召开的第一届显微重建外科联合大会上,大会主席在报告中正式称他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1985年,陈中伟当选为第八届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主席;1994年,获首届奖励全国十位杰出科学家的“求是奖”;1999年,获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在美国颁发的奖励全世界最杰出的三位医生的“世纪奖”。

有记者问陈中伟,当他回首辉煌的医学之路、成功的人生之路,哪段经历影响最大。陈中伟谈到其中一段就是他童年的经历。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里人能正确对待他小时候的错误,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促使他最终走上了医学之路。

可以说,出错是有勇气的表现,是行为的动力,而正确的引导是给行为增加智慧,行为有了“勇气”和“智慧”的双翼,就会做出正确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