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是我的一个网友,总是在凌晨时分上线,每次都能带来点令人揪心的消息,比如昨晚,她就宣布自己要去当小姐。虽然我知道这和她当初宣称要去抢银行或卖血一样,只是一种言辞过激的宣泄,其作用,无非是想引起听者的重视。但抛开这层原因,进入其深层的心理状态,你能感受到她难以言表的绝望与焦灼。
她三年前毕业于一所名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从实习期开始,断断续续求了几十次职,也短期地打了几次工,但工作之于她,犹如不合脚的鞋子一样,除了让她难受、尴尬与不安之外,便再无别的用处。因为单位所开出的薪酬,永远达不到她的心理需求,最让她憋气的,那还是她不断地一降再降的心理需求。
她所说的这些,都是我眼光所及的现实,我都能抱以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去倾听,甚至冒充阳光地给她说几句明天会更好之类的免费安慰。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她告诉我,从大三开始,她就没再回过家了,她实在不愿意让一事无成的自己与父母望子成龙的眼神相遇。她说自己实在没有勇气回家,对父母说自己窘迫的近况和潦倒的生计,这是父母不想看到的。父母对她的期待,是从进幼儿园那一天就开始的。他们的理想,是要培养一个强势的女儿,她们的育儿经,都是按照世界著名女强人的故事编排的,其中,包括撒切尔夫人在外打架哭着回家被父亲惩罚,并要她重新去打胜再回来的故事,她甚至身体力行地去重演过。爸爸模仿着撒切尔夫人父亲的腔调对她吼出的:“我决不允许一个失败者哭着走进我的家门!”她为此和比自己大得多的男生PK过。
我想象不出在很远的某个网吧里,一个四年没体会过家庭温暖的女孩子内心的沮丧与无助。我只感觉出,每一次在网上见面,她的激愤如见了火的玉米一样急速膨胀着,言语也一次比一次激烈。她现在急需的,也许不是一个好工作,而是一扇有着温暖灯火的窗子和一锅有着家的气息的汤,还有一双理解宽容的手和眼睛,轻抚她,告诉她,成功与荣耀固然重要,而爱与温暖更重要。也许通过这样一次调节之后,她认识世界的心态和处世方式会发生一些转变,也就不再那样如坐针毡地面对每一个“成功太慢”的职位,心中少了焦灼的戾气,而让成功小天使,悄然降临于面前。
那天晚上,我和她聊了很多,主题词是劝她回家看看,我想,她那熟读世界知名人士童年传记的父母,除了读过撒切尔夫人童年打架的故事之外,也应该读过丘吉尔母亲的故事,当老太太被人问及:“你的儿子当选首相,你一定以他为荣”的问题时,老太太乐呵呵地说:“我的另一个儿子,他在种地,我照样以他为荣!”
母亲的爱,其实就应该这样非功利的,它不加缀任何前置条件,直指爱的本身。没有比这种纯粹的爱更值得荣耀的。只可惜我们的社会空气中,太多的功利元素,已让人们只看得到物,抑或许多人,已将自己完全变成了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