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古印度释迦族人悉达多·乔答摩创立,后来,悉达多被人们尊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通常被称作“佛陀”(意为觉悟真理的人),他所创立的佛教即由此而得名。在释迦牟尼生活的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佛教只不过是古印度沙门思潮中的一个流派;到了阿育王时代,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在摩崖和石柱上铭刻敕令和教谕,大力宣扬佛法要义,积极推行所谓“正法”统治。当时,佛教徒认为阿育王是一位理想的国君,将他尊为“护法名王”。
阿育王推行的“正法”统治,主要是对人民进行精神控制,他要求人们节制欲望,清净内心,不杀生,不妄语,多施舍,尊敬父母和师长,并按照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善待亲友和奴仆。这样,人们的思想就被束缚在自我修养上,甘愿受他的统治,不会反抗他的奴隶制君主专政。当时,阿育王带头皈依佛门,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的一切军事、行政和司法等最高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手里。他的下面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层层管理国家,直至村庄,还拥有60万步兵,30万骑兵和9000头战象的强大军队,维护他的统治。他自己的生活,极其奢华,据说在行猎时,伴随他的是全副武装的女猎手,有的驾车,有的乘象,如出征一般。在举行宗教大典时,在宫廷的游行队伍里,有用黄金和白银装饰起来的大象;有四马战车;有拿着盛满宝石的黄金容器的大批仆从;有许多被驯服的狮子、豹子等等。阿育王则通常被24头大象保护着。这一切财富,都是他从全国搜刮来的。
为了实现“正法”,巩固统一,阿育王修筑道路,建立驿站,经常派遣一些正法大官到各地巡视,还兴办各种公共福利事业。特别是他多次向佛教僧团施舍大量的土地和财物,广泛修建奉祀佛骨的专用建筑(俗称舍利塔或佛塔),据说,当时在印度各地曾有84000座佛塔,他还召集佛教高僧在华氏城举行佛教史上的第三次集结(前两次分另是释迦牟尼死后不久和死后100年),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此后,他开始向国内边睡地区和周邻诸国派遣许多佛门长老,把佛教传到斯里兰卡、缅甸、叙利亚、埃及等地。
阿育王为何这样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教呢?
相传,他降生时,其父宾头沙罗王口念“我今无忧”,随即给他起名为阿输柯(即阿育),意为无忧。他的一生,也正是步步走向了“无忧”。他18岁那年,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其父病逝后,他经过四年内战,击败了争位的诸兄弟,正式继承了王位,举行了登基典礼。此后他发动了对外战争,统一了全印度。
据说,他皈依佛门,是在佛教高僧的感召下决定的。当时,他对南印度羯陵迦国的远征取得全胜,但是,在这次战争中,有十万羯陵迦人被残酷杀戮,有15万羯陵迦人被掳掠成为奴隶。他对此深表悔恨,从此,他的内外政策也出现转折。他不再实行暴力统治,不再发动征服战争,并废除了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限制传统的杀生祭祀和宫廷狩猎活动。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其实,认真分析一下阿育王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之所以弘扬佛教,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巩固其孔雀帝国的奴录制君主专政的统治,当国家已基本统一之后,不需要再行征战和杀戮,人民需要休养生息,而佛教正是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他则可以在这人间的“极乐世界”里坐享荣华富贵。
这—切都不过说明了,阿育王的“护法名王”只是“名”;而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才是“实”。
冈比西斯死亡之谜
公元前6世纪,在今伊朗高原的西南部,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帝国——波斯。波斯帝国的缔造者是居鲁士,他死于对中亚细亚的扩张战争中。居鲁士死后,他的儿子冈比西斯子承父业,于公元前525年起兵征服埃及。战场上的失利已经让冈比西斯心情沮丧,没想到的是国内又出现了动荡,一个名叫高墨达的祭司起兵反抗波斯,夺取了政权。父亲刚刚创立的天下不能毁在自己的手里,拖着疲惫身躯的冈比西斯于公元前522年,决定从埃及返回波斯,处理国内的叛乱。没料到这位内外交困的国王在返回途中,突然“自死”身亡。冈比西斯是否“自死”?怎样“自死”?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的谜团。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这样记载了冈比西斯的死:古代埃及人实行多神崇拜,在以农业为主的古埃及人心目中,阿庇斯是最伟大的女神。牛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牲口,所以埃及人认为牡牛都是属于阿庇斯神的,他们要举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用洁净的牡牛和牡牛犊来奉祀阿庇斯女神。当冈比西斯返回波斯,途中经过埃及时,埃及人正在举行这种盛大的祭祀活动,埃及人非常重视这次活动,因为阿庇斯隔很长时间才能显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这次的祭祀活动场面尤其壮大。在心情沮丧的冈比西斯看来,埃及人的这种狂欢行动就是对他吃败仗的最大嘲笑,他让埃及祭司将“阿庇斯”带来。埃及祭司滔滔不绝地向冈比西斯叙述了这个“阿庇斯”的神奇身世:“您不要小看了这个小牛犊,它的母亲原是一个永远也不会怀孕的母牛,有一天因为太阳的照耀而怀孕,生出它。您再看它的长相,与一般的牛犊完全不同,全身黑色,前额上有一块四方形的白斑,背上长出的东西像鹰,尾巴上的毛是双股的。”这个埃及祭司说着还撬开了小牛犊的嘴,让冈比西斯看,并神秘地说道:“您再看它的舌头下面,还有一个甲虫状的东西(甲虫在埃及人的心目中是圣物)。这些都说明它不是一般的牛犊,而是阿庇斯神降临。”埃及祭司以为自己的一番话会使冈比西斯吃惊,也会像他一样对这个“阿庇斯”产生虔诚的心理。没想到的是,冈比西斯在听完祭司的话后,突然拔出他随身携带的短刀,向牛犊的腹部戳去,但戳中的却是牛犊的腿部。接着,冈比西斯又下令痛答祭司,杀死那些正在狂欢的埃及人。这个被奉为“阿庇斯”的小牛犊卧在神殿里,也因腿被戳伤而死去。古埃及人认为,冈比西斯因为亵读了埃及神灵,从此就干下了许多令人发指的事,比如杀死亲兄弟,残害亲姐妹,活埋波斯知名贵族等。最后,冈比西斯终于把祸引到了自己身上,他从埃及前往苏撒,想惩办篡夺波斯王位的祭司高墨达,有一次在途中上马时,冈比西斯的佩刀刀鞘的扣子松掉了,里面的刀刃就刺中了他的腿部,正好伤着了他过去刺伤埃及神牛“阿庇斯”的同一部位。这一刀伤导致了冈比西斯大腿溃烂,最后丢掉了性命。
近代以来许多历史学家在叙述冈比西斯之死时,也往往采用了上述埃及人的说法,只是一般都剔除了其中的有关因果报应这一成分。
在古代,关于冈比西斯之死,除了埃及人这一说法之外,波斯国王大流士镌刻在贝希斯敦岩壁上的铭文也谈到冈比西斯之死,但写得极为简略,只是用了一句词组一带而过,而对这一词组的不同翻译和解释,也直接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铭文中词组的意思是“自杀”。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冈比西斯在埃塞俄比亚战败,本来心情就很沮丧,这时国内又传来高墨达篡夺王位的消息,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冈比西斯在绝望中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另一种意见认为铭文中词组的意思是“自然死亡”。而对自然死亡的具体情况缺乏详细的叙述。
第三种意见认为铭文中词组的意思是“自死而死”,很难将其解释为“自杀”,并且在亚述楔形铭文中表示“自杀”的词语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式;这组词语也不表示“自然死亡”。他们认为,“自死”之说和希罗多德的记述相吻合,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大流士的一个观点,即冈比西斯之死未能逃脱因其所犯罪行而遭受的惩罚。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冈比西斯是被“他杀”身亡的,一种可能是被米底的玛高斯祭司所杀。米底位于伊朗高原的西北部,国内反叛首领高墨达就是米底人,是米底祭司贵族的代表人物。高墨达政变是波斯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传说冈比西斯有一个亲兄弟巴尔狄亚,冈比西斯在公元前525年远征埃及之前,已派人秘密地把他杀死。可是到公元前522年,巴尔狄亚居然死而复“活”,夺取了王位。这个僭位者不仅与冈比西斯的兄弟同名,而且相貌也长得十分相似,以致人们分辨不出真伪,只是这个僭位者由于少了两只耳朵才最后露出了马脚。因为在波斯,只有犯罪的人才会被割掉耳朵,说明这个僭位者曾经是个罪犯,他就是高墨达。已经坐上国王宝座的高墨达听说冈比西斯在返回波斯的途中,所以可能派手下的人杀死了他。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高墨达的结局,冈比西斯死在返回波斯的途中,但高墨达的国王梦也只做了7个月,就被冈比西斯的堂兄弟大流士所杀,大流士把他镇压高墨达的功绩,刻在了伊朗克尔曼沙阿城东的贝希斯敦的峭壁上,至今这座浮雕还在向人们默默诉说着波斯历史上的这段插曲,浮雕上大流士威风凛凛,他头戴王冠,左手持弓,右脚踏着伏在地上的高墨达。只当了7个月波斯国王的高墨达,以这种姿势让后人评头论足,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
关于冈比西斯死亡的地点,同样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冈比西斯死在叙利亚的阿格巴迪那;有人认为他死在了巴比伦;有人认为是死在了大马士革等等。
斯巴达克斯为何迈向“死亡之路”
如果有人问世界古代史上最为壮阔的奴隶大起义发生于何时何地,即便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也一定能回答上来。世界古代史上最为壮阔的奴隶起义就是公元前73年在罗马爆发的斯巴达克斯起义。
斯巴达克斯系色雷斯人,被罗马俘虏沦为角斗士。有关角斗士的最早记载始于公元前264年。角斗士大部分从奴隶和罪犯中挑选。他们平时进行角斗训练。正式角斗时,把他们像野兽一样驱赶进角斗场,彼此格斗,或与野兽角斗,以自己的生命供奴隶主取乐。这种残酷的娱乐活动直到公元403年才被废止。据说当时一位名叫特来马彻斯的亚洲僧人看到这种角斗,越过角斗场的栅栏,冲进角斗士之中,大声恳求人们制止这种残酷的表演。他虽然被人用乱石砸死,却终于引起广大观众的同情,他的主张终于实现了。罗马最早的角斗场差不多都是在山坡处开挖后围成的,以后则发展为在平地上用石料和混凝土一类的材料建成。它的基本形制是从剧场演变而来,就好像是由两个剧场的观众席合为一个圆形的建筑。由于角斗场有时也用于演剧和其他娱乐活动,所以角斗场也常被称作“圆剧场”。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角斗场数量不多,而且至今也缺乏遗物。但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奴隶起义就发生在罗马共和国的晚期。
奴隶出身的斯巴达克斯曾是一位勇敢的角斗士。
当时在卡普亚有一个专门训练角斗人才的学校。受训的都是奴隶或死刑犯,他们被迫在角斗场与野兽格斗或与同伴残杀。斯巴达克斯就在这所学校过着这种非人的生活。公元前73年,他在学校密谋暴动事泄,就偕同七十多名角斗士逃亡维苏威火山。逃亡奴隶纷纷来归,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起义军极盛时曾发展到十二万人以上,屡次击败罗马军,活动范围几乎遍及意大利南部。公元前72年,罗马执政官亲自率兵镇压。此时,起义队伍内部发生分裂,以克里克苏斯为首的一支队伍单独行动,结果被罗马军队消灭。斯巴达克斯则率军北上,屡屡获胜,但是他并没有按照原计划翻越阿尔卑斯山,而是率领十二万义军再次南下,进抵意大利半岛南端,计划借助海盗船只渡海到西西里,因受海盗欺骗没有成功。公元前71年,奉命镇压起义的克拉苏·迪弗斯在布鲁提乌姆挖掘了横过整个地峡的壕沟,加以围困。起义军突破封锁线,向布鲁提伊进发,结果受阻,被迫折回迎战克拉苏。同年,在阿普利亚决战中,克拉苏得到从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归来的庞培的增援。起义军遭受重创,斯巴达克斯眼看大势已去,胜利无望,就勇敢地冲入克拉苏的敌阵中心去,杀死两个敌军队长后被打落马下。由于负伤过重,爬不起来,他就跪着继续挥刀杀敌,最后他几乎被剁成肉酱。他的手下也大部分一起赴难。有些逃脱到山林里,就终生住在那里,以打猎为生。有六千人被俘后都遭受了极刑,尸体被悬挂了好几个月,借以杀鸡给猴看。
这次起义虽然早已过去两千余年,但是其中的一些问题还是给后人留下很多思索。尤其是斯巴达克斯曾经制订了北上计划,就在起义军历经二十多天的激战,终于抵达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穆提那城之际,他却突然放弃原来的计划,下令全军掉头南下。为此,学者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斯之所以改变北上出境的计划,主要是由于当初他制订这一计划时,深深地认识到敌强我弱,自己的几万将士很难与强大的、训练有素的罗马官军相拼,于是决定向罗马统治力量薄弱的北部地区进军,争取翻过阿尔卑斯山回到故土。但是在北上的过程中,起义军数次击退罗马官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他们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不妨在意大利与罗马军队继续搏击,于是打消了出境的念头,要求改变计划,直接进攻罗马。斯巴达克斯无法控制起义军已被胜利冲昏了的头脑,只好投众人所好。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斯改变北上出境的计划,主要是由阿尔卑斯山的自然条件决定的。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的山峰,平均海拔三千米左右。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山上气候变幻莫测,要想翻越此山,势必会付出巨大代价。而十二万将士到达山下时,全是单衣,加以给养不足,更加剧了翻山的难度,最后起义军只好知难而退。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斯之所以改变原来的计划,主要是由于安于稳定的小农经济的意大利北部农民不愿冒支持起义军的风险,虽然他们在感情上可能对起义军抱着很强的同情心。没有北部农民的物质援助,斯巴达克斯起义军是很难翻山出境的。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斯之所以临时改变计划,是因为起义军不忍心丢下仍遭受罗马奴隶主奴役的奴隶兄弟。为了解放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伙伴,他们再度回师南下。还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斯之所以放弃北上出境计划,想必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也未必是一种简单因素作用的结果。
究竟是哪种原因使斯巴达克斯改变了北上出境的计划,这还有赖于史料的进一步发现。不过,无可否认的是,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虽然最终归于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加速了共和国的灭亡。斯巴达克斯及起义者的形象,也因此成为后世文学艺术作品歌颂的题材。
亚历山大的“嫉妒心”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