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58

第58章 司马迁 忍辱负重著《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西汉·司马迁)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司马迁年少时随父亲到京师长安,跟着孔安国学《尚书》,跟着董仲舒学《春秋》,又在父亲的建议和支持下开始游历大江南北。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南下至江陵,渡江辗转到汨罗江凭吊屈原;沿湘江溯流而上,探访九里山,瞻仰舜帝陵墓,观看有关的文物和书册;到浙江会稽山,考察有关大禹的传说;北上淮阴,深入街巷,探访韩信的事迹;又到齐鲁搜集孔子、孟子的逸事;他还到秦汉之际风云人物的故里对楚汉相争的战场进行实地考察。

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年纪轻轻便继承父业成为太史令。

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着手编纂《史记》。就在他专心著书时,一个沉重的打击袭来。

前99年,武帝派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匈奴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后投降了。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却听说他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

司马迁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有国士的风范,于是为李陵辩解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没想到一席话把汉武帝激怒了,于是武帝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负责案子的是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不久,有传闻说李陵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而腐刑既摧残身体,又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轻易地死去,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司马迁毅然选择了腐刑。

为了完成《史记》,他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出狱后,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史记》的编写上。直到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言。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

当遭遇了巨大的不幸时,司马迁没有悲观消沉,他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创作的《史记》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史记》都堪称经典,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微阅读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又称太史公,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与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