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乳肥臀中暗藏玄机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古老先民留下的岩画。这些岩画在人迹罕至的山野中,在崇山峻岭的崖壁上,用简单而粗糙的线条描绘着飞禽走兽,描绘着狩猎、舞蹈,描绘着宗教仪式……,反映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充满了他们对未来的向往。
按形形色色的岩画内容,可分为动物岩画、生产岩画、娱乐岩画、人物岩画、战争岩画和宗教岩画等。
在北方的岩画区,绝大多数是动物岩画。如在阴山、贺兰山、黑山、阿勒泰、昆仑山等山区的崖壁上,反映动物形象的岩画,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很可观。如阴山岩画,可以确定的动物种属就有40种之多。
在南方的岩画区,人物画约占半数以上。这些人物都生动形象,有狩猎、放牧、舞蹈、作战、杂技、踢毽、钓鱼等等。人物的形体和服饰都有其民族和地域的特征。如西南地区的人物,四肢很细,身躯呈倒三角形,仅作示意表现。云南沧源的岩画人物,身着羽毛装饰的舞装。四川珙县麻塘坝人物岩画则穿裤穿裙。
战争岩画则出现在内蒙古、宁夏、云南、新疆等地,画面都以互相厮杀、执弓对射等为主。如青海省天然县卢山,有一幅交战图,两人面对面,弓箭交接在一起,两人的生殖器挺举,以示具有充沛的生命力和男子汉所独具的阳刚之气。
娱乐岩画中,主要是舞蹈。有狩猎舞蹈、战争舞蹈、操练舞蹈、集体舞蹈、仿生舞蹈、爱情舞蹈和宗教舞蹈等。这些舞蹈岩画几乎遍布所有的岩画地区。看到这些舞姿优美的画面,就像见到一个个或一群群精灵天使,把人们带到了遥远的历史时代。
生产岩画则主要反映当时人们的狩猎和放牧为主的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狩猎岩画,用简单的图画描绘了终日驰骋于深山幽谷的猎人们行猎的场景。牧畜岩画则展现了古代伺养家畜、牧羊放马、役使牲畜的场面。这类岩画以北方地区居多。
最为奇特的是宗教岩画。它的题材以各种崇拜为主。有动物崇拜、神像崇拜、天体崇拜、祖先崇拜、印迹崇拜等等。尤其以动物崇拜最为普遍。崇拜的动物有野兽也有家畜。还有一种生殖崇拜,完全是赤裸裸的男女交媾的图像,反映了远古居民希求人丁兴旺的愿望。
以四川南部的都掌蛮人的岩画为例,可以看出在那怪异的图画上面,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都掌蛮人的岩画中,有大量的马、骑马的人物和野兽的形象,还有怪人、怪兽,以及铜鼓和太阳的图案,内容十分丰富,形象栩栩如生。
岩画中的鸟,有的在奔驰,有的在嘶鸣,有的在缓步行进。骑马的人则挥舞手中的战刀,跃马奔驰,潇洒自如。还有的人高傲地骑在马背上,有人在前面牵马开路。这些都显示了都掌蛮人崇尚骑马善战。把他们的形象画在崖壁上,可能是再现他们生前的荣光,供后人瞻仰,也可能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这样勇武雄壮令人敬仰。
岩画中还有虎、豹、犀牛、鹰、鹤等飞禽走兽,还有各种各样的狗。这些狗,肯定是他们狩猎时的有力工具和帮手。除此而外,还有形态各异的鱼,有的鱼单独出现,有的鱼已经上钩而鱼线还在口中,有的鱼则已被捕鱼者钓起……。
铜鼓的形象出现得也相当多。据说,铜鼓是被都掌蛮人视为具有神奇力量的宝物的。一面好的铜鼓可以换回1000头牛。谁拥有二、三面铜鼓,谁就可以称王了。铜鼓的号召力特别强,只要在山上敲起铜鼓,四面八方的都掌蛮人就全自动聚集到铜鼓周围。正因为如此,如果在战场上铜鼓被对方缴获,都掌蛮人就会失声痛哭,认为自己的命运终结了。据说,明王朝在剿灭了都掌蛮人的武装之后,缴获的铜鼓就有93面。当时,他们的首领阿大悲痛欲绝,说:“鼓失,则蛮运终矣!”
都掌蛮人崇拜太阳。他们用红色画的圆形图案,象征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温暖的生机。
他们崇拜的生命之神则非常特殊。这个神奇的人物只有一张网状的脸,没有口、眼、耳、鼻,有四只胳膊两只手。特别是男性的生殖器很长、很大。可能是希望死去的人们早日再生吧。
还有一些怪人怪兽至今无人能够破解。如在麻塘坝有个长有四个胳膊没有身体的人;在猪圈门有一个长有双角的人;在狮子岩有一个鱼身而长有四腿的怪兽……。
再以新疆的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的岩画为例,可以看出古代先民生殖崇拜的神秘色彩。
这里山势突几,石壁豁开,山色赭红,岗峦重叠,宛如一座荒凉的古堡。在一片红色的砂砾岩上,大大小小的男女形象占据了长14米、高9米、面积120平方米的平整的岩面。
岩画上的人物大的有真人大小,小的仅12厘米,分布密集,错落有致。有群女裸舞、群男裸舞,生育祈祷等图画。图中的裸体男子面部大嘴高鼻、威武有力,尤其特意刻画了男性生殖器的勃起和硕大。裸体女子则眼大鼻高嘴小,肩宽腰细,臀部肥硕。这一切都表明了男性为主体的社会里,人们祈求人口繁盛的愿望。其中一些身体被涂成红色的人像,可能是巫师一类的人物,在他的引导下,人们载歌载舞,沉浸在神秘而圣洁的仪式之中。
这些千姿百态的、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岩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他们为什么把画刻在岩壁上?许多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画面中神奇的人物和动物是神话还是真实的再现?画画的人早已消逝,画谜的答案又在哪里呢?
小妹妹愿把绣球抛情郎
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在《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一剧中,叙述了洛阳富绅刘仲实欲为女儿月娥择婿,但想到“姻缘是天之所定”,就决定以抛彩球的方式“凭天匹配”,“但是绣球儿落在那个人身上的,不问官员、士、庶、经商、客旅,便招他为婚。”不料绣球竟中贫士吕蒙正,于是演出了一段悲喜故事。关汉卿《山神庙裴度还带》叙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只是关剧中的一对男女早巳确定联姻,男的金榜题名,奉皇帝之命完婚之后,以抛彩球的方式作为完婚的礼仪。这不同于王剧的刘仲实抛彩球是基于不信人事,惟听天命。另外还有女子看中某男,抛球择婿的。如《西游记》第九回三藏之父陈光蕊被相府公主相中而抛球成婚就是一例。
这种婚姻方式在汉族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吗?史学家和民俗学家各执己见,至今难下定论。
持存在论的学者认为,抛球成婚的风俗是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周礼·周官·婚氏》记述:“仲春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此言虽语焉不详,不像元代以后文学作品所描述的盛况,但可能就是这种风俗的雏形。至于为何以后的史书、地志及诸家笔记中绝少言及此种风俗,乃因为此种风俗随着社会物质的进步,婚姻礼仪渐趋繁复而逐渐衰微。明人梁玉绳《黔苗词》注云:“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为节。奔而不禁……”又云:“未娶者插白鸡羽跳月;又以五色布为球,谓之‘花球’,视所欢者掷之。”梁氏所描述的虽是苗家风俗,但与《周礼》所言有相似之处。可能是这种风俗由汉族传人苗族。明代诗人高启见过宋时一幅描绘南宋时期抛球掷婿的盛况的画,高启《观顾蕃所藏宋赐进士丝鞭歌》一诗较详细地记叙了当时新中进士游街、富家抛球择婿的情况。诗中有“天街直拂花枝过,择婿楼高彩球堕”的诗句。清人金檀引《宋状元录》注高诗云:“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辛未,策试进士赵逵等及第、出身有差。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绿袍、白简、黄衬衫;赐状元等三人酒食五盏。三人……骏马快行,……自东华门至期集所,豪家、贵邸竞列彩幕从观。其有少年未有室家者,亦往往于此择婿。”又注“择婿楼高彩球堕”一句云:“苏轼诗:‘眼乱行看择婿车’。”从此看来,宋时汉族有此风俗。其所言与小说、戏剧中的情况极相似。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汉族没有这种抛球成婚的风俗。他们指出,如果我国历史上汉族存在过这种婚姻风俗,那么为何史书、地志及各家笔记中难以见到记载,而仅见于文学、戏曲作品?在封建社会,信天命者极多,如果王剧《破窑记》中的刘仲实能如此,那么抛球联姻者就不知有多少了,但这些仅是稗官之言。再说,这种联姻方式过于奇巧,于情理不合。婚姻自古以来皆被视为人生大事,取决于这种俄倾间的抛打彩球似乎不可信。如果男女间本已定姻,或女方看中某男,但在乱哄哄的时候难免抛中他人,那么是婚之乎?拒之乎?如果被掷中者已婚或本人并不情愿,那么又该如何处理呢?看来,这是文人们构想出来的。如果要说有,在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倒有这种婚姻方式,不过有别于小说、戏曲中所描写的结彩楼和女子抛球。陆次云《跳月记》记载苗族男女春月跳舞求偶,女持球以掷意中人的详细情况。又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载:“交耻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驰’。男女目成,则女受驰而男婚己定。”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所载与周氏相同。在电影《西南高原的春天》里,亦可见傣族抛彩球的仪式。可见在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在旧时其婚仪中多有抛彩球之俗。学者们据此推测,我国元代文学作品中抛彩球的风俗,是因为元代形成了各民族的空前大一统,当时西南各族与中原往来频繁,这种风俗自边州以口说而传至中原,时人感到新鲜,文人遂加以改造而播之于小说、戏剧。更重要的一层原因是长期受多重压迫的妇女尤其喜闻这种有几微选择配偶自由的风俗,因而随之宣扬。虽然妇女仍因礼教的束缚而难以实现自由择偶的意愿,但终可寄理想于此,因而元代以后描写这类风俗的小说、戏剧大盛。
抛彩球联姻的风俗,文学作品中描写甚多,西南诸民族确曾存在过,而史志及各家笔记唯独没有关于汉族这一风俗的记载。因而,抛球联姻的风俗到底是中原所原有,抑或是中原本无而为西南诸族所独有,此谜至今仍难解。
图小乾坤大
《太极图》又称《先天图》或《天地自然之图》,是中国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张图,也是冬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论极多的一张图。
相传太极八卦图是古代圣人伏羲氏首创,在“五经”的“周易”中,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这是太极化生八卦的基本理论。太极图,是研究《易》学的一张重要图象,故又称《易图》。
这张图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只有黑白两色;说复杂,它却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同规律在内。
《太极图》起源很早,据传占《太极图》绘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之际或更早的陶器上。圆圈内画有S形曲线,黑白阴阳点是以后添上的。如今的《太极图》,一般认为是北宋周敦颐所制。唐《真元妙品经》有太极先天图与周制的相似。
也有人说,先天《太极图》为伏羲所画,后天《太极图》为周文王所作。或说,《太极图》源自汉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最初由陈抟传出,原叫《无极图》。
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是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位制的创始人,他正是在中国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的启发和帮助下,才触动灵机,一举成功的。1701年秋末,他正在苦心孤诣研究乘法机,法国传教士朋友从北京寄给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兹从这构张图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发现,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雏形,由坤卦经艮、坎、巽、震、离、兑到乾卦,正是由零数到七,这样八个自然数所组成的完整的二进位制层数形。八卦中的“—”叫做阳爻,相当于二二进制中的“1”,而八卦中的“——”叫做阴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六十四卦正是从0到63这64个自然数的完整的:二进位制数形。在数学中八卦属于八阶矩阵。
1973年戈德伯格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阴阳假说”,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里,占有了一定的地位。他也曾受到中国古老《太极图》的启发。1957年苏特:兰德发现了环腺一磷,1963年普赖斯发现了环鸟一磷,二者在生命活动及疾病过程的发生发展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戈德伯格则从《太极八卦图》得到了很大启发,认为环腺一磷和环鸟一磷,就是体内两种对立的调节系统,与东方医学中的“阴阳”相似,很可能是“阴阳”的物质基础,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阴阳假说”。
中国独有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确实有着很玄奥的哲理,甚至有的外国学者说:“这张图有启迪世界的价值。”它以综合并包的方式,容纳多种思维。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今天的人来说,谜团越来越多:《太极八卦图》究竟是谁创制的?受了什么启发创造出来的?《太极八卦图》有哪些作用?为什么要创造这么一张图?……好多问题,至今只有传说和不确切的猜想,而无确凿之实证。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确实包含着高度智慧,它传达给我们的究竟是来自何处的高度文明的信息呢?
热烈欢迎,菩萨来到
佛教究竟是在何时传人我国的?自古以来,聚讼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大体说来,有如下五种说法。
一、先秦说。〔晋〕王嘉《拾遗记》说:燕昭王“七年(公元前317年),沐胥(即印度)之国来朝……有道术人名尸罗……荷锡持瓶,云‘发其国五年乃至燕都”。俞樾说此条“乃佛法入中国之始”的记载(见所著《茶香室丛钞》卷十三),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于公元前三世纪将佛教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既然印度佛教外传开始于公元前三世纪,那么,说公元前四世纪即有印僧来我国,显然是错误的。
〔唐〕道宣《广弘明集·归正篇》引用《列子·仲尼篇》说,丘闻西方有圣人,不言而信,不化而行,荡荡乎无能名等语,断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此条材料又见于道宣著《释迦方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101页)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照中国史料推算,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照印度史料说,他生于公元前563年,比孔子大14或12岁。释迦牟尼大约卒于公元前485年,比孔子早死6年。孔子和释迦牟尼是同代人,佛教和儒家当时均处于初创阶段,中印两国尚无交通关系;相互之间无从知晓。“孔子深知佛为大圣”的说法。不啻梦中呓语。
二、秦朝说。“释道安、朱士行等<经录目>云:‘始皇之时,有外国沙门释利防等一十八贤者,赍持佛经来化始皇’。”(引自《释迦方志》)此条材料最早见于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然而这条材料是不可靠的。首先,从中外交通史的角度看,还没有一条过硬的史料能证明中印两国秦时已有经济文化往来关系。其次,可靠的说法是:张骞始闻身毒国有浮屠之教。见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既然说张骞通西域始闻印度有佛教,那么,说秦始皇时即有印僧传教,当然是荒诞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