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汉末说。(一)据《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魏书·西域传》得知,公元前一世纪有毗卢折那阿罗汉由迦湿弥罗来到于田弘化,赞摩大寺。接着,龟兹、疏勒、莎车、高昌等地也陆续传人了佛教,并建造伽蓝佛寺。学者们认为这是佛教传人我国新疆地区之始。(二)《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裴松之注引曹魏鱼豢所撰《魏略·西戎传》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即佛经)。”大月氏是西域佛教盛行之地,口授佛经又是印度传法和我国早期翻译佛经的通行办法,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佛教开始传人我国内地的可信记载。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学家均主此说。
四、西汉末、东汉初说。有的学者认为西汉末年伊存向景卢口授浮屠经只是佛教思想开始传人我国的正式记录,但当时还没有宗教性活动。到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刘秀之子楚王刘英曾为“浮屠”斋戒祭祀,供养“优婆塞”(又译伊浦塞,意为“近善男”,指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和“桑门”(又译沙门,即和尚)。汉明帝给刘英的诏书里褒奖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明帝并将诏书宣示各王,可见朝廷提倡佛教,详见《后汉书·楚王英传》。这是封建统治集团正式承认佛教地位的明确记载。根据西汉末伊存向景卢口授浮屠经及东汉初刘英尚浮屠之仁祠等史实,黄心川、载康生在其所著《世界三大宗教》一书中说:“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前后)逐渐传人中国。”(三联1979年版,110页)
五、东汉初说。从西晋以来,在佛教徒中间一直流传着“明帝求法说”。此说认为东汉明帝水平十年(公元67年)为佛教传人内地之始。此说谓:“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理惑论》第二十章)明帝遂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18人去西域,访求佛道。永平十年蔡情等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滕、竺法兰两人,并得到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建精舍给他们居住,称为白马寺。于是摩腾、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此说流传既久且广,然而现在大多数佛教史家却怀疑此说。理由有三:首先,关于汉明帝求法年代,说法互不一致。有三年感梦、七年遣使、十年使还说;有四年感梦、七年使还说;有七年感梦遣使、十八年使还说。其次关于汉明帝所遣使者,说法也互不一致。使者有作张骞、秦景、王遵者;有作张骞、秦景者;有作蔡情、秦景者;有作秦景、王遵者;有作蔡情者。最后,关于佛典的传译,说法也不一致。一般以《四十二章经》为中土佛教最初的译著,又以《理惑论》为中土佛家最初的论著。然而《四十二章经》是不是汉代所译?译者到底是谁?是译本还是抄本?《理惑论》是不是汉代所撰?作者是不是牟融?也都在佛教史家聚讼之中,没有定论。任继愈提出不同看法:因为“这些记载有互相出人的地方,因而有人……断定汉明帝时佛教没有传人中国。但是我们从当时整个佛教传布的形势,中国和当时西域诸国的交通……可以断定佛教……开始传入当在东汉初年。”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一般说,菩萨都是男性,但为什么观音菩萨又称为“观音娘娘”呢?这个“娘娘”尧竟是男是女?……
观世音音译“阿那婆娄吉低输”或“阿波卢吉低舍伐罗”,是我国汉族寺庙中常供的四大菩萨(文殊师利、普贤、地藏、观世音)之一。佛经称其为大慈大悲的菩萨,百千万亿众生受苦受难,只要虔诚念诵其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名。唐人因避太宗“世”字讳而略称“观音”。据说观音诞生在夏历二月十九、涅檠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相传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几百年来一直“香火不断”。
在我国,观世音这尊佛名也许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们习惯称其为“观音娘娘”。按理说,既称“娘娘”,那必定是个女人了。但是,据一些佛家经典介绍,观音除了作为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等总体名称外,佛教中显教一派认为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弟子,而密教一派则说观音是阿弥陀佛左右的二胁士。显然,不管是“弟子”还是,“胁士”,都未肯定观音是个女性。目前流行的《宗教词典》认为:“女相观音造像约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以后。”这恐怕是根据一般的佛像塑造演变而言的。在尚存的敦煌壁画中,北魏时期的观音佛像,秀骨清貌,体格刚健,并非女相。而把初唐与盛唐的壁画对照,则可看到,佛像渐趋“汉化”,穿上了微薄而略呈透明的裙衫,脸庞也逐渐丰腴圆润,呈富态状。时人以女子美的特点来刻画佛像,但还不是女相。《太平广记》记载:“有一宦官,他的妻子无端为神所慑,昏迷不省人事。宦官便请了一尊观音菩萨,祈祷保佑。其妻夜梦一个和尚前来搭救,即观音菩萨。可见唐人倒认为观音是个男性。宋代僧人法常画的《观音》绢图,画面上,白衣观音坐崖石间,大耳、面丰,略有胡须,肃穆宁静,分明是个男子。
那么,认为观音是女身有无记载呢?也有。据《编年通信》载,南山道宣律师曾经问天神关于观音的缘起问题,天神告诉他:“往昔过去劫有主曰庄严,夫人曰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仲曰妙音,季曰妙善”,观音菩萨就是妙善公主。宋僧寿涯禅师《咏鱼篮观音》中,也用“金蔺茜裙”等语来描写观音的服饰。这样看来,观音又是一个女的,因此,宋以后的观音像大都是女相。不过,有人则对此十分不满,竭力否定“女人说”。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在他的《庄岳委掷中斥道:“今塑画观音者,无不作妇人相。考《宣和画谱》,唐宋名手写观音甚多,俱不饰妇人冠服”,“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妇人也。元僧谫陋无识,以为妙庄玉女,可一笑也。”但胡应麟并未追根溯源;考析佛家经典,仅是通过画像辩解而已。这样,观音的性别仍是悬而未解的“疑案”。
正因为如此,当时有些文学、雕塑、绘画作品中的观音,便成了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形象。如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开口“贫僧”,闭口“弟子”,俨然男子口吻。然而,吴承思描绘的却是这样一幅绝妙的肖像:“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像煞是个闺媛。并在十二回描写观音显圣时,居然直言赞叹:“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吴承恩这种“含糊”的手法,后继者颇有人在。近人马骀在其《画宝》书中,强调画观音法类同如来,似乎肯定了观音性别特征与如来无异。但在他的《仙佛图像画谱》中,《救苦救难菩萨》一画上的观音却是:鹅蛋脸形,双眉细长,下颔略厚,黑发披拂在两边耳旁。颈带项圈,胸襟半祖,微露内衬。腕套对镯,双手交叉倚靠溪畔岩石,十指纤细……宛似一个正在沉思的女真人。
观音女相化的特点,在今保存下来的观音菩萨塑像上依然如此。因此,人们在兴致勃勃地游览普陀山后,或在香烟萦绕的观音菩萨像前瞻仰时,常常会发出这样有趣的疑问: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
仙山深处寻半仙
鬼谷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鼻祖,相传为楚国人,姓名传说不一,曾经隐居于鬼谷,因以自号而人称其鬼谷子。
魁谷子长于养性持身和因事刚柔之势,为作纵横捭阉之术。所谓纵横,即合纵连横,战国时七国争雄的外交手段。合纵就是六国联合拒秦;连横就是六国分别事秦。捭阉,犹言开合,战国时说客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相传为鬼谷子所作的《鬼谷子》一书这样说:“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阉之者,闭也、默也、阴也。”又说:“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其要旨在于寻找机会、抓住机会、利用机会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因此,基辛格的老师施本格勒曾说:“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合纵与连横的艺术)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基辛格评传》)鬼谷子身为隐士,可是他对世态的明察是令人吃惊的,他发现中国将要统一,其方法不外合纵连横,他虽然没有涉足当时政治斗争,但是他的两个学生,张仪、苏秦却是那时呼风唤雨的人物,秦国用了张仪的计谋统一了中国。
相传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3卷,由捭阉之术13章、《体经》、《持枢》、《中柱》等篇章组成,程景沂曾对此书作过高度评价:“文体绝似老子,无战国游士风气,抉髓取神,说辞妙品,尤为纵横家鼻祖。”(知不足斋本《鬼谷子》)由于《汉书·艺文志》不载此书,《隋书·经籍志》才有所记录,因此该书的真伪一直悬而未决,大多数人倾向于此书是后人伪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鬼谷子,历史上有无其人却无定说,就现在所能见到的资料看,大约有四种说法。
一、否认有鬼谷子其人。乐一在注《史记·苏秦列传》的说:“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把苏秦看作鬼谷子。清朝人翁元圻在注《国学纪闻》时更明确地说:“秦仪,即鬼谷子。”有人认为鬼谷子是泛指隐士,唐朝人李善注《文选》说:“鬼谷之名,隐者通号也。”既然认为鬼谷只是隐者的一种“通号”,实际上也就是认为“鬼谷”并非实有其人。现在学术界也有人认为鬼谷子非历史人物,198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历史人物辞典》列了不很有名的慎子、熠冠子,但未列鬼谷子。《古今伪书考补证》讲到鬼谷子时说:“史记所记,得之传闻,本不足据”,又说:“其人无考,况其书乎?”《宗教辞典》也称其是“中国古代传说人物”。
二、把鬼谷子当作神。《仙传拾遗》说鬼谷子“疑神守一,朴而不露,在人间数百岁,后不知所之”。杜光庭《录异记》也认为:“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四化流沙周末复还中国。”
三、对鬼谷子的有无疑信参半。清朝人秦恩复以为,“或云周时豪士,隐于鬼谷者,近是。”(四部备要本《鬼谷子》)所谓“近是”不过是指接近正确而已,未作完全肯定。现在也有学者认为“欲证鬼谷子真有其人,终不可得其确”,同时认为“鬼谷其人,又不全虚。”(《古籍整理论文集·鬼谷子研究》)新版《辞海》、《辞源》在介绍鬼谷子时,前面都冠以“相传”二字,以示不作确切肯定。
四、鬼谷子是战国时楚国人。现在虽找不到系统的、完整的介绍鬼谷子的可靠文字,但是从大量散于古籍中的资料来看,历史上确有鬼谷子其人。
1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史记》,司马迁与鬼谷子生活的年代相隔不远,根据苏秦、张仪谢世的年纪推测,至多也不过一二百年,因此司马迁所记应当是比较可靠的。《史记》虽无鬼谷子传记,但是在《苏秦列传》中太史公记曰:“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在《张仪列传》中也说张仪是鬼谷子的学生。另外,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引文:“战日,圣人不朽,时变是宋,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司马迁未注明出处,但是唐朝人司马贞在《索隐》中指出:“此出《鬼谷子》,迁引之以成其章,故称‘故曰’也。”可见司马迁与司马贞都曾见到过鬼谷子的著作。
鬼谷洞(今河南登封以东)2在两汉著作中可以找到不少鬼谷子的影踪。西汉的刘向在《说苑·善说》中曾直接引用过鬼谷子的原话,他这样写道,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也,……”扬雄在《法言》一书中也说:“仪、秦学乎鬼谷术”,一承司马迁观点。著名汉朝科学家张衡在《论衡》的两个篇章中也谈及鬼谷子的事迹。其他如东汉末年的应助,在《风俗通义》中也说:“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三国时皇甫谧曾经注《鬼谷子》一文,并介绍说:“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
3两汉三国时期有六家九条之多的材料皆明确肯定有鬼谷子其人,而在此数百年中,尚未见到任何否定或怀疑的材料。后来,可能有些可靠的资料亡佚了,考无确据才怀疑鬼谷子其人。
4湖北当阳鬼谷洞附近有许多鬼谷先生遗迹。《舆地纪胜》说此洞“即鬼谷子隐处”。今鬼谷洞外石壁上嵌有三块石碑,均系清光绪五年重修大仙洞的石碑记,中有一段曰:“清溪寺山后五里许,有大仙洞,系战国时鬼谷大仙披门仙师修真之所……残碑隐隐有字迹,(鬼谷庙)大约始于晋。”在鬼谷洞东南2公里处有棋盘山,亦名云梦山,据《当阳县志》称“传鬼谷子对奕处”。
神仙中的大款
在中国人创造的华夏诸神里,有一位响当当的尊神,那就是财神。财神,俗称财神菩萨,是掌管天下钱财的。
旧俗年初五是迎财神,这天早晨,雄鸡报晓的时候,鞭炮声就响彻云霄,黎明即起的人们相互作躬,说上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话。据说,在旧银钱行业,更为隆重,他们每逢旧历正月初四深夜;就有迎财神仪式,商店全体人员都要向中堂张贴的财神像顶礼膜拜,祝祷新的一年利市。
财神在农耕社会尤为见红,他是各阶层人们最普遍的崇拜偶像。但是,中华历史悠久,鉴于不同时空对于财神认知的区别,因而,财神成为多元的组合体,出现了不少财神形象。
赵公明和五路财神说。通常财神是指赵公明。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也提到“赵公元帅”。传说赵公明原是瘟神,后来替龙虎山张天师看守丹炉。现在所见他的图像,全是《封神》塑造的,他手持神鞭,身骑黑虎,在封神台前受封为“正一龙虎坛真君”;他和所辖的同时受封的招宝天尊肖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姚少司、利市仙官陈九公,民间通称为“五路财神”。所以有的财神庙,并不专祀赵公明。1980年,台湾北港新建武德宫(财神庙),主神祀赵公明,称中路财神,另有东西南北四路财神为配祀,虽未列名,当系肖升等。
民间正月初五日迎财神就是迎赵公明等五路。“俗传赵公明因畏寒,故又称为寒丹爷,是于上元夜游巡境内,民众燃鞭炮,系为其暖身。”
也有称五路财神为元代人何五路,“因御寇死,民间因而祀之。一说取出门五路皆得财之义。后来,他的名号又与五显、五通相淆,因而世间又有所谓‘五路财神’之说。”
关羽说。关羽在传统文化崇拜中是多功能的神。据说旧典当业即供奉“三财”(赵公元帅、关羽、增福财神)。在过去,关羽和赵公明都是被称为武财神的。现在他逐渐替代赵公明的第一号财神种子位置,尤其在香港、台湾,商界多有供奉关羽为主财神的。这里大概是关羽的“忠义气”、兄弟义、朋友情,更易于招财进宝吧!
文财神比干和范蠡说。比干是殷纣王庶兄,官居少师,忠耿正直,因为得罪了纣王,被剖心而死。《封神》对此更作有维妙的叙述。比干是什么时候封为人们崇拜的财神的,谁也说不清。但现今春节通常张贴一种财神像,头戴天宫双翅纱帽,身着大红锦袍,五绺长髯,满脸慈祥,传说就是比干真相。春秋末期的越臣范蠡,在辅佐勾践灭吴称霸后,离开了他;驾着小船到山东齐地经商。他化名陶朱公,发了大财,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富翁。范蠡做财神出于何典,不详。如按民间传说,比干摘心后,“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送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华夏诸神》),是合符财神规格的;则“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位难得的偶像,故其成为文财神,也就名正言顺,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