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找借口找方法
18501200000023

第23章 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思想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3)

成功者说:“上司也是可以管理的,只要你找到方法,找些技巧,或者换个场合,还是可以跟他沟通的。”

尽管按照彼得·德鲁克的观点,“管理上司是下属经理人的责任和成为卓有成效的经理人的关键”,但一听到要管理自己的上司,还是会有人觉得这是“太岁头上动土”,充满了职业风险,是痴人说梦。

我们先来看一个不善于管理上司的故事,看看不懂得管理上司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小杨毕业于一所名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之后,他选择了一家规模适中的公司。这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处于尝试阶段,他觉得这将为他提供很大的施展空间。

可是,进了公司才一个星期,他就陷入了困境。该公司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充满了各种裙带关系。自己的顶头上司,就是老板的大儿子王瑞。这个人眼里只有技术,根本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他觉得公司只要能赚钱就行。

小杨认为这样也许自己更有发挥能力的空间,第二个星期就拿着建议书走进了王瑞的办公室:“王经理,我到公司已经一个星期了,我有一些想法想和您谈谈,您有时间吗?”

王瑞放下手里的资料说:“来来来,小杨,早就应该和你谈谈,只是最近一直扎在实验室里,把这事忘了。”

“王经理,我来公司一个多星期了,据我目前对公司的了解,我认为公司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职责界定不清,员工们的自主权太小,以至于有些人觉得公司不信任他们,还有,员工薪酬结构比较随意,不够科学,缺乏激励性……”

王瑞先是皱了一下眉,然后缓缓地说:“你说的这些问题我都知道,不过你必须承认一点,我们公司在赢利,这就说明我们目前的体制有它的合理性。”

“可是,这不等于将来也会如此,许多家族企业都是败在了管理上。”

“那,你有什么具体方案吗?”

“目前还没有,不过我写了一些想法,如果得到了您的支持,我想方案只是时间问题。”

“你先回去做个方案吧,我先看看,然后给你答复。”说完,王瑞的眼光又回到了技术资料上。

小杨的建议书石沉大海,王瑞好像完全不记得有这回事。小杨思来想去,不知道是应该继续和王瑞沟通,还是放弃这份工作,另谋高就。

每个人都知道上司在管理我们,却不知道上司也是可以进行有效管理的。懂得管理上司,上司会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帮助你事业更上一层楼。如果你不懂得管理上司,他就会否定你的能力,不重视你,对你的建议打回票,成为你职业发展的路障。

刚毕业的新手,往往会急于体现自己的价值,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现实的看法比较理想化,在行为处事上会有一些冒进。如果你幸运地遇上那些善于纳谏的管理者,也许你会如鱼得水,为自己赢得一片施展的天地。如果你不幸遇上了像王瑞那样,习惯于用地位和权利压制下属的上司,你的麻烦就大了,轻则像小杨一样陷入困惑,重则卷铺盖走人。

其实,只要你深谙管理上司之道,并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了,我们所说的管理上司,并不是要你采取强硬的态度,或者对上司逢迎讨好,更不是耍什么政治花招,而是说要为了给自己、给上司、给公司都争取最好的结果,而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策略,积极地和上司合作。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管理上司并非去挑战他的权威,而是利用他的权威,去寻求更多的配合和资源。”

梁丽大学毕业后不到三年时间,便迅速从普通文秘升职为总经理助理,她总是能把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同事们心生佩服。不过,这些都是逼出来的。刚开始的时候,梁丽可不是这样的,工作老是出现错误,光是日程安排,就经常被主管批评。

原来,梁丽刚到公司的时候,被分配到大客户部,给主管做秘书,主要为主管安排每日行程。主管每天的事情很多,一开始梁丽把所有的事情都详细记录下来,填进时间表里,递交上去。没到一个星期,主管就皱着眉头对她说:“你每天把我的时间安排这么满,弄得我连想事情的时间都没有!”一句话说得梁丽面红耳赤,她赶紧自我反省,这才发现原来行程不是安排得越满越好。

慢慢地,她开始学会将主管的工作加以分类,比如说,如果是会议,就安排在上午10点到12点,因为接下来有午餐时间,这样会议就不会拖拉;如果有重要客户来访,通常会留出下午4点到5点这样比较大块的时间,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和晚餐时间接到一起。此外,她还会为主管安排两个下午的时间,供他思考或阅读,或者用来和部门的同事研究营销推广战略。如此这般,调整了上司的时间后,不仅上司的效率提高了,她自己也减轻了跟着上司东奔西跑的痛苦。

梁丽还会不时地对上司进行跟踪和提醒,比如,每天晚上下班前,都会提醒上司第二天的安排,如果有必要还会多次提醒。如果当天晚上上司应酬到了比较晚的时间,她第二天早上会打电话再次告诉上司会谈的时间和地点。

在一家公司,很多事情都是你不能选择的,上司就是其中一个。不过只要你从现在起,学会如何管理你的上司,这未必就是一件听起来让人觉得沮丧的事。当你懂得其中的方法的时候,并运用得当,将会使自己,甚至使整个部门的同事更快、更容易地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管理上司,不过是一种工作艺术,考验你的不是你的智商,更多的是情商。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有效地管理上司,你首先要了解你的上司,包括他的职责范围、工作目标、性格特点、优点不足、工作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是他的个人爱好。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梦话。

当然了,你还要让上司了解你。不了解,就不会产生正确的管理。你要确保上司清楚你的能力、工作进度和工作方式,让上司对你心中有数,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

在沟通过程中,你应该学着接纳上司的领导风格,契合上司的“心理频道”,掌握上司的情绪周期,旁敲侧击地引导上司,帮助上司完成任务,不给上司创造“意外”,不轻视上司的能力,不试图挑战上司的权威,这样才能和他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才能提升我们对上司的影响力,实现向上管理。

善用“刺猬法则”,让距离产生美

失败者说:“真搞不明白,老总怎么对我那么冷淡呢?我好几回说要请他吃饭,他都没答应,最近都不找我跟我聊天了!”

成功者说:“有一个词你不知道么,叫‘刺猬法则’,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问题。老总这么做,是要让距离产生美,一可以表示自己的一视同仁,二可以避免其他员工的猜疑。”

所谓“刺猬法则”,是生物学家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做了一个实验,发现的一个现象:他们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各自分开了。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次分开。挨得太近,被刺得很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一样的。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了把椅子,坐在对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表明,当空旷的阅览室里只有一两个读者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那些被实验者,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几乎都选择了同一种方式:默默地站起身来,到别处坐下。更有甚者,竟然很不友好地质问心理学家:“你想干什么?”

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人与人之间相处,必须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这是因为在每个人的周围,都有一个不允许生人靠近的自我空间,它就像无形的气泡一样,分隔出了一个特定的不容侵犯的区域。如果我们不小心触犯了别人的这个区域,对方就会感觉不舒服、不安全,甚至会给我们自己带来麻烦。

在一家外企工作的美美,人长得非常漂亮,学历高,英语棒,电脑也精通。她进公司的第一天,同部门的同事就夸奖她长得漂亮。这也有原因,她所在的部门男同事居多,十七八个人里面,只有她和另外一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是女性。自然而然,她就成了部门里的“香饽饽”。

由于她初来乍到,对于业务还不太熟悉,主管就派了一位业务骨干带她。这位男同事长她几岁,在部门里业绩骄人。为了能够让自己更快地融入团队,让该同事更好地关照自己,美美偶尔就会给他买个早餐、送个零食什么的,就连中午,也会主动邀他一起吃午餐。

两个人有说有笑,同出同入,走到哪儿都挺扎眼的。于是,没过多久,就流言四起,说他们两个有一腿。那个男同事的老婆竟然大白天公然闹到了公司里,让美美颜面扫尽。迫不得已,美美放弃了这份前景不错的工作。

工作中的同事,生活里的朋友,就算关系再亲密,也要注意一个度,不要和对方走得太近。无论对方是谁,不管你们之间有多么重要的事情,都应该锁定一个合适的距离。比如说,你的男性同事衣服扣子开了,你提醒他一下就行了,不必非得帮他系上,才显得够哥们儿;你的女性朋友鞋跟坏了,上前扶着就可以了,不必非要抱起人家来,才显得你够绅士;你的上司犯了错,暗示给他就行了,不必在大庭广众之下闹得尽人皆知,才显得你关心他;跟别人关系好,适当关心就够了,不必天天寸步不离,才显得你珍惜对方……

我们总是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掌握相处的度,才能相处得久。

那么,什么是度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尊重对方,比如对方的人格尊严、社会地位、生活习惯、个人爱好等,还有就是要注意肢体上的距离感,就算是再亲密的同事、再要好的上司,也不能“零距离”接触。这条规则,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都同样适用。这样才更利于彼此之间的和平共处。

辛辛和高博是高中同学,高博一直暗恋辛辛。高考的时候,两个人报了同一所大学,大一下学期,他们相恋了,几年下来,两个人的感情非常好,经常一起上自习,一起去旅游,一起回家。大学四年的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毕业的时候,两个人相约一起到了北京工作。可是好景不长,半年之后,辛辛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是安排她出国留学深造,连学校都给她联系好了。两个人都相信情比金坚,不会因为距离而疏远。于是,辛辛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北京,登上了飞往澳大利亚的飞机。

刚出国的时候,两个人经常抱着电话熬粥,要么就发信息或在QQ上聊天,感觉两个人更加亲切了。不过,渐渐地他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两个人都不再像以前那样,将身边的事情和心里的想法拿出来分享,两人之间的话越来越少,信息也没有那么多了,邮件更是一个月也发不上一封。最后,辛辛答应了一个老外的追求,两人在电话中沉默地分手了。

沟通和交流,只有在不间断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效力。“距离产生美”这个说法虽然没错,但是,空间距离过大会导致心理距离变大。如果距离太过遥远,会降低沟通和交流的频率,会让人们产生一种陌生感和排斥感,渐渐地,距离有了,美没了。

在一般情况下,人际交往中,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更有利于让人们在心理上相互吸引,过近或者过远的空间距离,都会让美感变得模糊。太远了,关系会显得生疏;太近了,关系太过亲密,难免会出现摩擦和误会,产生厌烦情绪。

最佳的待人之道,在于“疏者密之,密者疏之”,就是说我们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要“亲密有间”,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的关系。这样做,既可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又不会威胁到别人,也能避免在工作中丧失原则。掌握了这个原则,就掌握了成功处世的秘诀。

工作箴言 别找借口找方法

坐等机遇的人的命运就是这样6个步骤把他害死的:(1)看不见;(2)看不惯;(3)看不懂;(4)看不起;(5)看不远;(6)来不及。机遇出现不知道抓,等错过了才发现自己的命运怎么这样苦。

找方法游戏

烙大饼

题目:一个国王看上了平时以笨出名的平民阿笨的未婚妻,欲行霸占,却怕有失风度,于是便把阿笨请来,要他完成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在一个同时只能烙两张饼的锅中,3分钟内烙好3张饼,每张饼必须烙两面,每面烙1分钟。按常规,最少需要4分钟时间,但阿笨完成了任务,你知道他是怎么烙这个饼的吗?

方法如下:

步骤一:第一分钟,先往锅里放两张饼。

步骤二:第二分钟,把第一张饼反烙,把第二张饼拿出去,放上第三张饼。

步骤三:第三分钟,把烙好的第一张饼拿出去,把第三张饼翻个,再把刚刚从锅里拿出去的第二张饼拿进来反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