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这就是一个竞争的年代。上岗就业需要竞争,优秀员工名额需要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更需要竞争。赢得竞争,已经不能再靠拳头打天下,现在的竞争是能力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知识为这两者提供了依托和支撑。
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技术革新,没有别条路能走,只有学习这一条路。如果你不想被淘汰出局,就要努力地学习,掌握行业所需的必备知识和新知识,不断淘汰你自己,才能适应社会,适应竞争的大环境,提高成功的机率。
在现实的工作与生活中,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环境,只有稳定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能力不会凭空产生,只能从学习中来。当今社会,一切都在变化与发展之中,而且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人们总是说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要想跟上这世界的变化频率,必须努力学习。
小林毕业于国内一家名牌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分公司做管理工作,月薪5000多元,其他各项福利也非常优厚。可尽管条件如此优越,小林还是在这家公司做了三年之后,递交了辞职申请。
上司对此表示不解,希望能够留住他,就对他说,如果对工资和福利不满意,可以加薪,可以调整。小林婉言拒绝了,他说自己辞职,不是因为薪酬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因为不喜欢这家公司,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需要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学些新的知识,以充实和提高自己。
辞职之后,小林在一家培训机构进行了半年的再造。
培训结束之后,小林去另外一家跨国企业应聘。因为他有着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再加上他以往的工作经验,很容易就得到了那份工作,而他的月薪也一下子涨到了8000元,工作却比以前轻松了许多。
小林以前的那些同事,在工作了很长时间之后,工资还是没什么变动,工作却一天比一天忙,压力一天比一天大。
从后来小林的发展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明智和眼光。
假设你名牌大学毕业,有很高的学历,有令人羡慕的职业,有让人眼红的稳定收入,深受上司赏识,简直就是“前程无忧”,你是否舍得暂时放下这一切,毅然地辞职,再去深造吗?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这个勇气。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成功者,认为和他们相比,自己一无是处。其实成功者不一定有多高的文凭,也不是每个成功者创业的时候都是学富五车、经验丰富的,他们一定是善于学习的人。可以说,学习能力已经成了新一代成功人士最基本的特质。
通威集团总裁刘汉元,经过20多年的创业,把企业发展成了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及主要畜禽饲料的生产商。他所在的集团拥有4000名员工,正在向世界水产业霸主地位前行。2002年,他被《财富》杂志认定为“全球40岁以下最成功的商人”,在亚洲仅有13人获此殊荣。2004年,被国际企业家联合会、《世界英豪》杂志社评选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
尽管已经名利双收,已经成了一个如此规模企业的老板,其工作时间也是非常紧张,办公桌上总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留给他批阅的商务文件,但他再忙,哪怕身处天涯海角,每月的月底都要飞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参加EMBA班的学习,这是专门为在职的老板举办的学习班。
如此一位大老板尚且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学习,更何况我们这些有着大把大把闲散时间的普通人呢?
现在,充电已经成了一个时代名词,如果你想像你心目中的偶像一样,获得同样的成功,就不断地学习吧。
只有抓紧时间学习,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才不会让自己在职场上处于劣势,才能领先于别人。如果我们不及时充电,等电量用光的时候,我们就会落伍,就会被“后来者居上”,那我们离下岗的日子就不远了,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才“临时抱佛脚”,想起学习的重要性来,恐怕已经太迟了。
把每项工作当成事业来做
失败者说:“我上班工作,老板给我开工资,天经地义,这样有什么问题呢?公司又不是我的。”
成功者说:“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现在我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工作,工资只是我工作的目标的一小部分,我要通过工作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拓展人脉,为我以后的发展打基础。”
我们在为谁工作,是时下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有很多人认为“我不过是在为老板打工”,“我工作不过是为了工资”,“我工作的时候对得起工资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很具有代表性。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为老板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在工作中,不仅仅得到了足以养家糊口的薪水,还为自己积累了工作经验,带给自己远远超过薪水以外的东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真正是为了自己。
汉斯和诺恩同在一个车间工作。每当下班的铃声响起的时候,诺恩总是第一个换上衣服,飞一般地冲出厂房,而汉斯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他会十分仔细地做完自己的工作,并且在车间里走一圈,看到没有问题后才关上大门。
有一天,在酒吧里喝酒的时候,诺恩对汉斯说:“你让我们感到很难堪。”
“为什么?”汉斯有些疑惑不解。
“你让老板认为我们不够努力,”诺恩停顿了一下又说,“要知道,我们不过是在为别人工作。”
“是的,我们是在为老板工作,但更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工作。”汉斯的回答十分肯定、有力。
在有些人看来,比如诺恩,工作不过就是一种雇佣关系——老板花钱雇“我”,按月给“我”开工资,“我”被老板花钱雇来,“我”为老板做工作。他们觉得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的意义并不大。这种想法真的是大错特错。
如果你萌生了这种想法,你就会不再尊重自己的工作,就会对工作挑三拣四,看什么都不满意,做什么都没意思,总觉得工作枯燥乏味,和自己想象的样子相去甚远,你会把工作当成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把任务看成一份苦差事,那么你就会变成工作的奴隶,整天愁眉苦脸,怨声载道,在无聊中等待下班,在无为中虚度光阴。
比尔·盖茨说:“如果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只将目光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但如果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如果你站在事业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把它当成人生的起点、成功的道路,你就会觉得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既有意义,又有价值,你就能彻底改变浑浑噩噩的工作状态,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你会觉得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值得去做,即使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也会积极主动、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最后走向成功的彼岸。
无论我们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对每项工作都怀有激情,把它当作事业去做。当你视自己的工作如自己的生命一般,当你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1987年,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被吴天明点将,主演了《老井》。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张艺谋接到任务后,二话没说就去了农村。
他剃光了头,穿上大腰裤,露出脊背,吃住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山村。他每天与老乡一起上山干活,一起下沟担水。为了使皮肤粗糙、黝黑,他每天中午光着膀子在烈日下暴晒。为了使双手变得粗糙,他学着农民的样子蹲在地上,用沙土搓揉手背。为了电影中的两个短镜头,他打了两个月的猪食槽子。为了不足1分钟的背石镜头,张艺谋实实在在地背了两个月的石板,一天3块,每块150斤。
在拍摄过程中,张艺谋为了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真跌真打,主动受罪。在拍“舍身护井”时,他真跳,摔得浑身酸疼;在拍“村落械斗”时,他真打,打得鼻青脸肿。更有甚者,在拍旺泉和巧英在井下那场戏时,为了找到垂死前奄奄一息的感觉,他三天半滴水未沾、粒米未进,连滚带爬拍完了全部镜头。
张艺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电影艺术的至诚热爱和忘我投入,源于他把生命与艺术创作联系起来,愿意为了艺术而奉献自己全部的智慧、热情、精力,甚至生命。
当今社会,想要轰轰烈烈做大事、创大业的不乏其人,但能把普通的工作当成事业去做的人却少之又少。实践证明,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工作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你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兢兢业业,就能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如果你讨厌自己的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消极怠工,你的工作就会做得非常糟糕。
工作应该成为一种必须承担的责任,一种虔诚的信仰,一种崇高的追求,一种凝结着我们心血、实现我们梦想的事业。当我们对一项工作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努力的时候,你会迸发出无尽的热情与活力,发掘出自己特有的潜力。你的业绩会不断攀升,即便是一次小小的进步,也会收获不小的成就感,继而,你的信心会越来越足,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完美,取得更大的突破、更大的成功。
要做正确的事,更要正确地做事,还要把事做正确
失败者说:“工作嘛,马马虎虎就行了,何必那么较真儿,跟自己过不去呢?”
成功者说:“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这样才是真正跟自己过不去。不要忘了我们始终是为自己工作的。”
有些时候,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很盲目,因为他们没有把事情的正确和方法的正确联系起来,而是割裂开来。结果一出现问题,他们就埋怨做事的人笨,要么就是盲目追究责任,却不去检视一下,他们做的事是否正确,是否使用了正确的方法,是否把事情做错了。
心理学家阿诺德·H·格拉斯曾说:“成功很简单,就是在适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应该坚持这样的一种理念,就是“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再把事做正确”。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正确的事是战略,正确地做事是执行,把事做正确是标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正确的事是目的,正确地做事是方法,把事做正确是结果。
首先,我们要做正确的事。
做事一定要先有方向。如果站在十字路口,既可以向东,又可以向西,就先要确定自己去哪里。这就是做正确的事,如果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都是“卖傻力气”,没有丝毫价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