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1855000000047

第47章 一心奉公,笃守节操——9个关于修身养性的历史经验(1)

中国古代先哲们大多视修身养性为自己建功立业的前提。修身是要让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养性是要祛除人性中的各种劣根性。修身养性要求人们必须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坚持正义、仁爱、诚信、谦让、宽恕,克制各种邪恶的欲望——私欲、褊狭、骄矜、浮躁等。

★经验1:勤俭是一种美德——“悬鱼太守”羊续

东汉时,有一个叫羊续的人在南阳郡做太守。南阳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老家,这个地方北靠河南省熊耳山,南临湖北省的汉水,土地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农业生产和工商经济比较发达。由于生活安定富裕,该地社会风气比较奢侈浮华。郡、县等各级政府机构中请客送礼、托关系办事、讲排场、比吃喝之风颇盛。羊续到任后,对这种不良的风气十分不满。但是,他知道要纠正一郡之风,先得从郡衙开始,要从郡衙开始,必须从做郡守的开始。于是,他暗下决心要从自己做起,扭转南阳请客送礼等不良风气。

一天,郡里的郡丞提着一条又大又鲜的鲤鱼来看望羊续。他向羊续解释说,这条鱼并非花钱买来,也不是向别人要来的,而是自己在休息的时候从白河里打捞而来。接着他向羊续介绍南阳的风土人情,极力夸赞白河鲤鱼的鲜美可口。他又表白说,这条鱼绝非送礼,而是出于同僚之情,让新到南阳的人尝尝鲜,增加对南阳的感情。羊续再三表示郡丞的深情厚谊已经心领了,但鱼还是不能收。郡丞无论如何不肯再把鱼拿回去。他说,要是太守一定不肯收,就是不愿意同他共事。羊续感到盛情难却,只好把鱼收下。郡丞走了以后,羊续提起那条鱼想了一会儿,就让家里人用一条麻绳把鱼拴好,挂在自己的房檐下。

过了几天,郡丞又来家里拜望羊续,手里提着一条比上次更大更鲜的鲤鱼。羊续一看很不高兴,对郡丞说:“你在南阳郡是除了太守以外地位最高的长官,怎么能一再带头送礼给我呢?”郡丞听了,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刚想再说几句什么,羊续已经让人从房檐取下上次那条鱼并说:“你看,上次的鱼还在这里,要不你就一块拿回去吧?”郡丞一看,上次那条鱼已经风干得很硬,一下子脸红到脖子根,很不好意思地离开了太守的家。从此,南阳府上下再也没有人敢给羊太守送礼了。

从此羊续就有了“悬鱼太守”的雅号,“悬鱼”便成了为官清廉的典故,常被征引。如唐人颜萱诗“悬鱼庭内芝兰香,驭鹤门前薜荔封”;宋人徐积诗“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一千多年后,明朝民族英雄于谦有感此事曾赋诗曰:“喜剩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外,闲阅床头几卷书。”

经验要诀:

勤俭是一种美德。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此乃养身之良训。北宋司马光著《训俭示康》,教育儿子司马康要勤俭节约。中华人们共和国建立后,作为治国经验,毛主席也提出“勤俭建国”的方针。生活中每个人,应当杜绝奢侈浪费,大力弘扬勤俭节约之美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还告诉我们,抛却功利,抛却浮躁,抛却盲目,面对功名,利禄,前程,金钱,视之“于我如浮云”,宁静安定,宠辱不惊,不要急于求成。

★经验2:完胜祁山,始于诚信——孔明伐魏

三国时,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再次出兵祁山。魏明帝曹睿亲自到长安指挥战斗,命令司马懿统帅费曜、戴陵、郭淮诸将领。司马懿让费曜、戴陵二将屯扎,自己率大军直奔祁山而来。面对兵多将广、来势凶猛的魏军,诸葛亮不敢轻敌,于是命令部队占据山险要塞,严阵以待。魏蜀两军旌旗相望、鼓角相闻,战斗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紧要时刻,蜀军中有8万人服役期满,已由新兵接替,正整装待返故里。魏军有30余万,兵力众多,连营数里。蜀军在这8万老兵离开之后将更显单薄,众将领都为此深感忧虑,而那些整装待归的战士也都在担心,生怕盼望已久的回乡愿望不能立即实现,估计要到这场战争结束方能回去。

于是不少蜀军将领进言希望留下这8万兵员,延期一个月,等打完这一仗再走。诸葛亮断然拒绝道:“统帅三军必须以绝对守信为本,我岂能以一时之需,而失信于军民。”诸葛亮停了一停,又道:“何况远出的兵士早已归心似箭,家中的父母妻儿终日倚门而望,盼望着他们早日归家团聚。”遂下令各部,催促兵士登程。此令一下,所有准备还乡之士在觉得意外之时也欣喜异常、感恩涕零,纷纷说:“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咱们应该以死报恩”,均要求留下参加战斗。那些现役士兵也受到极大的鼓舞,士气高昂,摩拳擦掌,准备痛歼魏军。

诸葛亮在紧要关头不改原令,使还乡的命令变成了战斗的动员令。他运筹帷幄,巧设奇计,在木门设下伏兵。魏军先锋张邰是一员勇将,被诱入木门埋伏圈中,死于乱箭之下。蜀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魏军大败,司马懿被迫引军撤退。犒劳三军之时,诸葛亮尤其褒奖了那些放弃回乡、主动参战的士兵。蜀营中一片欢腾。

经验要诀:

“诚信是为人之根本,没有了诚信,即使你拥有再多的财富,最终也将成为最贫穷的人。”

诚信,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又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规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秩序。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当我们仔细分析一个很成功的管理者时,我们会发现他(她)在做人做事方面真正是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优秀之处,特别是诚信。这些闪光点使他(她)有效地避开了那些致命的挫折和失败,少走了无数弯路,并不是靠着贵人相助,事实上,就是机会和贵人也是有所选择的。

游戏有游戏的规则,经商有经商的规矩,做人有做人的分寸,处世有处世的方圆,亘古依然,如今,我们更需要诚信。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不讲诚信的人,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足,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经验3:施惠于民,以争民心——齐景公治国

齐景公到了晋国,与晋平公饮酒,乐师师旷作陪。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师旷说:“君主必须施恩于民。”齐景公来到馆舍又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师旷又说:“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齐景公出了馆舍,趁着师旷来送行,又道。师旷还是说:“君主一定要施思于民。”齐景公回到住处,苦苦思索,酒还有醒,已经悟出了师旷的话的含意。

原来,齐景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尾,一个叫公子夏,都很得齐国民众的欢心。两个弟弟家都很富贵,民众争相依附,势力可以和公室相抗衡,这可是危及君主的迹象呀!

这么一想,齐景公豁然开朗,现在师旷一再劝我施恩于民,目的是要我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于是,齐景公火速返回了齐国,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结饥饿的贫民,打开府库,把多余的钱财分给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孩子。使得粮仓里没有多余的粮食,府库中没有多余钱财。把没有亲幸过的宫女嫁了出去。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按时供应衣服和粮食。

民心,固国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齐景公用施惠于民的方式,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最终,民心归顺,百姓依附。他的两个弟弟竞争不过他,只好逃到外国去了。

经验要诀:

高效人员管理的关键就是“以人心为本”,实现人与人“心”的和谐,所以,作为管理者就要“攻心”,要一眼抓住要害;对自己的心要加强“修炼”;对上级的心要积极“赢取”;对平级的心要善意“经营”;对下级的心要切实“亲和”。正如武侯祠的名对“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总之,要实现高效的人员管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攻心”是上上策。

人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教育的等等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的攻心活动。很多人进行攻心却不懂得攻心术,所以到处碰壁,而另一些人则依靠攻心术达到了目的或取得了成功。现代人交往范围扩大,各种事务增多,更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攻心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经验3:柔道中兴施“软骨法”——刘秀施“仁”政

仁德与政治是一对孪生姊妹,又是一对天生的仇家。没有仁德的政治是没有合法性的政治,而没有政治保障的仁德往往又非常脆弱;政治往往摧残仁德,而仁德却又成为政治的基础。中国人历来重视文治与武功,并且将文治放在武功的前面,意思是文治在先,武功在后。那么,什么是文治呢?一般来说,文治就是以仁政治国。唯有施“仁”政,才能深受民众欢迎,才能令天下长治久安。在总结前朝失败的基础上,后汉光武帝刘秀确立了一套新的治国方略,其核心是好儒任文、以柔治国。

64-汉光武帝

(扫描三才图会549下左图)

早在征战的时候,刘秀就认识到儒学的重要性。所谓“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他想方设法把一些著名儒学人物拉到自己的身边,或任以官职,或冠以衔号。这样他身边很快就集中了如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等一大批当时的著名学者。刘秀对他们以礼相待,或听取他们的策谋,或利用他们的名望和学识从心理上威服僚属,抑制他们居功自傲的情绪。

刘秀自己就是一个爱好儒学的人。当朝廷议事结束以后,经常与文武大臣一起讲论儒学经典里的道理,直到半夜才睡觉。太子刘庄劝他重视健康,保养精神,他说:“我喜欢这样,不觉得疲劳。”刘秀有时亲自主持和裁决当时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自从平息隗嚣、公孙述以后,除非紧急时刻,刘秀从不讲军旅问题。皇太子曾向他问起有关攻战的事,他说:“这个问题不是你所涉及的。”有一次,有人上书建议趁匈奴内部分裂而又遭到严重灾荒的机会,用几年的时间一举消灭匈奴。但是,为了民众的安居乐业着想,他坚决地否定了这个建议。

刘秀如此倡导儒学,不言兵事,为的是筹划着改造他的官吏队伍,以适应由取天下向守天下转变的这一根本需要。他本来的官吏队伍,多是在战争中凭军功提拔起来的。这批人善于斩将屠城,但也喜功放纵,对于治理地方、安集百姓均不相适宜。他们即使有些不顺手、不听使唤,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违背法纪,刘秀也不便对他们有过于严格的要求。随着战火的平息和儒学的活跃,刘秀逐渐改变了官吏队伍的素质和结构,用文吏取代功臣,功臣们交出手中的权力,离开官位,各自回到家中养尊处优。

刘秀少时生性温柔,缺少凌厉之气。即帝位以后,仍是如此。有一次刘秀回到家乡,同族的婶子大娘们见了他这个当了皇帝的侄子,接受着他的赏赐,喝着他设下的酒,异常喜悦。叫着他的名字相互议论说他小时候谨慎诚实,对人厚道,不计较小事,什么都好,只是太温柔了些。刘秀听了哈哈大笑,说:“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刘秀并非说笑,他的确是要以“柔”作为治国之道。

刘秀的“柔道”,首先表现在征伐占领之后,注重安抚,以民为重,不事屠戮。凡是投降的,只把他们的首领送到京城来,对小民百姓,则遣散回家,让他们种地,拆掉他们的营垒,不让他们重新聚集。他主张征伐战争不一定要攻地屠城,要点是安定秩序,召集流散的人口。

刘秀“柔道”的第二个内容是: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奴婢的政令。建武十一年下诏书宣布:“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敢于用火烧烫奴婢的,按法律论罪;对被烧被烫的奴婢,恢复其平民身份;废除奴婢射伤人判死刑的法律。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诏书宣布:被卖的妻、子愿回到父母身边去的,听其自便;敢拘留者,按法律论罪。建武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一再下诏宣布:自建武八年(公元32年)以来被迫当了奴婢的,一律恢复平民身份;自卖的,不再交还赎金;敢拘留者,按《略人法》(针对当时青州、徐州一带豪强势力抢逼弱民为自己当奴婢的法律)从事。

刘秀“柔道”的第三个内容是:减刑轻税,并官省职。建武七年(公元31年),下令京都地区及各郡、国释放囚犯,除犯死罪的一律不再追究外,现有徒刑犯一律免罪恢复其平民身份;应判两年徒刑而在逃的罪犯,由地方官吏发布文告公布姓名,免治其罪,使其放心回家。建武六年(公元30年)诏书宣布:因军队屯田,储粮状况好转,废除征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制度,恢复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实行的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田税制度。

汉朝的官府及吏员设置在汉武帝时曾大为膨胀,庞大的官僚机构是造成汉武帝及以后时期民用匮乏的重要原因。刘秀即位后大量合并官府,减少吏员。在这个问题上,刘秀也表现得很有气魄,仅建武六年(公元30年)对县及相当于县的封国进行调整,“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些措施使费用大为节省,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刘秀作为明君,从不恣意放纵,豪华奢侈。他不喜饮酒,不喜听音乐,手不持珠玉。他曾令太官(掌管膳食的官职)不要接受郡、国奉献的珍馐美味。将远方异国进贡的名马宝剑,赐给骑士。汉朝自武帝以后,后宫掖庭人数达到3000之多,除皇后以外,有爵秩品级的就分婕妤、容华、充衣等14个等级。刘秀即位后,只有皇后、贵人有爵秩,贵人的待遇只有谷数十斛。此外有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均无爵秩和规定的待遇。刘秀在世时要预建陵墓,名日寿陵,特意叮嘱地面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坟,低洼处只要做到不积水就可以了,而且将来要像汉文帝那样,不随葬金宝珠玉。

刘秀常常显示出一种恢廓大度、平易谦和的气貌。焚烧王郎文书以安人心,宽宥朱鲔以降洛阳,表示诚信以服铜马,都是常被人们称道的事例。